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一本好書的心得篇一
《丑小鴨》是安徒生的童話故事,故事中的主角丑小鴨出生在一個鴨的家庭,兄弟姐妹都長者一身金燦燦的羽毛,而它卻與眾不同,長者一身黑黝黝的羽毛,因此不受大家的歡迎,十分自卑。后來,它長成了一只美麗的白天鵝。這個故事如果不仔細的閱讀,只會覺得它是一個普通的童話故事,要是好好的去體會它的意境,你就會認為里面蘊藏著一個道理。童話中的丑小鴨因自己的外表丑陋,遭到了周期所有人對它的鄙視。可它并沒有在意,只管自己努力做事。慢慢地它長大了,憑著自己的才能,變成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鵝。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身處逆境時,不能消沉,不能自卑,要勇于奮斗,成功一定會來到你身邊。
在現實生活中不也有許許多多的“丑小鴨”嗎?與牛頓齊名的愛因斯坦,四、五歲才會說話,動作呆滯,小學成績極差,在學校和家里受到了教室、同學、家人的嘲笑和漫罵。但他通過數學和物理上的鉆研,最后成為了的科學家。大發明家愛迪生,小學還沒有上完就因家境貧寒而輟學,經常租用地方做實驗,在一次實驗中還險些雙目失明。但最后通過不懈的努力成為了“發明大王”。
我們的身邊也不乏有這樣的例。有的同學相貌也不突出,平時不大說話,沉默寡言,是平平常常的同學。但他們從沒放棄對自己的要求,努力學習,不恥下問,成績名列前茅,總是受到老師的稱贊。
其實,我們都是丑小鴨,只要大家學會樹立生活目標,在自信、自強、自立中成長,通過拼搏,磨練自己,勤奮學習,長大以后一定都會成為一只只美麗的白天鵝。
一
當時在沙俄統治的黑暗時代,如果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就根本談不上救國救民。知識文化是革命勝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由一個個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農民來主持,肯定會失敗的!高爾基生活于一個大雜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們到這里來找東找西,監視人們的行動。有那么一位老警察還盤問高爾基看過哪些書,并警告他不要看禁書。但對于青年高爾基來說,那些所謂的禁書卻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為只有它們能真正讓人民清醒,讓人民明智,讓人民有__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讀書,書是絕對可以看到的。高爾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紹他認識了一個開雜貨鋪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滿密室的藏書,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書,高爾基說不出的高興。也因為經常在這里看書,他結識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讓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現在應該做的事情。
如今是“科學”第一的時代,書對每個人來說都變得更加的重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征戰,打的是科技戰,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戰。而打仗的軍費開支也要由各國的科學技術的高低來決定的,科技水平高的國家,國力一定是要比落后的國家強,總而言之,現代的一切,都與“科技”密切相關,而要“科技”就得日積月累地慢慢學習,學習的內容都在一本一本的書里面,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的這句話永遠都會是真理!
讀一本好書的心得篇二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確,讀書,可以拓寬我們的眼界,獲得豐富的知識;讀書,能引導我們明理,學會如何做個有修養的人;讀書,還能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說過:“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一個平庸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校,是一個乏味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
作為教育工作者,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離不開書的滋養,就像花朵離不開陽光的呵護,草兒離不開雨露的滋潤。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有效地教書,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更好的育人,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久遠”。
讀書是一種快樂,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極致。一本好書,一杯香茗,便可送走一個蒼白的早晨或風雪黃昏。朱自清大師說:“緩緩地咀嚼一番,便會有濃密的滋味從口角流出。”這濃濃的滋味就是書味,讀書之味。真個是:“博覽群書添雅趣,縷縷書香勝飯香。”人生樂趣在讀書,有書為伴心甘甜。讀好書,能知曉人生之難,體味天地之大,寂寞而不孤,受苦而不悲,受創而不餒,受寵而不驚,如閑云野鶴,保持著一種雍容雅怡,瀟灑達觀的境界。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人生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書是一個人精神上的朋友,是這個世界能饋贈的最好、最優秀的禮物。
我們都知道,站在巨人的肩上,我們可以看得更遠;以書作墊腳石,我們可以攀得更高。“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讓我們以審視的目光閱讀書籍,與書為友,以書為鑒,讓一縷書香伴你我同行!
