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教育專著的讀書心得讀教育專著的讀書心得篇一
暑假時就得到了包校的《教育如此美好》一書,如獲至寶。
細細品味,受益匪淺。包校以豐富的人生閱歷,多年來的教育實踐探索,為我們這些初出茅廬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發展方向。
從08年一畢業我就進入了小學擔任班主任和語文教師的工作。這幾年來的工作經驗為我進入艾瑞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一路走來的摸爬滾打,處處碰壁,也是成果。在包校的書中我找到了曾一度困擾我,難以解決問題的答案。
曾經總希望孩子是一樣的,作業整齊,速度一致,這樣就會少去許多的麻煩。看完包校的語錄,我大徹大悟,孩子生來不是一張白紙,遺傳和環境決定了他們的個體差異。當然就不可能整齊劃一。要想,達到最優化的教育,要了解他們周圍的環境、成長的社會背景、父母的情況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在此基礎上,愛他們,才能最終拉近距離。
做了4年的班主任,有幾次一度不愿意在做。每天的工作千頭萬緒,需要事無巨細的去做。
在前年帶畢業班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令我一生難忘的事情。
那是一個夏日的中午,學生都安頓好了,我也躺下休息。幾聲輕輕的敲門聲,顯得那么的刺耳。只聽兩個女生在門外細語,“進去吧!”“老師都休息了,還是不去吧!”我雖睡意正濃,但也起身去開門。看到他們的表情十分的為難,我關懷備至的問:“發生什么事情!”文文急切的說:“劉春陽和堯怡欣本是鬧著玩,突然打惱了,劉春陽的眼鏡片碎了把臉劃破了,已經跑出去了。”我意識到事情的嚴重馬上跟去,這才發現孩子已經自己往醫院的方向跑去。顧不上思索,馬上趕去,經過治療孩子的臉縫了數十針。平生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不知所措,像領導匯報,通知家長,總之該做了都做了。但心情一直不能平復。事后劃分責任,我不承擔任何責任,因為,事情發生在午托部的監管時間。但盡管如此,作為班主任我也不能置身事外。
經歷了這樣的事情,我很難過,一時沖動想辭掉班主任。很慶幸沒有那么做,事后,接到了春陽家長安慰的電話。心里總算安心些,但留在孩子臉上的傷疤是我一輩子的傷痛。
我們向著優秀教育工作者前進的過程中,《教育如此美好》這本書是我們的“葵花寶典”。只要認真學習一定能有非凡的進步。
讀教育專著的讀書心得讀教育專著的讀書心得篇二
害怕數學連書都不翻的芳樹,今天在敏子和秀樹的合作學習中雖然偶有失誤,但畢竟開始做練習題了。總是閉著嘴,躲開他人視線的良子,今天穿著繡著小花的褲子來上學了。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進著每一個孩子學習,對教師來說這比“大規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個孩子的點滴成長。這些在別人看來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來卻彌足珍貴。佐藤學在書中介紹的教師是在任何學校都可以遇到的尋常教師。每一位普通教師的小小挑戰與教室中的孩子們才是開拓未來的教育改革者。
佐藤學提倡的是一種寧靜、潤澤的課堂氛圍,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處于一種自然狀態,不恐懼、不緊張的心態是他們安心學習的前提。濱野老師的課堂正是這樣。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來朗讀,他們在喜歡的段落旁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讀完課文他們互相討論著,自自然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便是快要下課了,他們仍然意猶未盡,想要繼續討論。佐藤學認為,濱野老師良好的教學效果來自于他對每一位兒童的尊重。濱野老師能夠接納每個學生的想法,他不僅僅拘泥于“好的發言”,而且對所有人的發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來“任何人的發言都是精彩的”,這使學生們能夠自由地思考、輕松地交流,從而使整個課堂更加豐富而深入。
但事實上,人們往往只會對那些“有能力”的學生產生尊重和信任,卻很難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學生。只有摘下“能”與“不能”的有色眼鏡,才能看到每個人挑戰固有學習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們個性化的創造。
佐藤學認為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與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才能實現真正的學習。但如何在學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關系對大多數教師來說卻是個難題。在《教師的挑戰》中,佐藤學給出了一個特別的答案,他認為:要構筑合作互惠學習的關系,就要培養學生相互傾聽的能力,這首先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認真傾聽每一位兒童的心聲。
書中的山崎老師、澀谷老師和勝沼老師,雖然都是普通教師,但在佐藤學看來,他們都是兒童心聲的傾聽者。山崎老師從不貶低任何一個學生的發言,他尊重每個孩子的思考和感情,并看到每個孩子身上潛在的可能性;澀谷老師注重營造一種自然的學習氛圍,她重視奇妙的發言,并把那些妙趣橫生的發言串聯起來,用學生的思考力來推進課堂;勝沼老師總是站在學生的斜側面位置上側耳傾聽每個人的發言,學生們將勝沼老師作為親密的傾聽者,從而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勝沼老師則珍視每一個人的發言。
