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書心得初一篇一
寒假期間學校布置了一份作業讓每位教師看一本書,并寫下讀書體會。對于我來說現在難得會捧起一本書來看,也許是因為在這個現實的生活環境讓人變的越來越浮躁,靜下心來看一本書往往變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假期正好久別的女兒回到了身邊,于是想到了看一本對兒童教學的書,能吸取一些教育經驗的同時也能完成了任務。于是在網上搜索,看到一本叫《卡爾威特的教育》推薦的人比較多,所以找來這本書,以下就是一些讀這本書的體會。
書中講述的是老卡爾.威特—位鄉村牧師,他把出生時別人認為低能的孩子教育為天才的教育過程。這位鄉村牧師與別人有著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小卡爾出生時是個被認為有些癡呆的嬰兒,但他八九歲就能自由運用法語、德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這6國語言,并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進入了哥廷根大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并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他發表了《但丁》一書,并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他取得這番驚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賦有多高,而是全賴于他父親的教育方法,他的父親把小卡爾長到14歲以前的教育寫成了這本書,這本書中記載了卡爾的成長過程,以及自己教學的心得和獨辟蹊徑的教育方法。卡爾威特教育注重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這本書在問世了三個世紀后,依然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學習和借鑒。
我自己也正嘗試按照老卡爾的教育理念去教育我的女兒,雖然現在還沒有真正體會到書中教育的成果,但有些內容確實講得十分有理。
書中的第九章《什么樣的教育才不會損害孩子》讓我感觸最深,一直以來怎樣教育孩子和教育學生,讓我很困惑。我們固然很愛我們的學生和孩子,但也不能因為愛就放縱他們,也不能以嚴格為借口就過于苛刻的對待他們,這個度很難把握。書中的這個章節寫了老卡爾在如何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和尺度的把握。老卡爾的嚴格完全取決于道理。他說:“縱容只會使一個很好的孩子變成一塊不可雕琢的朽木。”他將兒子在花園舞劍時不小心將一束花砍倒后如何處理這件事,而他又是如何引導的過程在書中寫得詳詳細細。老卡爾的做法讓每一位讀者欽佩。如今,很多父母,老師把對孩子的嚴格教育理解為專制,不知不覺中把自己變成暴君,把孩子變成唯命是從的懦夫。他們以為孩子不聽話就應該以粗暴的方式對待他們,這種做法的后果不但不能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反而使孩子對父母、老師甚至對于所有人產生怨恨,使性格與人格產生扭曲。
邊讀這本書邊對照自己教育學生的過程和方法,感受頗深。夏曦尊說:教育不是沒有感情,沒有愛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不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我覺得教育學生,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應給像老卡爾教育孩子那樣,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給孩子最博大的愛,用智慧和知識以及正確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第九章中描述的老卡爾并不是一味的嚴厲,讓我感受更多的是“嚴而不厲,愛而不溺”的教育方法,而嚴與愛不同尺度的把握。在假期帶女兒的這段時間里自己就有這樣的感受。
剛把女兒從丈母娘家接回來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讓我感到責任很重大重,女兒跟自己已經快3年沒有生活在一起了,很多時候在想自己虧欠女兒的太多了。長輩的教育跟父母的教育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擔心女兒現在是不是已經有了很多壞習慣。因此在開始的幾天自己都非常嚴格的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要求女兒的行為,幾天以后我感覺到女兒都不敢正眼面對自己,跟我講話的時候都不敢用眼睛看我。而接下來正遇上春節的幾天我就妥協了,什么事情都放任著她,結果所有的問題又開始暴露起來了,變的嬌氣任性一不開心就嚎啕大哭,大人們都要圍著她轉由著她就開心了。在春節過后我開始嘗試自己獨立跟女兒相處,跟老婆商量要漸漸的培養她自己的獨立性,她自己能完成的事都要她自己獨立完成,該嚴厲的時候就嚴厲,該表揚的時候表揚,漸漸的感覺在很多時候她自己也愿意接受這一切,也變得更加懂事了。
當我讀完《卡爾威特的教育》時,對怎樣從愛出發去教育孩子,就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孩子是不同的,只要身為教師的我們用心去感受,并付出真心地關心和愛護,用自身去影響他們,這才是教育和愛的本質所在!
讀書心得初一篇二
方鴻漸初見唐曉芙時:唐小姐嫵媚端正的圓臉,有兩個淺酒渦。天生著一般女人要花錢費時,調脂和粉來仿造的好臉色,新鮮得使人見了忘掉口渴又覺嘴饞,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頂大,可是靈活溫柔,反襯得許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講的大話,大而無當。總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會里那樁罕物----一個真正的女孩。
如果你不相信一見鐘情,其實我想人世間的情感,跟一見鐘情都是有關系的。錢老先生花了這么多筆墨來描述唐小姐的美麗和純樸,也可見方鴻漸對唐曉芙是怎樣的一見如故。
當看到方鴻漸在大雨下淋著,唐曉芙在窗戶上看著心酸酸的,還暗想到如果再過一分鐘,就會毫不猶豫的拉他進來。可上帝還是沒有給他們這一分鐘,最終方鴻漸還是走了。想我那時讀到這里心里也是酸酸的,想世間怎么會冒出這樣一個蘇小姐,自己戀愛不成,讓別人也別想得逞。但我又想,也許,在整個故事當中,方鴻漸的失敗都是因為他的心太軟吧,而讓人奇怪的是,令大家感到方鴻漸缺點之所在,也讓大家能對他有那么一點同情的地方,都在于此。
里面有一首詩,為蘇小姐所寫,從詩就可以看出,蘇小姐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因而也才會有,自己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而且還做得冠冕堂皇。
難道我監禁你?
