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讀一本好書的心得體會篇一
在我讀二年級的時候,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書。書名為《你能考第一》,是由中國“言實”出版發行的。父母介紹這本書是好書:“你看了這本書,對你的良好性格、處事能力、學習成績、自信心的養成,都有很大幫助。”他們說得果真不錯!從這本書上我真是收益非淺!
這本書的封面為黃色,中間有個“一”字,顯得格外的引人注目,最上面寫著書名“你能考第一”,下面是十二個杰出的中小學生怎樣取高分環節,作者是朱風云。當我打開書的目錄時,我驚訝地發現書中的內容是如此的豐富多彩。敘述是那么生動、那么實在,所闡述的方法深入淺出、簡明易懂、有理有據。
在家里,我和父母一起看這本書,每看一課,父母都會向我詳細講解,讓我讀懂每一個詞,每一句,每一段的意思。你看,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輕高郊地預習》的書中的學習方法真多,令我欣喜若狂,廢寢忘食,挑燈“夜戰”!
我最喜歡的是書中的第十二章的內容和“記憶能力加強法”。其中書中有這么一句話:“讀書不能貪快,要用腦子記住書中的內容。”以前我總是以為讀書要快,可總是記不住書中的內容。現在想起書中《朱嘉》的一句話,朱嘉說:“讀書不要貪快,要用腦子記起來,要是記不起,就再讀多幾遍。”從此以后,我將這壞習慣改正了。學習書中寶貴經驗,經過我的長期努力,成績終于有了很大的進步,上一次的語文考試我考得了全班第一,得到老師、家長的好評。
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一位良師益友,它帶給我許許多多的人生寶貴財富。開卷有益,讓書成為我們成長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吧!
讀一本好書的心得體會篇二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八十天環游地球》。
這本書是法國著名作家儒勒·凡爾納所寫。他是19世紀著名科幻小說和冒險小說作家,曾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他曾寫過《地心游記》,《八十天環游地球》,《神秘島》,《海底兩萬里》等作品。《八十天環游地球》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英國紳士斐利亞·福克和他的朋友們打賭,要在八十天之內環游地球一周回到倫敦。福克先生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他經過嚴密的計劃和規劃,認為八十天環游地球是有可能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阻撓進程。比如,在旅行開始時,他就不幸被誤任為是搶銀行的大盜,被密探菲克斯一路追捕,阻撓進程。他們還遇到了風暴,印第安人搶車……但福克先生和仆人路路通克服了艱難險阻,一路跋山涉水,遇到困難或機智脫險,或狼狽逃脫,也鬧出了不少笑話,旅途可謂是精彩紛呈。他應該在當天晚上8:45到,當他踏入大廳,與眾人見面時,時間正好是8:44:59……福克先生憑著他的機智,冷靜,沉著贏得了最后的勝利。
我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作品人物表現得鮮活靈動,敘事簡潔流暢,每一個故事都寫得詳細生動,引人入勝。在這本書里,你也會和他們一起著急一起傷心一起生氣……當你看到這每一個充滿著危險的冒險故事時,仿佛這些故事就發生在你身旁。
這本書教會了我們面對困難時要冷靜、沉著,處理問題是要有毅力。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好書。
讀一本好書的心得體會篇三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說過的一句至理名言。我今天要介紹的書是《木偶奇遇記》,這本書是由卡洛·科洛迪寫的一本童話故事書。
這本書大意是一個裴洛斯的老頭,沒有孩子,他用木頭刻出了一個木偶,名字叫皮諾曹。皮諾曹雖然一直想做一個好孩子,卻難改壞習慣,他逃學,結交壞孩子,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從一個搗蛋的壞木偶變成一個誠實,善良的小孩子。
故事中的主角皮諾曹是一個調皮的木偶,在幾次受騙后,還不悔改,他有幾次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卻錯失良機。還因為過度搗蛋與調皮把爸爸害進監獄。因為這樣讓仙女擔心了好幾次。但他也有不少優點,說到做到,善良,沒有私欲,機智,勇敢,到后來,他的缺點改掉了不少了。最后成為了一個真真正正,聰明伶俐的小孩子。
我十分喜歡一個叫“改過自新變成人”的故事情節,這也是這個故事的大結局。到這兒,我十分感動,因為皮諾曹終于變成真正的小孩了。
我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百煉成鋼的道理。明白了做人一生會有不少“絆腳石”,只要去克服它,就會成功。
讀一本好書的心得體會篇四
