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是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關鍵之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示和借鑒。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在學生要求會認的生字中,有80%的生字在閱讀文中出現。
我以文本為載體,依托文本進行識字教學,教學中采用了多樣化的識字形式讓識字與閱讀有機結合,在多樣性、趣味性的語境中,引導孩子們在快樂中識字,同時感受漢字的魅力。
依托文本趣味識字,讓識字教學更生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中有看動作猜字,給生字組詞,給生字找形近字,識記生字等多種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和表現欲,引導學生積極閱讀識字,在愉快中學習。
依托文本朗讀識字,提升識字效率。通過朗讀發現生字、記住字形,通過聽讀體會生字的意思,通過朗讀體驗情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字的音、形、意在學生的頭腦中越來越明析,越來越深刻。
一、趣味導課,投石擊浪。
我在導入部分創設了一個布迷設障的情景:猜手、看手、畫手、夸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這樣導入新課,既能激發興趣,又能創設懸念,使學生自然產生主動求知的沖動,從而帶著良好的狀態進入學習。
二、創設活動情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只有調動起學生的感情參與,語文教學才能達到理想化的境界。在教學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通過有感情朗讀爸爸、媽媽、奶奶對蘭蘭說的話,使學生回憶起自己的生活經驗(想想平時爸爸、媽媽、奶奶是怎樣和自己說話的),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起了學生與小主人的情感共鳴,學生很自覺地就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小主人公,從而受到啟發和教育。
三、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以讀代講,讀中領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學中采用了自由讀、個別指名讀、模仿讀、表演讀、互評互讀的方式,力圖將每一個學生帶進課文所表述的情境中,勾起學生的經驗體驗,從而代替了學生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爸爸、媽媽、奶奶和蘭蘭的話該怎樣讀?“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過拖鞋啊!”“這胖乎乎的.小手給我洗過手絹啊!” “這胖乎乎的小手給我撓過癢癢啊!”學生以大人的口吻,說得那么自然、貼切,這是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最好的詮釋,是學生個人生活體驗最好的回憶。
四、創設實踐活動,延伸課堂。
在本次教學的尾聲部分,我以老師站了一節課,講了一節課,很累了,誰能用小手來幫老師解解疲?孩子們就爭先恐后地為我搬椅子,這一環節很好地將課內知識點在課堂中實踐出來。之后教育孩子在學校不僅能當老師的好學生,在家也要用你勤勞的小手去給家做出出力,做家人的好孩子!這種開放式的教學設計既讓課堂擴展到家庭生活中,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難點。稍有不足的是:課堂節奏不夠緊湊,有些知識點沒來得及細化,這是在今后教學中應加強的.
一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中,一個良好的導入是成功的關鍵。本堂課的成功之處是導入環節:有一個女孩她很喜歡畫畫兒(多媒體展示幾張圖片),但是大家最喜歡這一張(多媒體展示課文插圖),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問題立刻讓孩子們來了興趣。接著我鼓勵孩子們自讀課文,尋找答案,激起了學生們的學習欲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課堂教學各環節的時間把握的不到位。識字環節占用時間太長,由于我采用了鼓勵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生子,孩子們熱情高漲,所有的生子都由學生講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聯想識字……所以占用的時間就相對較長,導致下面教學時間緊張,課堂小測沒有完成。
反思:應當在授課摸清學情,摸清哪些是識字難點,哪些字已經掌握,這樣才能在識字教學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二
每一次經歷這樣的講課,聽評課,總能讓我在思想上有質的飛躍。《胖乎乎的小手》這篇文章脈絡比較清晰,圍繞胖乎乎的小手,分別講了大家都喜歡蘭蘭畫著自己胖乎乎的小手的這張畫,接著講爸爸、媽媽和姥姥為什么喜歡這張畫,最后蘭蘭明白了。從爸爸、媽媽、奶奶的三句話中,可以看出,蘭蘭是一個勤勞、孝敬長輩的好孩子。內容和語言都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對學生有很好的啟發和教育作用,學生理解也并不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感受蘭蘭勤勞、孝敬長輩的好品德。教學這一課我采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教學重點放在認識11個字,會寫3個字;朗讀感悟,說話訓練上。