讀一本好書的心得篇三
童話故事,在我們的固定的思維中,似乎大多都是國外的比較流行。《安徒生童話》更是一代代人童年的美好回憶。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常常忽略了我國的一些優秀的童話故事。
葉圣陶先生寫的童話,與國外童話相比,自然有許多相似和區別。作為童話,葉圣陶先生所寫的,語言樸實、童趣、吸引人,每篇童話,都有深刻的意義。這與國外優秀童話不相上下。而顯然區別在于,國外童話多以美好的結局結尾。而葉圣陶的大多童話,結局雖不如國外童話那般美妙,但卻是樸實、深刻、更貼近生活。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總能在童話中尋到現實的縮影。
關于結局的深刻,我自認為《玫瑰和金魚》是全書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年輕的玫瑰和金魚,或許是因為年輕或是天真,對別人的賞賜總是感激不已,自認為是世上最幸福的。然而在別人看來,它們只不過是一文不值的玩物罷了。正因為它們盲目的樂觀和沉醉于那短暫和幸福,最終那悲慘的結局雖令人遺憾,卻也在情理之中。這篇童話的含義,用文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世界上沒有不望報酬的賞賜,也沒有單只為了愛的愛護。”這句話放在今天,對很多人來說,仍然有警示作用。
當然除了這篇,本書還有一篇“悲劇性童話”——《稻草人》。很多人都覺得童話都是美好的、理想的。然而,葉圣陶先生給我們的確實否定的答案。《稻草人》,細細看過的話,其實不應該用看童話的心態來理解。在一夜之間目睹了三起悲劇,或許有些夸張。然而最為諷刺的是,目睹了這三起悲劇的人竟是沒有生命的稻草人。其實,我認為稻草人才是最為悲劇的人。若是一個普通人,可能會避免杯具發生,然而稻草人哪會動,單靠扇子發出的聲音又怎會被人聽見?即使聽見了,人們又怎么會理解它的意思?稻草人是善良的,可當善良的人面對一起起悲劇的發生,明明可以避免可他卻什么也不能做。這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痛切感受相信只有稻草人能夠理解。也正是因為在這種煎熬下,哪怕再堅強的人,也可能支撐不住,何況是一個稻草人?稻草人的善良,固然值得稱贊。可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像稻草人一樣善良的人們,目睹了一次又一次的悲劇,卻對此無能為力。這是對善良的人們的不公,可也是現實的無奈。
從這個角度來看,《稻草人》的卻可以稱之為悲劇而非童話。也只有懷著看悲劇的心理去讀它,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
看完這本書,我對童話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童話,并不是單給孩童消遣時光的,當我們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時再去讀童話,一定會有更深刻的啟發。就如葉圣陶先生的童話,竟能夠把悲劇和童話結合起來,讀起來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讀一本好書的心得篇四
陰險狡詐是你,背信棄義是你。心狠手辣是你,膽小猥瑣是你。你實在背負了太多太多。歷史讓你成為一代高祖,歷史讓你承擔萬世誹謗。劉邦!后生替你鳴不平!
君戰于河南,霸王戰于河北。巨鹿之戰,霸王消滅了秦國的主力部隊,而君得以“順利”攻入咸陽。當曹無傷向項羽告密,言君“欲王關中”之時,項羽頃刻勃然大怒,當即決定“破沛公軍”。
投機取巧,不費吹灰之力攻入咸陽是我們對劉邦的第一印象。這也成為了我們當中許多人排斥劉邦的原因。那么問題來了:咸陽,一個王朝的“首都”,軍隊的“司令部”,竟被劉邦“不費吹灰之力”攻下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秦朝,擅長的是武力,執行的是_,所以咸陽中央禁軍的實力不容小覷。而后人只稱贊項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戰,卻忽略了劉邦攻入咸陽的艱辛。劉邦,后生替你鳴不平!
