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家的家風篇一
中國的每一個家庭應該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訓是:做人正直,節儉持家,戒驕戒躁,熱愛祖國。
小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我熱愛自己的祖國。給我講愛國的故事,讓我看新聞,解國家大事,教育我努力學習,將來要為祖國做出貢獻。
父母的生活一直很節儉,從不浪費。吃飯的時候他們要求把飯吃完,每次做的飯菜我們都能吃光。他們還要我養成出房間隨手關燈的好習慣,不該開的燈和電源不要開。每次洗手和洗澡的時候,他們要我把水調的小一些。
父母從小就教我為人謙虛,不要因為一時成功而驕傲。每次我取得成功時,他們都會提醒我不要浮躁。有一次,我考試考得不錯,在學校到處炫耀,回家我奔向父母,拿成績給他們看。我本以為他們會表揚我,誰知他們不僅沒表揚我,反而把我批評一頓。從此我再也不驕傲,養成謙虛的良好行為。
家風家訓在點點滴滴中塑造我們的人格,從而帶動家庭幸福和社會發展。在良好良好的家風家訓影響下,每個人的道德品質會逐步提高。
我家的家風篇二
最近,電視上播出了“尋找最美家風”。有的人說勤儉持家,有的人說做人不忘本,我們家的家風很簡單——“孝”。
在我記事起,爸爸媽媽就經常教導我,一定要孝順奶奶。在我家餐桌上就有個規矩,有好吃的大家要一起分享,夾菜先要夾給奶奶吃,因為奶奶年紀最大,是長輩。
今年5月,奶奶突然生病,看到爸爸媽媽每天為奶奶忙前忙后,端茶送飯,白天還要上班,很辛苦,我十分心疼,我也總想做點什么。
快中午時,我的肚子咕咕地叫了起來,吃什么呢?對,方便面!我拿起面放入開水里煮了一會,還放了兩個雞蛋。我先給奶奶盛了一碗,自己再吃。飯后要吃藥了,我把藥箱拿出來,打開藥箱認真地翻找,還認真咨詢奶奶,不要把藥吃錯了,奶奶吃完藥后,我才舒了一口氣。
通過這件事,我懂得了父母的辛苦,也明白了“孝”的不容易。是爸爸媽媽教會了我尊老愛幼,知恩圖報。
我家的家風篇三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也就是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規是一個家的道德標準,就像糧食一般,不可缺少。
過去,每個家庭條件都不是很好,我家里一直主張勤儉節約,做什么事都很節省。經常聽到父母說:“不要亂花錢、花錢要花到有用的地方”。我牢牢的記住了這句話,一直到現在。
現在我家的經濟條件好了,可是父母還是很節儉。有一次,我吃飯的時候,掉了幾粒米飯。我吃完飯正想離開,媽媽說:“把桌子上的米飯給吃了,你知道嗎?在貧困地區有很多人都沒吃上過一頓飽飯,能吃上一頓大米飯都算奢侈。你還這樣糟蹋糧食。”我聽了媽媽的話慚愧極了,趕緊把剩下的米粒吃的一干二凈。
通過這件小事,我明白了,節約是一種美德,我在這良好的家風影響中,成就了自我,好的家風就是一個好的家族面貌。
與別人家的家風不同,我家的家風就是兩個字——謙讓。今天,我就和大家談一談我家是怎樣謙讓的。
我家吃飯很有秩序,長輩們先坐下,小孩才能坐下。因為這樣能顯得家里很和諧。晚輩給長輩敬酒干杯時,晚輩的杯一定要低于長輩的酒杯,如果不低下,就表示晚輩比長輩高上一等,就是對家里的長輩的大不敬。在要吃飯時,要讓比自己大的人先吃,這樣能充分體現出對家里的長輩的謙讓與孝順。
在坐車時也同樣,上車時如果座位不夠,一定要讓長輩先坐下。如果座位夠的話,先讓長輩坐下,自己再坐。如果從車下來了一位老人,那么晚輩要站起來,把座位讓給老人,如果此時又來了一位老人,那么帶著自己去坐車的長輩也要把座位讓出來給別人。
在倒水方面也一樣,先給長輩倒,小孩如果自己能倒就自己倒,如果自己不能到,那要等先給長輩倒完,再給自己倒。
這就是我的一個謙讓的家風。
我們家的家風很正,祖祖輩輩都吃苦耐勞,勤儉節約。
爺爺的話我一點兒也沒聽進去,吃飽了就想要出去玩,碗里還有很多的飯粒兒,爸爸抓住我說:“別浪費糧食了,世界上只要一個人能節省一粒米,就可以養活大約400萬饑民呢!”我聽了,感覺慚愧萬分,趕緊把剩下的飯吃了,然后就出去玩了。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不浪費任何一粒糧食。我家的這種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還將代代相傳。
最近我認識到了一個新詞——家風。縱觀古今,只有樹立了良好的家風,才能成就一番豐功偉業。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我家的家風吧!我家的家風就是誠信、孝順、自立、愛幼。
說到誠信,就要從爸爸說起了,有一次,爸爸有急事,需要錢,爸爸借到了錢,給借主寫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我家的聯系方式,借主還沒想要,爸爸就還了錢。這就是誠信。
