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首先要了解聽眾,注意聽眾的組成,了解他們的性格、年齡、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們的觀點、態度、希望和要求。掌握這些以后,就可以決定采取什么方式來吸引聽眾,說服聽眾,取得好的效果。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演講稿嗎?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演講稿模板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年俗的演講稿篇一
大年初二,收到弟弟年前從老家給我郵寄來的食品包裹,里面裝的是家鄉的糍粑。我迫不及待蒸一點吃,香甜、可口的糍粑讓我頓生思鄉情,也讓我回想起小時候過年打糍粑的習俗。
年前打糍粑,是家鄉習俗。我的老家在湖北農村,記憶最深的是小時候大人們忙年的'情景。農歷臘月到了,村子里開始忙碌起來,家家戶戶都在為過年做準備。殺年豬,磨豆腐,打糍粑,燙豆折……過年的食品大多是自家出產的,新鮮,營養,味道純正,稱得上綠色食品了。為過一個豐盛年,大人們在臘月間都很忙碌,從早忙到晚,和農忙時節差不多。這時候,小孩子們也來打打下手,為忙年出一把力。
我記得打糍粑的時間一般在農歷臘月中旬左右。這段時間,農村開始有了過年的氛圍,村子里沒有閑人,炊煙幾乎整日不絕,家家戶戶都在忙。要打糍粑,先要定好日子。因為打糍粑的主要用具——一個大石臼,村里只有一個,大人們就得商議一下誰家先誰家后,排一個大概時間表,一來提高石臼的使用效率,二來各家各戶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浸泡大米。石臼,過去是舂米用的,厚重、結實。這個時候被拿來作為打糍粑的主要用具,正好物盡其用,派上用場。
要出好糍粑,原料是關鍵。我的家鄉地處陜西省漢中盆地中部,這里四季分明,日照、光熱、水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盛產各類優質大米。到了打糍粑的日子,選用自家出產的上好糯米,用平時來擔糧食的籮筐裝上,挑到全村人吃水用的堰塘邊,在水里淘洗得干干凈凈;擔回來,倒在幾個大的木盆里,用清水浸泡。浸泡的時間有定規,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要恰到好處。有經驗的人只用手指捏一捏,就知道大米浸泡好了沒有。將浸泡好的糯米,倒入甑中,用一雙特制長筷子將糯米扒拉平整,然后插幾個“氣孔”,蓋上甑的蓋子,把甑放到鍋里,鍋中上水,灶里添柴,點火開蒸。柴火有講究,要文武結合,始用稻草燃料類的文火“熱身”,繼之以劈柴類的武火加力。武火威力大,慢慢就聞見了甑中糯米散發出的陣陣清香。
那時節,天氣陰沉,雪花飛揚。早有兩三個互相幫忙的身強體健的壯勞力抬著石臼來了,主人家的小孩跟在后面,懷抱幾根打糍粑用的圓木棒。雪地里,留下他們深深淺淺的腳印。石臼和木棒在上一家剛用過,只需簡單清洗,石臼放在堂屋,木棒放入水缸。灶里的火很旺,很猛。“上汽了”!糯米蒸好!揭開蓋子,一位大力士將甑環抱起來,將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三個人一人一根木棒,開始在石臼中用力“鼓搗”。他們圍著石臼,邊鼓搗邊轉著圈交換位置。打糍粑可是一個力氣活,有人累得冒汗喘粗氣,有人脫掉棉衣只穿單衫,直到將熟糯米鼓搗成熱糍粑,再也看不見米的蹤跡。小孩子們看著聞著就嘴饞,叫著要嘗一嘗。就有人用洗干凈的熱毛巾在石臼中抓一把,一團糍粑就到了小孩子的手中,嘴里。
糍粑打好了,在地上放一個較大的簸箕,擦洗干凈,里面撒一層細米粉。幾個人用木棒將石臼里的糍粑攪成一團,合力舉起,放置到簸箕里。用熱毛巾將這團糍粑慢慢撫平,厚薄均勻,覆蓋整個簸箕。讓它涼幾天后,主人家就把糍粑分條切塊,放在小缸小桶里,用清水浸起來。吃的時候,撈起來晾干,煎、煮、蒸、炸,都成!用優質純正糯米打出來的糍粑品質佳,韌性好,好吃又好看。
那時候,糍粑不僅自家人吃,還可以用它招待客人!簡單、方便又實惠。過年了,來拜年的人擠滿一屋,主人家在置辦酒席待客前,每人先來一大碗豬腿蓮藕煨湯,里面就有幾塊油煎過的金黃色的糍粑。這在當時,可是很加勁、很給力的招待呀!