劉邦在崤山以東之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但在攻破咸陽之后,卻能夠及時聽取謀臣意見,最終“財物無所取,美女無所幸”,這足可見其知人善任,勇于納諫的品質。這一點與項羽的剛愎自用形成鮮明對比。
得知項羽要攻打自己時,劉邦并沒有直接作出對策,而是先尋求別人的意見。不恥下問的品質,被“虛偽”蓋上了帽子。滿腹經綸的謀略,被“陰險”遮住了光輝。
看到項羽驕傲又憤怒的眼神,你并沒有被嚇倒。而是不卑不亢地說:“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而項羽,在聽說你“欲王關中”之時,頃刻勃然大怒。身為軍中主帥竟如此焦躁無謀。只憑借自己淺薄的謀略就妄圖奪得天下,豈可得哉?反觀劉備,陷于危難不亂陣腳,狹路相逢不卑不亢,誠帝王之才也。
鴻門宴上,危機四伏。范增在一旁焦頭爛額,項王依舊沉默不語。這正是你預料的結果。頃刻項莊拔劍起舞,項伯隨即起身掩蔽。何者?項伯是項羽的心腹大將,卻在兩軍即將交戰的危機時刻向敵營好友告密,足可見其智術淺短、自私自利。這種人,只要稍稍加以優待,他定會竭力保護你。
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從主觀出發,卻忽略了客觀的因素。劉邦有謀略,我們稱之為詭計多端;劉邦按計遁逃,我們稱之為膽小如鼠;劉邦至軍營后果斷誅殺曹無傷,我們稱之為心狠手辣。我們對劉邦的評價,加入了太多的情感。史書作者也是一樣。
歷史是片面的。歷史從何而來?或是史書記載,或是口耳相傳。口耳相傳我自不必多說。編寫史書的學者,他們在記述歷史時往往也要加入主觀的情感,這是誰也無法避免的事。例如《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曹操是東漢末年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可在羅貫中先生的筆下,這樣一位曠世奇才竟被形容為“佞臣”,成為_詐的代言人。我們都認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出于曹操之口,可事實呢?它卻是出于羅貫中之手。羅貫中先生畢竟不是東漢人,曹操也無法穿越到明朝。當然,在一部文學作品中,讓一位角色說出如此經典的話語不惟是一種成功的手法,但倘若就因此疏遠了事實,所帶來的后果是無法想像的。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接受敵對日本的思想,他們會是什么樣子?誰能保證這不會把復仇的基因植入我們的民族?當然,我們并不是贊同_時期一些極左份子美化、歌頌侵略者的行為。辯證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我們當中的一些人,他們的歷史觀是這樣的:歷存在兩種人,一曰英雄,一曰小人。英雄就應該被侍奉、被膜拜,小人就應該被鄙視、被唾棄。可事實呢?清朝大臣李鴻章,史書上把他定義為一個十足的“賣國賊”,可事實上,他也是一位滿腹經綸、心系天下的偉人。縱使我們對劉邦有再多的偏見,也改變不了其“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四海兮故鄉”的事實。他仍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偉人。
我希望,世人能夠對劉邦、對項羽、對曹操、對李鴻章乃至對歷史有一個辯證的認識。不要完全順承史書作者的意識,書寫他們書寫的歷史!我希望,至少從我們這一代做起,給歷史一個辯證,還歷史一個公道!
盡信書,不如無書。此余之所得也。
讀一本好書的心得篇五
作為中文系的學生,讀大家名著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說中文學生的一大任務便是"讀小說",領悟經典,品讀人生,幾本好書,讀書心得。有人會把文學束之高閣,但中文學生既要品讀陽春白雪,又要熟習下里巴人,皆視之為常物,要像圣人一樣學富五車、貫通古今。世界文學寶庫既有高雅精致的大著作,也有通俗流行的暢銷書,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有內涵的中文學生須對高雅和通俗、古代和當代的文學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這樣才能進行一定的文學研究、文學批評,才能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學鑒賞力,才能對出現的各種文學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所以多讀書讀好書要成為中文學生的必修之課,人之常情。