首先,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手”為主線,圍繞“全家人為什么這么喜歡蘭蘭的小手”設計教學環節。教學中,以“欣賞圖畫”導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我還設計了質疑的環節“全家人為什么都喜歡蘭蘭胖乎乎的小手?”把學習的主動性給了學生,并讓孩子帶著這些疑問開展學習,孩子的學習興趣會更加濃厚。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讓學生對課文整體感知,同時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
以讀代講,讀中領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這篇課文我主要是抓住幾句話引導孩子用不同的語氣讀,利用多種形式讀(包括師范讀、生個別讀、分角色讀等),并且對孩子讀句子是否正確、有感情給予適當的評價;另外我還利用了課文的圖片進行引導孩子朗讀句子,讓孩子觀察圖片中人物的臉部表情進行指導朗讀。通過一系列的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孩子從讀中自己慢慢地感悟,蘭蘭是個怎樣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如提問:“蘭蘭除了替爸爸拿過拖鞋,給媽媽洗過手絹,幫姥姥撓過癢癢外,她還會幫家人做些什么呢?”孩子們對這個問題都回答得很踴躍,其實他們所說的就是他們平常在家里做的家務事,把自己已經聯系上了。到小結時,孩子們很快就領悟到蘭蘭是個勤勞而且還是個關愛家人的好孩子。
除了朗讀課文以外,我還注重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會說話,把話說完整,把話說優美(能運用上所學的詞語)。所以,在教學中我還穿插了說話訓練,通過完成課后的說說做做,達到了培養學生完整說話訓練的目的。課堂上,我總是覺得把機會留給孩子,讓他們多說,我少說,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課堂上有機會說,有思考的空間。
在識字、寫字的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在朗讀感悟的過程中,隨文識字,認識11個生字,會寫“胖、事、情”3個字。本堂課的識字比較落實。采用了小老師教讀生字、開火車讀生字、找出容易讀錯的生字重點認讀等多種形式識字。運用了多種方法記字“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字謎”……記住生字后,又將生字放回句子中讀一讀,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在隨文識字的同時,我還隨機指導孩子學會寫生字,逐步提高他們的書寫能力。
不足之處:
1、課堂容量太大,課前對教學的設計還缺乏更多的思考。
2、課堂節奏快了,該再緩一點。以至于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各個教學環節明顯看出是在“趕”,顯得很倉促,不夠從容。
3、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更注意一些細小的環節,力求做到更精。
這堂課,又讓我滿載而歸,不僅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而且對駕馭課堂有了一定的認識,對隨文識字的教學也有了初步的認識。今后,我還要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學習,更合理地安排各個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效率。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三
《胖乎乎的小手》這篇課文寫的是家人都很喜歡蘭蘭那雙胖乎乎的小手,從爸爸、媽媽、姥姥說的三句話中,可以看出蘭蘭是個愛勞動、關心長輩、體貼父母的孩子。課文充滿了溫馨情感,內容語言都貼近兒童生活實際,對學生有很好的啟發和教育作用。
在本次教學中,我始終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自己動起來,使他們所有的感官都充分發揮作用,指導他們從單純的接受式學習走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一個良好的開端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我在導入部分設置一個情景:進行詞語挑戰。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這樣導入新課,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學生帶著良好的狀態進入學習。
爸說:“........”以此為填空,從而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在讀媽媽的話時,加上表情和動作,這樣才能把媽媽對蘭蘭那雙小手的喜愛之情表現出來,使學生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在教學中我以“手”為主線,在其中設置留白,使學生在自讀自悟之中領悟文章所蘊含的道理。
