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人生如詩篇一
時間的齒輪在轉動,歲月的手輕輕撫過。回憶三年前的今天,從邁進教室的那一刻起,便牽起了1095天的夢之手。三個春夏秋冬,似流水悄無聲息,似流星劃過天際。在夢的旅途中,一個女孩開始了他的高中生涯。
(一)夢開始的地方
16歲的她,剛剛告別了幼年的童言無忌,邁入青春的大門,便離開了避風擋雨的港灣,來到了一個不屬于她的地方。
校園中,他寡言少語,只好用讀書來打發那無聊的時間。懵懵懂懂的她在這風雨交加的季節里相識了曹操。
(二)夢徘徊的歲月
轉眼之間,年少無知的她步入了高二。帶著高一的許多為什么,告別了對高一的無限留戀。懷著對高二的無限向往,她繼續著夢的腳步,徘徊在追夢的歲月中。
來到校園的柳風河畔,一方斜陽在水中鋪成詩筏。她,手執書卷,獨自一人徘徊流連。在這個多愁善感的季節里,她與李清照相識。
目睹了國破家亡的你“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了你強烈的愛國情感。你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你的希望成為幻影。“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從李清照的身上,她讀到了無邊愁緒。“呵,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而少年,則是愁緒綿綿,“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成長的她,在夢中告別了那徘徊的歲月。不再彷徨,不再流連,背起行囊,大步向前。
(三)夢延伸的方向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懷著激情,帶著夢想,她來到了高三。這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驛站。或許,就是今年,決定著他人生的方向。
黑夜,一盞孤燈相伴。為了明天的太陽,為了自己的前途,她必須奮力一搏。聽著鐘表滴滴答答的走過,目光停留在泛黃的書頁上。在這寂寞無聲的夜晚,他與李白相遇。
佩一把長劍,挎一個酒壺,便開始游蕩四方。因見不得官場的貪污腐敗,容不得官員間的爾虞我詐,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飄游四海。千里跋涉的漫漫人生路上,“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你依然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高三的生活是人生的一個轉折,李白的坦蕩給她指引了夢的方向。燈光下,繼續挑燈夜戰,埋頭苦讀,為未來而奮斗。
人生如詩篇二
人生其實也是如此。真正精彩的人生應該是什么樣子呢?我認為,精彩的人生不是每天都有華麗完美,也不是沿著其他人的軌跡模仿生活,而是不后悔、不抱怨地打開一個又一個未知的時光盒子。
完美不是現實,即便真的可以做到永遠完美,那生活還有什么意思呢?人活著不就是每天要有所不同,每天都能感受到是一個新的開始嗎?人生如果真的完美到極致、華麗到驚艷,那才是一種真正的虛無和可悲。只有腳踏實地地行走,才能感受到真實的人生,才能體會到不完美的幸福。
也有一些人,永遠都在追逐別人,永遠都在走著別人走過的路。這樣的現象在兄弟姐妹之間是很普遍的,特別是當一個哥哥或姐姐很優秀時,弟弟妹妹們就會使勁地模仿。當聽到大人們說哥哥姐姐的事情時,弟弟妹妹總是聽得格外認真。其實,這時他們就已經有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沿著哥哥姐姐們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
這樣的模仿如果只限于兒童階段,并沒有什么值得在意的。但如果是長大一些還是只知道模仿,那就變得可悲了。因為像這樣的人一輩子都活在別人的陰影下面,永遠也活不出自己的精彩。起碼在毫無個人目的的模仿別人的那段時間里,他們度過了一段相對沒有意義的生命,虛度浪費了光陰。
當然,在這里我的意思并不是說人們不應該有一個榜樣。有一個榜樣是好的,那會成為指引成長和進步的燈塔。但是,學習榜樣并不是一昧地模仿。有些人模仿得過了頭,即使有些東西是自己厭惡的也要模仿,這樣模仿的性質就變了,并不是學習型的模仿,而是自我欺騙,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任。這樣的人生就像是把別人詩中漂亮的字搬過來,讀著很體面,但誰都明白這不是你寫的詩。
精彩的人生不后悔。不后悔不代表著一丁點遺憾也沒有。遺憾的事情在人生中常有的,這并不可怕。沒有吸取教訓,一錯再錯,垂垂老矣時在那里邊等死邊哀嘆自己年輕時怎么那么傻,這才是后悔。
就像寫詩一樣,人生也是在寫詩。所以,努力吧,趁著大好年華,為自己的詩多添上幾筆好句子。這樣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得毫無悔意。
人生如詩篇三
吾生晚矣!無緣與飲中八仙同醉同歌,笑傲浮沉人生;亦無緣與李易安一同穿行于出水芙蓉深處,與鷗鷺為友,共度生活的歡樂時光;也無緣與東坡居士同在竹林間吟嘯徐行,直面生活的風雨飄搖;更無緣與陶淵明共飲美酒,賞菊種豆于南山腳下。
興盡藕花深處
落日融金,醉意溶溶,她終于懷著滿腔的戀戀不舍,把蘭舟劃出了芙蓉花群。又是快樂的一天,別人林逋“梅妻鶴子”是孑然一人,今日她“荷夫鷺子”卻有知己相伴,何等逍遙快樂!有詩為證:“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是的,她就是曠世才女,金石專家趙明誠之妻――李清照。
短短一首《如夢令》,記載著韶華的歡聲笑語,邀友共樂,無憂無慮,在青春的扉葉上,留下一個個歡樂跳動的音符;千百年來成為中華文壇上永恒的旋律。生活,其實就是這樣簡單,豆蔻年華,人生初春,本應活得飛揚灑脫,無憂無慮。而不應讓烏云過早地擋住生活的陽光,讓雨點打濕蝴蝶的翅膀,讓狂風帶走花瓣的芬芳!
煙雨任平生
只有他――北宋大文豪蘇軾,如同狂風暴雨中的海燕,傲視生活中的波濤洶涌,以其曠達與豪情譜寫了一首嘹亮的生命之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如此可貴的瀟灑,試問有多少人能做到?人到中年適逢逆境,又有多少人能不意志消沉?這些人,顯然缺少了一種風雨不驚的鎮定和寬闊的胸懷。人生在世,本該“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當”,本該“笑看剃頭者”。
細數古今風流人物,就只有蘇軾能將“曠達”一詞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他憑借著亙古罕見的才情,留下的不僅僅是文學史上的杰作,更是警醒后人的名言警句!憑著這種生活態度,統治者奪去的,只是他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蘇軾,卻贏得了人生!
把酒東籬下
南山下,東籬旁,菊花前,陶淵明悠然自得,終日把盞醅茗,對蝶吟詩。草屋、破床、短褐、環堵蕭然,而他卻“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他以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泰然,書寫了歷史上一個不滅的神話。
與菊為伴,與雁為友,他結廬在“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南山下,他的門庭“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自然是源于他的“心遠地自偏”了。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從此,中國文人的內心都不自覺地埋下了“土還主義”的根。其實,生活就是這樣,它的價值本不在于身外的功名利祿,只有保持高潔的心志,活出自我,才不至于失去生活的色彩!
這樣的詩還有很多:“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悠然,“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灑脫,又或者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的恩愛……詩是如此的多姿多彩,生活也是如此的多姿多彩。詩,是生活的詩,生活,是詩樣的生活。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使詩不僅僅成為文壇絕唱,更無孔不入地滲透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啟發我們追求生活的真諦和人生的真善美。
感謝詩,讓我不用早生千年,亦能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