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麗江黑龍潭公園導游詞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回到我們的旅游車。我們將要游覽的下一個景點是龍潭風景區。
龍潭風景區是國家 aaaa 級旅游景區,位于柳州市區南部,距市中心僅三公里,規劃面積約 544公頃。景區以廣西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風物民俗為主要建園內容,融少數民族風情特色與秀美的自然景色為一體。是一個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巖溶植物景觀為一體的大型風景游覽區。
龍潭公園林木蒼翠、群山環抱、自成屏障,臥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態各異,聳立于一湖(鏡湖)二潭(龍潭、雷潭)四谷地之間。雷山絕壁下涌出一泓清泉在雷、龍二山間匯成“龍潭”古稱“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經地下河與之相潛通。清澈的潭水經“八龍噴雪壩”瀉入鏡湖后蜿蜒如游龍穿園而過,注入園外蓬花山下的溶洞里,消失得無影無蹤。
雷龍二潭水溫如恒(18℃—22℃),每逢隆冬,水汽蒸騰,煙霧繚繞,故稱雙潭煙雨。雷、龍二山夾水相峙,相傳雷、龍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稱“龍雷勝境”。又因崖壁有明代兵部右侍郎,柳州八賢之一的張羽中的摩崖石刻詩“山下清泉出,林間百發來。寒云如可臥,不必問蓬萊”。“龍潭勝境”仿佛蓬萊仙境。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為民禱雨于此,著有《雷塘禱雨文》傳世。現建有“禱雨文碑亭”、“祭臺”及“雷塘廟”等紀念性建筑,此外尚有張羽中垂釣遺址“張釣臺”。明代名士羅之鼎書齋“側山樓”等名勝古跡及龍山鯉魚嘴貝丘古人類遺址。雷龍二山之外,園內諸峰均具勝名,或擅以形似,或長于傳說:維妙維肖、神形畢至,形成臥虎山“龍潭虎躍”、牧童山“牧童橫笛”,仰獅山“青獅戲珠”、美女峰“美女照鏡”等絕妙佳景。公園在規劃和建設上,別具匠心地以廣西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風物民俗為主要造圖內容,融少數民族風情特色與秀美的自然景色為一體。
壯鄉、瑤山、苗嶺、侗寨傣村等少數民族風景村寨均依各民族生活習俗建造。或依山傍水、或高踞山崖、或散落在茂林之中,造型別致,建筑精工。民族風情游覽線已初具規模,以“鼓樓”、“龍潭風雨橋”、“木樓民居”和“輕松山房”等建筑組成的侗寨蔚為大觀。靜臥鏡湖之上的“龍潭風雨橋”系仿木鋼筋混凝土廊橋式建筑,以三江程陽風雨橋為藍本設計、建造而成。整座橋亭飛檐,極具特色。傍水而建的九層鼓樓為正四邊形塔樓結構,飛檐重閣、琉璃裝飾、葫蘆頂、端莊肅穆;內設景廊,盤旋而上,上懸“款鼓”,既體現侗人擊鼓示警聚眾之意,又應合游人登高望遠之心。
蘆笙坪上幾根蘆笙柱拔地而立,各柱彩雕均不雷同,或盤龍繞柱,或牛軛垂懸,或錦雞翹羽,凡臨此境,仿佛笙歌陣陣回蕩山間,舞姿幢幢躍入眼簾,自擅一方之勝。西來鏡湖流水匯淵成藪,湖光山色,美女迫形,桃紅柳綠,草坡起伏,滿目蔥籠。風情線上的“壯鄉”便座落其間,對歌亭,鎮水亭隔水相望,榕樹橋形動人。
干欄式建筑——壯民居緣水修筑,極富水鄉生活情趣。傣村已建有民族餐廳,傣亭等,建筑多以徒坡屋面見長。村內竹籬環繞,綠草如茵、魚尾葵、假檳榔、伊拉克蜜棗等亞熱帶植物和別致的傣式建筑相映成輝,形成一派南國風光。到龍潭公園游覽不僅可以飽覽亞熱帶巖溶地區的奇山秀水,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建筑;還可以欣賞民族村寨內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品嘗別具一格的少數民族菜肴。
景區內的民族歌舞餐廳依山傍水,開展少數民族特色菜肴及風味小吃服務,展演少數民族歌舞服飾.其間穿插敬酒對歌助興、美酒飄香,歌舞傳情,雅俗共賞,其樂融融。
麗江黑龍潭公園導游詞篇二
這里風景優美,有很多的名勝古跡,其中有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等,不過我最喜歡的就是大明湖了。
夏天的一個周末,媽媽為了獎勵我學習積極努力,決定陪我到景色宜人的大明湖游玩一天。
太陽出來了,薄霧漸漸散去,像少女漸漸地揭開了面紗,湖水開始變得明朗起來!陽光照在湖面上,湖水波光粼粼,好似美麗的仙子在上面撒下了無數的碎銀,閃爍著耀眼的銀光!湖里大片大片的荷花散發著淡淡的幽香,吸引著游客紛至沓來。仔細看那粉嫩的荷花,好似一個個仙子亭亭玉立。有的花瓣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還是花骨朵,飽脹的馬上就要破裂似的。一朵有一朵的姿態,一朵有一朵的美…….那碧綠的荷葉像一個個大圓盤,挨挨擠擠的連成一片,像給美麗的荷花鋪設了綠色的溫床。上面還不時地滾動著幾滴露珠,像一個個調皮的孩子在玩耍、嬉戲…….別有一番詩情畫意。小魚在水中游來游去,不時地跳出水面,好像在給這幅美景伴舞,又好像在向游人夸耀家鄉的美麗!岸邊的柳樹,將柔軟的腰肢伸到湖水里,隨著微風輕拂著湖面,像是在演奏著夏日的贊歌!
