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感悟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感悟,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學一年級親子讀書心得感悟篇一
開卷有益,這是我對自己讀書的最深、最明了的體會。
從古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到今人的“書籍是人類靈魂進步的階梯”,無不看出讀書的良好作用。讀書好處和重要之大的道理人所共知,再加上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會經常出現在每個人的身上。于是人人都想讀書,把活到老學到老作為至理名言,可是在讀書的過程中,許多人只體會到讀書的無比之苦,我卻更多地感悟到讀書的無限之樂。我不是把讀書當成一種任務,而是把讀書當成一種心靈之旅,當成一種消除疲憊,洗去煩惱的過程。
書,是良師,更是益友。要讀書首先是選書。雖說是開卷有益,但是時間有限,所以必須有選擇的讀書,把有限的時間放在好的,適合的書籍上。讀書如交友,只是呆在一個小圈子里,很容易自我封閉,自我限制,所以要廣交朋友,經史子集,古今中外,各種書都要盡可能涉獵一下。二是隨時備書,沒有大片的時間可用來讀書,有時間就拿出來翻上兩頁,享受一下。就算是一本很厚的書籍,只要日積月累,持之以恒,總會在不知不覺中,輕松搞定;三是有計劃,雖說讀書的時間少,但是,不能找借口,不能放任,每天必須要擠出一段時間讀書,四是要用腦讀書,用眼讀書,獲得一種簡單的快樂,用心讀書,贏得一片安寧,一種豐潤,用腦讀書,在思考中完成和作者的對話,那么收獲的除了快樂,安寧,更是一種洗禮和升華的過程。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學習和獨立思考必須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最優化的效果。讀書也要有目的性,讀書是要用的。讀書不能像是在沙漠中下注水,澆灌了很多,但是長不出嬌艷的玫瑰。讀書可以死讀,但千萬不能讀死,所以讀書應該是要結合自己有選擇的讀,有目的的讀。讓書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成為我們學習生活中前進的階梯。
親愛的同學,如果你熱愛你的祖國的話,那么,認真讀書吧!書籍是全人類的智慧,它可以幫助你跟上時代的步伐,你的祖國母親正等著你去為她增加力量。
親愛的同學,如果你熱愛生命的話,那么,認真讀書吧!因為個人的前途只有和民族、國家的利益緊緊相聯的時候,生命之花才能開得燦爛。
讓我們心中永遠記住這句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讀書。
小學一年級親子讀書心得感悟篇二
親子閱讀作文 篇36 親子閱讀還有很多好處呢!第一,能增進親人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讓我們深切地體驗到父愛、母愛的溫暖,促進我們的身心健康。第二,能有效地培養我們的注意力,提高我們的傾聽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人們常常會迷失自己。清貧的生活,淡泊的名利,讀書成為我精神依托方式。我是數學教師,偏愛讀書,我希望我的女兒也喜歡讀書。
在孩子兩歲多的時候,我就開始帶她去圖書館借書,去看書,買書。那個時候她還不會認字,但對繪圖非常喜愛,我就選擇有圖畫的繪本,我讀,她聽,生活充實而快樂。從兩歲多到6歲,我堅持給孩子讀書,讀各種各樣的繪本,讀《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小王子》,讀小女孩的成長故事《瑪蒂娜》,讀各種各樣她喜歡的公主故事。到孩子4歲的時候,她就會編編一些小故事講給我們,繪聲繪色,有模有樣,雖然稚嫩,還是充滿了童趣。
面對孩子的興趣,我一直盼望她學會拼音,具有自己獨立看書能力,因為每天都給她讀書,讀一兩個故事,我的嗓子就會特別累。到了一年級這個問題終于解決了,孩子在第一學期就能自己看有拼音的讀物了,一年級的課本也有親子閱讀范例和具體指導,這個時候我會每天花幾分鐘和孩子一起讀這些文章。除了課本的范例,我們仍然引導孩子課外閱讀。這個時候我買了好幾本適合一年級孩子的帶音節書籍:《大蒜味的小巫仙》《紅鞋子》《微型豬芭比》《森林里的綠房子》。這個時候,我有點想當然,把書丟給她讓她自己讀,沒想到她讀到書中一個不感興趣的故事,便對整本書都不感興趣了,因為這樣的原因,致使其中兩本書被擱置了很久還沒看多少。我感覺不妙,從孩子自制力規律發現,閱讀的問題不但需要引導,還需要家長的示范和督促,于是在周末有空閑的時候我就拿起她說不好看的書讀給她聽,找到激發她興趣的切入點。陪讀使她也發現了原來不是這些書不好,而是她沒有發現其中的樂趣。慢慢地,陪著孩子讀完了這幾本書。孩子的理解能力往往超出成人的想象,對于這些兒童童話故事的書,讀一遍足夠,沒有多少讓人回味的東西,也就沒有再一次讀的欲望。這個時候我買了兩本書,在豆瓣兒網上評分很高的,一本是關于孩子內心世界的《我親愛的甜橙樹》,一本是《萬物生光輝》。女兒非常喜歡《我親愛的甜橙樹》,這本書描寫的是一個聰慧敏銳但頑皮的小男孩慘淡的童年經歷,故事情節讓人笑讓人感動,語言簡單、有趣而且有深度,讀多少遍都還是喜歡。我喜歡讀《萬物生光輝》,這本書描寫的是一名普通的鄉村獸醫的日常生活,沒有波瀾壯闊的故事背景,沒有坎坷起伏的人生經歷,沒有纏綿悱惻的情感描寫,但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常見的身邊實物,因為作者敏銳的觀察,和那顆充滿熱愛的心而顯得灼灼生輝。這本書我看了兩遍,女兒看我那么喜歡看那本書,也常常纏著我讀給她聽,我們一起分享那些有趣的故事情節,感覺無比的快樂和幸福。即使我懂得循序漸進的道理,我和孩子都感覺其它書和這兩本書比起來簡直是黯然失色,也懂得了以后的閱讀得好好選擇了,讀就要讀經典。
