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孔子的故事讀后感篇一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軍事家。這本《孔子的故事》就記錄了他的一生。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國(在河南江蘇交界的地方)的貴族,如果再往遠說,他們還是殷代貴族的后代。孔子的父親叫紇,字叔梁,是魯國一個職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氣。孔子的母親姓顏,叫徵在。
孔子30歲時他已經有了3000多名學生了,可是,他認為自己的學識不夠淵博。如果誰有知識,誰哪里有他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真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安貧樂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被后人尊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子,是春秋時期最有學問的學者之一,他的言行舉止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故事》講了一系列關于孔子的事跡,它告訴我們,學習的魅力,帶領我們一同感悟圣人傳給我們的思想精神。
在孔子對他的學生的教育中,對于學習的篇章有不少。它告訴我們許多學習的方法,同進也告訴我們學習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而這種快樂,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因為它能提高自身的修養、素質。反復的學習是為了便于熟練的掌握,不懂就問,可以提高知識水平。我們作為一個學生,就更應該要認真學習,熟練的掌握,它不僅能夠充實自己,也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圣人孔子最注重的是“仁、禮”。崇高的道德思想,是從古至今君子的作為。人與人之間,禮尚往來、互相關愛、互相包容,那么,這個世界就會是個美好的樂園。
本書告訴我們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活得充實。用道德充實自己,用知識填充自己,有抱負、有追求,積極向上,既使早早的就離世了,那么他也就無憾了。
現在,美味可口的家肴,令我們情不自禁;琳瑯滿目的衣物,更使我們留戀忘返。然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現在,我們更加需要用知識來填滿自己,用道德來包裹自己。
孔子的故事讀后感篇二
寒假里,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孔子。
這本書的作者是李長之,他是著名的詩人、翻譯家、學者,孔子的思想對后世的中國影響很大,作者李長之用最淺顯而輕松的文字,把孔子一生的基本輪廓為我們生動的勾畫出來了。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國的貴族,如果再往遠里說,他們還是殷族的后代。孔子的父親叫紇,字叔梁,是魯國一個職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氣。孔子的母親姓顏,叫徵在。可不幸的是,孔子只有三歲,父親便亡故了。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世上幾個古老的文明國家都呈現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孔子就是中國燦爛文化的代表。
孔子是個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孔子正是最早的、最重要的一個傳播者。
這本書寫了孔子的一生,很有意義,大家也買一本看看吧,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哦!
五年級:孫銘潞
孔子的故事讀后感篇三
《孔子故事》是現代作家李長之所作,通篇以簡潔的語言詳盡地敘述了孔子不平凡的一生以及孔子教育思想的形成。
本書以孔子的成長及政治生涯為主線,詳盡地描述了孔子在政治和教育兩大領域的成就,特別是在教育上的偉大成就。今天我就孔子的教育思想談幾點我的看法。
分析現實教育,縱觀教育歷史,認真研讀《孔子故事》不禁覺得孔子的教育思想自有之即發射出耀眼的光輝,經久不衰,即使是科技空前發展的今天,依然顯示出他不凡的魅力!
孔子教育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仁”,“仁”即“愛人”,是教育的本真。仔細品味現代的教育現狀,人們都在埋怨:如今的孩子是一代比一代自私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其實原因簡單,因為我們的教育不知從哪一天起,就變成了只追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積累,而忽略了教育最本真的東西“仁”的滲透與傳遞!過分的溺愛與過度的物欲的滿足,使得孩子們覺得他們只有被愛的權力,而不知道他們更應該有“愛人”的權力和義務,久而久之,稍有不如意就會心生埋怨甚至怨恨!會干出悔恨終生的事。一個人,有了“仁”就有了責任感,有了動力了!所以“仁”是教育的本真,是教育的基礎。 在孔子成就自己偉大的過程中,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堅定的目標,不管目標大小,只要是正確的,孔子就會堅定自己的步伐,排除艱難險阻向著目標前進。
在現實中,由于物質條件的極大滿足,使得好多孩子都表現出精神的極度空虛,生活得特別盲目,生活沒有目標,學習似乎只是要完成家長交給的任務,所以沒有目標的學習是無效的學習。要想讓孩子們真正地快樂、自主地學習,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并把堅定的大目標,分解成不同時間的小目標,逐一去實現,最終實現快樂學習。
孔子思想,值得我們一輩子去研讀、學習。
孔子的故事讀后感篇四
寒假里,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做《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孔子。
孔子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曾說過“不以而富且富,于我如浮云”。對于不正當得來的東西,即使再好的享受,他也不會動心。
平時我們想要什么東西,會千方百計的得到它,不惜傷害到他人,孔子不會,他知道那樣會傷害到他人,對于他來說,這種東西是不正當得來的東西,所以,我們以后一定要讓心靈享受更好的,一定不要被一些東西的外表所誘惑。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世家》詳細的講述了他的生平活動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重要文獻。
孔子一生都有著極高的政治熱情,即使在遭受打擊、排斥、嘲諷,甚至圍困的時候也仍然不減,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他不辭勞苦,用了一生大部分的時間,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奔走游說。文章用了相當的篇幅,真實的講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動,寫的生動具體,形象逼真。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受啟發,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雖然我不能像孔子那樣,但我會學著孔子的精神,一直努力下去。
孔子的故事讀后感篇五
這學期,我們“孔夫子班”閱讀了《孔子的故事》這本書。墨綠色的封面上畫著一個慈祥的老人,他就是孔子。一提到孔子,大家腦海里就會蹦出許多詞:謙遜有禮、知識淵博、寬容大度、誨人不倦……但有一個詞你別忘了,那就是清正廉潔。
孔子是個名副其實的清官。他誠心誠意地為百姓辦事,用一顆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不貪污百姓財產。正像他自己說的:“做官就要身體力行,為百姓做出模范,還要勤政愛民,永不懈怠。”有時遇到比自己職位高的人貪污了糧食,他定會立刻大義凜然地指出;有時碰上哪個官員犯了錯誤,他便會用心良苦地教育他;要是見到百姓缺衣少食,他就會好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得知自己的學生在當官時違背仁德做事便不想認這個學生了……所有這些事,都說明他清廉正義,心里裝著百姓,處處為百姓著想。正因為這樣,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孔圣人”,并樂意拜他為師,以他為行動的楷模。
這使我想到了溫總理,他是人民的好總理。我們都知道溫爺爺已經連任幾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了。當雪災阻擋了外地打工者回家團聚之路時,是他用溫暖的話語安慰著人們,讓人們樹立起戰勝困難的信心;當地震威脅著四川人民時,又是他不顧個人安危趕到現場,鼓勵幸存者,給他們生活的勇氣。因為總理的心始終牽掛著人民群眾,所以全國人民都愛戴他,覺得總理就是我們的親人。
我是班里的班長,也是一個官。我要讓孔夫子的種種美德在我心中扎根。我要帶著所有的班干部以班級利益為中心,時刻想著大家,為大家服務。那樣,我們與同學們就會更親近,所有的問題也會因此迎刃而解,我們的班集體就會很和諧。
讀一本好書就是交一個好朋友。《孔子的故事》已經陪我度過了一百多天,它是我的良師益友,是我人生路上的指明燈,它讓我明白一個道理:清官自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