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交通安全心得體會篇一
為了我們的'安全,我們應認真學習交通法規知識,從我做起。在安全自身的同時,我們應懂得紅燈停,綠燈行,俗話說“斑馬線是我們的生命線”。所以我們在過馬路時一定要走斑馬線;現在許多學生騎車喜歡上機動車道并在機動車道上追逐,對此我們應做到騎車不追逐不上機動車道,未滿12周歲不騎自行車上馬路,還有我們在上學、放學時不在馬路上追逐打鬧、嬉戲,不三五成群并肩行走或聚集停留在馬路上,做到不隨意橫穿馬路,過馬路時要先向左看再向右看,看到沒車時才能過馬路。小朋友上街要與大人同行,說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一個血淋淋的交通事故:在云南省的一個小村落有一個小女孩子與媽媽一起去田間勞作,突然小女孩的媽媽叫小女孩回家取鑰匙,由于小女孩只有5歲對交通安全認識不深,過馬路時沒有左右看看但穿過馬路,被一輛飛馳的汽車壓斷雙腿,在未來的時間里小女孩只能靠皮球行走,在短短兩年時間中,小女孩已磨壞了5個皮球。
因此我們要遵守交通法規,維護交通秩序,是創“人文大余,禮儀大余”的需要,血淋淋的事件告訴我們,多一份自律,就多一份安全的籌碼,多一份警惕,就擁有一張通往安全的綠卡。親愛的同學們、朋友們,為了您的全家的幸福,為了您全家的幸福,讓我們積極行動到起來,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珍愛寶貴的生命,讓交通安全的警鐘時常在我們的腦海中敲響,時時提醒著我們。
交通安全心得體會篇二
生命安全猶如泰山,我們一定要珍愛生命,遠離危險。每年的交通事故不斷發生,因此有許多人在交通事故上丟了自己的生命,這是讓人多么痛哀的事情。當然,人們最不愿看到的是自己的親人因為不注意,在那一瞬間閉上了雙眼,從此離開人世!那么,今天讓我來講一講如何珍愛生命吧!
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當你在馬路上嬉戲玩耍、追捉打鬧時,你有沒有想到過他的后果是什么?我們作為小學生,一定要學習交通規則,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上一定要看交通指示燈。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一定要熟記心頭,照做執行。上學和下學之間是最重要的,不要在路上擁擠,這樣最容易發生交通事故。不僅我們小學生要遵守交通規則,接送我們大人也要遵守。
前些日子,在我們村里,一位三歲半的小女孩橫穿馬路,被三輪車給撞了,父母知道后,急忙送往醫院,不幸的是這個小女孩已經奄奄一息了,那幼小的生命之火也瞬間熄滅了。父母心如刀割,哭得死去活來,但一切都無法挽回了,留給人們的只有無盡的痛苦與愧恨。還有一件事,一位三四十歲的叔叔醉酒開車,與另一輛大車相撞,不幸死亡,車也撞壞了,真可謂是車毀人亡。這樣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但仍有不少人我行我素,無視交通規則。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給予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復生。我們的生命不僅僅是自己的,它還屬于父母,屬于親人,屬于社會。生命對于我們太重要了,我們一定要珍愛生命!
交通安全心得體會篇三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征文吧,借助征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征文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交通安全征文范文:安全_交通安全,歡迎大家分享。
“生命”,一個多么鮮活的詞語;“安全”,一個被人們老生常談的話題。生命只有在安全中 才能永葆鮮活,如果鮮活的生命不慎在日常工作中與安全失之交臂,造成了生命的丟失或殘缺,那么會給一個家庭帶來了多大的痛苦。電視上、報紙上我們經常可以看見由于交通事故導致死亡的新聞報道,據統計表明:全國每6分鐘就有1人死于交通事故,每1分鐘就有人受傷,多么觸目驚心的數字啊!然而有很多人卻不重視自己的生命,無視交通安全,要知道一個人死了,得有多少人來承擔這巨大的悲痛啊!保爾柯察金曾經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而我們青少年的生命是含苞欲放的花朵,即將綻出迷人的光彩,美麗卻又嬌弱,更應好好珍惜,不要讓它過早地凋謝。“安全”,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安全”,一個充滿魅力的話題;“安全”,一個充滿幻想的話題。
在我讀小學時,學校曾組織學生觀看安全方面的影片。看完以后,我感嘆道:“安全”——多么沉重的兩個字,它承運著多少希望與夢想很多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任何無視規章制度的行為都會留下一部不堪回首的血淚史。事實證明只有將安全工作放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才能保證學生無憂無慮地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安全工作”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松懈,更不能,虛張聲勢。假如有人拿安全工作當兒戲,最終必將受到嚴重的懲罰。
同學們,我們是冉冉初生的太陽,充滿著青春與活力,散發著蓬勃朝氣,讓我們在新交規的陽光下,享受如花的生命吧!遵守交通安全,珍愛生命,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了陽光明媚的明天,做好安全工作,讓我們的活力閃耀在這悅動的青春之歌的旋律下。
作品來源:大邑外國語學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