還是你霸占我?
你闖進我的心,
關上門又扭上鎖。
丟了鎖上的鑰匙,
是我,也許你自己。
從此無法開門,
永遠,你關在我心里。
方鴻漸對于唐曉芙情真意切還是可以看的出來,(從以下的信中就可以看出)只是方鴻漸太過于懦弱罷了,所以追求真愛才如此不可及。
當我聽到那鐘聲時,心里都暗自發汗。在那暗藏玄機的鐘聲里到底隱藏的是什么更進一層的人生哲理呢。
至今,我都還沒有體會出這鐘聲里真正的故事。
不過,《圍城》還是有缺陷的,書中在后來好像又提到了唐曉芙,但又沒有出現。錢老先生好像還有寫下去的意思,不過,我后來聽說有《圍城》的續集,但好像并非錢老先生所著,什么時候還真想看看。
上面的話,都是我五年來的感想,一直藏在心里,沒有說出來,而且我對于《圍城》來說,只不過是匆匆過客,不過我想在每一次回看《圍城》的時候,才更能體會到其中深藏的“鐘聲哲理”吧。
讀書心得初一篇三
周日晚上,我花了3個多小時,一口氣讀了一本爸爸的小說——《活著》。
合上書以后,我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想哭卻哭不出,說他們可憐但好像又不可憐。
余華是在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稱敘述其看似悲慘的一生。地主家兒子福貴好嫖、賭,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錢,在還債路上又被抓去當兵,誤當成了國民黨。幾年戰爭后,死里逃生,逃出來回到家,發現父親已經死了。接下來女兒因發燒耽誤醫治也變成啞巴了,原本好好的一個家變得支離破碎。隨著時間的推移,女兒風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還有外孫苦根也相繼遭遇不幸,這一大家子最后就剩福貴一個人了,最終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數人的想法看來,他最后的命運一定不是瘋就是自殺。可福貴依然樂觀地活著,因為他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也是全書的亮點所在——活著就有希望。
這本書的作者是余華,本應是余華在講述福貴的故事,應該使用第三人稱,可作者采用第一人稱,讓人覺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書中的我,在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之后的坦然。
家人一個接一個相繼去世,富貴被一次次的打擊,這里面,不僅有活著的真正道理,還有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他沒有抱怨、仇恨,而是認認真真地過好每一天。抱著樂觀的態度活著,這才是“活著”的真理。
活著本身就很艱難,延讀生命就得艱難地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了,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了。
活著,就夠了。
讀書心得初一篇四
在中學老師就曾推薦過《史記》這本書,告訴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要了解自家的歷史文化,必讀《史記》,沒想到我直到大學才開始讀史記》。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泱泱古國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讀《史記》,可以感到3000年前是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爭霸的崢嶸歲月。《史記》是我國第一步通史,記述了皇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司馬遷奮起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史記》思想深刻,氣勢開闊,筆力雄放,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為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王位的重耳……歷史風云,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著我的心靈。
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豪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字。“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受命大廈將傾之時,壯志未酬咸陽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縱馬西北塞北,笑談渴飲匈奴血。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已褪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鈴鈴作響。二就是書頁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余音裊裊,激蕩心間。《史記》傳遞著那古老、悠揚的鐘聲——精忠報國,一首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蕩氣回腸的英雄交響曲。它讓我領悟到什么叫做“精忠報國”的豪情壯志。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與其團結一心,風餐露宿,終于制服水患,而使華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勾踐臥薪嘗膽,越國百姓與其同甘共苦,奮發圖強,最終雪恥復國,而成諸侯強國。今天,這精神依然在發光,在弘揚。曾記得,在20__年年初暴風雪肆虐的日子里,正是全國上下萬眾一心讓我們挺過了難關——武警戰士撲在高速公路上頂著寒風奮力除雪,疏導交通;電力職工在高空連夜搶修受損電網,甚至付出了寶貴生命;出租車司機在油價高漲的日子里免費接送貧困市民。古往今來,在困難挑戰面前,尤其是在事關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眾志成城,每個國人心中的一道長城。
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是善辯。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在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們的科技越來越先進。我們黨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但是我們依舊需要中華民族聰慧的祖先給我們奠定精神基調,在我們構思宏偉藍圖時,給我們前車之鑒,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中找到我們的幸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