在學習第六段時,我做了這樣的延伸:蘭蘭的手為大家做了很多事,我們大家都有一雙勤勞的手,相信你們也一定也做過很多事。用課件出示填空:我替爸爸,我給媽媽,我幫老師,我為大家。由他人及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整個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最后一個環節寫話中,我本以一段自身的感受:如在生活中,你為大家及家人做了哪些事為題,寫一段話。通過老師們的建議,把它改為用看圖寫話的方式來寫,這樣通過直觀的方法,其寫作效果就更好了。同時,在教學中對學生的關注還不夠,只關注到了幾個比較活躍的孩子,對其他學生的關注不夠,而且在學生的學習習慣上,如:學生的坐姿,寫作姿勢都應去關注。可以用夸獎某一位學生的姿勢,樹立榜樣,孩子們會不自覺地向其靠近,從而糾正不良姿勢。
在本節課中,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學習興趣起了定向和動力的作用,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就有了學習主動性,學習效率也就提高了。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四
《胖乎乎的小手》這篇課文的內容很簡單,很形象,寫的是家人都很喜歡蘭蘭畫的一幅畫。從爸爸、媽媽、奶奶說的三句話中,可以看出,蘭蘭是一個勤勞、孝敬長輩的好孩子,本課時教學的重點是識字寫字,懂得孝敬長輩是一種美德。
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教學:
一、我以“手”為主線,圍繞“全家人為什么這么喜歡蘭蘭的小手”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全家人為什么喜歡蘭蘭的手?明理的目的在于導行,最后,我又將學生的思緒拉回到自己的身上,說說自己的小手能為家人做什么?整個過程注重學生的參與性,有說有寫,讓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二、多種形式加強識字。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的重點,要想將13個生字牢牢掌握,一節課很不容易,因此引導學生多形式識字,采用了小老師教讀生字、開火車讀生字、找出容易讀錯的生字重點認讀、男女生比賽讀等多種形式識字。運用了多種方法記字“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字謎”……記住生字后,又將生字放回句子中讀一讀,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在記字的過程中,我運用了“記住生字,獎勵紅蘋果”的激勵方式,學生識記生字興趣很高,效果不錯。
三、培養語言運用能力。
本節課我還注重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引導學生試著說話:“爸爸喜歡蘭蘭的小手是因為——;媽媽喜歡蘭蘭的小手是因為——;姥姥喜歡蘭蘭的小手是因為——”。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
反思自己的教學中,有成功之處,但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的:
1、各個教學環節忙于在“趕”,個別教學環節中,忽略了學困生。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體驗到成功。
2、在教學過程中,應更注意一些細小的環節,力求做到更精。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優化教學設計及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五
《胖乎乎的小手》是蘭蘭畫的一副畫,畫中正是她的一雙小手,家里人都很喜歡她這幅畫。隱含著家人贊揚蘭蘭勤勞、懂得尊敬長輩。課文內容雖有些長,但理解并不難,從爸爸、媽媽、姥姥的話中去理解家人喜歡的這雙“胖乎乎的小手”,重點是指導學生們理解蘭蘭的勤勞、尊敬長輩的好品德。
在教學的導入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猜謎語,激發學生的興趣。再引導,我們的一雙手可以做些什么?再引入課文,“有一個叫蘭蘭的小女孩,她有一雙胖乎乎的小手,我們看看她的小手都做了那些事情?”
在識字環節,我用“爭當識字大王”“交流識字秘訣”這些學生們喜歡的詞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交流匯報識字情況時,學生們一個個積極地分享自己的“識字秘訣”,不僅有老師教的方法,還有自身的“想象法”,學生們暢所欲言,大大地增加了識字的趣味性,學生也比較容易掌握“我會認”的生字。寫字時候,重點指導“笑”字,第七畫是撇,不是橫,竹子頭也是第一次寫,抓關鍵,豎和豎鉤變點。
指導朗讀部分,由于本文人物語言清晰,我利用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們抓人物年齡特點和神態、表情來朗讀。例如,指導媽媽的對話時,媽媽雖是剛忙完工作,身體疲勞,但見到蘭蘭的畫時,是笑著說話的。因此,讀的時候要讀出那種舒心、贊賞的感覺。
最后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等我長大了,小手變成了大手,它會幫你們做更多的事情!”這一句,其中這“更多的事情”指什么?指引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并暢所欲言,練習口頭表達能力。
整節課下來,我感覺到學生們同樣是贊賞蘭蘭這雙胖乎乎的小手,對于重點的理解也比較到位。課堂上,激發學生興趣是重要的,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心理特征,整節課不是緊繃著令人緊張,而是適時地給予寬松環境,讓愉悅的氣氛充滿著課堂,爭取達到高效。