在佐藤學看來,如果教師以身作則,成為一位耐心的傾聽者,那么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合作關系就會水到渠成。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時刻牢記: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學生是有差異的人,學生是有個性的人,學生是有能力的人。我們要“保障所有學生的挑戰性學習”,即使是暫時處于低學力的學生,老師也要確保他有挑戰學習的機會,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這才是合作學習的精髓所在。教師要珍視每一個兒童的發言。
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未來教育的門,在那里可以找到與我們共同成長的朋友,雖然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空間,但我們對學生的愛與執著是共通的。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這是對于每一位教師的挑戰,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讀教育專著的讀書心得讀教育專著的讀書心得篇三
最近有幸拜讀了黃全愈先生所著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感慨頗多。它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為副題,從他年幼的兒子在美國所受的教育與在國內的教育相比,而進行的一系列的深層次的理性思考。其間,黃博士提到“要不要懲罰孩子”,他描述了自己兒子礦礦所經歷的懲罰教育,透過美國的一些懲罰教育現象分析了美國教育的一個基本理論: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種膨脹的自我,與人之本性共在。它表現為過分的自負和過多的自我中心。
與亞洲一些國家的孩子相比,美國孩子往往更開朗,更敢作敢為,而且更富于表現欲。書中有這樣一部分的描寫,讓我嘆服連連:——由美國電視老明星比利·卡斯比主持的“孩子說的有意思的話”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節目。這個節目其實很簡單,在每次30分鐘的時間里,由“天才老爹”比利·卡斯比對三個四五歲或者七八歲的孩子進行現場采訪。參加這個節目的孩子都是從自愿報名者中選出的,并無事先排練。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告訴比利·卡斯比他會拉小提琴。比利讓他拉個曲子聽聽,那孩子一本正經地說:“盡管你沒付錢,但我還是決定為你拉一首。”像模像樣地拉了幾下琴弦后,說:“對不起,昨天我的音樂老師遲到了,所以我沒能學好。”然后把琴夾在脅下,鞠躬作謝幕狀。比利·卡斯比風趣地說:“謝謝你!”那孩子馬上接著答:“youarewelcome。”直譯成中文“你是受歡迎的”意譯為“您是值得我為您拉琴的”。
盡管那男孩并不怎么會拉小提琴,但他表現出來的卻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孩子的自信和自然流露出來的“舍我其誰”的“自我感覺良好”,讓我嘆為觀止。腦海中不由交替凸現著這樣兩幅畫面。
畫面一:踏進三(4)班課堂,面對著一張張自我感覺良好,充滿個性的笑顏,我應對的是一張神情高度嚴肅,臉色絕對難看的尊師之顏;隨著雙眉緊鎖,不由計上心頭,一上場便殺了個“回馬槍”,給那些自命不凡的孩子來了個“下馬威”。還不時琢磨著如何給這些不順眼的孩子念道“緊箍咒”,好讓他們收斂銳氣,藏起傲氣,不再狂妄自大。尤其是那個姓李的同學,自我感覺好極。當我高聲表揚某同學朗讀不錯時,他則輕蔑哼哼,不屑一顧地嚷道:“為什麼不表揚我,我比他讀得更好?”聽!多自負呀!心頭盛怒得我那容得下他如此自傲,不免劈頭蓋臉一頓教育,意欲澆滅那閃閃跳動得自信火花,還孩子一個“自知之明”。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成績優秀的學生對自己的成績都不夠有自信,更何況去面對那些沒把握的事情呢?靜下心來反思我們的教育,我更理解了賞識教育的要義。試想我們的孩子上臺去表演,如果表演不好,出了洋相那我們的老師與家長會如何對待“丟丑”的孩子呢?毋庸置疑,“賞識教育”將會從容接納孩子,并激勵安慰孩子,親切地告訴孩子:“失敗是成功之母”,幫助孩子盡快找回自信。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在我們的家長與教師群中,大部分的師長寄孩子于很高的期望,他們不允許孩子失敗,不接受孩子的失敗。一旦孩子未能如愿,便不停地責罵與埋怨,諷刺挖苦,甚至懲罰與變相體罰,所謂是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痛定思痛,牢記教訓。在如此“高壓教育”下成長地孩子,自然便少了一份銳氣,那份美好的自我感覺已在大人的諷刺與漫罵聲中支離破碎,當然更談不上對自己有信心了。驀然驚覺,我頓感汗顏,反省自己在賞識教育這一塊的實踐還未見奇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一如既往,努力實施,讓孩子們在“我能行!”體驗活動中擁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
讀教育專著的讀書心得讀教育專著的讀書心得篇四
最近有幸拜讀了黃全愈先生所著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感慨頗多。它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為副題,從他年幼的兒子在美國所受的教育與在國內的教育相比,而進行的一系列的深層次的理性思考。其間,黃博士提到“要不要懲罰孩子”,他描述了自己兒子礦礦所經歷的懲罰教育,透過美國的一些懲罰教育現象分析了美國教育的一個基本理論: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種膨脹的自我,與人之本性共在。它表現為過分的自負和過多的自我中心。