年俗的演講稿篇二
照我們家鄉的老規矩,只要一到農歷二十,男人就會趕到集鎮上,忙著籌辦買年貨,滿載著一車的年貨興奮地回到家中,然后騰出一塊空地,將年貨單獨擺放在那里。女人們則在商場里購買新衣,這兒買一件大襖,那兒買一條棉褲,這兒買一套童裝,那兒買一套唐裝,直到口袋中的錢花得一個子兒都不剩,這才拎著大包小包往家里趕。小孩們則擠在售賣煙花爆竹的攤鋪前,盯著玲瑯滿目的爆竹,不知該選擇哪一種。
除此之外,這一天女人們還要做饅頭,包粽子。剛剛宰殺的年豬的叫聲還在院子里蕩漾著,砧板上已經“嘚嘚嘚”地開始剁肉餡了。肉餡里裹藏著胡蘿卜的橙紅,芹菜的鮮綠,一股腦兒都裝進了面皮里,成了鼓鼓囊囊的包子。紅豆、綠豆、棗子、栗子和糯米混在一起,夏天就早早地準備好的箬葉將它們緊緊地抱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可愛的粽子。每五個一串,然后放在開水煮上兩三個小時。出鍋后,便掛在窗頭,等待正月的到來。
大人們井井有條地計劃著,孩子們擺弄著煙花,期待著除夕夜燃放的那一刻。真的,就在大家的準備中,山村的春節已呈現出一片熱熱鬧鬧的景象。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這是春節前夕最精彩的前奏。離家不遠的,都紛紛趕回家中,和家人們提前過一個團圓日。當夜幕完全籠罩整個村莊,絢麗的煙火就會準時綻放。
過了二十四,小孩子們忙著給長輩親戚端年飯,當然這個時候最高興的莫過于手上揣幾個紅包。送完最后的年飯,大年三十也就在眼前了。
一早起來,大家開始穿上新衣,便開始忙著貼對聯,掛燈籠。十二點過后,大家伙都開始準備給先祖的供品,現在條件好了,各色供品應有盡有。有些人家竟將孩子的`獎狀也放在籃子里,一并給先祖看,告訴先祖,今年孩子的成績。當舊年最后一絲亮色斂進了黑匣子,大家門前的燈籠全部亮起,整個村莊被喜慶的紅色包圍著。大家一起圍坐著圓桌,滿面紅光地討論著新的一年的計劃,大家有說有笑,被新年的氣氛感染著。
正月初一的早晨按照我們村莊的習俗,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要吃一碗長壽面,祈愿能夠健康長壽。
過了初一,大家都開始走親訪友,手里提著禮品,心中懷著美好的祝福,去拜訪親朋好友。家家戶戶招待客人總少不了“三遍茶”,第一遍清茶,第二遍棗子桂圓茶,第三遍雞蛋茶。還有些人家三遍茶過后,餛飩或長壽面會熱騰騰地上桌。之后各色菜肴一一上桌,喝酒的喝酒,聊天的聊天,整間屋子都彌漫著喜慶的味道。
正月十五,年味才漸漸散去,大家伙兒又陷入各自的忙碌中,開始了新一年的打拼。
年俗的演講稿篇三
虎去雄風在,兔來喜氣濃,過年了!大年三十一早,鞭炮聲就充滿了整個街道,歡笑在每個人的臉上洋溢,大街小巷充滿了過年的氣氛,家家戶戶的門前都貼上了春聯、福字,再掛上火紅的大燈籠,甚是熱鬧。
剛進奶奶家,就看到正對著門的桌子上放上了水果、肉、干果等一些供品,墻上還掛著一個用布做的一米長、半米寬的家譜,兩邊的對聯寫著“祖德宗功留百世,父慈子孝傳萬年”。并且桌上還擺著香。我問奶奶這是什么,奶奶說:“這是請爺爺娘娘,所謂爺爺娘娘是逝去的祖上和親人,請爺爺娘娘就是把他們請回家一起團團圓圓過年。以此表達對故去親人的虔敬和懷念,同時也祈求他們保佑一家人平安幸福。”請“爺爺娘娘”這種年俗,年代久遠,源遠流長,究竟起源于何時,無從考證。但卻表達了村里人濃濃的家族觀念和渴求美滿生活的強烈愿望,凸現了人們尊祖敬宗的情懷。
除夕夜,我們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吃著年夜飯,看著春節聯歡晚會,其樂融融。全家人一改平時早睡早起的習慣,快到12點還不睡覺,媽媽說:“三十晚上得守歲!”爺爺告訴我:“守歲,起初是為驅趕‘百鬼’,好讓人們過個太平年。后來,人們漸漸剔除了它的迷信成分,便成了千家萬戶溫馨祥和的`家庭年會。”我恍然大悟,直佩服爺爺知識淵博。
大年初一天還沒亮,家人們就起床燒火,煮餃子,這時即使再賴床的我也不好意思再睡了,等我洗漱好,餃子已經端上了桌。奶奶說:“吃了餃子就長了一歲,等一會兒就給你們包紅包。”一聽到“紅包”,我和幾個弟弟妹妹就樂得合不攏嘴了。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虎歲已平安,兔年盼吉祥。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敲響的是鐘聲,走過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故事,帶來的是希望。
年俗的演講稿篇四
除夕因常在夏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
貼福字
“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春聯的特點是工整、對偶、簡潔、精巧。
貼窗花
剪紙——窗花,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貼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
開門爆竹,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祭祖
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
掛燈籠
除夕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殺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隨地便溺,忌潑污水、燈油于地等。人們在大年三十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衛生,以驅疫病、除惡鬼。
年俗的演講稿篇五