孝順也就是姐姐了!我們家的吃穿都是姐姐的錢她沒花過爸爸媽媽的一分錢,這也是自立了。
愛幼,就是媽媽,姐姐雖然自立,但她也得有母愛,我和姐姐還有其他小朋友都被媽媽愛著。
家風是一盞燈,照亮我前方路。家風是一條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風是一面鏡子,時刻發現自己的弊端。
在我家的大廳里,端端正正的掛了一幅字: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每每看到這十個大字,心里總是有所感悟。爸爸說要把這句話銘記于心,它會使我受益匪淺。
“勤儉”是我的家風,爸爸、媽媽告訴我做人一定要勤,勤勞才能致富,我的爸爸、媽媽,每天辛辛苦苦的勞作,讓我有了一個溫暖、舒服的家。勤能補拙,成功來自于勤奮。我今年上三年級,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我的成績不是很好,經過一段時間的勤奮學習,我的英語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爸爸、媽媽還告訴我,無論你有多大的財富,都要學會節儉,不要養成和別人攀比的習慣,不要亂花零錢,不要浪費財物,能用的東西就用不要總想換新的,要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記得剛開學的時候,我看見好多同學換了新書包,我就跟媽媽說我也想換個新書包,媽媽告訴我你的書包還能用,等不能用的時候媽媽再給你換新的,我們可以用換新書包的錢買幾本書看。我一想媽媽說的也對,就和媽媽去書店買了好幾本書看,這些書對我的學習很有幫助。
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我也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放學后,盡量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紙、筆等學習用品從不浪費,勤奮學習、節儉用物、積極向上,這就是我的溫暖、舒適的家的家風。
家風是什么?這個問題我一直都不明白。于是,我就問爸爸家風是什么?爸爸說它是一個家庭多年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形成的風氣,風格。雖然不是很明白,但我知道它肯定是一個家庭好的習慣養成的。
那我家的家風是什么呢?首先是孝,我家是個大家庭,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我,我們在一起生活,在我的印象里,爸爸媽媽從來都沒有和奶奶爺爺生過氣絆過嘴,爸爸說這就是孝。雖然沒有什么具體的大事,但我知道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們都很幸福。
還有一點是爸爸媽媽一直教育我的,對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就是不撒謊,講誠信,這次期中考試我沒有考好,害怕爸爸教訓我,就悄悄地和媽媽說先不告訴爸爸,媽媽很生氣的批評了我,說成績沒考好,可以努力;撒謊是不對的,不能做一個撒謊的孩子。這件事我知道了我應該做一個講誠信的孩子。
家風就像陽光,空氣,水,好的家風能讓我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家有家規,國有國法;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些警示育人的詞匯是對教育的最基本體現。社會風氣的好壞,家風家規的樹立,都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是有很好的幫助的。
家風,是潛移默化的。具體的從小事做起,乘車讓座給老弱病殘孕,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從小教育的能時時做到,但是不好的教育也有不讓座還大打出手的例子也有。作為家長,從小教育孩子要與人為善,以和為貴,為人誠懇,做事要認真,不能貪圖享受,不能與人過高的攀比,更不能超越法律道德的界限。經常告誡他們,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要關愛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遇人需要幫助時,要挺身而出,做敢當的人。遇見長輩要有禮貌,應該主動打招呼。做錯事的時侯,要勇于承認,不能撒謊。如果家長知道孩子“知錯不改時”,也應該做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道理告誡他們,不要等到無法收場時后悔莫及,讓他們從小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總之,無形中好的.家風的養成,是正能量的傳遞,也是以后對自己教育的回饋,我們要世代相傳,引導給予孩子好的傳統教育,不要過度的寵育孩子。