大學階段,是一個將專業知識深入化的時期,是養成一定的對本專業具有研究能力的關鍵時期,要抓緊時間集中精力吃透教科書,形成本專業的整體框架。這樣一個框架要堅固要持久,就要認真砌磚奠基。那么作為中文學生,在學好教科書上的知識的同時,就要熟讀各類經典。利用一點空閑,捧讀一部分國內和國外的文學經典,以更好地打牢基礎,形成一定的研究能力。最近讀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姜戎的《狼圖騰》、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高爾基三部曲之一《在人間》。這些經典都耳熟能詳,但并沒有認真研究,利用這樣一個機會,我以對作者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無限崇敬細心地研讀了這些經典,揭開了經典背后的神秘面紗。現略談讀書的一點心得。
平凡的世界
對于路遙這樣一個作者、"老前輩",以前只是聽同學說此人多么偉大,但我始終不以為意。直到這個暑假讀了他以生命寫就的人生奮斗的壯烈史詩---《平凡的世界》,我才知曉"遙兄"多么偉大,嘆其英年早逝。這是一首鏗鏘激昂的好歌,這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樓。我很喜歡少平這個人物,你可以感覺到少平是屹立于精神殿堂中的完美形象。人生是不平凡的、不平坦的,湍流險路、暴風驟雨隨時可見、隨地可遇,弱者望而卻步,強者勇往直前。你可以看見少平在命運前的掙扎與搏斗,一次次摔倒然而又一次次地爬起。他是多么完美啊!在嚴峻的生活面前,他毅然放棄仰慕已久的大學生活,為生活而奔走勞累,當攬工下礦井,嚴酷的社會生活并沒有壓倒他,反而使他的脊梁更加挺拔,就算心愛的曉霞救人犧牲,他仍然鼓足勇氣,承受巨大的痛苦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強地走著;這樣的一個人足以讓我們肅然起敬了,可是更令人震驚的是少平即便是在最嚴酷的條件下也沒有放棄學習讀書,還記得他在潮濕的被窩里挑燈夜讀嗎?淚水模糊了眼睛,痛苦擊打著心臟,可是流過淚淌過汗只能使他的心更堅強,使他的身體更有力量,我們甚至也可以和他一樣,感受他與別人交流讀書心得的快慰與滿足,去享受讀書帶給我們的別樣歡樂。生活,在不同的人眼里呈現著不同的底色,我想,生活在少平眼里呈現著火一樣的顏色,那是火一樣的激情,火一樣的熱烈,少平正是在火一樣的生活中鍛煉成人間的鋼鐵巨人。少平便詮釋了這本書大半的內涵吧,他有別人不曾有的人生價值,有別人不曾有的人生體驗,他是農民又是知識分子,是農民但又比農民有更高的人生追求,是知識分子但有比一般知識分子更豐富的人生體驗和精神動力,他便是一個"完人",一個打不倒的堅強靈魂。何謂"平凡"?平凡便是偉大,平凡便是不凡。"平凡的世界"?好一個"平凡"!我突然感受到路遙在一幅巨大山河圖下的一顆安靜的心。
一個傳奇
對于《穆斯林的葬禮》,正如冰心為其所作序所言"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這對于我同樣是一個陌生而新奇的世界。一個穆斯林家族,以玉為紐帶,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霍達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穆斯林家族的奇異圖。一部好的作品,每個情節都值得推敲與深思,《穆斯林的葬禮》同樣是一部曠世經典。我只略談一下韓新月與楚雁潮的悲劇愛情。愛情是一個永遠不會老的話題,她是藏在人們心靈的深處一根柔弱的樂弦。韓新月特殊的身世,使她永遠得不到真正的母愛。母愛代表什么呢?這是人間最深的情誼,無際無邊、無盡無窮,這是最真摯的人間真情。可是韓新月卻無法得到,就憑這一點就足以讓我們深切的同情她。沒有母愛的日子里,韓新月是痛苦的。但幸運的是,真主讓她碰見了楚雁潮,一個與她有共同理想、志同道合的大學教師,愛情悄然而至。他們頂住各種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壓力,深情而熱烈的相愛,他們的愛是那樣單純而又崇高。可是不幸還是降臨在這個悲苦的女孩身上---嚴重的心臟病,但他們仍舊熱烈地愛著,盡管病情在加重。當楚雁潮像往常一樣冒著風雪趕往醫院的時候,新月正在竭盡全力呼喚他所愛的人,但僅僅只喊出一個字"楚。"她死去了,絕望無奈遺憾的走了。還記得韓新月與楚雁潮一起探討人生、鑒賞文學、翻譯著作、聆聽《梁祝》嗎?那是一種怎樣的高雅愛情啊!他們身上沒有庸俗的猜忌與背叛,那可是純真的愛情,那是永恒的執著與堅守。可是當今社會的愛情又如何呢?他們的愛情震撼著感動著每一個讀者,這也是一種理想化的愛情,難道只配活在作家的筆下嗎?霍達用血淚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愛情贊歌。韓新月是一個多么純潔、善良、深情的女孩啊,沒有母愛,沒有健康的身軀,可是她仍然堅守著事業與愛情,對于我們這樣幸運的寵兒,我們還能不滿足嗎?楚雁潮那份對愛情的執著堅守,對于事業的熱愛與負責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深思嗎?要反思的太多太多。
