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的閱讀和欣賞可以培養(yǎng)我們對優(yōu)秀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以下是一些獲獎作文的摘錄,這些作品在語言表達和主題闡述方面都有獨特之處,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鑒。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分享與感悟(通用15篇)篇一
3月23日是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在軌駐留的第159天。返程在即,3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為青少年們講授了“天宮課堂”第二課。此次的地面主課堂設在中國科技館,分課堂設在西藏拉薩和新疆烏魯木齊。當天下午,記者走進中國科技館,在地面主課堂同青少年們一起聆聽了這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15時44分,“天宮課堂”正式開課。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大家好,我是‘太空教師’王亞平,很開心我們又見面了,今天是我們的‘天宮課堂’第二課……”“我是指令長翟志剛,繼續(xù)擔任拍攝工作。”“我是航天員葉光富,很高興能夠再次給大家分享太空中的科學知識。”
熟悉的聲音響起,“太空教師團隊”的身影再次出現(xiàn)在“天宮課堂”,立刻就將同學們“帶入”奇妙的太空。
鏡頭一在中國空間站做“冰雪”實驗。
前不久,北京2022年冬奧會與冬殘奧會讓人們領略了冰雪運動的魅力。“太空教師”王亞平首先展示的便是太空“冰雪”實驗。只見她拿出一個裝有過飽和乙酸鈉溶液的透明袋子,袋口連接著一根吸管。接著,她小心翼翼地從袋子里擠出溶液,經(jīng)過幾次嘗試后,在吸管口漸漸地形成一個透明液體球。“馬上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了。”王亞平用提前沾了點結(jié)晶核的毛根輕輕碰觸球體,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透明球迅速變成了結(jié)晶球,看起來像一顆“冰球”。
“乙酸鈉溶液在溫度較高的水中溶解度非常大,很容易形成過飽和溶液,在這種溶液里,只要有一丁點的結(jié)晶核顆粒,就能打破它的穩(wěn)定狀態(tài),析出大量的晶體。”王亞平揭示了其中的奧秘,而在析出晶體時,還會釋放熱量,因此這顆“冰球”摸起來有發(fā)熱的感覺。
在空間站內(nèi),微重力環(huán)境下液體的表面張力作用使得擠出的液體形成了飽滿均勻的液體球。為了向同學們更直觀地展示表面張力,王亞平緊接著做了第二個實驗。只見她手里拿著兩塊塑料板,葉光富拿著裝有飲用水的袋子向兩塊塑料板的表面分別擠上一個水球。與此同時,地面主課堂的學生們也在做著一樣的實驗。王亞平將兩個水球靠在一起直至相融后,又將它們緩緩拉開,一座奇特的液橋搭建而成。
在地面主課堂現(xiàn)場,記者觀察到,同學們手中并沒有出現(xiàn)相同的現(xiàn)象。“天宮課堂”授課專家組成員、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征告訴記者,液橋是水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將兩個塑料板聯(lián)結(jié)起來所形成的。在空間站的微重力環(huán)境下,水有一點點的表面張力就可以形成液橋。而在地面有重力的因素,需要運用高壓等條件才能實現(xiàn),兩者的實驗原理也不相同。
鏡頭二“冰墩墩”亮相“天宮課堂”
在隨后太空中的浮力實驗中,王亞平遇到了“難題”。在屏幕中可以看到,她拿著一個小瓶子,里面裝有兩種液體,分別是透明的水和黃色的食用油。王亞平和同學們一起將各自手中的瓶子進行搖晃并靜置后,天地課堂出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現(xiàn)象:同學們手中瓶子里的液體漸漸形成分層,而王亞平的瓶子里水油還是混合在一起。
怎么辦?王亞平向地面課堂的同學們求助。一位同學提議,使用旋轉(zhuǎn)的方式,借助離心作用將水和油分開。“人工離心機”葉光富隨即進行了演示,只見他將繩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轉(zhuǎn)瓶子,不一會兒,瓶子里的水油混合液就分層了。
展示完太空奇妙的液體現(xiàn)象后,王亞平開始進行最后一項實驗——太空拋物。此時,一個小巧可愛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在“天宮課堂”閃亮登場。據(jù)了解,這位頂流“助教”去年就隨著神舟十三號乘組一起進駐中國空間站。
只見王亞平用手指輕輕一推,“冰墩墩”徑直慢慢飄向不遠處的葉光富。葉光富接住后,又將其推向王亞平,“冰墩墩”在兩人之間來回做著近似勻速直線運動。
“平拋運動指的是在不計空氣阻力的情況下,將一個物體以水平初速度拋出并受重力作用的運動。”“天宮課堂”地面主課堂授課老師、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物理教師張健告訴記者,“‘冰墩墩’能在空間站里做近似勻速直線運動,是因為在空間站微重力的環(huán)境下,物體是幾乎不受重力影響的。”
鏡頭三“太空教具”科學實驗柜首次登場。
有趣的實驗演示完畢,中國空間站上兩個炫酷的科學實驗柜——高微重力實驗柜和無容器材料實驗柜首次登場,通過現(xiàn)場介紹和實驗視頻回放,“太空教師”們利用“太空教具”實驗柜形象地展示了本次任務中的空間科學實(試)驗進展。
“科學實驗是助力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學實驗柜是我們在空間站開展科學實驗的主要設施,等到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發(fā)射入軌之后,還將會增加更多的實驗柜,開展更多領域的科學實驗項目。”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shù)中心應用發(fā)展中心主任張偉表示,中國空間站內(nèi)還有生命科學實驗柜、微重力流體物理實驗柜等十幾個科學實驗柜,未來將支撐開展大規(guī)模科學實驗。
“到那時候,中外科學家都可以依托實驗柜來開展研究,我們中國的空間站將成為一個造福全人類的太空科學平臺。”葉光富說,“同學們,我們也熱切地期待你們能提出自己的科學實驗設想,說不定下一次我們在太空中展示的就是你的實驗項目了。”
鏡頭四天地互動,精彩繼續(xù)。
太空實驗讓人意猶未盡,天地之間的精彩互動還在延續(xù)。
“在空間站流眼淚,是像果凍一樣在眼角拉得很長還是會蹦出來,一顆顆地飄起來?”
“空間站里看到的月亮和地球上看到的一樣嗎?”
“太空中的水能燒開嗎?”
“如何成為一名到空間站里做實驗的科學家?”
…………。
在天地互動環(huán)節(jié)中,網(wǎng)友們和地面課堂的同學們拋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3位航天員耐心詳細作答。
王亞平與同學們分享了在空間站流淚的感受:“在空間站里飛行這么久,我們也經(jīng)歷過許多心情激動乃至熱淚盈眶的時刻。但眼淚無法像在地面時那樣自然地流下來,而是在眼眶中打轉(zhuǎn),或者是在眼角。所以在地面上強忍眼淚故作堅強也許很難,但是在太空中我們就很容易做到。”
葉光富更是鼓勵同學們未來到空間站上來做實驗,也可以把自己設計的實驗項目提交到空間站,然后在地面上遠程操作。他說:“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鍛煉好身體,要勇敢追夢,相信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很快,就到了告別的時刻,3名航天員分別向同學們送出祝福和期望——。
翟志剛說:“同學們,未來屬于你們!”
