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教學論文篇一
項目
校外:可以去的地方有大公司的研究機構(如msra ibm crl等),有中科研的各個著名院所等。
合作伙伴:其實有時合作伙伴的作用大于一切,卻常常被眼高手低的人們所忽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有兩篇論文的idea,他有兩篇論文的idea,你們可以互相幫助對方,那你的論文可能就是4篇而不是2篇了。
我的經驗是初期可以有三種發論文途徑,一“掛”,二“水”,三“拓展”
1.“掛”:這應該是本科生發論文最常見也是最容易實現的途徑。
如果這時候你已經在實驗室里開始干活,那這個實驗室一定會不少即將或準備發論文的各種師兄師姐或者你的導師,你要做的就是參與到其中,做出一部分貢獻并掛之。
就cs而言,比較容易實現的是,假如有一個人已經有了idea,甚至是理論部分已經完全做完,只剩下編程仿真,你就可以毛遂自薦的完成編程仿真和跑數據的工作,有時候也許一個幾百行的程序就能讓你的第一篇論文橫空出世。
對于本科生而言,“掛”更是可以帶來發頂級論文的無可替代的機會,比如能有一篇science nature的5作,也是很厲害厲害的吧。
當時機會都是靠自己的爭取的,機會也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很多時候不是缺少機會,而是缺少發現機會的眼睛和抓住機會的魄力。
2. “水”:俗話說的好“大牛挖坑,小牛灌水”。
挖坑對于大部分本科生而言,確實很難很難或者說只能靠“掛”來實現,但是“水”則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要努力來實現,為自己贏得一作二作的論文。
“水”的論文分成兩種:
一種是真的就很水,比如國內現在有很多很多號稱ei索引的及其水的所謂國際會議,其錄稿率有些達到80%以上,基本上只要有一個很普通的所謂新想法或者說只要不是太爛都可以中稿。
一種就是需要大家重點關注的,即頂級會議(有rank的會議)的short paper。
我的背景中最突出就是有一個rank 3會議的workshop和一個rank1會議的poster。
據有關權威人士稱,此類文對美國cs top10以后的學校都能起到莫大的作用。
論文中了以后,如果有資助去開會的機會,更是上天賜予的最佳的當面陶瓷的機會和爭取牛推的機會。
此種論文比該會議的regular paper的發表難度要小的太多,但因為冠以該會的盛名,也能引起一些教授對本科生的莫大重視。
3.“拓展”:萬事開頭難,發論文難就難在第一篇如何憋出來,如果有了第一篇,無論是“掛”還是“水”,第二第三第四篇的難度就會由于第一篇的存在而大大降低,科研和學習的巨大區別在于科研重在向深處探索,而非全面鋪撒。
所以后續的論文不需要開拓一個新領域,新問題,而是可以沿著第一篇的方向繼續向深處探索。
如果你的第一篇解決了一個問題,那一定是部分解決或在某些限制條件下解決,你可以在第一篇的基礎上向深處繼續探索,完善第一篇提出的算法,比如效率更高,比如加入了并行,比如考慮了更多的情況等。
如果你的第一篇是“掛”出來的,你的第二篇就可以以此自己完成;如果你的第一篇是“水”出來的,你的第二篇就可以以此完善你的模型或方法,發出高質量論文。
1.數學建模競賽:
20xx年數學建模夏令營三次模擬競賽論文和數學建模冬令營三次模擬競賽論文將擇優發表于國際期刊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并由canadian center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出版。
我很推薦大家參加數學建模競賽,尤其是美賽,對于數學建模競賽對不同專業的作用褒貶不一不具體闡述,但是數學建模競賽是對于本科生而言絕對是一個絕佳的接觸科研對科研產生一個初始認識的機會。
數學建模拿獎的人里面出過很多大牛,他們之所以成為大牛并不止因為一個數模的獎,但數模的獎卻毫無疑問是他們成為大牛的開始。
2.對于cs的人而言,交大成立了與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的聯合實驗室,每年選拔一定的人前往美國進行為期半年或一年的有美國教授指導并能參與到美國教授實際的項目并預計每個人都能有高質量論文發表的機會,我的rank 1的poster就是在美國的時候發的。
個人認為如果家里能承擔這個費用的話,那這個機會足以改變你的申請命運。
高質量論文+美國教授推薦信+近距離陶瓷機會。
3.我校與umass lowell達成3+2協議,即將開始遴選學生,在美國的碩士兩年足以發到一些高質量的論文和美國教授的推薦信,而且本碩總時間只有5年,到時候再申請phd,必能有好的申請結果。
或者直接在美國就業也未嘗不可。
語文教學論文篇二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 語文新課程在閱讀教學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閱讀教學一味地把自己對閱讀材料的感悟理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 越來越強調和倡導個性化閱讀。
關鍵詞:語文; 閱讀教學; 個性化閱讀;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
正如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盧梭所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 那是最愚蠢的”。然而, 大多數教師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較深, 仍拘泥于傳統的閱讀教學, 導致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無法實現, 基于此, 本文將結合小學四年級學生的教材特點及閱讀狀況, 探索適合四年級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教學并提出若干建議, 從而實現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閱讀的主人”。
一、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所謂“個性化閱讀教學”, 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化特點, 讓每個學生的特點、個性展現出來, 這就必須要強調和確立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表現在兩個方面: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愛, 有自己獨特的欣賞、鑒賞能力和水平。