孩子一年級開始寫話了,因為喜歡閱讀,她告訴我她寫話寫起來常常有種源源不斷寫不完的感覺,我聽了后很開心。回憶起我小時的讀書生涯,寫作一直是我的痛,每次作文我總是無話可寫,要么就是瞎編亂湊。我在反思,這是為什么?想起我小時讀書,那時不但是書少,沒人像今天我這樣陪著孩子讀書,探究,分享,即使有書,大多是追求故事情節,不思考,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只泛讀,而沒有精讀。為了孩子不重蹈覆轍,我開始向有文學造詣的老師們請教,讓孩子講一講書中的內容,引導孩子思考,和孩子討論,反復朗讀書中寫得很好很有趣的句子。班級開展的國學經典《三字經》《笠翁對韻》等我也和孩子一起需要反復誦讀,在反復誦讀才能體會體會韻律之美,在反復誦讀中加強記憶,我相信這種有益的閱讀也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今天是5月24日星期六,媽媽終于有時間陪我一起讀書了!
我拿著早就準備好的《三國演義》,拉著媽媽坐在了沙發上。
《三國演義》一共有三十三個回合,分別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古城會,官渡之戰,劉備投劉表,馬躍檀溪。三顧茅廬,火燒博望坡,長坂坡,舌戰群儒,群英會,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智取南郡,巧借荊州,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氣周瑜,割須棄袍,截江奪阿斗,單刀會,水淹七軍,走麥城,張飛損命蜀主興兵,火燒連營,孔明南征,七擒孟獲,空城計,五丈原,三國歸晉。
我和媽媽首先了解了一下《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這本書描寫了自東漢末年至西晉統一全國這段歷史時期,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斗爭。在這一時期,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天下紛爭,英雄輩出。
了解完畢,開始閱讀了。第一回講述了有一天,關羽,劉備,張飛在桃園結為三兄弟,第二天,他們立即著手打造了兵器,劉備打了一對雙股劍;關羽打了一口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張飛打造了一條丈八點鋼蛇矛,便上了戰場,開始軍事爭斗。
“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是:三國時期,周瑜與曹操大戰,因為當時周瑜軍中缺乏武器——箭,孔明就使用計策把20只船全部插滿草把子,駛向曹軍軍營,然后擊鼓,讓曹軍以為周瑜來攻打他們,曹軍就把如雨的箭射出來,孔明坐在船倉里。等到20只船插滿箭后就調頭把船劃回自己的營地,經過清點共有10多萬只箭,剛好補足了周瑜軍隊缺乏的兵器。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多事情,這本書的作用太大了。
“親子閱讀”就是以閱讀為紐帶,而閱讀又是一種很好的學習途徑。親子閱讀有助父母子女間的雙向溝通,對幫助父母與孩子建立溫馨、和睦、積極向上的親子關系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家長的參與能激發孩子的興趣,使孩子從閱讀中得到樂趣,增加了知識。通過家長與孩子共同撰寫的親子日記從而進一步拓寬了孩子的學習時空,提高了語文閱讀與表達能力,提升了寫作能力。
“在親子閱讀”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貴在堅持。每日為工作和家務勞碌的我當初只是在業余時間和心情好的時間陪孩子讀書·看報,沒有持之與恒,說起來非常慚愧,后來,在學校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后,為了做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一致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方法,我不得不忙中抽空,每天固定了一個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做孩子閱讀的榜樣,使之成為習慣。
其實陪孩子閱讀也不會占用去我們太多的時間,我是利用晚飯后,家庭作業完成后的時間,每晚20分鐘至30分鐘,雙休日每天早晚共同閱讀一小時左右,就這樣經常去和孩子交流,鼓勵孩子把書中的故事情節或具體內容復述出來,把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講出來,然后與孩子一起分析、討論、發表看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通過親子閱讀,孩子的閱讀興趣變得濃郁了,閱讀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了,讓我與孩子也有了更深的溝通和交流,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和情緒發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作為家長的我,能有這些領悟,還要衷心感謝學校,老師的用心良苦開展這樣的“親子閱讀”活動,你們不止給予了孩子們的關愛,而為我們家長增長搭建了平臺。
閱讀,充滿了智慧與魔力。它常常將人們帶入一個無與倫比的夢幻世界。而幼時的我們,如果經常和親人們一起閱讀,那該是多么愜意的享受啊!