“探索浩瀚宇宙,發(fā)展航天事業(yè),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希望同學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在追夢的道路上堅定前行!”葉光富說。
王亞平說:“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期待同學們繼續(xù)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yǎng),探索科學奧妙,未來的空間站將由你們來建設!”
課后,北京中學學生徐一航告訴記者,很高興自己能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幫助“太空教師”解決水油分離的問題。“這次與航天員的交流令我非常難忘,也點燃了我的科學夢想。我為中國航天的發(fā)展無比驕傲和自豪!”徐一航動情地說。
3月23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相互配合進行授課。
這是中國空間站第二次太空授課。本次太空授課活動采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地面主課堂設置在北京中國科技館,分課堂分別設置在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
“沒有看夠,再多來點兒吧!”“國家真是強大了,現(xiàn)在我坐在家里都能聽航天員講課,太高大上了”……“天宮課堂”第二課的直播結(jié)束后,網(wǎng)友們紛紛感慨留言。伴隨著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越來越多的突破,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被點燃對太空的無限熱情。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分享與感悟(通用15篇)篇二
首先是對青少年科學探索精神的影響。航天科技能夠強國,能夠振國威,能夠帶來民族凝聚力,這話過去也許有些抽象,但是,面對天宮課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學演示,會由衷地感嘆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進,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天宮課堂不僅給青少年演示了科學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契機。
其次是對全體國民的科學素養(yǎng)的影響。有趣的“太空授課”,讓平時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變得生動起來,看得見摸得著,一滴水珠中蘊含著幾多科學的原理,一次航天員稱重,蘊含了簡便的科技應用,不僅讓青少年興趣盎然,也讓成人觀眾更加喜歡科學,而航天科技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難解,航天科技最終是為生活科技化服務的,這對于培養(yǎng)國民的科學素養(yǎng)很有裨益。
第三是對航天科技改變生活的影響。航天科技中蘊含了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進步和發(fā)展,都會極大推動民用科技的發(fā)展,數(shù)字溫度表、干吃面、尿不濕、心臟泵和補充液體等等無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結(jié)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經(jīng)廣泛栽培,服務于人類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沒。
第四是對趣味教育的影響。相信看了這一堂“太空授課”,即使很不愿意學習科學知識的學生也會感覺到,原來科學可以這樣有趣,這樣生動,這樣實際,從水滴到失重的單擺運動,從陀螺的軸心運動規(guī)律到液體的張力和毛細現(xiàn)象等,如果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能夠多些像“太空授課”這樣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將學習科學知識從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夠激發(fā)更多的孩子投身于科技事業(yè),更會在學習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總之,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不能想當然,過去我們不少人以為航天員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藍,通過這次“太空授課”我們知道了,航天員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學和科技永遠是一個國家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航天科技不僅壯國威,更關系我們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國夢腳踏實地,科技夢張力無限!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分享與感悟(通用15篇)篇三
3月23日,我和同學們一起收看了中國航天“天宮課堂”第二課,神舟十三號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宇航員再次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非常生動有趣的一課。
20_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啟。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相互配合進行授課,在中國空間站精彩開講,并面向全球直播。這是時隔8年后,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也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他們講得精彩、講得成功,備受歡迎。而繼第一堂課后,“天宮課堂”第二課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xù)采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由航天員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例如,太空“冰雪”實驗,演示失重狀態(tài)下的飽和液體結(jié)晶現(xiàn)象。“天宮課堂”第二課,旨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激發(fā)廣大青少年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xiàn)“航天夢”的熱情。
“天宮課堂”第一課的太空實驗我還歷歷在目:“太空健身”、“細胞培養(yǎng)”、“浮力消失”……,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亞平宇航員做的一系列關于水的實驗,水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現(xiàn)象。而“天宮課堂”第二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離實驗,我們都知道,在正常環(huán)境下,水油是分離的;但在失重環(huán)境下水油分層現(xiàn)象消失了,實驗還演示了通過旋轉(zhuǎn)產(chǎn)生離心力實現(xiàn)分層的現(xiàn)象。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通過天宮課堂,我不僅學到了奇妙的科學知識,同時也感受到科學技術(shù)的力量。我國航天事業(yè)的飛躍發(fā)展,空間站的建立,飛天夢的實現(xiàn),靠的就是先進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將更加努力,學好科學知識,為未來中國科技發(fā)展貢獻力量。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分享與感悟(通用15篇)篇四
今天,我們在教室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二課,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給我們上了一節(jié)生成有趣的物理課。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xù)采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由航天員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太空“冰雪”實驗演示了失重狀態(tài)下的飽和液體結(jié)晶現(xiàn)象,液橋演示實驗演示了失重環(huán)境下水的表面張力作用,水油分離實驗演示了失重環(huán)境下水油分層現(xiàn)象消失、通過旋轉(zhuǎn)產(chǎn)生離心力實現(xiàn)分層,太空拋物實驗演示天地之間拋物區(qū)別。
“天宮課堂”讓科學更容易走進人心,也讓科普課被重新定義,展現(xiàn)了中國科技的自信,讓科普之花綻放,不僅點亮了青少年航天夢想,也讓“中國故事”在太空宣講,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信。
“天宮課堂”第二課3月23日下午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相互配合進行授課。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xù)采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由航天員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天宮課堂”第二課,旨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激發(fā)廣大青少年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xiàn)“航天夢”的熱情。
眾所周知,經(jīng)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國的航天事業(yè)取得了輝煌成就。我國航天人不畏艱辛,勇于攀登、奮發(fā)圖強,他們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是一支特別能吃苦能戰(zhàn)斗能攻關的隊伍,由此形成了“航天精神”。要想把航天精神傳承下去,必須靠廣大青少年接好班,因此,“天宮課堂”正是青少年航天夢開始的地方,也是展現(xiàn)航天精神的好平臺。
“天宮課堂”通過三位航天員惟妙惟肖的講解,更能使青少年近距離深入了解航天知識,直觀感受到科學的偉大奧妙之處。觀看完“天宮課堂”第二課,我受益匪淺,不僅認識到了航天事業(yè)的重要性,對學習科學的熱情也更加強烈了。“天宮課堂”使我從小樹立起了崇高理想,在我心里埋下了科學的種子,激發(fā)了我無盡的探索欲望!
2022年3月23日15:40,“天宮課堂”第二課正式開講。“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并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fā)了無數(shù)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xiàn)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游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傳道授業(yè)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yè)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么強大的綜合國力、扎實的航天技術(shù)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jīng)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fā)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y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就必須大力發(fā)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yè)。這次太空授課,激發(fā)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nèi)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zhuǎn)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yǎng)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20_年10日16日0時3分,神舟十三號在酒泉發(fā)射中心精準點火發(fā)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成功進入空間站,并且要在這個距離地面400公里的中國空間站住上6個月。20_年12日9日舉行了《天宮課》第一課,時隔3月后的今天,《天宮課》第二課如期舉行!