首先, 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如《北大荒的秋天》, 在這一篇文章中寫了金秋時節北大荒的原野、小河和天空三個部分, 不同的學生喜歡的部分也不一樣, 有的覺得原野部分寫的好, 有的覺得小河部分寫的好, 當然也有的學生會覺得天空部分寫的好, 對于自己覺得寫的好的部分, 學生當然更樂意閱讀, 也更愿意傾注感情的去朗讀, 因此, 在新課程改革后, 我們經常能在語文課堂上聽到這樣一句課堂語:“選擇你喜歡的自然段來讀一讀”。這就體現了語文老師對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的尊重, 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興趣和學習基礎, 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閱讀材料。這樣以來, 不僅增加了學生對閱讀本身的興趣, 而且也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 從而達到“在個性化閱讀中講求興趣, 在興趣中增進課文的理解”的雙重效果。
其次, 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的方式。閱讀的方式有朗讀、辯論、表演、討論等等多種形式, 每個學生個性的不同, 選擇閱讀的方式也不一樣, 有的喜歡自己在室外大聲朗讀、有的喜歡在室內安靜的閱讀, 有的喜歡將閱讀材料當作劇本通過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 還有的喜歡和小伙伴們一起討論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俗話說:“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最正確的”, 在課外閱讀時間, 老師就應該鼓勵讓學生嘗試不同的閱讀方式, 讓其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二、確立教師的主導性
四年級語文教材特點的分析《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框”, 因此, 強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并不意味著教師在閱讀活動中主導作用的喪失, 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的啟蒙者, 教師需要時刻注意保持自身的主導作用。另外, 因為四年級的學生年齡畢竟還小, 理解能力還存在一定的局限, 因此不免在閱讀中會產生不正確甚至荒謬的理解, 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的引導和交流, 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 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質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但對學生荒誕的想法要及時加以引導。例如, 在《臥薪嘗膽》一課中, 有的學生就體會不到越王勾踐堅強不屈的品質, 甚至覺得越王勾踐過于愚蠢, 對于有這樣想法的學生, 教師首先要做的不是斥責學生的這種想法, 而是要從“勾踐不忘報仇, 不忘兵敗的恥辱”方面來引導學生體會勾踐的堅強不屈。
三、營造個性化閱讀的氛圍
環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 個性化閱讀的開展同樣需要一個有利于閱讀主體情緒化的氛圍。詩人舒婷曾說過:“詩歌是一粒種子, 花朵是你自己培育出來的”。在閱讀過程中, 教師一定要盡力營造出一個有利于學生敞開心扉的閱讀氛圍, 讓學生能夠興致勃勃的閱讀、專心致志的學習, 鼓勵學生主動去閱讀, 增強學生的閱讀自信, 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讓學生通過自己選擇的閱讀方式將自己選擇的閱讀材料閱讀出來, 可以不限次數的反復閱讀, 從而使學生能夠獲得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在教學時, 教師可以借住現代多媒體設備, 播放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動畫片課件, 生動形象的將文本內容演繹出來, 讓學生通過“看”的過程初步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 在閱讀之后, 可以再讓學生通過組隊的方式將文本內容“表演”出來, 這些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加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記憶和理解, 更能調動學生想要繼續閱讀的積極性, 從而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激活學生各具色彩的智慧、陶冶學生的情操。
綜上所述, 個性化閱讀的培養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鼓勵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的參與, 賦予其主體地位, 但同時也要繼續保持教師的主導性和引導性作用。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執行《課程標準》中關于個性化閱讀的理念, 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 把閱讀活動變成學生的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 學生就會在富于個性的閱讀中發展閱讀能力, 強化閱讀體驗, 從而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
第一篇: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第二篇:淺論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第三篇:個性化閱讀教學在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究
第四篇:淺論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重點及優化策略
第五篇:淺論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的課堂互動
第六篇: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路徑探討
語文教學論文篇三
一路歡歌一路笑,新課改已經走過第六個年頭,小學語文教學的前途何在?