反思自己的教學中,有成功之處,但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的:比如在讀的指導方面還做的不夠到位,有幾處當學生談得不太好時就急著請別的同學來試試。有的教學環節,忽略了學困生。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體驗到成功。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六
課文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所以,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
用謎語詩激趣,且通過學生在書上和黑板上畫小手,進一步激發了學生閱讀、探究學習內容的積極性。
學貴有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十分必要的,為此,揭題后,讓學生積極思考,質疑課題。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為此,再讀課文,整體感知環節,注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1、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且一邊讀,一邊思考:課文中的小手是誰的呢?題目為什么要用“胖乎乎的小手”呢?全家人為什么都喜歡蘭蘭的這雙胖乎乎的小手?(蘭蘭的這雙小手很能干)且引導學生用“喜歡”造句。
2、一邊讀一邊畫出相應的詞句。全家人都喜歡蘭蘭的小手,你能用最快的速度在課文中找出爸爸、媽媽和姥姥表揚蘭蘭的話嗎?請用直線將它劃出來。
3、分角色朗讀,入情入境地讀悟,且學習讀好疑問句和感嘆句。
字如其人。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此,書寫指導環節,注重選取學生易混的形近字“看、著”字進行精細的比較指導,使學生加深其印象,且留下深刻的第一感覺。
1、語境中認讀:
“看、著、會”,明白這三個字都是多音字,且組詞鞏固。
2、比較“看、著”:
(1)結構相同,都是半包圍結構;
(2)部首相同,都是“目”;
(3)不同:一個“手”,一個是“羊”。
3、師范講解:
手目看,羊目著。“看”字中的“手”不帶鉤,第一筆為平撇;“著”字中的“羊”是斜尾羊,其中的長撇略彎,“目”較扁。學生書空“看、著”。
4、學生說說寫“會”應該注意什么(人字頭的撇捺要伸展,云要小)。
5、學生在書上描紅、臨寫各一個遍,教師巡視檢查指導,提醒學生注意“三個一”。
6、展評后學生糾正并每個字再寫一遍。
寫字不在于多,在于寫正確、寫規范、寫美觀。為此,指導學生寫字,做得比較精細。
總之,低年級的語文學習,老師要注重創設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要注重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范讀、范寫,使學生易于模仿;老師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讀書、識字、寫字),逐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老師還要注重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胖乎乎的小手》的學習,給我們師生帶來了一次愉快閱讀的之旅!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七
《胖乎乎的小手》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全文主要講述了蘭蘭一家人都很喜歡蘭蘭畫的一幅畫,從爸爸、媽媽、奶奶說的三句話中,可以看出,蘭蘭是一個勤勞、孝敬長輩的好孩子。現在獨生子女較多,勤勞、孝敬長輩的品德正是他們所欠缺的,因此,教學過程中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蘭蘭勤勞、孝敬長輩的好品德,于是,我對教材作了以下的處理:
在本課教學的開始,我以上冊學過的一首小兒歌引入,讓學生猜一猜謎底是什么?以“手”為主線,引導學生圍繞“全家人為什么這么喜歡蘭蘭的小手”進行質疑。然后請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并從中找出一雙胖乎乎的小手,讓學生們說一說“自己的這一雙小手做過些什么事?”在交流過程中,再引導學生自己去體會全家人為什么喜歡蘭蘭的手?接著,便出示課題,讓孩子們回歸課堂,回歸課文,而孩子們帶著一定的疑問進行接下來的學習,也就有了一種期待與向往,這對學生體驗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愛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研讀課文環節,我出示了課文中蘭蘭畫的一幅畫,讓孩子們仔細觀察并說說自己的感受,而這個問題立刻讓孩子們來了興趣,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因為這張畫的顏色最美”,有的說“因為這畫上的小手很可愛”,有的甚至說“這是一只胖乎乎的小手”此時我沒有評價他們的答案,而是通過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形式,將孩子們引到課文中來,出示課文中爸爸、媽媽、奶奶說的三句話“這雙胖乎乎的小手為爸爸拿過拖鞋,為媽媽洗過手絹,為奶奶撓過癢癢!”進行了合并,引導學生自由朗讀。此時,我又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做過好事的小手,大家就都喜歡呢?”好多同學一時被難住了,這個時候我請孩子們自己讀課文,從課文里找答案。帶著疑問和想要解決疑問的心理,孩子們讀得非常認真了,讀著讀著,好多同學漸漸領悟到原來做一個關心體貼家人的孩子才最讓人喜歡!
九月開學季,老師你們準備好了嗎?幼教開學準備小學教師教案小學教師工作計...初中教師教案初中教師工作計...