一天的時間,我用心領略了大明湖的美,也真正懂得了古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首詩句獨到的韻味……..璀璨的明湖啊,我愛你!
麗江黑龍潭公園導游詞篇三
我們現在來到了昆明的北郊,來參觀云南最古老的公園吧!是古代有名的道教勝地,分為上下兩觀,從漢代的黑水祠演變而來。上觀始建于唐宋時期,始稱龍泉觀,下觀始建于明代,俗稱黑水宮。
黑龍潭位于昆明東北郊12公里處。昆明黑龍潭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因山下有一碧潭,潭深水碧,相傳有黑龍潛居,故名黑龍潭。大家知道這個里面有什么傳說么?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十條蚊龍常作惡于人間,呂洞賓收服了其中的九條,鎮壓在市區拓東古幢(即古塔)之下,留下一條小黑龍住在這里,要它造福人民。黑龍潭便由此而得名。
昆明黑龍潭主要有上面的龍泉觀和碧潭邊的黑龍宮兩組建筑群,均隱于修竹茂林、蒼天古木之中,景致十分優美。昆明黑龍潭內有五奇,其一是“兩水相交魚不往,一橋橫斷水色殊”。當游客站在黑龍潭中間的石橋上就會發現:黑龍潭南潭水碧,北潭水黃,兩水相通,但兩潭之0多個品種,是云南昆明魚“老死不相往來”。其二是植于1200多年前的唐梅,古干虬枝,垂垂老矣。其三是植于宋代,需四五人才能合抱的巨柏,其四是一株植于明代的山茶“早桃紅”。其五則是一座位于山頂的定風塔,不管風多么大的時候,那個塔下的風都不會大。密檐式實心定風塔,此塔古已有之,始建年代不可考。傳說是此塔把北來的寒風定住,昆明才年年歲歲“四時煙雨半山云”,美景如詩如畫,昆明也才沒有了冬天。
每年歲寒,其他茶花尚含苞欲放,昆明黑龍潭這株早桃紅卻已盛開。唐梅、宋柏、元茶均植于一院,為古老的道觀增色不少。最奇的要數凸字碑,此碑乍看呈凸狀,富立體感,但用手摸又感到筆筆凹圓,退后仔細再看,其字又呈凸狀,并且不同的人會看成不同的字。是明代名道士劉淵然來云南傳道時寫給龍泉觀的道符。為“萬物茲生”四字。符章龍飛鳳舞,一氣呵成。由于光線折射的作用,往往會看成凸字或其他字,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昆明黑龍潭龍泉觀內還保留著大量歷代的碑碣、題刻,集詩、書、畫、刻工為一體,是珍貴的文物。昆明黑龍潭龍泉觀之北山頂上,聳立著一座高十三米的七層八角密檐式實心定風塔,此塔古已有之,始建年代不可考。傳說是此塔把北來的寒風定住,昆明才年年歲歲“四時煙雨半山云”,美景如詩如畫,昆明也才沒有了冬天。黑龍潭還擁有目前中國最大的梅園,梅園占地427畝,擁有6000余株(盆)梅花,有色紅梅、白、綠等10多種,歲末是賞梅的好地方。
扶一代綱常,秀才真以天下任;奉千秋俎豆,伊人宛在水中央。
其實,根據宋潛虛的《薛大觀傳》記載:薛爾望隱居昆明黑龍潭和跳水自殺,是由于拒不接受大西軍農民革命政權的領導,特別是永明王即皇帝位,李定國迎永歷帝進入昆明,有人勸薛爾望出來,他卻回答說:“此李氏之官,仍非明官也”,對農民起義軍懷著階級偏見,不愿擁護。他跳水的時間,是在南明政權撤退的1658年,并不是在吳三桂進入昆明后,縊死永歷帝的1662年,因此,他的自殺不過是封建正統思想的集中表現,算不得民族氣節。
好了,今天就講解到這里吧
麗江黑龍潭公園導游詞篇四
黑龍潭是有名的道教勝地,分為上下兩觀,從漢代的黑水祠演變而來。上觀始建于唐宋時期,始稱龍泉觀,下觀始建于明代,俗稱黑水宮。黑龍潭內有罕見的大型梅園,是昆明的賞梅勝地,稱為“龍泉探梅”。園內的“唐梅”相傳由南詔移植過來,同安寧漕溪寺的“元梅”被認為是云南最珍貴的古梅。在黑龍潭內還有這樣的奇怪現象,潭以中間的石橋為界一分為二,一清一濁,清濁之水互不相融,據說連魚兒都互不過界,頗為神奇。