看看我們今天的語文課堂,的確存在著許許多多形式主義的東西,為了追求讓學生做“主人”,就拋開文本,無休止地辯論、爭論,結果越扯越遠;有時候,我們也把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用于交流、展示學生搜集的資料,放著最好的課本資源不用,還美其名曰:“自主、探究式學習”;有時候,我們也會過于迷信多媒體教學,把課前備課的精力主要用在課件的制作上,妄想用富于變幻的聲像吸引學生,然而,這樣的課堂留給了學生短暫的感官刺激之后,并沒有給學生留下什么深層次的東西,反而背離了語文學習的本真。
我認為,語文課首先應該有簡明的課程目標和課時目標。所謂課程目標,是就語文學科本身而言的,我們做教師的,要給予學生什么?那無非就是要使學生學到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識字寫字、讀書背誦、寫作、口語交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些都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也是關系到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所以,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每一堂課后,我們都應該問一問自己,這節課,我都為學生做了什么?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是否得到了切實提高?就拿寫字來說,有的老師認為那是低年級老師的事兒,我是中高年級老師,我便只管教授閱讀的`方法就足夠了……看看我們的學生寫的字,結構失調,筆順顛倒,是誰造成的?那恐怕要問我們語文老師自己了。近期參加了一次教學觀摩會,這次觀摩課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幾乎每個授課教師都是伏在黑板前,認真、工整地書寫課題,給學生以示范;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寫好筆畫較多的字,這樣的景象也經常出現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是給孩子的未來打基礎的,對孩子基本功的培養,聽、說、讀、寫這些基本技能的訓練絕不能放松,我們在追求課堂生動精彩的同時,這簡明的課程目標不能忘記。勿因善小而不為,凡是對學生語文學習有利的小事,我們應該經常做,認真做。
再說課時目標,我們的一節語文課只有四十分鐘,你設計的目標越多,平均分配給每個目標的時間就會越少,水過地皮濕的效果自然不會太好,與其囫圇吞棗,不如細嚼慢咽。那么,課時目標的重點應該放在哪兒?那就是落實好一個“讀”字。
其次,語文課應該有簡單的過程和簡便的手段,那就是以讀為主,讀中導悟,讀中見悟。
我認為,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是對語言的學習,小學生有他的年齡特點,他有自己的理解程度,所以,講的內容一定要注意一個“度”字,如果我們大講主題思想、寫作特點,這些東西一旦超過了學生的理解程度,那他只好囫圇吞棗,我們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既然講多了、講深了沒用,我們何不把更多的經歷用在讀書上。課文就是最好的課程資源,不好好利用,豈不可惜?語文課上,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面對文本,誦讀文本、感悟文本,讓學生由不會到會,由不會學到會學,由淺認識到深認識,從而真正實現新課標提出的知識和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
要讀書,該怎樣讀?平時,我們課堂上也布置讀書,可是學生自己只是讀一兩遍就放下書,或交頭接耳,或無所事事。學生要讀書,而且要讀進去,關鍵要靠教師的引導。所以,課堂上,老師要積極地創設讀書情境,有效地帶領學生從讀中感悟,再把感悟讀出來。
以下幾種方法還是十分有效的:
(一)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在學生讀課文的同時,以一個恰當的問題布置下去,這個問題可以是認識全文的關鍵,更多的則是教師下一步講課的由頭,帶著疑問走進文本,消除了漫無目的讀書的現象,在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理解了語言,加深了對語言的感悟。如《給予樹》一課中,徐慧穎老師給出這樣的問題:“課文中寫了誰?誰給你的印象深刻?”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對于故事中的人物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為后面的講授打下了基礎。再如《搭石》一課中,韓秋云老師提出的問題是:“什么是搭石?”,這個問題恰恰是韓老師接下來講課的由頭。
(二)句段的比較閱讀。備課中,老師精心選擇一些在表情達意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詞語,讓學生去掉這些詞語讀一讀,在兩相比較中加深對句意的理解,由詞語到句子再到段落,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一個段落的理解有時會因一兩個詞語而升華。如王旭老師在執教《貓》一課時,把“說他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怎么回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一句中的“吧”“呀”“呢”三個語氣詞拿掉,讓學生讀一讀,看有何變化?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立刻清晰地呈現出來,效果十分明顯。
帶著問題讀,比較閱讀都體現了語文教學中讀的主體地位,在讀中學生有所感悟,實現了讀中導悟,感悟出來了,接著就應該趁熱打鐵,創設情境,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悟通過讀的形式讀出來。
(三)恰當的引入其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表演等,讓學生進入情境,讀中見悟也就容易實現了。劉娟老師在講授《鼎湖山聽泉》時,先讓學生聽泉水的聲音,再看美麗的圖片,然后再出現文中寫泉水的片斷,在潺潺的泉水聲中,學生面對優美的畫面,書聲響起,全場的人似乎都走進了天籟人籟之境。
扣讀導悟,讀中見悟,語文的學習如此簡單。
簡明的目標、簡約的內容、簡單的過程只需要簡便的手段,引領每一個孩子走進文本,在識字寫字、讀書背誦、寫話交際這些最簡便而又最實在的教學手段的使用中完成對語文的學習,去掉了浮華,摒棄了浮躁,讀出了本真的語文,上出了真正的語文課。(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