在這次課堂中,主講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做了各式各樣的小實驗,每一個都新奇而有趣,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的小實驗是“點水或冰”與”油水分離”了!只見老師輕輕擠壓小水袋,在太空浮力作用下,水并沒有像在地球上一樣噴涌而出,而是像一條懶洋洋的蟲子,慢悠悠地從水袋里爬出來,形成一個懸浮的小水珠。此時,老師輕輕的用玻璃棒一點,整個小水珠就像被魔法師施加了魔法似的,迅速凍結(jié)成為一個小冰球,令人意想不到的還在后面,小冰球的溫度居然在不斷升高,卻并沒有融化。
在日常生活中,當冰在加熱時會直接融化,沒想到太空中竟然不會化,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展示完“點水成冰”后,老師們又做了個“油水分離”的實驗,在太空中油和水是混合的,老師們將小瓶子像陀螺一樣轉(zhuǎn)動,油水又分離了,太神奇了!!時間飛速流逝,很快課堂在大家的驚嘆中結(jié)束了。天宮課堂不僅讓我們體會到宇宙的奧妙,還讓我們從中體會到別樣課堂學習的樂趣,真是一舉兩得!
今天是一個偉大的日子,因為天宮課堂第二課就在今天上課了!
本次的課程,還是由神舟13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配合進行授課,在3點40分的時候,天宮課堂第二課終于開播了!
因為這一次的課程還是天上和地上配合著上課,所以開始前,地面上的老師給我們講了好多知識,終于可以見到航天員老師們了。
本次的實驗有四個,分別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和太空拋物實驗。這里面都隱藏著無數(shù)的物理知識,等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學習。這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的環(huán)境下演示了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xiàn)象,這種通過凸顯天地差異來教學的方式來上課非常的有趣,讓我難以忘懷。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太空冰雪試驗了,在太空中可以讓液體迅速結(jié)冰確實很有趣,以前我有見過飽和液體,但是不知道這種液體還有那么大的樂趣,直接航天員們把飽和液體裝在袋子里,再一點一點的擠出來,由于在失重環(huán)境下,飽和液體擠出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球,一擠出來的時候,飽和液體就迅速結(jié)冰,變成了一個冰球,沒想到一瓶液體就可以玩那么多的花樣。
還有太空拋物實驗,連在前幾個月很火的冰墩墩也上場了,平常我們在地面上扔東西時就會掉在地面上,而在失重環(huán)境下不會,扔冰墩墩的時候就可以很自然的扔過去,這個動作讓我印象深刻,原來,在太空中還那么好玩,我真想上天看看啊,體驗一下失重的感覺!
這次的課程讓我印象深刻,也激發(fā)了我對航天的學習興趣,真希望在未來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可以到天上去,感受一下宇航員的感覺!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分享與感悟(通用15篇)篇五
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已成為學界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而天宮課堂則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育形式,無論是作為一種硬件設施還是一種教育教學平臺,它都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更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本文主要就天宮課堂心得體會第二課這個主題進行探討。
第二段:課堂內(nèi)容回顧。
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天宮課堂心得體會第二課的具體內(nèi)容。本節(jié)課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它旨在讓學生通過實驗來了解動物體內(nèi)的呼吸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需要先通過天宮課堂中的視頻和模擬器進行學習,然后再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理解。在探究和實踐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收集數(shù)據(jù),并最終總結(jié)出結(jié)論。
第三段:體驗感受。
在實踐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天宮課堂所強調(diào)的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在以往的傳統(tǒng)教育中,老師往往會占據(jù)主導地位,學生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方式會抑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而天宮課堂強調(diào)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讓學生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總結(jié)問題,從而激發(fā)其學習的動力和主動性,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第四段:思考與啟示。
此次天宮課堂心得體會第二課不僅讓我深刻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引發(fā)了我對于教育模式及其未來的思考。在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改革政策的背景下,我們應該采取更多樣化、創(chuàng)新性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模式,以傳統(tǒng)課堂和天宮課堂的有機結(jié)合為背景,推動學校教育改革,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還需要通過教育科技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進步來支持這種多樣化的教育模式。
第五段:總結(jié)。
最后,筆者認為天宮課堂的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為我們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學習的新途徑,讓我們能夠探究的更多,學習的更有效率。我們應該積極響應教育改革的呼聲,積極參與到教育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推動教育的進步。同時我們也需要不斷開展深入的學習和研究,不斷挖掘教育改革的內(nèi)涵,讓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社會人士共同探討教育改革的路向。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分享與感悟(通用15篇)篇六
飛天夢瑰麗,樂章總嘹亮。每一次神舟發(fā)射都會給我們奏響諸多“首次”交響樂——載人飛船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航天員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神舟十三乘組也將包括中國首次出艙的男女航天員;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過春節(jié);等等。每一個“首次”都是科技探索創(chuàng)新的成果,每一個首次都是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的結(jié)晶,正是在這些“首次”中,中國航天事業(yè)昂首闊步,中國復興偉業(yè)走向成功。
使命很光榮,任務更厚重。每一次太空探索都是壯美事業(yè)的偉大音符,是總結(jié),是升華,是更上層樓的力量凝聚。中國空間站在軌建設分為關鍵技術(shù)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神舟十三號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shù)驗證階段的決勝之戰(zhàn)、收官之戰(zhàn),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啟后的關鍵之戰(zhàn)。通過神舟十三號任務,將更加全面地考核工程各系統(tǒng)執(zhí)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tǒng)間的匹配性與協(xié)調(diào)性。神舟十三號任務結(jié)束后,還將組織進行全系統(tǒng)綜合評估,滿足要求后轉(zhuǎn)入空間站建造階段,所以說,其任務意義非凡而深遠。