黑龍潭公園位于昆明北郊的龍泉山五老峰下,(亦稱龍泉山麓,太極山、五老山),占地面積91.4公頃,距離市區約17公里。這里古木參天,泉壑幽邃,修竹茂林,潭深水碧,景色幽深。黑龍潭公園有人們稱為“四美”的漢祠、唐梅、宋柏、明墓,一潭碧水自地下涌出,清澄透徹,景色幽雅。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十條蛟龍常作惡于人間,呂洞賓收服了其中的九條,鎮壓在市區拓東古幢(即古塔)之下,留下一條小黑龍住在這里,要其為民謀利。黑龍潭便由此而得名。
麗江黑龍潭公園俗稱龍王廟,位于麗江古城北端象山之麓,一大股泉水從象山腳下古栗樹下汩汩而出,晝夜不停,匯成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水潭,泉水清澈如玉,水面開著潔白的海菜花,水底游魚如梭,潭畔花草樹木繁茂,樓臺亭閣點綴其間,風景秀麗。清乾隆2(1737年),建玉泉龍神祠,清嘉慶17年(1812年)和光緒15年(1889年),玉泉兩次被皇帝敕加“龍神”封號,使之成為中國名泉。這里以龍潭倒映十三峰的景點最為著名。有對聯:“龍潭倒映十三峰,潛龍在天,飛龍在地;玉水縱橫半里許,墨玉為體,蒼龍為神”。
麗江黑龍潭,也稱“玉泉公園”,又名“玉水龍潭”、“象山靈泉”,初建于清乾隆年間(公元1737年),乾隆賜題“玉泉龍神”,因此而得名。
麗江黑龍潭位于麗江古城東北角的象山西麓,象山語稱格姆居,距古城兩公里。公園內有近76萬平方米面積的湖面,形狀如一彎新月,湖中心有亭子,亭與湖岸另一側有一珍珠泉出水口。
過去,麗江黑龍潭的出水口為九眼洞,本意為九龍治水,九眼洞上面覆有一水樓,這座水樓是1985年修造下池時移到下池三孔出水口上面重修的。而九眼洞則改造成五孔的石拱橋,即玉帶橋。
麗江黑龍潭公園導游詞篇五
黑龍潭公園也叫玉泉公園,位于麗江古城北象山腳下,從麗江古城四方街沿經緯縱橫的玉河溯流而上,約行一公里有一處晶瑩清澈的泉潭,即為中外聞名的黑龍潭。下面是本站帶來的麗江黑龍潭公園導游詞,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黑龍潭及龍王廟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市區西北部海淀區溫泉鄉太舟塢畫眉山。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創建,是明清兩代帝王祈雨之地,萬歷、康熙、乾隆曾多次來此祈雨。廟坐西朝東,格局完整,氣勢恢宏。傳說山上產黑石,質細膩,金代曾采石為宮女畫眉,稱為黛石,山亦因此叫畫眉山。山門橫額題:敕建黑龍王廟。山門北側是黑龍潭,潭上半圓形游廊環繞,灰瓦白墻,山腰有圓潭,徑10余米,水從山峽石隙中流入潭內,溢時流瀉山下田野中。
傳說有黑龍潛藏水底,故名黑龍潭。周圍建有回廊33間,壁上有20多個形狀各異的什錦窗。自山門至大殿,共5層,99級臺階,兩側共有黃琉璃瓦歇山頂碑亭4座。龍王殿在朱墻之內,為勾連搭結構,面闊3間,黃琉璃瓦覆頂。潭后有廟,名黑龍王廟,東向依山而筑,殿宇層層上升。這里山泉豐沛,現為西山有名的療養勝地。廟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祭祀黑龍王,天旱時在此祈雨。廟內現存明清及民國重修碑、御制碑及祈雨靈應碑等多塊。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昆明黑龍潭公園位于昆明北郊的龍泉山五老峰下,(亦稱龍泉山麓,太極山、五老山),占地面積91.4公頃,距離市區約17公里。這里古木參天,泉壑幽邃,修竹茂林,潭深水碧,景色幽深。民間傳說有黑龍王潛藏于此,故稱黑龍潭亦稱龍泉山麓,距離市區約17公里。黑龍潭內有罕見的大型梅園,是昆明的賞梅勝地,稱為“龍泉探梅”。園內的“唐梅”相傳由南詔移植過來,同安寧漕溪寺的“元梅”被認為是云南最珍貴的古梅。在黑龍潭內還有這樣的奇怪現象,潭以中間的石橋為界一分為二,一清一濁,清濁之水互不相融,據說連魚兒都互不過界,頗為神奇。黑龍潭是有名的道教勝地,分為上下兩觀,從漢代的黑水祠演變而來。上觀始建于唐宋時期,始稱龍泉觀,下觀始建于明代,俗稱黑水宮。
