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一年級西游記讀后感篇一
看完了《玄奘西游記》,再一次看到了真真實實去印度取經的玄奘,而不是吳承恩筆下那個去西天取經的笨笨的唐三藏,頗有些感概。
玄奘十三歲皈依佛門,二十八歲只身一個遠赴西天求法,經過過無數艱難險阻,終于求得真經返回祖國。十九年的留學生涯,十九年的譯經弘法,玄奘終成正果,安然地去了自己一生所向往彌勒佛凈土。
玄奘的一生,可謂是取經譯經的一生,也是求道弘法的一生,他的不畏艱難,百折不撓,忍辱負重,大智大勇,在一個難以想象的環境中取得了難以想象的偉業。作為一個僧人,它完成了一個僧人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在他的求法過程中,由于他的聰慧和勤學,他在印度和中國都達到了專業的頂峰。無論是民眾和國王都以能見玄奘為榮,以能請他講法為幸,在印度的戒日王和鳩摩羅王對玄奘的尊崇就說明了這點。而那爛陀寺更是以外國留學生身份的玄奘代表本寺進行辨經,多次擊退小乘佛教和外道的挑戰,玄奘儼然成為了那爛陀寺的一個品牌。
在中國,玄奘得到的榮譽和待遇就更高了,唐王一直關心著他,關注著他的譯經工作,并給予他的工作極大的支持,這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然而在這樣一個神圣而正氣的靈魂里,求經弘法的目的是主要的,其方法和手段則是可以通融的,他并沒有表現出像人們對圣人要求的那種通明。為了求法,他可以偷渡出境;為了博得國王的高興,他可以按他的要求做國王喜歡的事,說國王喜歡呼的話;為了譯經工作能夠得到開展,他可以住去唐皇身邊,隨時聽候差遣;為了自己的信仰,他也不惜打擊的排擠不同意見者......
可以說為了真知,他舍棄了自身。
季羨林先生對玄奘的評價是中肯的:
對玄奘的評價也應該采取實事求事的態度。從中國方面來看,玄奘是中國佛教史上一個繼往開來承先啟后的關鍵性人物,他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家,同時又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動家。他同唐王朝統治者的關系是一個互相利用又有點互相尊重的關系。由于他的關系,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季先生同時也指出:“一方面,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是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間,歌功頌德,有時難免有點庸俗。”
是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無損于他的偉大。他做人的方式也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借鑒。因為他的目標的偉大的,其它的問題相比于這遠大的目標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為真理而犧牲的人是勇敢的,但為真理而忍辱負重活著的人才是偉大的!
我們重溫一下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的一段擲地有聲的話吧: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然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往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而玄奘這種舍身求法的人,當然也是中國的脊梁!
一年級西游記讀后感篇二
今天我買了一杯夢寐以求的西游記,剛回到家我就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忽然我似乎又感受到了一種新的活力,向我迎面而來。
其中我最喜歡孫悟空,他是那么的勇敢。
在“三打白骨精”中,狡猾的白骨精用了三計都未能將他們師徒打敗,當唐僧因為誤會而念緊箍咒的時候,白骨精卻在暗喜。我多么痛恨白骨精呀!孫悟空每次被師傅趕走后,每次都是回來搭救師父。每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的眼眶里都會布滿淚水,我忍不住讓它們流下來,滴到我的手上。
孫悟空他雖然他很頑皮的,這也印證了”猴性難改“這句話。說到底,孫悟空也是只猴子,他具有猴子的所有特征:調皮、貪玩、可愛等特征。
讀完這一本書讓我我仿佛緊緊抱住了吳承恩老爺爺,是他給我們帶來了這么精彩的故事,是他讓我們在故事中學到了堅強的道理。
我在心底深深地感謝吳承恩爺爺,也深深的惦念著行走江湖的師徒四人。
一年級西游記讀后感篇三
《西游記》是古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規模宏偉、結構完整的巨著。
孫悟空就是全書最光輝的形象,他熱愛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在西天取經的路上表現出見惡必除的精神。
唐僧是古國禮數的經典代表,他有著君子之風,但他也會輕易聽從小人的意見,沒有危險意識,缺少應變能力。唐僧代表著一種前進的方向,是經典的完美主義者。
八戒性格溫和,力氣大,嘴甜。但他好吃懶做,愛占小便宜,好進讒言。他知錯就改,對師傅忠心耿耿。
沙僧外貌丑惡,但是個性比較憨厚,忠心耿耿。他正直無比,任勞任怨,從不左顧右怨。