噼啪聲將我從睡夢中驚起,不等我睜開眼,睡在我身邊的小妹就好像舞獅藝人一般,頂著被子刷地站起來,似乎早有預謀。她大喊著:“過年了,過年了……”。為本就充滿過年氣氛的家,又增添了一份色彩!我被她感染了,將枕頭一推,以示我歡心情。這一推,竟推出兩個鼓鼓囊囊的大紅包來。我迫不及待地拆開紅包,把錢掏出來,數了數,哇!足足有600元。
數了紅票子,媽媽又給我拿了一雙紅襪子。我剛想問媽媽為什么要穿紅襪子,媽媽似乎早就看出了我的心思,說:“今年你過本命年,穿上紅襪子辟邪!”“哪有那么懸乎?”“你穿上就是了。”我突然發現,襪子的底部有一個黃色的小人兒,在他旁邊寫著“踩小人”,這個我懂,是把小人踩在腳下,不讓他傷害你。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到了傍晚,大家一家穿上新衣去往姥爺家。剛到姥爺家就看見有好幾輛車停在家門口。估計都是串門的。媽媽家姊妹四個,壓歲錢自然少不了。
大人們在包餃子,孩子們想幫忙,卻被大人攔下,原因是:大家太鬧騰,雖說是包餃子,只怕到最后把自己當成餡包成餃子了。
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了,一大家子人圍坐在桌前,等待著餃子上桌。一盤盤熱氣騰騰的餃子上了桌,大家這群孩子都站起身來。眼睛尋找著鼓鼓的餃子。因為那種鼓鼓的餃子里可能有錢。我精心挑選了一個,一咬,覺得里面有一個硬梆梆的東西,用紙撿出來,是一個亮閃閃的一角硬幣,雖只有一角,但也是一個好的.寓意。
吃了年夜飯,成了大家小孩兒最興奮的時刻。說幾句吉言,就能換來兩三百塊錢,真值!
在現代化的時代,電子產品、網絡替代了大家生活中的許多,但是,大家祖國的傳統風俗在大家心中永遠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
年俗的演講稿篇六
祭灶: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又稱:小年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冀中地區的祭灶活動:當地人祭灶,又稱“送灶王爺上天”。一般為,臘月二十三日,晚飯后,家庭主婦先給灶王爺上香,擺供品,如花糕、糖瓜等,備紅棗及雜糧,為謁見玉帝禮品,另供草料和清水,為灶君喂馬飲馬之用。夜深人靜,把灶君像輕輕取下,和黃表紙與紙錢在大門口燒之,主婦帶全家再次禱告,“上天言好事,回宮見吉祥”。請灶君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說好話。然后,全家分食花糕和紅棗等。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家家戶戶的“掃塵日”。民間信仰以為,諸神從這一日起不理人間事物,回天述職。
民間傳說,這是神明歸天的日子,人間只有一些值日神及地主等小神看顧秩序;民間又以為神明上天之後,須等到第二年的初四晚,方才回凡人間;於是便有傳說,這時間內,即使翻轉屋子也不必顧慮任何細節,利用這一天搬移物件或砂塵亂飛更不怕沖犯家中神明。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 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從臘月二十六開始,豐盛的年夜飯就要陸續“出鍋”了。人們上街置辦著過年的貨物,干鮮果品、大魚大肉,都是人們集中采購的目標。燉鍋肉,對于舊時的窮苦人來說絕對是一種奢侈的愿望,但是在過年的時候愿望終于實現了。
過年在臘月二十七這天仍舊繼續昨天的工作洗衣服、洗澡,有臘月二十七洗疚疾,洗舊泥的習俗,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傳說在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氣,洗去一年的疾病,其實就是為了祈求來年能健健康康,無病無疾!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氣,洗去一年來的疾病,其實就是為了祈求來年能健健康康,無病無疾!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八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2]。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
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產地。民國初年,上海出現了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形式,以后發展成為今天的掛歷。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
年夜飯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在晉代就有除夕守歲習俗,南北朝時已很普遍,進入隋唐后守歲很盛行,宋代沿襲唐風更盛。另外,漢代已有除夕夜晚飲椒柏酒(用草藥配制的藥酒)以驅邪祛病的習俗,后世改為飲屠蘇酒,王安石有詩“春風送暖入屠蘇”。現如今,我國南方仍有年節時全家老小歡聚酣飲屠蘇酒的風俗。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動手,在家做上一頓豐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哪里吃,團圓的主題是不會變的。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因此,同學們不要相互攀比壓歲錢的數量,而應該注重它的情感價值。同時,要合理使用壓歲錢,把它用在學習上或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