這時的孩子們已經想到了自己平時在家的表現,于是我又提問:“小朋友們也都有一雙靈巧的小手,你以前都用它來做過什么事情?”好多同學的答案是:看書、寫字、吃飯、畫畫給予一定的鼓勵之后,我又提問:“學習了今天這篇課文之后,今后你想用自己的小手來做什么?”回答這個問題的同學更多了,有的說幫奶奶捶捶背,有的說為值班回來的爸爸倒杯茶,有的說照顧生病的媽媽,還有的說扶起摔跤的小朋友從各種各樣的答案中我仿佛看到了一道無形的光芒,那正是孩子們關心他人的優良品質的體現。這一節課,讓我覺得在非常欣慰,孩子們不僅學到了新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課堂中又明白了體貼長輩、關心他人的道理。
另外,這節課上遺憾的地方就是生字教學不夠扎實,時間花得不到位,因此在開火車時,很多小朋友都沒有順利讀出,今后要讓生字教學扎實起來。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八
上了《胖乎乎的小手》,各位老師給我提了很多寶貴的意見,自己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學,總結如下:
1、學會適當放手。這堂課在上的時候我就感覺到自己說得太多,主導性太強,牽著孩子走,孩子的想象力和自主性受到了束縛,課堂上的所得不多,課堂的生成也不夠。這也許是年輕老師的特點,從實習開始,我總是將教學環節設計得很細致,一步步,自己清清楚楚,總是希望孩子的回答都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生怕有些紕漏,這樣使得問題太過細碎。例如:本堂課在比較陳述句和感嘆句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就自己讀了句子,讓學生區別不同,這就是在代替學生朗讀,拽得太緊,這個設計可以完善,讓學生比較著讀一讀,說說你喜歡哪一句?這樣孩子的領悟更深,對提高他們的朗讀水平很有幫助。又如:
為什么全家人都喜歡蘭蘭的這張畫?這個問題的提出,可以由老師提出,也可由學生提出,最后的結果一樣,但過程中,是學生提出要好得多,提問題是質疑的過程,能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從一年級開始滲透,有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
2、教師語言要規范,指向性要明確。例如:本堂課在“全家人指的是誰,包括蘭蘭嗎?”這個問題上指向就不明確,于是在課堂上,孩子無法準確理解我的意圖,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的同時也打亂了課堂的節奏,如果改成“那些人喜歡蘭蘭這張畫?”相信學生都能很快理解明白,讓課堂更順暢。其次,可愛地讀一讀,高興地讀一讀,這樣的話都是不規范的,應該說:讀出可愛,讀出高興。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到全班的學生,所以要求學生說話完整準確,教師自己首先要語言規范。
每次上課都是一次機會,也是一次挑戰,當然也是一次成長,相信在老師們的幫助下,在自己的及時反思中,會一次次進步!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九
《胖乎乎的小手》寫的是家人都很喜歡蘭蘭畫的一幅畫。從爸爸、媽媽、奶奶說的三句話中,可以看出,蘭蘭是一個勤勞、孝敬長輩的好孩子。這篇課文的內容很簡單,很形象,所以學生理解并不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感受蘭蘭勤勞、孝敬長輩的好品德。現在獨生子女較多,勤勞、孝敬長輩的品德正是他們所欠缺的。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手”為主線,圍繞“全家人為什么這么喜歡蘭蘭的小手”設計教學環節。教學中,以“猜手”、“畫手”導入課題,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全家人為什么喜歡蘭蘭的手。明理的目的在于導行,最后,我又將學生的思緒拉回到自己的身上,請學生畫畫自己的小手,說說自己的小手現在能做什么?將來又能做什么?整個過程注重學生的參與性,有說有寫,有演有畫,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自讀、自悟,明白文中蘊含的道理,讓學生體驗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愛,使課文蘊含的人文精神轉化為引導學生良好行為養成的.動力。
另外,我認為這堂課之所以能這么順利,最關鍵的就是學生課前,在家里以及早讀時間進行了充分的閱讀。學生在反復地閱讀中已經有了自己的感悟,課堂上一經老師點撥便馬上融會貫通,理解水到渠成。畢竟是一年級的學生,光x課堂40分鐘便要求自讀自悟是遠遠不夠的,課前的預習非常重要。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十
這次的比賽,我們采用的是同課異構、無聲授課的方式。對于這種方式,我并不陌生。因為是沒有學生的課堂,所以教師的設計就顯得至關重要。課堂上沒有生成,但我們可以預設。而這次,在選課時,我們組內其實是取了個巧——因為我們組內剛好上了一節《胖乎乎的小手》的教研課,在課后我們共同商討,決定使用“以文帶文”的課型來上這一節課。并且確定本節課親親圍繞本單元的主題——我愛我家來進行。而圍繞這個主題,我也確定了這節課的主題,那就是,盡自己的能力給我的家,我的爸爸媽媽付出愛。
課前,我用一首兒童詩《打花傘》導入了本課的學習。整節課以“感悟愛——表達愛——付出愛”為主線貫穿始終。在最后又帶入了《真情作文》上的一篇《如果我是一篇雪花》進行閱讀,最終使學生明白,愛家人,就要從身邊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在課堂上,我主要采用了讀課文、詞語到生字來鞏固檢測要求會認的生字。采用借助自讀提示畫重點句子來理解課文,并指導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心情。師生雙讀理解蘭蘭對家人的愛。并創設情境,進行口語訓練,完成課后習題。