“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有史以來人類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這段話是來自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部著作。這段話使我終身受益。我一開始看這本書就愛不釋手了,它成為了我的“貼心朋友”。事實的確如此,正如海倫所說的那樣,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它甚至神奇到可以創造人間的奇跡。
這本書是爸爸送我的開學禮物,說希望我也能學習海倫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這本書寫的是海倫自己一生經歷的事。海倫在小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那是她人生中最大的災難。這場災難使她成為了一個盲聾啞人。當時的她完完全全是處在一個封閉的環境里,不能和人正常交談,看不到生活著的美麗世界,聽不到窗外那愉悅的鳥叫聲。她的內心世界是多么的痛苦!她掙扎過,可是,在心底回應她的卻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寂靜、最后,她改變了,那是緣于她的老師——沙利文耐心的教導和她自己不懈的努力!她的努力,讓人敬佩,讓人心疼,她像一塊海綿,盡情吮吸著知識的甘霖,那是她成功的秘訣。
三天,那只是三天,對于我們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三天,這個三天對于海倫來說是多么珍貴呀!那是海倫從小到大夢寐以求的,她是多么渴望能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啊!回頭想想我們生命中有多少個三天呢?也許誰也不曾數過,也覺得沒必要數。跟海倫比起來,或許我們太幸運了,那我們是不是要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呢?因為人生難以預測,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們會失去現在擁有的一切,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時,每一秒!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我非常喜歡《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現在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讓它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它真的是一本很好的書,會給你帶來許多有益的人生思索。
讀一本好書的心得體會篇五
撒謊的小孩鼻子會變長,貪玩的小孩會變成小驢子。可一點沒嚇唬你,請閱讀來自意大利的經典童話——《木偶奇遇記》!講述的是一個頑皮的木偶變成好孩子的故事。
故事的情節蠻復雜:杰佩托把一塊會說話的木頭雕刻成一個能歌善舞還會翻跟頭的木偶——匹諾曹,于是理所當然地當起了“爸爸”。可惜匹諾曹相當不爭氣——任性淘氣、貪玩說謊、不關心他人、不愛學習,于是他被安排了許多的坎坷——被燒掉雙腳、差點被當點心吃掉、被狐貍和貓騙走金幣、險遭殺害、鼻子因撒謊變長、因貪玩變成小驢子、被鯊魚吞進肚子等等。不同尋常的經歷中小匹諾曹認清了是非黑白善惡美丑,在爸爸、仙女媽媽等許多人的幫助下,終于痛改前非,變成了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其實這個童話很陳舊,很小的時候就聽爸爸媽媽講過,甚至他們彼此間可以接著對方講的往下講,無非是想告誡我做人要誠實,要有愛心,要愛學習,不能貪玩等等。但閱讀后的感想卻完全不同。盡管看書的初衷僅僅是為了完成寒假作業。
匹諾曹n次犯錯,并信誓鑿鑿改正,仍經不住“玩兒國”的誘惑。說明道理他懂,但自我控制力有限;其實是小孩都是這樣,沒什么大驚小怪,可惜我還小,玩什么?怎么玩?什么時候玩?跟誰一起玩?爸爸媽媽自以為是地幫我定奪了。唉!總比沒得玩好吧,于是,在非常安全的監控下,我們努力地尋找著童年的快樂。
唉!倒霉的匹諾曹老是碰到些壞人,糟糕的是壞人們又特別的友好!如果換成我,恐怕也已變成驢子正在被賣來賣去呢。說明交什么樣的朋友很重要,“近墨者黑、近赤者朱”自然有它的道理,爸爸說和善的外表并不意味著善良,即便善良也未必適合,高深莫測!但小孩哪有不交朋友的,大人也常常受騙呢,誰身上都不會標上好壞,當然最安全還是謝絕來往,可溫室之花畢竟好景不長,小時候不多些歷練,長大了恐怕也難獨善其身。
似乎還想說些什么,啊!我是來推薦書的呀!
你是一個好孩子嗎?你想成為一個更好的孩子嗎?你愿意跟著名的木偶明星匹諾曹面對面暢所欲言嗎?敬請閱讀意大利兒童文學大師卡洛。科洛迪的杰作——《木偶奇遇記》!
讀一本好書的心得體會篇六
不知是在哪個角落,我聽說了你,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追隨到了你的身邊。
你坐在洞庭湖畔,雖沒有靚麗的外表,但卻擁有著超凡脫俗的清新,雖沒有顯赫的背景,但你依然可以在群雄間傲然挺立!