野性的呼喚
讓我們的思緒飛往額倫大草原吧。那是狼的世界。姜戎的《狼圖騰》通過描寫蒙古族的圖騰崇拜,一反人們對于狼的千古仇恨,揭示國民性的深層秘密,揭露人類對自然的無情掠奪與貪欲。全書最后,作者希望通過蒙古牧民對狼圖騰的崇拜來解釋悠悠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秘密,詳盡闡述了"狼性"與"羊性"的微妙關系給予歷史的深刻影響。中華民族既需要羊性的溫順樸實,也需要狼性的狂野不屈,只有這種辯證統一的"狼性"與"羊性"思想,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小說對于人與自然的深刻含義也給予了深刻闡述,用"天人合一"代表最合適不過了。在草原,人、狼、牛羊、草,還有其它野獸萬物都是一個有機整體,破壞掉任何一個環節都要影響到草原的生態環境,就要遭到"騰格里"的懲罰,額倫草原的最后結局便是人類對于自然無情的掠奪貪欲造成慘劇的最好證明。小說中還描寫了陳陣養小狼的故事,我被小狼那種桀驁不馴、不屈不撓、機智勇敢的品質深深地折服,我想這正是中華民族創造五千年輝煌歷史的根源所在吧。《狼圖騰》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首先,這本書讓人們重新認識了狼,它是智慧、勇敢、不屈、獨立的化身,我們也會從心底發出對狼的敬畏與崇拜;其次,這本書深刻地探討了更新國民性問題,就是要將民族"狼性"與"羊性"把持平衡,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最后,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要達到"天人合一"就要遵循自然規律,善待自然,才能使人與自然達到和諧。
少年維特之煩惱
讓我們再把目光聚焦外國文壇。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維特單單讓我們欣賞這樣一個人,就能讓我們"汗顏",自嘆不如。它是一塊壁,一塊純凈無瑕的璧,他的心靈揉不得一點灰塵,他是多么高貴、純潔、正直、優美,卻又不是一個假想的人格,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聰明青年啊,仿佛我們早已擁有這樣一個親愛的年輕朋友,在他的身上我們看不到彼此的距離,卻是一種源自心底無法言傳的親切。可是,這樣的距離又是永遠的存在,而且很遙遠,那是性格上的差距,這又是一個完美的人,可讓我感覺這是真實的存在,而不像少平一樣是活在我精神中的完人。對,維特就是我們生命中的某個時期抱著懷疑、謹慎的態度,懷著高尚、純潔的節操的一個純真少年,那時候,我們心里只有美麗的世界,而沒有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競爭,我們懷揣著幻想的美夢與希望,那無限的愛的種子撒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可是,我們啊,早已不再那么天真單純,早已經受不住金錢和權勢的誘惑,早已拋棄了那時的熱烈與激情,成了半個庸俗平庸的社會人,試問誰還有那維特的真性情?奈何奈何······可是這個幾近病態的好少年用激情的吶喊、真摯的友情、壯烈的愛情誓死捍衛了自己人格的獨立,從一而終。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豪放、天真的煩惱少年,他平靜和悅,沉浸在大自然的良辰美景之中,感受大自然母親懷抱的溫暖,卻又陷入糾結痛苦的愛情里,心情起起伏伏,以物喜以己悲,他彷徨傷感,他敏感于社會的不公,他高尚的心靈終究不適合這樣一個虛偽的世界,以致精神破產、崩潰。我們發現他的自殺是多么可怕的合理,又是多么和諧壯美。這一顆純璧之心,幻化成天上啟明星,照亮洗濯我那早已污濁不堪的心。維特的真性情,是歌德的希望甚至是幻想吧。
呼嘯山莊
讀一本好書的心得篇六
尼采(1844—1900)這個在中國廣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的人物,有著他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特點。他是大學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業業從事教育的教授工作;他是哲學家,但他異常起勁地反對出現在他以前的諸家哲學。他高喊出一個驚世駭俗的口號:重新估定一切價值!不僅在東方,就是在西方哲學,尼采向來就是一個有爭論的人物。尼采哲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他以獨特的方式預示了現代西方社會中深刻的精神危機。