1997年,黑龍潭游覽區占地3.6公頃。1999年,黑龍潭有風景林51.4公頃,植有各種喬灌木12萬多株。梅園28.5公頃,地栽梅5794株,盆栽梅1725盆。庭園占地6.9公頃,有喬木3973株,灌木48660株,修竹306叢。 1978年建苗圃,占地5.6公頃。建有杜鵑谷,植各種杜鵑10萬多株。1998年又新辟一期綠化工程,占地33公頃,游覽區擴大到45.4公頃。園內有昆明市綠化委員會掛牌保護的古樹名木18株,是昆明市存有古樹名木最多的風景名勝區。
黑龍潭風景名勝區,主要有龍泉下觀、上觀、梅園、水景園、桂花園、精品園、杜鵑谷、紅楓林和烈士墓等十余個景區。清代嘉慶年間碩慶題聯:"兩樹梅花一潭水,四時煙雨半山云",點出了黑龍潭風景名勝的主要景觀特色。
黑龍潭有深淺兩個池,碧泉若鏡,兩池,間有一石橋。圍池石欄建于明景泰四年(1454年)。深池即黑龍潭,又名清水潭,呈圓形,四周砌石堤,面積600平方米,水最深15米,清澈的泉水由潭底涌出;淺池位于深潭的東北面,泉水水色微黃,稱渾水潭,面積2600平方米,水深0.5米。清渾兩泉僅相隔數步,水色迥異,一清一渾,似道家陰陽各半的"太極圖"。兩泉水面相接,兩泉的魚卻互不越潭,形成"兩水相交,魚不往來"的異景奇觀。潭邊建有觀魚樓、黑龍宮。
我現在讀書的學校就坐落在古城黑龍潭公園大門對面,因此我來麗江后的第一個游覽景點自然就是黑龍潭公園。
星期天早上,我很早就起來了。我找來兩個大瓶子,叫上爺爺去游黑龍潭公園,順便打上兩瓶珍珠泉泉水回來享用。
我們剛走進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潭水。潭水邊有一個亭子,名叫“一文亭”。據說:從前有一位納西族老奶奶,她動員人們每人只捐一文錢,積少成多,所以建成此亭。在潭水的旁邊有許多垂柳,春風輕輕一吹,把柳枝吹到潭水里面給嫩芽洗了一個澡。潭里有魚兒在嬉戲、打鬧,非常快樂。一陣微風吹過潭水,水面蕩起魚鱗樣的波紋,正所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然后,我們又來到了得月樓。為什么叫得月樓呢?原來是因為月亮的光照在潭面上,潭水又把光反射在樓上,所以稱之為得月樓。
再往里走,很多漂亮的花草樹木展現在我的面前,有柳樹,牡丹,杜鵑,山茶等……讓人眼花繚亂。
我們又來到了珍珠泉,這里的泉水非常奇怪,只要人們跺腳,拍手或呼喊,泉底就會冒出一串串水泡來,那些彩色的水泡多像閃閃發光的珍珠啊!水泡漂到水面,破了,又蕩漾開去。那水底就好像有一些頑皮的小孩子在吹泡泡,笑聲回蕩在水邊。
走進黑龍潭深處,有一處可供人們自由接水的地方,泉水從這里不停的涌流出來。我就拿著瓶子去接水,我順便也喝了幾口。這水可真清涼啊,讓我神清氣爽。聽這里的人說,喝了這水后能得到神靈保佑。這水能治感冒,因為這是大自然的水,沒有污染,有利健康。
我打好了水,就跑到高處去往下看:黑龍潭像一條長長的黑龍躺在象山腳下,濃密的大樹環繞著它。它清澈的泉水,源源不斷涌流而出,形成一個巨大的瀑布,然后順著渠道,流向古城的大街小巷,這樣才使得古城有了小橋流水人家,一年四季花開不斷的美景。它像乳汁般地哺育著古城,保衛著麗江人民的安靜,也保衛著麗江的美麗。它不愧是麗江的古城源,當然也是麗江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它吸引著無數國內外的游客,帶給他們無盡的知識和歡聲笑語。黑龍潭就像一條黑色的長龍,它的身軀正好可以容納這無數的知識和歡聲笑語。它就像一部知識大詞典,人們只要一進入里面它就會講解自己的歷史和傳奇。它就像一塊磁鐵,深深的把人們吸引住,讓人們永遠把它記在心底。