雖然是無聲授課,但在看完其他同組老師的課,并再次對照課標,對照主題閱讀大單元教學法時,卻發現,這節課,在設計上還是有不少失誤的。首先,在這節課的開始,我只是口述并板書了我們繼續走進“我愛我家“的主題學習,但并沒有注意和前面課文的聯系,沒有注意到單元內容的連貫性,如果,采用單元導語導入,會不會主題更突出呢?另外,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時,自我感覺語氣并不到位,指導也不夠到位,還是有些”放不開“,同時,縱觀這節課,似乎讓學生讀書的時間還是不夠多,沒有真正的做到以讀代講。而這些,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的改進。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十一
《胖乎乎的小手》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我所上為第一課時,這節課我著重教孩子們認識10個生字,會寫2~3個生字。教學分以下幾步走:第一步,我從課文插圖引出生字“張”和“胖”,進行拼讀和識記。第二步,在讓學生自讀課文和自拼已圈出生字的.基礎上出示帶拼音的生字詞,采用指名拼讀、開火車拼讀、齊拼讀等形式讓孩子們記住字詞讀音。第三步,出示去拼音后的生字詞,采取開火車讀、男女生讀、齊讀等形式檢查、鞏固讀音。讀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記字方法來識記生字,并在班上交流生字的識記方法。第四步,用猜謎、做動作、摘蘋果等方式幫助學生鞏固記字并檢查識記效果。第五步,將生字送入文中的句子中,指名讀句子。第六步,指導學生寫字。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十二
小學語文的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朗讀教學。古人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大聲朗讀時眼睛能看到,耳朵能聽到,就會記得更牢固。本課主要是對話,我重點指導學生讀好疑問句和感嘆句:爸爸、媽媽、姥姥是長輩,語氣要和藹可親,說話時要充滿關懷和夸獎;蘭蘭是小朋友,說話的語氣天真活潑、有禮貌。主要采用了進入角色讀,使孩子非常快地進入角色,更加能深刻感受到文中蘊涵的深深的意思。
但是一年級孩子雖然已經聽到過一些詞句,但是,看著書面語言,要準確、連貫地讀出來、讀好它是很難的。因此,我在指導朗讀時,注重了詞、句、段、篇以及標點符號的指導,效果較好。
首先,我讓孩子試著讀課文。范讀課文時,我要求孩子用鉛筆畫出喜歡的詞語,再把課文讀熟,接著我再用卡片出示重點詞語、難讀詞語,指名朗讀,對于難理解的詞可作重點講解,使學生加深印象。再指名朗讀,讓學生從口里讀出來的是詞,而不是字。
其次,一些比較長的句子,學生也很難讀得好,我引導學生把長句子找出來,先試著朗讀。然后,把長句子投影出來,讓學生在一次次朗讀中,體會到長句子不難讀,只要抓住主要詞語、句子的主要部分就可以讀好。
第三,對于文中段的朗讀,我主要是讓學生注意在讀中體會其中的意思。標點符號的朗讀,要使學生知道:“問號”要讀出升調,“感嘆號”要讀出加重的語氣,等等。這樣,經過多次指導,學生就逐步掌握了朗讀方法。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十三
《胖乎乎的小手》寫的是家人都很喜歡蘭蘭畫的一幅畫。從爸爸、媽媽、奶奶說的三句話中,可以看出,蘭蘭是一個勤勞、孝敬長輩的好孩子。這篇課文的內容很簡單,很形象,所以學生理解并不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感受蘭蘭勤勞、孝敬長輩的好品德。
將來又能做什么?整個過程注重學生的參與性,有說有寫,有演有畫,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自讀、自悟,明白文中蘊含的道理,讓學生體驗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愛,使課文蘊含的人文精神轉化為引導學生良好行為養成的動力。
另外,我認為這堂課之所以能這么順利,最關鍵的就是學生課前,在家里以及早讀時間進行了充分的閱讀。學生在反復地閱讀中已經有了自己的感悟,課堂上一經老師點撥便馬上融會貫通,理解水到渠成。畢竟是一年級的學生,光*課堂40分鐘便要求自讀自悟是遠遠不夠的,課前的預習非常重要。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十四
1.投映畫面,突出重點。
學習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引導學生看課件“云”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云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云”、“烏云”和“霞”。第三自然段我先用課件出示各種水的圖片,從平靜的湖水到洶涌海濤,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詞語來形容你看到的水。他們說了很多,寧靜、美麗、平靜、清澈見底,活潑、調皮、活躍,奔騰不息、川流不息、洶涌澎湃……然后再來看看課文是怎樣來描寫這樣的水呢,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圖像再到語言的創造性思維訓練,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對比畫面,加深理解。
利用課件播放水“溫和”時,為人們做好事,灌溉田地,發動機器,幫助人們工作,三峽大壩發電站;“暴躁”時,為人們做壞事,淹沒莊稼,給人們交通帶了不便,沖毀房屋,危害人們生活,給人們帶了災害。通過這些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從而使課堂更加豐滿,同時,完成了使學生了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害的教學目標。