探索星辰大海,中國征程壯美。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組合完美,“老中青”結(jié)合,抒寫完美中國太空新記錄。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兩彈一星”讓世界矚目,“載人航天”揮毫驚鴻之筆。“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問”問天、“天宮”覽勝,“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麗傳奇,刮目奇跡。九霄逐夢問天,闊步強國征程。上九天攬月,觀天上宮闕。這是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這是共和國發(fā)展壯美詩篇。
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載人航天精神偉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航天員王亞平說,只要敢于有夢、勇于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fā)射時刻,飛向?qū)儆谀愕暮棋强?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趙立堅說,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神舟十三號任務展現(xiàn)中國為載人航天探索這一人類共同事業(yè)作出的新努力、新貢獻;中國必然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分享與感悟(通用15篇)篇七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3月23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并直播,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進行授課,這是在中國空間站第二次太空授課,也是中國航天員第三次進行太空授課。因受疫情影響,我市不少中小學生在家上網(wǎng)課,但精彩授課內(nèi)容不容錯過,各學校紛紛提前安排學生準時收看“天宮課堂”直播,尤其是煙臺籍航天員王亞平再一次出現(xiàn)在“天宮課堂”中,這讓家鄉(xiāng)煙臺的學生非常興奮,秒變“太空迷”,激發(fā)學習航天知識的濃厚興趣。
在“天宮課堂”第二課開講時,航天員老師王亞平親切地給“地面上”的學生們打招呼后,問他們:“還記得第一課的實驗嗎?是否記得復習?”2021年12月9日,三名航天員開講“天宮課堂”第一課。這次和上次不同,上一次“天宮課堂”授課時,我市中小學生均在學校上課,不少學校為了讓學生盡情感受“天宮課堂”的實驗奧秘,還提前進行了各種實驗器材的準備,在老師的指導下觀看“天宮課堂”,并進行實驗操作,激發(fā)起學生對太空探索的濃厚興趣。
而這次受疫情影響,我市很多學生目前正在家上網(wǎng)課,但精彩的“太空課”依然不能錯過,各學校提前紛紛布置學生在家觀看“天宮課堂”,提前將太空實驗課的課程表發(fā)給學生,并布置學生寫觀后感。
王亞平利用過飽和乙酸鈉溶液,制作了一顆“冰球”。在“天宮課堂”液橋演示實驗中,水在表面張力作用下將兩個塑料板連接起來,在太空可用液體搭一座橋。在“天宮課堂”太空拋物實驗中,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亮相中國空間站,和航天員王亞平同框,神奇的是冰墩墩在被拋出后仍沿原有方向勻速前進……吸引著煙臺中小學生紛紛觀看。本次太空授課繼續(xù)采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由航天員在軌演示、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一個個神奇的實驗現(xiàn)象,天宮課堂讓同學們大開眼界。煙臺二中萊山校區(qū)組織全校師生收看了“天宮課堂”第二課的現(xiàn)場直播,龍口第十中學為保證學生收看效果,直接采用騰訊會議的形式組織各班學生集體觀看,觀看完后還要求學生寫觀后感。初三五班曲虹晨表示,在這堂課上,我看到了空間站里的有趣的科學研究,它不僅與失重狀態(tài)下宇航員的細胞收縮有關,更與人們的健康和長壽聯(lián)系起來,在空間站里做實驗與地面上做實驗是大大不同的,在空間站中的環(huán)境是特別的,它可以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微重力環(huán)境,這是地面上很難一比一還原的。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開始憧憬太空,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到微重力環(huán)境中體驗一下。
為使學生從天地差異中感知宇宙的奧秘、體驗探索的樂趣,福山一中組織高一高二全體學生在家中觀看了“天宮課堂”直播,同學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福山一中王老師表示,福山一中作為航天員王亞平的母校,學生們常以這位學姐為榜樣,不斷激勵著學子們努力學習。這次太空授課,感染和感動著每一個學生,廣袤的太空和未知的魅力激發(fā)了同學們強烈的求知欲,繼而將求知欲轉(zhuǎn)化為愛祖國、愛科學、愛學習的深刻情感,立志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向王亞平師姐學習,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天地對話環(huán)節(jié),“太空”老師們回答了很多大家好奇的“問題”,比如,在太空會不會流眼淚,會不會皮膚變得更好?水能燒開嗎?將來能不能到太空做實驗等問題。對此,也引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地球上做以上實驗會有什么現(xiàn)象呢?”御龍山學校的學生連麥向老師提出“疑問”,對此,老師指導并鼓勵學生嘗試進行太空實驗的操作,該校校長潘菲表示,等學生恢復線下課后,這些“天宮課堂”實驗,都會讓學生動手實踐,這樣可以直觀的了解實驗原理,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探索太空知識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科學知識的動力。
在天地互動環(huán)節(jié)中,航天員們通過天地連線,回答了北京、西藏、新疆等地同學們的問題,并且激勵同學們?nèi)榱藢崿F(xiàn)理想而奮斗。福山一中學生曹坤表示,在回答新疆同學的提問時,亞平學姐微笑著肯定這位同學:“太空不僅歡迎科學家的實驗,也歡迎同學們的奇思妙想,你的想法與科學家不謀而合!”亞平學姐的話大大激勵了我,我們青年一代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只爭朝夕,不負韶華,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殆。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分享與感悟(通用15篇)篇八
太空艙里的知識還有很多,我需要積極去探索。太空艙里的東西很神奇,我要了解它們。太空里還有很多人類不知道的東西,我長大以后想要研究這些“不知道”這是一堂特殊的科學課。因為它的“教室”,設在遠離地球四百公里之外的中國空間站,而負責授課的老師,正是讓我們引以為豪的中國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九天攬月,談笑凱歌。人類對太空的向往和探索從未止步。身處太空,浩渺蒼穹看似壯美遼闊,實際卻無時不挑戰(zhàn)著航天員的心理和生理極限,他們面臨和經(jīng)歷著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他們卻挑起科普重擔,為我們設計、講解了有趣的空中課堂,讓深奧的天文、物理知識在他們的講解下變得妙趣橫生、通俗易懂。
這堂課,航天員為我們演示了失重狀態(tài)下的飽和液體結(jié)晶現(xiàn)象,還通過液橋?qū)嶒灒菔玖耸е丨h(huán)境下水的表面張力作用,以及失重環(huán)境下水油分離現(xiàn)象會消失等等,真是令人嘆為觀止、目瞪口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太空“冰雪”實驗,航天員為我們演示了失重狀態(tài)下的飽和液體結(jié)晶現(xiàn)象,這與剛剛在北京閉幕的冬奧會遙相輝映,傲然閃耀的“雪花”,映出我們熠熠生輝的民族精神、映出我國航天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蒸蒸日上!在“天地互動環(huán)節(jié)”,航天員們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問答交流,我們看到航天員經(jīng)過將近半年的空間站生活,雖然身體經(jīng)受了莫大的考驗,但依然精神矍鑠,這是一種堅持,是一種品質(zhì),是一種值得欽佩的精神!通過天宮課堂,我們不僅學到了奇妙的科學知識,更是感受到了科學技術(shù)的力量。如果說浩瀚宇宙是一本妙趣橫生的書,那么強大的綜合國力、扎實的航天技術(shù)無疑就是打開這本書籍的智慧鑰匙。探天之旅不止步,科學夢想正起航。《天宮課堂》,在我們心中播下了追逐航天夢想的種子,也讓堅定了我們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xiàn)航天夢的信心與決心!