親子閱讀還有很多好處呢!第一,能增進親人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讓我們深切地體驗到父愛、母愛的溫暖,促進我們的身心健康。第二,能有效地培養我們的注意力,提高我們的傾聽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第三,親子閱讀可以增強我們的語言能力、發展想象力、提高寫作能力與交往能力。第四,親子閱讀可以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理想和熏陶優秀品質。閱讀課外書也能讓孩子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總之,“兒童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形成的越早,對我們的綜合發展效果越好,當然,這也不能少了親人們的幫助。親子閱讀能使我們盡早地體驗到閱讀的樂趣,讓書成為我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
還記得小時候,我躺在媽媽的懷里和她一同閱讀《十萬個為什么》,那一個個問號令我浮想聯翩:“螢火蟲為什么會發光?刺猬為什么長著一身刺?為什么我們不吃生馬鈴薯?火柴是什么時候發明的?爐子燒著以后,柴到哪里去了?”這幾個經典問題至今都令我難忘。
7歲和爸爸讀《三國演義》(我讀的第一部名著)時,我也只是囫圇吞棗地看一遍,直到有一回,爸爸考我《三國演義》里的故事,我卻一個都回答不上來。爸爸知道我看《三國演義》時沒有認真,于是,他沒有過分地批評我,只給我警示了一句:“書沒吃透,意思難湊!”當我聽到這句話時,知道爸爸這是在提醒我,他話中有話,并沒有太嚴厲地批評我。但我聽著就心如刀絞,比挨打挨罵還難受,從此,我看什么書都不再馬虎了。為了彌補我的過錯,我重頭到尾把《三國演義》看了一遍,這一回我異常認真,把書中的每一個故事和細節都牢牢的安在我心底。當爸爸再一次考我時,我能對答如流,事后連我自己也為自己的熟練暗暗贊嘆呢!后來,我又把《三國演義》看了三遍,每一次看完我都有更深刻的感受:英俊高尚的劉備、聰明智慧的諸葛亮、武力卓越的關羽、威風凜凜的張飛、志向遠大的曹操……這些英雄人物常常令我敬畏!
后來,我還和爸爸媽媽一起讀過著名童話集《格林童話》、國家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平凡的世界》、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還有很多書,我都和爸爸媽媽讀過。古人云:“三日不讀,口生荊棘;三日不彈,手生荊棘”。讀書是一件很愜意的事,哈爸爸媽媽讀書更是舒適無比了。就連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他的著作《蛙》我和爸爸也讀過。我認為,沒有什么比親子閱讀更快樂的事了。
高尚的閱讀,莫過于親子。同學們,快來與親人們共同閱讀吧!讓我們在溫馨的氛圍下靜靜吮吸充滿知識的甘露;讓我們在和諧的環境下推開藏有智慧的大門!