四、收集信息,延伸課外。
講解課文第四段,從整體把握,引導人們想出了種.種辦法管住水,讓水給人們多做好事,不做壞事,人們想出了什么好辦法?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結合課前收集的有關水對人類所做的貢獻的資料。學生通過交流,知道了人們植樹造林,建三峽大壩來防洪、發電、航運,既得到了口語交際訓練,也培養了其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十五
這篇課文寫的是家人都很喜歡蘭蘭那雙胖乎乎的小手,從爸爸、媽媽、奶奶說的三句話中,可以看出來蘭蘭是個熱愛勞動、關心長輩、體貼父母的孩子,課文充滿了溫馨情感,內容語言都貼近兒童生活實際,對學生有很好的啟發和教育作用。
良好的開端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這篇課文內容簡單,所以學生理解并不困難,關鍵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感受蘭蘭勤勞、孝敬的好品德,現在獨生子女較多。勤勞、孝敬長輩正是他們所欠缺的,所以在教學時,我以“手”為主線,圍繞全家人為什么這么喜歡蘭蘭的小手設計教學環節。開課時,我以“比手、畫手、夸手”導入課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這樣導入既能激發興趣,又能創設懸念,使學生自然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沖動,從而帶著良好的狀態進入學習。
這篇課文寫的是家人都很喜歡蘭蘭那雙胖乎乎的小手,從爸爸、媽媽、奶奶說的三句話中,可以看出來蘭蘭是個熱愛勞動、關心長輩、體貼父母的孩子,課文充滿了溫馨情感,內容語言都貼近兒童生活實際,對學生有很好的啟發和教育作用。
良好的開端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這篇課文內容簡單,所以學生理解并不困難,關鍵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感受蘭蘭勤勞、孝敬的好品德,現在獨生子女較多。勤勞、孝敬長輩正是他們所欠缺的,所以在教學時,我以“手”為主線,圍繞全家人為什么這么喜歡蘭蘭的小手設計教學環節。開課時,我以“比手、畫手、夸手”導入課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這樣導入既能激發興趣,又能創設懸念,使學生自然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沖動,從而帶著良好的狀態進入學習。
全家人都喜歡蘭蘭畫的這張畫。
爸爸剛下班回來,拿起畫,看了又看,把畫貼在了墻上。蘭蘭不明白,問:“我只是畫了自己的小手啊!我有那么多畫,您為什么只貼這一張呢?”
媽媽下班回來,看見畫,笑著說:“這胖乎乎的小手給我洗過手絹啊!”
姥姥從廚房出來,一眼就看見了畫上紅潤潤的小手,說:“這胖乎乎的小手幫我撓過癢癢啊!”
蘭蘭明白了全家人為什么都喜歡這張畫。她高興地說:“等我長大了,小手變成了大手,它會幫你們做更多的事情!”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十六
這篇課文的開頭我用了猜謎的方式來進行導入,學生對于這種方式通常很感興趣,當謎底手揭示的時候,我在手之前加了個(),讓他們在里面填上合適的形容詞,于是“美麗的”、“可愛的”之類的形容詞就有好多,當有一個學生提到“胖乎乎的”時候,我抓住了這個詞語將其導入進今天的課文中。
第一課時注重的是生字詞的識記,在教生字的過程中,我采用了齊讀、開火車讀及男女聲朗讀等方式來進行,學生很喜歡這種朗讀方式,所以氣氛也顯得比較熱烈。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重點提出了三句話:“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過拖鞋呀”、“這胖乎乎的小手給我洗過手絹啊”和“這胖乎乎的小手幫我撓過癢癢啊”,這三句話分別是爸爸、媽媽和奶奶說的,所以在指導學生之前,我先讓他們想一想在家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對他們是怎樣說話的,在出示這些句子,我覺得這樣對于學生模仿語氣會有些幫助,在說到撓癢癢的時候,我讓學生模仿動作,學生特別感興趣,后來我進一步提出要求,讓他們邊做動作邊朗讀,有些學生做起來很滑稽,學生們在開心的氣氛中朗讀,這是在這節課中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十七
一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很有限,而模仿欲又特強。所以,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我發現以這一形式進行,收效能事半功倍:分角色表演出來,把課文內容演變成學生熟悉的生活細節,使之生活化。
把課文內容以提升的生活小節的形式表演出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內在體驗。不僅能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地感受意境,感悟情感,提高朗讀能力,還能在表演過程中自主地創新,主動地進行口語交際。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十八
良好的開端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我在導入部分創設了一個布迷設障的情景:猜手、看手、畫手、夸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這樣導入新課,既能激發興趣,又能創設懸念,使學生自然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沖動,從而帶著良好的狀態進入學習。