《西游記》主要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保護唐僧西天取經,唐僧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終于達到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取得真經。
一年級西游記讀后感篇四
如果你選擇了天空,就不要渴望陽光明媚;
如果你選擇了人生,就不要渴望一帆風順。
因為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題記
《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有驚無險的離奇故事:唐僧師徒四人為去西天取經,一路上跟妖魔鬼怪和險惡環境作斗爭,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功得圓滿,修成正果。
整本《西游記》帶給我的感覺是積極向上、鍥而不舍的,而這不就是我們成功的秘訣嗎?取經之路不就是我們的人生之路嗎?這一路上坎坷不平,跌到了你就爬起來,這里沒有過不去的坎兒,而妖魔鬼怪就是困難,失敗了就再戰,克服了就過去了,經歷過了風雨,我們才能見到久違多時的彩虹。
清楚地記得有一回,我與父母一同登山觀景,我興奮極了,信誓旦旦說一定要爬上山頂,一覽眾山小。好不容易爬了一小時,我們離山頂已經很近了,可我因聽一位游覽完的游客說景色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秀麗,再加上長時間的運動讓我汗流浹背,衣服黏黏的粘在身上很不舒服。望了望山頂,我干脆坐在了不遠處的亭子里耍賴打起了退堂鼓,死活都不愿上去了。后來,在父母鼓勵下,我鼓起了勇氣,再次向山頂爬去,站在山頂,向遠處眺望,卻看到了別樣的風景,我就像身處在人間仙境中一般……于是不由感嘆:如果我輕易放棄了自己的目標,放棄了如此之美的人間仙境,那我就是一個懦弱的人!如果我們也能像書中師徒四人那樣,執著的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相信未來的一天,我們也能夠取得那傳說中的真經!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啦……啦……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酸甜苦辣,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讓我們永遠心存理想,勇往直前,一路收獲“雨過天晴”的迷人景色。
一年級西游記讀后感篇五
《西游記》是四大名著之一,乃吳承恩所作,這本書內容豐富,情節曲折緊張,給人百看不厭的感覺。
《西游記》給人們展示了一個奇妙有趣的世界,作者大膽的想象使讀者們驚嘆不已。作者把現實的時代改編成了神魔天地,使人為之好奇,為之向往。
孫悟空是《西游記》里的第一主人公,是個頂天立地的大男子漢!神通廣大的他,天不怕地不怕,連天宮也不放在眼里。這不,孫悟空大鬧天宮,害得玉皇大帝吃不好睡不好,最后請如來佛祖才把他擺平。孫悟空雖然固執,個性暴躁,但對自己的師傅一心一意,忠貞不二。有時師傅誤會他,生氣地趕走他。但他只要聽到師傅有難,總會放下怨恨,去救師父。在困難面前,他絕不低頭,火眼金睛也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妖魔,本領高強的他,使妖魔們聽了聞風喪膽,他橫掃了一切妖魔!這就是正義的力量!
豬八戒雖然沒有孫悟空那么聰明,本領高強,更談不上不屈不撓。但他對唐僧有情有義。憨厚老實的他敢于和妖魔斗爭,用生命保護師傅,是師傅心中的好徒弟。但他也有毛病,貪小便宜,好色,怕困難,常常打退堂鼓更成為了他的致命弱點。但他的心地是善良的,他并不是一頭一無是處的豬。雖然在我眼里,我還覺得她很可愛,很有趣。
白龍馬也如沙僧一樣,勤勤懇懇,使唐僧在取經路上少費了很多勁,唐僧坐在白龍馬身上,不知有多愜意呢!
唐僧雖無本領,但他那緊箍咒常常使孫悟空頭痛劇裂,他心地善良,從不傷害任何一樣小動物,連螞蟻也不例外。但有菩薩心腸的唐僧總會被一些妖怪的假象所蒙騙了,好在有孫悟空,火眼金睛能看出妖怪的手段。但唐僧不分青紅皂白認為孫悟空不一心向善,故意作惡,曾幾次趕孫悟空走,這論文之家網讓我感到氣憤。
有空去讀一讀神奇的《西游記》吧,你一定會有不少收獲的。
一年級西游記讀后感篇六
西游記是一本經典名著,大家一定都讀過的吧,我前幾天又讀了一遍,我覺得,這本書的作者把里面四個人物的形象描寫得非常好。
四個形象,也就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唐僧,他們幾個一路克服困難,去今天取經。途中,遇到了非常多的妖怪,如。白骨精,銀角王,狐貍精還有蝎子精等。也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但是,全都被孫悟空打敗,也被大家克服。
孫悟空,他守護的大家的安全,讓大家不受傷害。
唐僧,他在大家快放棄、快沒力氣、沒信心的時候給大家信念,讓大家不放棄、不拋棄。
豬八戒,他讓大家在不快樂、不順心的時候快樂起來,搞笑起來,別人也就跟著快樂起來、搞笑起來。
沙和尚,他是大家的體力大王,他幫大家一路上拿行李,他從沒說過“我好累、我不去了、我想回去”這種話。
倒是孫悟空有幾次退縮了,回了花果山。
就這樣,這四個人一路團結無比,終于到達了西天,并成功地取得了經文。
我們該學習他們的這些優點,還要學習他們團結一致。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所以,團結就是力量!