你像位成熟穩重的青年,機智敏捷、風趣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你像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傳授給我們寶貴的人生經驗,給予我們深刻的啟迪!
你苦口婆心,諄諄善導,使我們在危險線的邊緣徘徊,回到安全后,使我們意識到錯誤后重新做人!
你嚴格要求,不容許我們犯一丁點兒錯誤,使我們養成了嚴于律已,遵紀守法的好品德!
你無私奉獻,默默無聞,天寒地凍,寒風凌冽的早晨,你陪伴著我們放聲朗讀;驕陽似火,天氣燥熱的午后,你陪伴著我們攻破難關!
你為我們付了那么多,我們當然不能漠然相對!我們會盡我們一切所能做的來報答您!
我親愛的三中,我想說的,還有很多很多……
沅江三中,相信吧!我們是不會讓你失望的!今年高考,讓三中見證我們高三的奇跡吧!
高三的考生們,加油!
讀一本好書的心得體會篇七
是什么書讓我這樣著迷呢?沒錯!這本書的名字就叫做《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有好多本,有《哈利·波特與密室》、《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但令我著迷的,也是最有名的書卻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這是一本很有名的書,它的作者住在英國,名字叫做:j·k·羅琳。這本書已經在全國被翻譯成七十七種語言,銷售量超過四億五千萬冊,并且全套八本書都被改編成了好萊塢大片。
這本書講述了哈利·波特的一切經歷:哈利·波特原本出生于巫師家庭,但不幸的是,當時的黑魔法師伏地魔殺了哈利·波特的父母,只有哈利·波特一個小孩活了下來。后來哈利·波特居住在自己的姨媽、姨父家中。哈利·波特的姨媽、姨父都是麻瓜,他們有個兒子叫達力,達力非常霸道。他們對哈利·波特一點都不好,讓哈利·波特住在一個窄小的樓梯儲物間里,而且哈利·波特十一年來從未有過生日派對和生日禮物。
但是有一天,貓頭鷹信使突然送來了一封神秘的信件,令人不敢相信的是,信里附著一張來自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錄取哈利入學的入學通知書。
這本書非常好看,大家一定要去看看,否則你們會后悔的。
讀一本好書的心得體會篇八
我要推薦的一本書是——《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講述了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值得我們好好閱讀一番。
這本書講述了無數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和暴君昏王、亂臣賊子。中華上下五千年,滄海桑田,朝代更替,在這五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璀璨的文化。
書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管鮑之交》,這個故事中最讓人佩服的人是鮑叔牙,他處處為管仲著想,什么好處都讓著他,直到后來齊桓公要命鮑叔牙為相國時,鮑叔牙卻將這個很高的職位讓給了管仲。鮑叔牙對管仲真是如同親兄弟一般。鮑叔牙此等的熱血情懷讓人敬佩不已。
在《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中,大家無不為藺相如的足智多謀、機智勇敢所折服。藺相如用巧計將和氏璧送回趙國,以死相逼,逼得秦王無處可退,這是叫人拍手叫絕,藺相如也因此功而被提升為大夫。
讀了這本書,你就會認識處事謹慎、奉公守法的鮑叔牙;磊落直爽、英勇善戰的廉頗;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能征慣戰的衛青;大英雄霍去病以及歷代帝皇……知道《祖逖聞雞起舞》《諸葛亮客死五丈原》《一代女皇武則天》《安史之亂,暴逆必敗》等許多故事。
讀一本好書的心得體會篇九
;一本好書,我們往往會先把它買下來,然后拋諸腦后;
一首好詩,我們總是先把它收藏起來,然后再難想起去細細品味它。我們似乎占有了很多東西,但這些東西卻從未真正豐富過我們的心靈。
你對這段話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標題自擬,不少于800字。
這是一道以現象為基礎的觀點型材料作文題。審這類作文題時,可以以句子為單位,在理解單句句意之后,再去尋找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從整體上把握材料。這樣可以避免因斷章取義或眼中只有“關鍵詞”而出現偏題、套題的情況。