麗江黑龍潭公園導游詞篇六
黑龍潭俗稱龍王廟、玉泉公園。位于麗江古城北端象山之麓,二股泉水從象山腳下的古栗樹下涌出,匯成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水潭。泉水清澈如玉,水面開著潔白的海菜花,水底游魚如梭,潭畔花草樹木繁茂,樓臺亭閣點綴其間,風景秀麗。
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建玉泉龍神祠,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20__年)和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玉泉曾兩次被清朝皇帝敕加“龍神”封號,使黑龍潭名列中國名泉而名滿天下,后又修建了得月樓、戲臺、萬壽亭、五孔橋等園林建筑,新建了象山游路,解放后,遷入明清古建筑五鳳樓、解脫林、光碧樓、忠義坊石獅、文明坊、一文亭等園林建筑,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方國瑜教授的墳墓也安放在黑龍潭靜溢的山林中。黑龍潭大門上的“黑龍潭”三個字是原省書法協會會長,納西族書法家李群杰所題寫。1963年重修得月樓時,郭沫若應邀題寫了“得月樓”三個字及兩副楹聯。1981年,東巴文化研究所在黑龍潭成立,使黑龍潭集中國風景園林之大成,又兼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十年來,先后有十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到黑龍潭考察,中外游客絡繹不絕。
黑龍潭成為麗江乃至云南旅游景點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為了追求新的發展目標,適應市場需求,實現與國際接軌,實施了iso9001:20__和iso14001:1996國際標準認證,旨在提高整體質量/環境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謀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同步增長。
沿著四方街潺潺的流水溯源而上,在古城的北面象山腳下有一潭山泉,這就是黑龍潭,現在辟成公園,又名玉泉公園。玉龍雪山正好倒映在黑龍潭水面上,清澈的湖水倒映著玉龍的巍峨,這個畫面曾經作為麗江的標志為很多人所熟悉。
麗江玉泉公園位于麗江古城北面象山腳下,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其后乾隆六十年、光緒十八年均有重修記載。舊名玉泉龍王廟,因獲清嘉慶、光緒兩朝皇帝敕封“龍神”而得名,后改稱黑龍潭。又名玉泉公園。泉水從山麓巖石間涌出,匯集成廣約四萬平方米深潭,水碧如玉,因稱玉泉。四周山清水秀,柳暗花明。依山傍水造型優美的古建筑點綴其間。其流光溢彩,常引人駐足留連。潭水清澈見底,遠處高聳的玉龍雪山倒映其中,美不勝收。
黑龍潭在玉泉公園內,與一般公園一樣古木參天,亭臺樓閣,不同的是,它又是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的所在地。這里保存著納西族東巴教的經書2萬多冊,對東巴文或東巴文化感興趣的游客必會前往。公園后門的五鳳樓內就是集漢藏納西建筑風格為一體的麗江縣博物館,其內收藏著近萬件文物,是了解麗江民族歷史、文化和民俗的首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