高爾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通過讀書,我們可以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通過讀書,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這個精彩繽紛的世界。
小時候,每天晚上鉆進溫暖的被窩,伴著柔和的燈光,依偎在媽媽的懷里,開啟了我的快樂時光——親子閱讀。
從朗朗上口的兒歌到充滿機智和幽默的《聰明豆繪本》;從注重生活習慣培養的《巧虎》到講述大自然神奇奧妙的《小牛頓科學館》。總之,和媽媽一起讀書,很快樂,我們一起高興,一起悲傷,一起氣憤……媽媽悅耳的聲音感染著我,媽媽生動的講解啟迪著我。
現在的我已經是一名五年級的學生了,每天完成作業后和爸爸媽媽一起讀書,一起分享其中的道理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我們一起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看見海倫·凱勒在19個月因一場高燒成為盲聾人時,我們的心碎了,心想:海倫·凱勒再也站不起來了。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她居然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從一個自卑、任性、調皮、不懂事的小女孩變成了一個懂事、乖巧的小女孩,最終畢業于哈佛大學,成為了一位偉大的作家。這本書告訴了我們面對困難時不要向它低頭,而要堅強的去面對。我們一起讀楊紅櫻愉快輕松的兒童文學,一起感受校園中同學們的喜怒哀樂,一起感受校園生活的酸甜苦辣。
我們一起讀《神奇校車》,一起感受校車的神奇,它變幻莫測,能變成潛水艇,帶領同學們去海底探險;能變成宇宙飛船,飛往太陽系;能變成時空轉換機,到恐龍世界了解恐龍的知識。一起感受作者用孩子最喜歡的方式講科學知識。
親子閱讀使我從被動讀書慢慢變成主動讀書,我的收獲很多很多,從參加幼兒園的講故事比賽到參加我們三小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再到參加主持學校周一的升旗儀式。親子閱讀提高了我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讀書已經是我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它陪伴著我快樂成長。
小學一年級親子讀書心得感悟篇三
一杯清茶,一段音樂,徐徐的清風,此時加上一本好書,就有了安靜而又豐富的內心。書,因為有她,我們變得會思考,并充滿著靈性。
忙碌卻充實的寒假中,還有一部分由書填滿。
在假期每天都會看幾頁畢淑敏著的《愛怕什么?》。她以心理學家的目光和作家的筆法,針對當代中國人紛繁驛動的心,寫下了那一篇篇令人耳目一新的散文。看著一篇篇娓娓道來的散文,猶如自己的內心沐浴在清新的風中,蕩滌得一如雨后的新葉。作為一名老師,繁瑣的工作,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常常有些讓人喘不過氣來,精心讀著這本書,正如書名所說,愛怕什么?于是,極力地吸收著書中的營養,告訴自己,活得好一點,快樂一點,善良一點,健康一點,光明一點……很喜歡其中一篇的書名《魚在波濤下微笑》,那么讓我在陽光下微笑,更是希望在平時,因為我的努力,我的學生們在陽光下微笑……
書桌上《做一名有專業尊嚴的教師》、《聽竇桂梅老師講課》這兩本書是關于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我一下子就被她的課堂和她的人所深深吸引,她的課堂教學智慧、細膩、甚至是唯美。佩服她對文本的解讀,對學生的引導,從她的課,她的講座,甚至是每一個細節,展現出的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無限魅力。因此,認真讀了這兩本書,內心里甚至偷偷地奢望自己也能成為竇老師一樣出色,不是因為可以出名,而是因為這樣老師學生會喜歡,因為這樣的課堂孩子才會沉醉其中。認真琢磨竇老師的文字,仿佛能置身于當時的豐富生動的教學情境中,促使我也不斷反思我的課堂。我震撼于這段文字:“教師因讀書鑄就備課靈魂,便成就了教育的永恒愛心、理想信念、社會良知以及社會責任心,這,才是一個教師不或缺的精神底子”……所以,竇老師能夠超越教材,她的深度備課這一理念也伴隨著這段文字,深入我的內心。竇老師的課堂,竇老師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震撼著我的心,有智慧,有激情,有詩意,所以有魅力。我想,這就是我前行的目標。
每一次讀書便覺得自己的膚淺,于是,將繼續鼓勵自己,每天讀一點,厚積才能薄發。那么,靜靜看書吧,相信,我心一定有收獲。
小學一年級親子讀書心得感悟篇四
學習使人進步。在閑暇時看書、廣泛閱讀書籍已經成為都市人的一大休閑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報刊雜志、教育專著、養生保健之類書籍,卻很少看音樂教育理論書籍。一個偶然的機會同學向我推薦了《體驗音樂》這本書籍。
《體驗音樂》由美國音樂教育家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編著的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的教育專著。讀過之后充分感受到這是一本對音樂教師非常實用的書。書中的音樂知識理論、音樂教學案例及所介紹的的音樂教學技能技巧,不僅開闊了我的專業知識層面,提高了我的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對我的教學思想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使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
《體驗音樂》一書中提到“應該讓學生像成年人一樣直接進入音樂體驗,進行音樂思考,由此將他們引入音樂的主題。”而《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過提供給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使學生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愉悅。音樂教學中,只有學生積極感受和鑒賞音樂,培養學生感受、體驗音樂的能力,才能使學生獲得對音樂本質的理解與感悟,進而陶冶情操,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此外,引導學生正確地感受音樂是進行音樂聯想與想象的基礎。
在《體驗音樂》書中,作者對小學各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均給予了明確的指導,律動、歌唱、樂器演奏,尤其指出重點是教會學生學習聽音樂。在教學實踐中,每當讓學生跟著音樂課前律動時,學生普遍出現脫離音樂而無規律的“亂動”。對于學生體驗音樂的方式而言,確實重點就是要強化良好習慣的培養,即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聽音樂”的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讓學生“帶著問題聽”,“想著聽”,“動著聽”等多元化的“聽”的形式,使學生變“強迫地聽”為“喜歡地聽”,由“聽而不聞”為“聽而有感”;此外用肢體語言感受,通過舞蹈動作幫助理解音樂,創設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學習起來興趣盎然。
感謝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 感謝《體驗音樂》,讓我受益匪淺!