“誠實、守信、努力、奮進”。這就是我家的家風。
從我記事時起,媽媽就教育我做一個誠實的人。我記得她給我講的第一個故事就是《狼來了》。故事中的小男孩因為撒謊差點丟了性命。從此我就記住了要做個誠實的人。不然就會吃苦頭的。
我的爸爸媽媽都是非常守信的人。答應別人的事,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辦到。有一回,媽媽答應我包餃子吃。可是,正要去買韭菜,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我心想:“一定吃不到香噴噴的餃子了。”沒想到,媽媽冒雨出去買了韭菜,做了好吃的餃子。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我也是一個非常守信的人。
至于"努力、奮進"嘛,這也是父母常掛在嘴邊的話。他們也正是這么做的。爸爸一直在很努力的賺錢養家。即使生意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努力尋找新的機會。媽媽一直在很用心的照顧我們這個家庭,而且也正在創建自己的事業。我要向他們一樣,好好學習,爭取一天比一天進步。
家是苗圃,孩子是樹苗。小苗只有在好的苗圃里,才能茁壯成長。孩子只有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才能成為有用之才。我的父母為我樹立了一個好的家風。我一定要按照家風去做一個好孩子。
我家的家風篇四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傳統美德,每家都有自己的家訓、家風。好的家訓、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和千千萬萬個家庭一樣,我家也有家風、家訓。總結起來,我認為就是勤儉節約,家和萬事興幾個字,這些都是長輩經常教育我的。他們不但這樣教育了我,也是這樣做的。
記得有一次,我的一條牛仔褲膝蓋處破了。奶奶說補一補吧,還能穿。我覺得非常委屈,感覺有了弟弟以后,自己的地位直線下降,不禁大聲吼道:“現在都什么年代了,還有誰穿補過的東西,我才不要!”奶奶語重心長的說到:“你先別對我大聲叫,這褲子也沒穿幾次,只不過膝蓋破了個洞,奶奶找個卡通圖案給補上,別人看不出來的。”“我不要!就不要!”我歇斯底里的叫道。奶奶看我這樣,也不理我,自顧自的找了個卡通圖案縫起來,邊縫邊說:“等你爸爸回來,你問問他。”說實話,家里我最怕老爸。
爸爸下班回到家,我連忙把事情告訴他,并明確了自己的態度。爸爸聽了,拿起補好的牛仔褲故意說:“哪破了,牛仔褲不錯,特別是膝蓋上的圖案,很新穎。”我說:“你也看出了膝蓋上的不同了,我不要穿,同學會笑話我的,你們只管弟弟。”爸爸這時收起了嬉皮笑臉的神態,嚴肅的對我說:“兒子,看來家里增加了新成員,你還是有心結的。我們先說褲子的事,你現在正是生長發育期,個子長得快,老是買新的太浪費。當然如果確實舊了,破了,那也要買。但是就這件事來說,我覺得你不對,老話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雖然有些夸張,但是中華民族艱苦樸素的傳統不能丟。毛主席你知道吧,他老人家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非常簡樸,一件睡衣你知道補了幾次嗎?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不吃魚肉、水果。再說說你弟弟的事,在他沒有出生前,爸爸媽媽就說過,對你的愛不會減少。你看看現在,你每天放學到家,弟弟總是撲到你懷里要你抱,家里他最喜歡的也是你。”這時,弟弟睡醒了,奶奶抱著她從樓上走下來。他看見了我,從奶奶懷里鉆下來,跑到我懷里,“哥哥,好哥哥!”的叫著,并用他那肥嘟嘟的小臉使勁的蹭我的臉龐。
我摟著弟弟,回想著爸爸剛剛的一番話,感覺臉上滾燙,心想:“是啊,爸爸說的對。艱苦樸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毛爺爺一件睡衣竟然補了這么多次,我有什么理由不穿補了一次的褲子。”想到這里,我不由的用力抱緊弟弟,惹得他咯咯咯咯的笑出聲來。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更是我家的家訓,它是一種正能量,伴我成長!