3月23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相互配合進行授課,在軌演示了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等一系列炫酷又好玩的實驗。
不僅好玩,這些實驗背后,藏著不少干貨,來聽專家們怎么解讀——。
太空“冰雪”實驗。
在太空“冰雪”實驗中,王亞平在空間站上用溶液制作了一顆“冰球”。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物理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魏紅祥解釋,區(qū)別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重力的環(huán)境,在空間站是微重力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下,它的結(jié)晶狀況跟地面上差別還是挺大的。”魏紅祥說。
其次就是容器的影響。空間站里的太空“冰雪”實驗是沒有容器的,是一個圓球狀的,在這種情況下結(jié)晶是可以往外發(fā)展的;如果在容器里面,由于容器的限制,它只能往內(nèi)結(jié)晶。
“在咱們空間站里面就有無容器的材料柜,其實容器對材料的生長影響還是挺大的,因為在材料生長的過程中,容器的形狀、表面的結(jié)晶度、表面的粗糙度,對晶格結(jié)構(gòu)、缺陷、純度等都有很大影響。”魏紅祥說。
液橋演示實驗。
在天宮課堂的液橋演示實驗中,水在表面張力作用下,在兩個塑料板之間搭起一座“橋”。
“太空授課的液橋?qū)嶒灧浅I鷦又庇^地展現(xiàn)出液體表面張力的特性。”北京市第十三中學教師、天宮課堂地面主課堂授課老師李曉彤說,在地面上沒有辦法做出像天宮課堂上這么大的液橋。
沒錯,空間站上的液橋?qū)嶒灒孛嫔系囊簶驅(qū)嶒炓灿胁煌帯?/p>
天宮課堂授課專家組成員、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征解釋說,空間站上的液橋?qū)嶒炇峭耆谋砻鎻埩Φ谋憩F(xiàn),而地面上的液橋?qū)嶒炇且肓穗娊橘|(zhì)極化新機制,現(xiàn)象雖然看起來相似,但其實原理并不相同。
“流體在現(xiàn)代生活當中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通過這樣一個表面張力的實驗,給大家更多關注和探討流體的機會,對流體多一些理解。要知道,解釋流體的納維爾·斯托克斯方程至今還是世界六大未解數(shù)學難題之一。”陳征說。
“微重力流體物理實際屬于流體物理的一個新興學科。”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康琦介紹,在空間站上做液橋?qū)嶒灳褪俏⒅亓α黧w研究范疇,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布局了十幾個實驗柜,其中兩個實驗柜專門聚焦微重力流體科學。
太空拋物實驗。
這次的天宮課堂上,北京奧運會頂流“冰墩墩”也高調(diào)亮相。它在空間站上被航天員拋出后,并沒有像在地面上那樣做曲線運動,而是水平飛出去了。
“平拋運動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常見,它看似簡單,但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科學道理。”天宮課堂地面總課堂授課老師、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物理教師張健說。
張健介紹,平拋運動指的是在不計空氣阻力的情況下,將物體以水平初速度拋出后,它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
“這個想法最早是由牛頓提出的,所以我們也把這個實驗叫作牛頓的‘高山大炮實驗’。”張健介紹,利用中學物理知識就可以把這個“足夠大”的速度計算出來:大約8000米/秒。
“這個速度稱為第一宇宙速度,它是發(fā)射衛(wèi)星的最小發(fā)射速度,也是在軌運行的所有衛(wèi)星當中最大的環(huán)繞速度。我們的空間站運行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張健說。
3月23日,我和同學們一起收看了中國航天“天宮課堂”第二課,神舟十三號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宇航員再次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非常生動有趣的一課。
20_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啟。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相互配合進行授課,在中國空間站精彩開講,并面向全球直播。這是時隔8年后,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也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他們講得精彩、講得成功,備受歡迎。而繼第一堂課后,“天宮課堂”第二課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xù)采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由航天員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例如,太空“冰雪”實驗,演示失重狀態(tài)下的飽和液體結(jié)晶現(xiàn)象。“天宮課堂”第二課,旨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激發(fā)廣大青少年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xiàn)“航天夢”的熱情。
“天宮課堂”第一課的太空實驗我還歷歷在目:“太空健身”、“細胞培養(yǎng)”、“浮力消失”……,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亞平宇航員做的一系列關于水的實驗,水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現(xiàn)象。而“天宮課堂”第二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離實驗,我們都知道,在正常環(huán)境下,水油是分離的;但在失重環(huán)境下水油分層現(xiàn)象消失了,實驗還演示了通過旋轉(zhuǎn)產(chǎn)生離心力實現(xiàn)分層的現(xiàn)象。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通過天宮課堂,我不僅學到了奇妙的科學知識,同時也感受到科學技術(shù)的力量。我國航天事業(yè)的飛躍發(fā)展,空間站的建立,飛天夢的實現(xiàn),靠的就是先進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將更加努力,學好科學知識,為未來中國科技發(fā)展貢獻力量。
“天宮課堂”再度開講探索奇妙太空世界。
3月23日是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在軌駐留的第159天。返程在即,3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為青少年們講授了“天宮課堂”第二課。此次的地面主課堂設在中國科技館,分課堂設在西藏拉薩和新疆烏魯木齊。當天下午,記者走進中國科技館,在地面主課堂同青少年們一起聆聽了這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15時44分,“天宮課堂”正式開課。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大家好,我是‘太空教師’王亞平,很開心我們又見面了,今天是我們的‘天宮課堂’第二課……”“我是指令長翟志剛,繼續(xù)擔任拍攝工作。”“我是航天員葉光富,很高興能夠再次給大家分享太空中的科學知識。”
熟悉的聲音響起,“太空教師團隊”的身影再次出現(xiàn)在“天宮課堂”,立刻就將同學們“帶入”奇妙的太空。
鏡頭一在中國空間站做“冰雪”實驗。
前不久,北京2022年冬奧會與冬殘奧會讓人們領略了冰雪運動的魅力。“太空教師”王亞平首先展示的便是太空“冰雪”實驗。只見她拿出一個裝有過飽和乙酸鈉溶液的透明袋子,袋口連接著一根吸管。接著,她小心翼翼地從袋子里擠出溶液,經(jīng)過幾次嘗試后,在吸管口漸漸地形成一個透明液體球。“馬上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了。”王亞平用提前沾了點結(jié)晶核的毛根輕輕碰觸球體,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透明球迅速變成了結(jié)晶球,看起來像一顆“冰球”。
“乙酸鈉溶液在溫度較高的水中溶解度非常大,很容易形成過飽和溶液,在這種溶液里,只要有一丁點的結(jié)晶核顆粒,就能打破它的穩(wěn)定狀態(tài),析出大量的晶體。”王亞平揭示了其中的奧秘,而在析出晶體時,還會釋放熱量,因此這顆“冰球”摸起來有發(fā)熱的感覺。
在空間站內(nèi),微重力環(huán)境下液體的表面張力作用使得擠出的液體形成了飽滿均勻的液體球。為了向同學們更直觀地展示表面張力,王亞平緊接著做了第二個實驗。只見她手里拿著兩塊塑料板,葉光富拿著裝有飲用水的袋子向兩塊塑料板的表面分別擠上一個水球。與此同時,地面主課堂的學生們也在做著一樣的實驗。王亞平將兩個水球靠在一起直至相融后,又將它們緩緩拉開,一座奇特的液橋搭建而成。
在地面主課堂現(xiàn)場,記者觀察到,同學們手中并沒有出現(xiàn)相同的現(xiàn)象。“天宮課堂”授課專家組成員、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征告訴記者,液橋是水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將兩個塑料板聯(lián)結(jié)起來所形成的。在空間站的微重力環(huán)境下,水有一點點的表面張力就可以形成液橋。而在地面有重力的因素,需要運用高壓等條件才能實現(xiàn),兩者的實驗原理也不相同。
鏡頭二“冰墩墩”亮相“天宮課堂”
在隨后太空中的浮力實驗中,王亞平遇到了“難題”。在屏幕中可以看到,她拿著一個小瓶子,里面裝有兩種液體,分別是透明的水和黃色的食用油。王亞平和同學們一起將各自手中的瓶子進行搖晃并靜置后,天地課堂出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現(xiàn)象:同學們手中瓶子里的液體漸漸形成分層,而王亞平的瓶子里水油還是混合在一起。
怎么辦?王亞平向地面課堂的同學們求助。一位同學提議,使用旋轉(zhuǎn)的方式,借助離心作用將水和油分開。“人工離心機”葉光富隨即進行了演示,只見他將繩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轉(zhuǎn)瓶子,不一會兒,瓶子里的水油混合液就分層了。
展示完太空奇妙的液體現(xiàn)象后,王亞平開始進行最后一項實驗——太空拋物。此時,一個小巧可愛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在“天宮課堂”閃亮登場。據(jù)了解,這位頂流“助教”去年就隨著神舟十三號乘組一起進駐中國空間站。
只見王亞平用手指輕輕一推,“冰墩墩”徑直慢慢飄向不遠處的葉光富。葉光富接住后,又將其推向王亞平,“冰墩墩”在兩人之間來回做著近似勻速直線運動。
“平拋運動指的是在不計空氣阻力的情況下,將一個物體以水平初速度拋出并受重力作用的運動。”“天宮課堂”地面主課堂授課老師、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物理教師張健告訴記者,“‘冰墩墩’能在空間站里做近似勻速直線運動,是因為在空間站微重力的環(huán)境下,物體是幾乎不受重力影響的。”
鏡頭三“太空教具”科學實驗柜首次登場。
有趣的實驗演示完畢,中國空間站上兩個炫酷的科學實驗柜——高微重力實驗柜和無容器材料實驗柜首次登場,通過現(xiàn)場介紹和實驗視頻回放,“太空教師”們利用“太空教具”實驗柜形象地展示了本次任務中的空間科學實(試)驗進展。
“科學實驗是助力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學實驗柜是我們在空間站開展科學實驗的主要設施,等到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發(fā)射入軌之后,還將會增加更多的實驗柜,開展更多領域的科學實驗項目。”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shù)中心應用發(fā)展中心主任張偉表示,中國空間站內(nèi)還有生命科學實驗柜、微重力流體物理實驗柜等十幾個科學實驗柜,未來將支撐開展大規(guī)模科學實驗。
“到那時候,中外科學家都可以依托實驗柜來開展研究,我們中國的空間站將成為一個造福全人類的太空科學平臺。”葉光富說,“同學們,我們也熱切地期待你們能提出自己的科學實驗設想,說不定下一次我們在太空中展示的就是你的實驗項目了。”
鏡頭四天地互動,精彩繼續(xù)。
太空實驗讓人意猶未盡,天地之間的精彩互動還在延續(xù)。
“在空間站流眼淚,是像果凍一樣在眼角拉得很長還是會蹦出來,一顆顆地飄起來?”