該材料一共有兩句話。第一句話列舉了兩個具體的生活現象:購買書籍但不看,收藏詩歌卻不細品。第二句話對這兩個現象做了一個抽象概括:我們“占有”很多東西,材料沒有接著說“卻沒好好利用它們”,而是直接提沒有好好利用的結果“卻從未真正豐富過我們的心靈”。這就使得第二句話不再僅僅停留在現象的概括上,而是暗含了一個觀點:我們占有事物的目的應該是用它來豐富我們的心靈。因此,這個材料作文的寫作要求不是讓我們討論“占有而不利用”這一客觀現象,而是指引我們去思考“占有卻從未真正豐富過我們的心靈”這一帶有價值判斷的問題。
對于這一價值判斷,考生可以有不同的回應。第一,完全不認同。這就需要考生找出有力的論據來徹底推翻這個觀點,證明“占有”的目的不是豐富心靈,并且給出自己的見解。但這樣的立意對考生的思辨力和論證能力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第二,完全認同。這需要考生充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同時結合材料給出的現象去做分析。比如,大家沒有利用占有物來豐富我們的心靈,是沒能真正懂得這個道理,還是道理都懂但做不到?如果是前者,我們的論證是否可以講清這個道理?如果是后者,那么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才能讓大家做到?第三,基本認同,但有自己的補充或對觀點有存疑之處。這就需要在第二種情況的分析論證基礎之上,闡釋補充的觀點或提出質疑。
第一,辨析相近概念,強化觀點。通過對相似或相關概念的比較,可以更清楚有力地闡明觀點,也可以使我們的表述更為簡明。例如一位考生寫道:“占有一本好書獲取的僅僅是書的外在物質形態,而享有一本好書是讀后對書中內涵的領悟,是精神的洗禮,是心靈的共振。如此看來,占有而不享有豈不是舍本逐末的愚蠢之舉?”考生通過對“占有”和“享有”的比較,強調了“享有”的重要意義,觀點表述簡明而清晰。
適用素材
王陽明《傳習錄》。
運用示例
我們往往占有很多美好的東西:一本書,一首詩歌,或是一朵花,但它們從來沒有真正豐富過我們的心靈。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只有當我們真正關注一朵花,它才會向我們呈現出它作為花的意義。可惜,當代社會很多人卻不懂這“看花”之理。
———一考生
適用素材
袁枚《黃生借書說》。
運用示例
“書非借不能讀也”未嘗不是對自己的鞭策和對文字的尊敬。倘若自己占有一本書,然后將它束之高閣,白白讓美麗的文字上落滿灰塵,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倘若沒有占有,自然也不會被“虛假的充實”迷惑。“占有”并非充實的表現,將知識汲取從而豐富身心才能達到“充足”。
———一考生
適用素材
荀子《勸學》。
運用示例
荀子言,蟹六跪而二螯,卻只有寄居的結局,歸因于其用心之躁;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可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歸因于用心一也。人之高貴所在,是其身體雖仍存動物性的一面,卻能用理性對其管控。無人能夠否認內心深處的貪念與躁動,可古今中外的無數事實都能證明:人,能做到“用心一也”。拋卻占有的誘惑與欲望,從現在起,拿起一本好書,或是挑選一首詩詞,讀懂它,鉆研它,與作者的靈魂產生共鳴與交流,吸收其作品的精髓,納為己有,讓其真正屬于自己。這樣,我們的心靈才能被切實地澆灌、充實,形成一個不被他人同化的獨特靈魂,找尋到真正的自我,從而不會在喧囂浮躁的社會中迷失。
———一考生
占有抑或擁有
一考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以來人類便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能。這種追求影響了人們價值觀的樹立和心靈世界的圓融,鞭策著人們世世代代憑借這份深切的渴求,不遺余力地奮斗著、求索著。
在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當下,我們對事物的獲取變得非常容易,小至一本精美的詩集,大至一處安全感十足的居所,我們已具備了充分的財力、物力和心力去“占有”許多東西。之所以稱為“占有”,是因為這是對外物簡單直接而不經個體加工處理的獲取。但如果我們的認知也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那便只能收獲轉瞬即逝的滿足感和喜悅感,內心世界卻依舊是無盡的空虛和蒼白。古人借書苦讀之境十分艱難,仍不免束之高閣,任蠹蟲啃食;
今人買下新書,轉眼拋諸腦后,收藏好詩卻不愿細細品味咀嚼,占有很多,擁有很少。
擁有是什么?與占有相對,它代表著對外物吸收貫通后而取得真正豐盈心靈的存在。蘇軾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
孔子讀《易》至韋編三絕,乃知微言精義;