二、創設活動情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感共鳴,學生很自覺地就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小主人公,從而受到啟發和教育。
三、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以讀代講,讀中領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新《課標》中也曾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動,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一個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不斷地變化方式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教學中采用了自由讀、個別指名讀、摹仿讀、表演讀、互評互讀的方式,讓學生學而不厭,練而不膩,力圖將每一個學生帶進課文所表述的情境中,勾起學生的經驗體驗,從而代替了學生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爸爸、媽媽、姥姥和蘭蘭的話該怎樣讀?“這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過拖鞋啊!”“這雙胖乎乎的小手給我洗過手絹啊!”“這雙胖乎乎的小手給我撓過癢癢啊!”學生以大人的口吻,說得那么自然、貼切,這是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最好的詮釋,是學生個人生活體驗最好的回憶。總之,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受到扎扎實實的訓練,教學的三維目標得到有效的落實。
教育工作者的胖乎乎的小手教學反思(優質19篇)篇十九
《胖乎乎的小手》這篇課文寫的是家人都很喜歡蘭蘭那雙胖乎乎的小手,從爸爸、媽媽、姥姥說的三句話中,可以看出來蘭蘭是個熱愛勞動、關心長輩、體貼父母的孩子,課文充滿了溫馨情感,內容語言都貼近兒童生活實際,學生理解并不困難,對學生有很好的啟發和教育作用。在本課的教學中,做得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的重點,要想將10多個生字牢牢掌握,一節課很難達到目的,所以老師要盡量想出許多好的點子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識字,因此課堂上,我重點在識字方法上下功夫。讓學生說出自己是怎么記住這些字的,將“加一加”“換一換”“猜字謎”“編兒歌”等識字方法運用到本課生字的認讀中,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認字,并且鼓勵學生一個字用不同的方法認。課堂上,同學們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方法。在有方法識字后,我進行了小小的檢測,通過檢測,讓學生把要認的單字放進詞語中認,再回到句子中認。這樣給學生提供不同的語言環境,不斷地與生字見面,不斷地鞏固生字。在識字中發現“替”字有部分學生沒有認下,我在句子中,利用了我打字時出現的一個錯誤“的”寫在了“和”,讓學生改過來就是“替”老師改過來,理解了意思后,再認就又鞏固了一次。在識字中,我抓住字的音形意三方面來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在不同的語境中去識字。這樣的識字后,課下再多鞏固,學生會認得更牢。
小學語文的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朗讀教學。這篇課文通過學習第一自然段,引導孩子思考:全家人為什么都喜歡蘭蘭畫的這張畫。然后讓孩子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
(3)姥姥“這胖乎乎的小手幫我撓過癢癢啊!”引導孩子讀好這幾句話,我主要是利用多種形式讀(包括師范讀、生個別讀、男女讀等),“爸爸有這樣的女兒多自豪”,“媽媽有這樣的女兒多開心”,學姥姥年老的聲音讀“姥姥”的慈祥。通過學生評介,讓學生會讀,會聽中明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是讀好了。另外我還利用了課文的圖片進行引導孩子朗讀句子,讓孩子觀察圖片的人物的臉部表情進行指導朗讀。通過一系列的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孩子從讀中自己慢慢地感悟,蘭蘭是個怎樣的孩子。
一節課上也有許多不足之處:
1、在識字教學中,如果能在備課時就將這些生字進行歸類,而不是按書上的生字順序一一出現,處理后的教材會讓學生有了歸類意識,并提高識字效果,不會用很多的時間去一一認字。
2、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有意地想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如提問:“蘭蘭除了替爸爸拿過拖鞋,給媽媽洗過手絹,幫姥姥撓過癢癢外,她還會幫家人做些什么呢?”孩子積極地說,積極地回答,為下面引導孩子說出蘭蘭是個怎樣的孩子做了良好的鋪墊。孩子們很快就領悟到蘭蘭是個勤勞而且還是個關愛家人的好孩子。通過學生自讀、自悟,明白文中蘊含的道理,讓學生體驗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愛,使課文蘊含的人文精神轉化為引導學生良好行為養成的動力。由于識字用時較長,最后的想象與情感的培養的時間就沒有了。也沒有做練習題的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