“空間站里看到的月亮和地球上看到的一樣嗎?”
“太空中的水能燒開嗎?”
“如何成為一名到空間站里做實驗的科學家?”
…………。
在天地互動環(huán)節(jié)中,網(wǎng)友們和地面課堂的同學們拋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3位航天員耐心詳細作答。
王亞平與同學們分享了在空間站流淚的感受:“在空間站里飛行這么久,我們也經(jīng)歷過許多心情激動乃至熱淚盈眶的時刻。但眼淚無法像在地面時那樣自然地流下來,而是在眼眶中打轉(zhuǎn),或者是在眼角。所以在地面上強忍眼淚故作堅強也許很難,但是在太空中我們就很容易做到。”
葉光富更是鼓勵同學們未來到空間站上來做實驗,也可以把自己設計的實驗項目提交到空間站,然后在地面上遠程操作。他說:“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鍛煉好身體,要勇敢追夢,相信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很快,就到了告別的時刻,3名航天員分別向同學們送出祝福和期望——。
翟志剛說:“同學們,未來屬于你們!”
“探索浩瀚宇宙,發(fā)展航天事業(yè),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希望同學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在追夢的道路上堅定前行!”葉光富說。
王亞平說:“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期待同學們繼續(xù)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yǎng),探索科學奧妙,未來的空間站將由你們來建設!”
課后,北京中學學生徐一航告訴記者,很高興自己能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幫助“太空教師”解決水油分離的問題。“這次與航天員的交流令我非常難忘,也點燃了我的科學夢想。我為中國航天的發(fā)展無比驕傲和自豪!”徐一航動情地說。
3月23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相互配合進行授課。
這是中國空間站第二次太空授課。本次太空授課活動采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地面主課堂設置在北京中國科技館,分課堂分別設置在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
“沒有看夠,再多來點兒吧!”“國家真是強大了,現(xiàn)在我坐在家里都能聽航天員講課,太高大上了”……“天宮課堂”第二課的直播結(jié)束后,網(wǎng)友們紛紛感慨留言。伴隨著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越來越多的突破,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被點燃對太空的無限熱情。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3月23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并直播,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進行授課,這是在中國空間站第二次太空授課,也是中國航天員第三次進行太空授課。因受疫情影響,我市不少中小學生在家上網(wǎng)課,但精彩授課內(nèi)容不容錯過,各學校紛紛提前安排學生準時收看“天宮課堂”直播,尤其是煙臺籍航天員王亞平再一次出現(xiàn)在“天宮課堂”中,這讓家鄉(xiāng)煙臺的學生非常興奮,秒變“太空迷”,激發(fā)學習航天知識的濃厚興趣。
在“天宮課堂”第二課開講時,航天員老師王亞平親切地給“地面上”的學生們打招呼后,問他們:“還記得第一課的實驗嗎?是否記得復習?”2021年12月9日,三名航天員開講“天宮課堂”第一課。這次和上次不同,上一次“天宮課堂”授課時,我市中小學生均在學校上課,不少學校為了讓學生盡情感受“天宮課堂”的實驗奧秘,還提前進行了各種實驗器材的準備,在老師的指導下觀看“天宮課堂”,并進行實驗操作,激發(fā)起學生對太空探索的濃厚興趣。
而這次受疫情影響,我市很多學生目前正在家上網(wǎng)課,但精彩的“太空課”依然不能錯過,各學校提前紛紛布置學生在家觀看“天宮課堂”,提前將太空實驗課的課程表發(fā)給學生,并布置學生寫觀后感。
王亞平利用過飽和乙酸鈉溶液,制作了一顆“冰球”。在“天宮課堂”液橋演示實驗中,水在表面張力作用下將兩個塑料板連接起來,在太空可用液體搭一座橋。在“天宮課堂”太空拋物實驗中,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亮相中國空間站,和航天員王亞平同框,神奇的是冰墩墩在被拋出后仍沿原有方向勻速前進……吸引著煙臺中小學生紛紛觀看。本次太空授課繼續(xù)采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由航天員在軌演示、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一個個神奇的實驗現(xiàn)象,天宮課堂讓同學們大開眼界。煙臺二中萊山校區(qū)組織全校師生收看了“天宮課堂”第二課的現(xiàn)場直播,龍口第十中學為保證學生收看效果,直接采用騰訊會議的形式組織各班學生集體觀看,觀看完后還要求學生寫觀后感。初三五班曲虹晨表示,在這堂課上,我看到了空間站里的有趣的科學研究,它不僅與失重狀態(tài)下宇航員的細胞收縮有關,更與人們的健康和長壽聯(lián)系起來,在空間站里做實驗與地面上做實驗是大大不同的,在空間站中的環(huán)境是特別的,它可以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微重力環(huán)境,這是地面上很難一比一還原的。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開始憧憬太空,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到微重力環(huán)境中體驗一下。
為使學生從天地差異中感知宇宙的奧秘、體驗探索的樂趣,福山一中組織高一高二全體學生在家中觀看了“天宮課堂”直播,同學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福山一中王老師表示,福山一中作為航天員王亞平的母校,學生們常以這位學姐為榜樣,不斷激勵著學子們努力學習。這次太空授課,感染和感動著每一個學生,廣袤的太空和未知的魅力激發(fā)了同學們強烈的求知欲,繼而將求知欲轉(zhuǎn)化為愛祖國、愛科學、愛學習的深刻情感,立志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向王亞平師姐學習,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天地對話環(huán)節(jié),“太空”老師們回答了很多大家好奇的“問題”,比如,在太空會不會流眼淚,會不會皮膚變得更好?水能燒開嗎?將來能不能到太空做實驗等問題。對此,也引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地球上做以上實驗會有什么現(xiàn)象呢?”御龍山學校的學生連麥向老師提出“疑問”,對此,老師指導并鼓勵學生嘗試進行太空實驗的操作,該校校長潘菲表示,等學生恢復線下課后,這些“天宮課堂”實驗,都會讓學生動手實踐,這樣可以直觀的了解實驗原理,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探索太空知識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科學知識的動力。
在天地互動環(huán)節(jié)中,航天員們通過天地連線,回答了北京、西藏、新疆等地同學們的問題,并且激勵同學們?nèi)榱藢崿F(xiàn)理想而奮斗。福山一中學生曹坤表示,在回答新疆同學的提問時,亞平學姐微笑著肯定這位同學:“太空不僅歡迎科學家的實驗,也歡迎同學們的奇思妙想,你的想法與科學家不謀而合!”亞平學姐的話大大激勵了我,我們青年一代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只爭朝夕,不負韶華,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殆。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分享與感悟(通用15篇)篇九