王陽明獲知“格物致知”的理論后,于實際“格”竹子格了三天三夜不廢止,雖對理學的造詣并無裨益,卻開拓了他探尋心學的通途。這些偉人獲取的事物不盡相同,且方向各異,卻因思想的深度在黑暗中熠熠生輝。他們對于我們的啟發在于,如何化已知與占有為深知與擁有。
化占有為擁有,得從源頭上下功夫。即除去本能地對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須知獲取外物的主要驅動力何在。在實用主義盛行的當下,我們總是有某種錯誤的慣性思維:既已得到,便總有其實用價值。于是更為深刻的探尋終止了,正如徹底得到的時刻亦是尋找過程永恒終止的時刻,這亦是追尋宿命的可悲之處。史鐵生曾經說過:“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塌陷。”我們看待事物的片面性、表層性和功利性,讓我們產生了某種錯覺:此岸已經完滿———事物的價值在此已經終止,彼岸于是塌陷。因而,在得到之后,我們要擁有。擁有是更為深層次的境界,是透過事物表象獲取其本質。正如一本裝幀精美、口碑甚佳的書,它的精神內核是什么,我在其中見識了怎樣的世界觀,這一世界觀又怎樣影響著我對生活的理解。在這樣深思慎取的過程之后,我們才能做到真正擁有與內化。我們追尋外物,不是為了經濟適用,而是為更深遠的精神境界所服務的,我們不停歇地探索追求,為的就是得到人生意義的圓融和真正豐盈充實的內心世界。這種追求永無止境,這種擁有才真正具有意義。
去擁有而非占有吧,不要沉溺于占有很多的表象之中!我們奮力擁有、奮力內化,來填補和豐富自己的心靈,從而抵達理想的彼岸。
名師點評
這篇作文觀點明確,論證層次清晰,靈活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來闡釋自己的觀點。文章的一個亮點在于通過“占有”和“擁有”兩個相似概念的比較,既揭示了占有行為的本質———“對外物簡單直接而不經個體加工處理的獲取”,也強調了自己的觀點———不是占有而是擁有,即“對外物吸收貫通后而取得真正豐盈心靈的所在”,體現了作者具備比較分析的意識及高超的概括能力。(忻微宏)
細品深思而非占有
一考生
如今,人們獲取美好事物的方式變得越發便利。看到一本好書便可隨手買下,看到一首好詩亦可在網上輕點收藏,卻鮮有人會在占有之后去細品深思,從而使自己的心靈變得更為豐富。這一現象不免令人唏噓。
對許多人來說,努力想要占有美好的事物,意味著他們對美好事物尚且有判斷力,知道其價值,并有心去領略美好以豐富心靈。然而,若是想要發揮美好事物的價值,占有僅僅是第一步。
為什么很多人止步于此呢?有人說,是因為當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在現實困境壓迫下,難免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認為這終究只是一個借口,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背后實則是人趨易避難的惰性,占有只需要隨手就可完成,而細品深思卻是對人心智的考驗。尤其是在當下這個碎片化的、娛樂至上的時代,人們習慣于瀏覽輕松的短文、翻看搞笑的圖片,已經漸漸失去了閱讀長文的專注力、品味詩歌的審美力。如果說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不足的不是時間和精力,而是細品深思的能力。
當然,在占有的過程中,有些人的心態也悄然發生著變化。他們漸漸遺忘了占有的真正目的,反而被占有欲和因占有而驕傲的炫耀心理控制,陷入占有欲和虛榮心的怪圈,只顧占有,無暇品味感悟,更遑論豐富心靈。
故此,真正用心去品味、靜心去沉思、化其為己用以充實內心方為良策。我們要對美好的事物進行吸收、內化,甚至根本不必在意是否占有著它。
袁枚在其《黃生借書說》中,直言自己少時貧困無法占有過多書籍,故而每有得書便拼命研讀,然在功成名就藏書無數后,反而束之高閣。是書的價值變了嗎?顯然不是。書還是那些書,變的是人心。雖然書的客觀價值仍在,但因占有過多而使其在人心中的價值下降了,人們不會產生珍惜之心,也不會有迫切閱讀的愿望,而且當一個人占有太多事物時往往會陷入迷茫,不知該從何處下手,最終一無所獲。減少占有,把更多的時間精力用于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也許這才是我們需要做的。
名師點評
本文舉出現象后,并沒有急于批判,而是先肯定了占有的積極價值,體現考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第三段對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人趨易避難的本性,然后繼續分析背后的社會時代因素,提出現代人真正缺乏的是專注力和審美力,層層推進,簡潔有力。最后一段再遞進一層,現代社會占有已經不如過去重要,呼吁大家把重心放在細品深思上。最后兩段充分體現了考生的思辨力。(忻微宏)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