與亞洲一些國家的孩子相比,美國孩子往往更開朗,更敢作敢為,而且更富于表現欲。書中有這樣一部分的描寫,讓我嘆服連連:------由美國電視老明星比利·卡斯比主持的“孩子說的有意思的話”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節目。這個節目其實很簡單,在每次30分鐘的時間里,由“天才老爹”比利·卡斯比對三個四五歲或者七八歲的孩子進行現場采訪。參加這個節目的孩子都是從自愿報名者中選出的,并無事先排練。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告訴比利·卡斯比他會拉小提琴。比利讓他拉個曲子聽聽,那孩子一本正經地說:“盡管你沒付錢,但我還是決定為你拉一首。”像模像樣地拉了幾下琴弦后,說:“對不起,昨天我的音樂老師遲到了,所以我沒能學好。”然后把琴夾在脅下,鞠躬作謝幕狀。比利·卡斯比風趣地說:“謝謝你!”那孩子馬上接著答:“youarewelcome.”直譯成中文“你是受歡迎的”意譯為“您是值得我為您拉琴的”。
盡管那男孩并不怎么會拉小提琴,但他表現出來的卻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孩子的自信和自然流露出來的“舍我其誰”的“自我感覺良好”,讓我嘆為觀止。腦海中不由交替凸現著這樣兩幅畫面。
畫面一:踏進三(4)班課堂,面對著一張張自我感覺良好,充滿個性的笑顏,我應對的是一張神情高度嚴肅,臉色絕對難看的尊師之顏;隨著雙眉緊鎖,不由計上心頭,一上場便殺了個“回馬槍”,給那些自命不凡的孩子來了個“下馬威”。還不時琢磨著如何給這些不順眼的孩子念道“緊箍咒”,好讓他們收斂銳氣,藏起傲氣,不再狂妄自大。尤其是那個姓李的同學,自我感覺好極。當我高聲表揚某同學朗讀不錯時,他則輕蔑哼哼,不屑一顧地嚷道:“為什麼不表揚我,我比他讀得更好?”聽!多自負呀!心頭盛怒得我那容得下他如此自傲,不免劈頭蓋臉一頓教育,意欲澆滅那閃閃跳動得自信火花,還孩子一個“自知之明”。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成績優秀的學生對自己的成績都不夠有自信,更何況去面對那些沒把握的事情呢?靜下心來反思我們的教育,我更理解了賞識教育的要義。試想我們的孩子上臺去表演,如果表演不好,出了洋相那我們的老師與家長會如何對待“丟丑”的孩子呢?毋庸置疑,“賞識教育”將會從容接納孩子,并激勵安慰孩子,親切地告訴孩子:“失敗是成功之母”,幫助孩子盡快找回自信。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在我們的家長與教師群中,大部分的師長寄孩子于很高的期望,他們不允許孩子失敗,不接受孩子的失敗。一旦孩子未能如愿,便不停地責罵與埋怨,諷刺挖苦,甚至懲罰與變相體罰,所謂是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痛定思痛,牢記教訓。在如此“高壓教育”下成長地孩子,自然便少了一份銳氣,那份美好的自我感覺已在大人的諷刺與漫罵聲中支離破碎,當然更談不上對自己有信心了。驀然驚覺,我頓感汗顏,反省自己在賞識教育這一塊的實踐還未見奇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一如既往,努力實施,讓孩子們在“我能行!”體驗活動中擁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
讀教育專著的讀書心得讀教育專著的讀書心得篇五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著許多精辟的教育思想,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于我們的教育事業。在陶行知看來,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他說:“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所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主要包含三個基本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對于先生的教育理念,我有幾點啟示:
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我們也更應該明白我們所要教育出來的學生不是只會背書只會知識的學生,而應該是會學習,會思考,會生活的學生。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質。
陶行知先生作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學方法論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學方法是靈活的,根據“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做”的內容特點及教的規律、學的規律來決定。
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問題。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陶行知說:“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又說“治學以興趣為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成效愈著。”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各科教學都必須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前提,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