天宮課堂第二季節(jié)目自開播以來,一直備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在這個以科普知識為主題的節(jié)目中,主持人和嘉賓們帶我們領略了一個充滿驚奇和探索的世界。通過觀看這些節(jié)目,我不僅對科學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和無窮的可能性。下面就讓我來分享一下我在觀看天宮課堂第二季節(jié)目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天宮課堂第二季讓我感受到科學的魅力。節(jié)目中,主持人和嘉賓們生動有趣地講解了一系列科學原理和實驗現(xiàn)象,通過一些簡單易懂的實驗,讓觀眾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科學的神奇和魅力。例如,在一期節(jié)目中,嘉賓們用演示烏鴉是如何做到拿起石頭才會喝水的實驗,解釋了氣壓原理。這樣的實驗有助于激發(fā)觀眾們對科學的興趣,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
其次,天宮課堂第二季通過航天科技的介紹,讓我對未來的科技發(fā)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在這個節(jié)目中,嘉賓們向我們講解了航天的歷史和發(fā)展,介紹了各種航天器的特點和用途。他們告訴我們,通過航天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類將能夠更深入地探索宇宙,獲取更多的知識和資源。觀看這些節(jié)目,我對未來的科技發(fā)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并對我對科學的興趣更加堅定。
再次,天宮課堂第二季還讓我明白了科學是需要實踐和實驗來驗證的。在節(jié)目中,嘉賓們對一些科學原理進行了實地實驗,通過實驗的結(jié)果來驗證這些原理是否正確。這樣的實踐讓我明白了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只有通過實驗和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而且,實踐中的錯誤和失敗也是科學進步的必經(jīng)之路。通過觀看這些實驗,我明白了科學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新的領域,需要科學家們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最后,天宮課堂第二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明白了科學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這個節(jié)目涵蓋了物理、化學、地理等多個領域的知識,通過一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實例,將抽象的科學原理與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例如,在一期節(jié)目中,嘉賓們講解了牛頓三定律,并通過實驗展示了這些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這樣的例子讓我明白了科學不僅僅是夸夸其談的理論知識,而是真正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
總之,天宮課堂第二季是一檔極具教育意義和娛樂性的節(jié)目。通過觀看這些節(jié)目,我對科學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和無窮的可能性。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科普節(jié)目,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科學帶來的樂趣和啟發(fā)。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分享與感悟(通用15篇)篇十
在過去的幾周里,我參加了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研究院、中國空間站應用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望京南校區(qū)共同與新東方在線聯(lián)合舉辦的第二次“天宮課堂”。這場在線直播活動是為慶祝中國空間站建設啟動一周年而舉辦的。參加這種有關空間的課程,讓我對科技的未來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讓我意識到空間探索是一個團結(jié)合作的偉大事業(yè)。
第二段:傳達感想。
天宮課堂非常有趣和有意義。它包含了空間科學知識和國際合作探索宇宙的相關信息。我被講師們所分享的各種關于太空領域的基礎性和先進性知識深深吸引,比如建設中國空間站、如何飛入空間并在那里工作。此外,我還學到了與國際太空站、國際合作開展太空任務相關的知識。這些了解激發(fā)了我的極大興趣,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宇宙探索的重要性。
第三段:展開主題。
在參加這個課程之前,我的觀念是太空探索只有在美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國家里才是主流。但現(xiàn)在,我可以看到中國會在國際太空競爭中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全國一流的講師為我傳授了他們的經(jīng)驗和知識,這些經(jīng)驗和知識讓我知道在我國如何建設和開展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巨大進展。我非常佩服中國的太空事業(yè)將在未來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包括提高國內(nèi)科技水平、促進國際合作、探索太空科學以及保障國家安全。
第四段:探討問題。
然而,中國在宇宙領域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比如缺乏現(xiàn)代化的微重力科學和技術(shù)發(fā)展體系,需要更多的高手參與這一事業(yè)。我們也需要營造一個更加國際化的科研環(huán)境,以便更好地為世界貢獻。同時,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財政資金和人才資源,來推動中國的太空事業(yè)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五段:總結(jié)思考。
參加第二次“天宮課堂”的課程使我對中國的太空事業(yè)有了更深入和更廣泛的了解,并且讓我接觸到了相關領域的一些具體知識。我認為只有通過參與太空科技的研究和應用,我們才能實現(xiàn)人類的更高層次的探索和發(fā)展。所以,我要學會更加努力學習,親身參與中國太空事業(yè)和國際科技競爭,將這種精神向未來延伸。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分享與感悟(通用15篇)篇十一
這場直播激發(fā)了我對神秘宇宙的向往,我幻想自己也能有一天飛向宇宙,去體驗童話般的天外生活,同樣,不僅是我,也有無數(shù)的青少年對太空對宇宙充滿幻想,這種授課方式,讓我們對科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看完只有一個字:燃!
還有一個讓我敬佩的人,她就是王亞平阿姨。作為三人中唯一的女生她在授課時語言幽默,隨和從容。彰顯出了中國這個航天大國的風度和氣派。她帶領我們參觀了核心艙,又通過一個個有趣的實驗帶我們進入太空。她說:“面對浩瀚的太空,我們也是學生,我很期待能夠與大家一起去感知探索神秘而其妙的太空!”
這個故事永遠沒有結(jié)尾,面對浩瀚的太空我們從未停下腳步。
太空科技,奧秘無限,未來屬于我們!