我家的家風篇五
清朝著名人物曾國藩,不但自己有所作為,他的后代也是人才濟濟。他的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一個是著名的外交家,一個是著名的數學家。孫子曾廣鈞,從小博覽群書,二十三歲就中了進士。第四代、第六代遍布海內外,大多數學有所成。是嚴謹的家風家訓促使這個大家庭輝煌起來。
同樣,我的爸爸媽媽也用自己的行動為這個家織起了一張家風家訓。
爸爸常說要勤儉節約。
又到了春節,大家都愉快而緊張地準備年貨。而家里充滿了我的抱怨聲:“今年的年貨又只準備這一點點,真小氣,春節可是一年才一次,也不會多買點。”一旁沉默的爸爸忍不住開口了:"這不是小不小氣的問題。之所以買這么少,是因為春節一年才一次,大家走親訪友,大多時間不在家,東西也就吃得少。買多了,春節過后就沒人吃了,不就是浪費。我國自古以來,都有勤儉節約的習慣。你應該學一學。不然即使有幾千萬,都要給鋪張浪費光了。“”哦“我輕聲應道。
媽媽常說要勤勞。
走出門,肉肉還沒睡醒的眼睛。”咦,已經很晚了,媽媽怎么還沒有睡呢?她在干嘛?”一連串的問題想我砸來。我輕輕的叫了聲媽。媽媽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我,輕聲問道:”你怎么起來了。“”那個,我起來喝水。”我應聲到。“你怎么還沒睡呀?”“我手里的活還沒做完,你早點睡吧!明天還要讀書呢?”媽媽依舊忙著手上的活。那天晚上她似乎很晚才睡。
原來他們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動,為我編織著一張嚴密的家風家訓。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就是良好的家風家訓讓中國聞名世界。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去傳承這些良好的家風家訓。
我家的家風篇六
“家興出孝子,家敗出妖孽。”家風,就是一家人祖祖孫孫流傳下來的道德,就是一家人的標準道德。那么,我來曬曬我家的家風吧!
爸爸——孝
從我小時候的記憶中開始,爸爸每次回老家時總會打熱水給奶奶洗腳,按摩,剪指甲。夏天怕奶奶熱在家里裝上了空調,怕奶奶在家悶裝上電視。
小時候我總是不懂爸爸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漸漸我懂事,我知道父母將我們養大不容易。等我們長大了,有了能力,當然要“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所以,我要以爸爸為榜樣,有一顆孝心。
姥姥——節約
說到“檢”這個字眼,我的姥姥就可以成為它的代言人。我每次寫作業時,總是把屋里所有的燈都打開,姥姥總是留一個臺燈給我用,其他都關掉。她說,這樣很費電,能不開的燈就要關掉,節約一度是一度。每次姥姥來我家,本來亮堂堂的屋子就會變得昏暗暗的,讓人一下子不習慣。這時,我總覺得姥姥很小氣。
其實想一想,我們常說“成由勤儉敗由奢”,但我們真正做到了嗎?每次作業本沒用完就扔掉,桌子上總有我們掉的飯粒。不只是小孩,有的大人也這樣。不知道大家到飯店有沒有留心觀察過,有的人總是點一桌子菜總是不動幾口就走人。難道那些人有沒有想起“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小孩子都會背的詩。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不只是說,也要行動起來。
家風,是一家人代代相傳的美德。父母的一舉一動總會影響孩子一生,每個家庭都要建起這樣的環境,才會“家和萬事興”。只有我們每個小家和睦了,祖國這個大家才會真正和諧。
我家的家風篇七
家庭是藍天,我是小鳥,沒有它我將無法飛翔;家庭是雨點,我是小草,沒有它我將無法生長;家庭是陽光,我是樹苗,沒有它我將無法成長。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家有家風。
在美國,一個調皮的孩子拿著爸爸給他的一把漂亮的小斧頭后,砍倒了他父親的一顆櫻桃樹。父親見心愛的樹被砍,很生氣。孩子見闖了禍,他雖然害怕,但他是個不說謊的孩子,就在盛怒的父親面前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父親被感動了,高興地說:“我的好兒子,爸爸寧愿損失一千棵櫻桃樹,也不愿你說一句謊話。爸爸原諒誠實的孩子。不過,以后再也不能隨便砍樹了。”這個誠實的孩子就是喬治·華盛頓,也許就是這樣誠實的性格讓華盛頓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偉大總統。