小學一年級親子讀書心得感悟篇五
曾記得一年前有次與女兒一起去新華書店,順手翻閱了一些書,看到了一本介紹引導孩子閱讀的書,心中頗有感觸。于是在那次我買了幾本兒童小說《窗邊的小豆豆》,《愛的教育》及《青銅葵花》。那時的我還不明白曹文軒、梅子涵、秦文君及鄭淵潔等作家。
想要女兒讀那么厚厚的書,我的心里也著實有些打鼓,那次試著把《青銅葵花》的前幾節慢慢地讀給孩子聽。就應說我的朗誦還是很有感情的,因為我被書中的情景感染了,大自然中的一切與人是渾然一體了。讀到深情之處甚至喉嚨哽咽,眼含熱淚。孩子感受到葵花成為孤兒后的無助,感受到了青銅與葵花之間相互的愛,感受到奶奶、媽媽、爸爸他們大家的愛,甚至連老牛都很通人性。盡管命運坎坷,但愛始終在每個人心中洋溢著。
在閱讀《柳林風聲》一書中,孩子覺得這本書不怎樣樣,但我想這是一本大家推薦的名著,總有其優點所在。我找到了鼴鼠不打掃房子沖出家門去感受春天的那段心里活動,用我的理解詮釋給孩子聽。因孩子感受到了鼴鼠的調皮好玩,立刻就來勁了,迫不及待自個兒把書讀完了。
每次讀完書,我基本上詢問她此書的故事情節,一般女兒都能如數家珍地頭頭是道,甚至有時還會有自己的“小九九”。
好的書把愛灑向大家,也讓我與女兒之間的愛有了共通的橋梁。
小學一年級親子讀書心得感悟篇六
這天女兒把已看了四遍的《窗邊的小豆豆》又拿了出來,邀請我們一起閱讀。
女兒對小豆豆在“巴學園”的學習經歷十分感興趣,因為在那里原先在一般人眼里顯得“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轉變成了大家都能理解的好孩子。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小林校長深深的愛,女兒對此也深有感觸。他能靜靜地聽小豆豆講四個小時的話,把教室安排在改裝后的電車里,把午飯稱為“海的味道,山的味道”,上課能夠從自己喜愛的科目開始,這一切的一切的確十分適合孩子的健康成長。
然而聯想目前我國的教育,總體還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應試教育的傾向較嚴重,家長也因此受到影響,注重孩子的考試成績,而對孩子各方面興趣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有所忽視。
讀完這本書后,通過和女兒的交談,我們感受到了她對“巴學園”的神往,這也讓我們反思了對女兒的教育,值得慶幸的是女兒在實驗小學學習的三年多時間里,我們時時能感受到學校教學改革的步伐,素質教育的展開、新課程的推進、孩子人文素養的提高等。學校開展了各種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長的活動。如藝術節、閱讀節、英語節、體育節等等,既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孩子的綜合素養。遇到的各個老師也十分敬業,個性是此刻的班主任殷櫻老師,深受小朋友愛戴,工作中很有創新。
盡管目前中國的學校,不可能也沒有條件真正象“巴學園”那樣,任由孩子的個性自由發展,但我們堅信象小林校長那樣優秀的老師將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