第二課堂學分土木工程論文。
《大鬧天宮》觀后感。
《新課堂閱讀教學要點與方法》學習心得。
學習《如何優(yōu)化課堂教學》心得體會范文。
課堂小學作文。
初中課堂隨筆。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分享與感悟(通用15篇)篇十二
天宮課堂是一項由中國航天員中心組織開展的公益活動,以宇航技術(shù)、太空科學和航天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旨在普及天文知識和科技文化,推廣中國航天事業(yè)。作為一名天文愛好者,我很榮幸參加了第二次天宮課堂,并在此次活動中獲得了不少新的心得和體驗。
第二段:談論自己在天宮課堂中學到的知識。
天宮課堂課程設置非常豐富,內(nèi)容涉及天文學、太空技術(shù)、太空生活等多個方面。在這次課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有關太空科技和空間探索的新知識,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fā)展歷程、空間站的建設和維護地技術(shù)、航天員的訓練和太空生活的實際情況等。這些知識深入淺出,讓我更加了解航天事業(yè)和太空科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也挖掘了我對宇宙和太空探索的濃厚興趣。
第三段:講述與航天科技相關的體驗和感受。
除了課程學習,天宮課堂還提供了其他有趣的體驗和活動。我和同伴一起模擬了載人航天發(fā)射的過程,親身體驗了太空中的失重感覺,嘗試解決了模擬空間站中可能遇到的生活和工作問題。這些活動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太空探索的實際情況和困難,也更加體會到了科技的力量和不可思議。
第四段:探討參加天宮課堂對個人的影響。
參加天宮課堂讓我受益匪淺,開闊了我的視野,也激發(fā)了我的科技熱情。我相信這次經(jīng)歷對我的未來有著深遠的影響,它讓我更加堅定了投身科研領域、推進航天事業(yè)的決心,同時也幫助我更好地認識了自己的興趣和潛力。
第五段:總結(jié)天宮課堂體會,表達對未來科技發(fā)展的期望。
通過參加天宮課堂,我認識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和豐富的內(nèi)涵,相信在科技的不斷推進中,可以帶來更多的改變和進步。我希望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科技和航天事業(yè)中,推動我們的國家更快地發(fā)展和繁榮。我會把天宮課堂學到的知識和體驗內(nèi)化為自己的能力和動力,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為推進社會進步、為造福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分享與感悟(通用15篇)篇十三
在下午時,我們觀看了三位航天員的授課,有翟志岡、王亞平、葉光富,王亞平在另外兩位航天員的幫助下演示微重力條下的小實驗,王亞平在其中一個實驗中說道在失重的太空中,想轉(zhuǎn)一個圈,要右手畫圓圈,另一個航天員演示了一下,成功翻轉(zhuǎn)過來。看了這些小實驗后,我不禁想當航天員,想在太空建一座金砌的城堡,在里面開炸雞店、奶茶店和點心店等等各種美食。
在里面安上一張床和飯桌等洗漱用品住下來。外星人開了ufo來到了我的城堡里嘗嘗鮮,他們新奇的點了一堆吃的,吃飽之后付了1萬多根金條放在我面前走了。我眼睛閃閃發(fā)光,坐著智能設備回到地球買了一大堆東西和材料生活,日子就這樣過著。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分享與感悟(通用15篇)篇十四
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于10月16日發(fā)射,飛行乘組由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組成。從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號發(fā)射,時間僅過去短短一個月。按照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后,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長達6個月的工作生活。這就意味著,相較于神舟十二號,此次太空挑戰(zhàn)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太空與我們共同守歲,迎接農(nóng)歷壬寅年的到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向往和探索從未止步。然而身處太空,浩瀚蒼穹看似壯美寥廓,實則挑戰(zhàn)著航天員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更經(jīng)歷著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據(jù)航天員楊利偉回憶,在執(zhí)行“神五”任務時,火箭上升階段意外出現(xiàn)8赫茲左右低頻振動,與人體內(nèi)臟產(chǎn)生長達26秒的共振,此時楊利偉感到了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異常痛苦,可他卻咬緊牙關告誡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事實上,這漫長的26秒共振,只是我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千辛萬苦的一個小小縮影,但卻畫出了中國航天人英勇無畏、舍身為國的“愛國群像圖”。
在神舟十二號離開地球的3個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國航天員,均來自普通而樸實的家庭。當他們遠離地球、巡游寰宇、辛勤工作時,留在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們在一如既往、年復一年地耕耘勞作。中國航天人的奉獻和擔當,始于熱血、恒于信仰、終于愛國,他們把使命和重擔銘刻心間、扛在肩上,把榮譽和光環(huán)歸于祖國、獻給民族。
“因熱愛而執(zhí)著,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zhí)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于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wěn),但他們累并快樂著。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tài),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fā)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yè)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煉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chuàng)新的歷史偉業(yè)、標注新的精神海拔!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分享與感悟(通用15篇)篇十五
天宮課堂第二季是一檔備受矚目的電視節(jié)目,該節(jié)目以天宮空間實驗室為背景,通過與地面上的學生進行互動,展示了太空中科學研究的魅力。我非常榮幸能夠觀看這一季的節(jié)目,并從中受益匪淺。在四十多個小時的節(jié)目中,我感受到了科學的力量、研究的艱辛和團隊的合作精神。以下是我在天宮課堂第二季中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太空實驗中的科學魅力。
天宮課堂第二季中的太空實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個封閉的空間中,宇航員們進行了一系列與科學研究相關的實驗,如種植植物、研究物理現(xiàn)象等。通過實驗,他們展示了太空環(huán)境對科學研究的影響,以及科學技術(shù)的應用價值。這讓我深刻認識到科學的魅力所在,激發(fā)了我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我希望有一天能夠親身參與到這樣的太空實驗中,親眼目睹科學的輝煌。
第三段:科研的艱辛與團隊合作。
天宮課堂第二季中,宇航員們展示了科研工作的艱辛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太空環(huán)境的嚴酷和有限的資源給實驗帶來了巨大的難度。宇航員們需要不斷地嘗試和改進,克服各種困難。同時,他們之間的緊密合作也是實現(xiàn)科研目標的關鍵。只有通過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助,他們才能成功完成實驗并取得成果。這讓我深刻認識到科研工作的不易,同時也啟發(fā)了我對團隊合作的重視。我深信只有通過團隊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四段:太空環(huán)境對宇航員的挑戰(zhàn)。
在天宮課堂第二季中,宇航員們生活在極端的太空環(huán)境中,面臨著各種挑戰(zhàn)。缺乏重力、有限的空間、孤獨感等都給他們的身心帶來了壓力。然而,宇航員們通過堅強的意志力和聰明的頭腦,成功克服了這些困難。他們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不停地學習和適應,最終戰(zhàn)勝了一切困難。這讓我深受鼓舞,認識到只要有強大的意志和毅力,我們可以克服任何困難,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第五段:影響與反思。
天宮課堂第二季不僅僅展示了科學研究的魅力,也深刻地影響了我個人。通過觀看這些節(jié)目,我明白了科學的重要性,激發(fā)了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我也深深認識到科研工作的艱辛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這啟發(fā)了我對科研和團隊合作的認識和思考。同時,太空環(huán)境對宇航員的挑戰(zhàn)也給我?guī)砹藛⑹荆屛颐靼字灰袌詮姷囊庵竞头e極樂觀的態(tài)度,我們可以戰(zhàn)勝一切困難。因此,我決定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加注重科學研究,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并注重團隊合作,不斷完善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標。
總結(jié):
天宮課堂第二季是一次富有教育意義的觀看體驗。通過這次觀看,我進一步對科學研究和團隊合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也受到了很多啟發(fā)。我相信這些體會和啟發(fā)將會對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讓我更加努力地追求理想,并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