在我家,父母經常教導我做一個拾金不昧、不貪圖錢財的人,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心里,可小時候的我卻不懂得什么是拾金不昧。
六歲的一天,一個叔叔家的小妹妹來我家玩,玩了許久,叔叔便把她拉著走了。在家里的沙發上,一個玉像項鏈落在了那里,眼尖的我馬上跑到哪里坐下假裝看電視,一只手拿著遙控板,另一只手卻一直往后面拿項鏈。摸到項鏈后我就馬上往房間跑,偷偷把它藏了起來。在吃晚飯的時候,我雖然臉上平靜,但心中卻忐忑不安。爸爸和媽媽似乎看穿了我的心,反復地問我發生了什么事,我吞吞吐吐地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的告訴了爸爸媽媽,爸爸首先把碗“砰”地一聲放在桌子上,大聲喊道:“馬上把項鏈拿來!”我被爸爸的怒吼嚇哭了,連忙跑進家里拿了出來。媽媽拿過項鏈,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做人要拾金不昧,不論是在哪里撿的也要還給東西的主人,不然主人會擔心,要設身處地的為別人想一想。”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媽媽把項鏈還給了那個小女孩,她連聲道謝,那位叔叔也對我贊不絕口,而我卻羞愧地低下了頭。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
我家的家風篇八
“多讀書才會有知識,有了知識才會有眼界!”這是姥爺常常用來教育媽媽她們姐妹幾個的話。姥爺是一位小學教師,所以他十分重視學習。媽媽她們小時候住在一個很偏遠的小山溝里,當地的人根本不重視讀書,和媽媽同級的孩子里小學畢業時就只剩下三個人,因為讀中學要住宿的原因最后上中學就只有媽媽一個人了。每個星期一姥爺要起大早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把媽媽送到汽車站,周六的時候還要到汽車站去接媽媽回家。媽媽常說她之所以能夠堅持讀書都是因為姥爺的支持,不然的話她也一定和兒時的伙伴們一樣在山溝里種地呢!
知識改變命運,在媽媽的身上得到了體現。在姥爺的正確引導下,媽媽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并且養成了勤學好讀的好習慣。在我的記憶里,媽媽總是不停地學習參加各種考試,沒有事兒的時候她總是書不離手,后來不知不覺中她的這種習慣也影響了我。
在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爸爸媽媽就給我買了很多的故事書,每晚睡覺之前,他們就開始給我講故事,講的次數多了,我幾乎可以把一本故事書從頭背到尾。家里一來客人我就會自己拿著故事書給他們講故事,其實我的書拿的都是倒著的,鬧了很多的笑話。
慢慢的我長大了,開始自己認字了。于是我就學著媽媽的樣子有事沒事的總是拿著一本書在看。剛開始的時候我讀得都是有拼音的小故事,隨著我識字量的增加,我可以自己讀很多書了,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經常吸引我的是故事中各種人物的命運遭遇,他們的悲歡離合常常讓我牽腸掛肚,夜不能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讀書對我的幫助也很大,雖然我沒有下筆如有神,但是每次作文課,平時從書里積累的詞句就會像酵母一樣為我的作文增光添彩。為此我沒少得到老師的夸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來自《論語》中的名言警句,還有很多古代的成語故事,例如:囊螢映雪、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等等……這些都是古人勤學好讀的故事,也足以說明讀書的重要性。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家的家風是什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