尼采的思想反映了當時正在形成的壟斷資產階級的要求和愿望。他譴責自由資產階級,稱他們為因循守舊、茍且偷生的庸人,認為必須否定受理性主義、以及人道主義的影響而日趨沒落的西方文明,提倡主觀戰斗精神和對生活的肯定態度,強調進化即是權力意志實現其自身的過程,人生的目的就在于發揮權力,擴張自我。鼓吹超人哲學,認為“超人”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他有權奴役群眾,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實現自己權力意志的工具。他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婦女解放運動,甚至譴責醫生拯救病人是一種犯罪。主張藝術是權力意志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藝術家就是高度擴張自我、表現自我的人。尼采的第一部著作是《悲劇的誕生》,他提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的光輝使萬物呈現出美的外觀,制造一種幻覺,酒神象征著情緒的放縱,它的一種狀態是一種痛苦與狂喜交織的顛狂狀態。我們都很喜歡聽音樂,而音樂正是日神與酒神精神的一種綜合情緒的表露。尼采認為,看悲劇時,"一種形而上的慰藉使我們暫時逃脫世態變遷的紛擾",通過個性的毀滅,我們反而感覺到世界生命意志的豐盈和不可毀滅,于是生出快感。現實的苦難化作了審美的快樂,人生的悲劇化作了世界的喜劇,肯定生命,連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與毀滅,與痛苦相嬉戲,從人生的悲劇性中獲得審美快感。這就是酒神精神的要義。日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觀的幻覺,反對追究本體,酒神精神卻要破除外觀的幻覺,與本體溝通融合。前者用美麗的面紗遮蓋人生的悲劇面目,后者揭開面紗,直視人生悲劇。前者教人不放棄人生的歡樂,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迷戀瞬時,后者向往永恒。日神精神的潛臺詞:就算人生是個夢。我們也要有滋有味地做這個夢。不要失掉了夢的情致和樂趣;酒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劇,我們也要有聲有色的演這幕悲劇,不要失掉悲劇的壯麗和快慰。
尼采認為權力是生命意志的目標,人生就是強弱權力意志的較量過程。這種權力意志實際上就是用酒神精神改造過的"生命意志",征服異已,使之成為自己生存,發展的工具,這是生命的原則。因此他將人分為天才和流氓。一個能否對人和持審美的態度,是肯定人生還是否定人生,歸根到底取決于內在生命的強成衰弱。他還宣稱"上帝死了",號召打破偶象,破壞陳腐的傳統觀念,提倡狂放不羈的酒神精神。人類的活動(不論體力或智力的)創造了藝術,藝術來源生活,而那些不朽而光輝,得以長存至今藝術形象,是人類活動在無邊的歷史長河的淘洗下,脫穎而出的精華。在同一時期,不同地方的人類文明以自己的社會形態、文化風格為原型,創造出了眾多特點鮮明的藝術形象。在這些形象當中,堪稱經典,為我們所熟知的兩位,即本文將要討論的夸父和普羅米修斯。在討論他們之前,我必須不厭其煩地補充一點歷史背景知識,這樣將有助于文章的鋪展和讀者的理解。所以請耐心地讀下去,肯定會有所受益。
在可怕的自然力面前,我們的祖先是十分渺小的,但他們心中涌起的欲望又無法讓他們在與自然的對抗中妥協,實際的情況是,人類已經沒有退路了,在與天地進行的斗爭中,他們必須放手一搏,哪怕這是一場必輸的戰斗。古人是怎樣看待他們與自然力的較量呢?人類的神靈意識,貫穿著人類發展演變的歷史。自然力量在他們眼里,化身成為無所不能的神靈,步入文明時代的人類向自然發出的挑戰,實際上就是在挑戰新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心中不敢逾越的權威——神靈。神界與人界分異的產生,其實是非常合理的,我們無法想象,絕大多數古人會忽視神靈的存在。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對自然力量的懼怕,人類才需要神——那是一種強有力的依靠,不論他降災還是賜福,都是一種心理上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