一年級西游記讀后感篇七
書籍的數量不計其數,好書更是應有盡有,但其中我最喜歡的莫過于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了。
西游記講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西天取經的故事。
唐僧誠實善良,一心向佛,慈祥、膽小怕事、鑒別能力差,雖然是師父,但他實際上也就是一個懦弱的人,缺乏決斷力的人。他雖然為人善良仁慈,但卻不能明辨是非,老是相信豬八戒的挑撥,誤會孫悟空,然后落入妖怪的陷阱。
孫悟空桀驁不馴,勇敢機智,神通廣大。他天資聰慧,學得一身本領,但他精明頑皮,心思細密但不減頑皮。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不怕吃苦,勇敢面對挑戰。爭強好勝,心高氣傲是他的唯一弱點。
豬八戒好吃懶做,見識短淺,愛搬弄是非,幽默詼諧,沒有太大的本領和能力。
沙僧肯吃苦,憨厚老實,沒有主見,但又忠心耿耿,一直跟隨著唐僧,正直無私,毫無怨言。
西游記是一本很好的書,有位偉人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以后也會讀更多的好書,但西游記一定會是我最喜愛的書。
一年級西游記讀后感篇八
《西游記》作者:吳承恩;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講述的是唐三藏和孫悟空及八戒,沙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但是以這本書為主題的電視劇翻拍卻屢見不鮮,給人一種百看不厭的感覺,讓人看了就喜歡上了它。
《西游記》是一部偉大的浪漫注意長篇小說。它不僅創造了一個神奇的,豐富的幻想世界,而且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優美完整的藝術形式。全書共一百回,第十四回以前,穿插著大鬧天宮,魏征斬龍,唐太宗入冥,劉全進瓜,和玄奘奉昭取經等內容。其中大鬧天宮是《西游記》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在這里塑造了孫悟空這一叛逆的英雄形象。揭露了天宮統治者的腐朽無能,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中人民堅毅無畏的反抗斗爭精神。后八十六回寫玄奘師徒西行取經,經歷了數十番離奇古怪的災難,終于達到了西天,取經成功,表現了他們克服困難的堅強毅力和征服自然的英雄氣概。全書幽默詼諧,充滿活力和樂觀精神。
看完這部小說,有很大的感悟,我覺得學習唐僧的全心全意,孫悟空的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這本書把一個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潑猴勾勒得栩栩如生,寫它從天不怕地不怕變為一個恭敬的猴子,為了師傅的安危他奮不顧身,他并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惰,也不像沙僧那樣憨厚,作者更是借助他這一點勾勒出孫悟空的大智大勇,自從唐三藏把孫悟空從五指山解救出來到取得了真經,這期間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每次劫難都是孫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師傅的,最后才圓滿的取回真經。
在打白骨精這一回里,他三次打死變為人形的白骨精,而被師傅氣的念緊箍咒,唐僧是凡人他并不知道那是妖怪,悟空的解釋他完全不聽,而是念他的緊箍咒,疼得孫悟空滿地打滾,最后唐僧還要和孫悟空斷絕師徒之情,孫悟空被迫無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孫悟空心理并沒有怨恨師傅,更沒有去報復師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理總是想著師傅的安危,可見他對是師傅的真心。這一路上他們經歷艱難險阻,不管多累、多餓,不管妖怪是多么的陰險狡猾他門都一一打敗他們,把師傅從危難中救出來。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讀多了總是有好處的,在當今的社會里沒有文化是不行的,會被社會淘汰,從我們呱呱落地,父母就教我門說話、識字,等大一點兒他們又教我們怎樣做人,我們在學校里不僅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做人,只有學會了怎樣做人,才能學會更多的知識,才能廣交益友,可見書何其的重要。
從書中我們會悟出許多真理,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