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經典散文節選朗誦篇一
人都有表達的欲望,在書刊報紙上,在公眾場合,在朋友親人面前,而當缺少或遠離朋友,內心的欲望無法向人傾訴,或內心的私密不能向人傾訴時,往往借助于日記。所以,稍有點文化知識的人都曾有過寫日記的經歷。
寫日記有時是不甘于自己的回憶沒有留下點痕跡,有時是不甘于自己的思考曇花一現,或者由于心靈的壓抑需要一個出口,心靈的疲憊需要一個憩息地,心靈的寂寞需要一個靜謐而忠實的影子,因而日記是通往心靈隱私最可靠的門戶。
日記是人生的鏡子,也是人難得的諍友。它能激活個體內在的自我意識和表達欲望,讓人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學會潛心生活,細心體察和反躬自省。日記可以激活生命力。生命的改造可能來自外在的刺激,但一定靠由內而外的心理銳變來完成。
沒有人去研究日記的形式。日記是生命信息的自然流淌,它的形式如水附形,它語言自由,長短不拘,沒有模式,沒有規范,只有既成和待成的。沒有形式的形式,你研究什么?
但日記本身的可有可無,它的超功利性,它的無責任性強迫,無娛樂性誘惑,常容易使人忽視它的存在,對它“不作為”。“善始者眾,克終者鮮。”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人們寫日記暴露出的惰性。
時下網絡的普及無疑又進一步把日記擠兌到生活的邊緣、時間的縫隙。那些貌似日記的“博客”“日志”“空間”,吸引著眾多的青少年和部分成年人的眼球。但博客不是日記。博客是敞亮的,日記是內斂的。博客是寫給別人看的,文字是潤飾過的;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語言是原汁原味的。日記的目的單純,而寫給別人看的東西就真假難分。而當我們面對博客時,永遠不會有我們面對日記時的羞澀的微笑、溫暖的撫摸和甜蜜的慰藉。
日記是心靈的晴雨表。日記的深度和廣度正是心靈的深度和廣度。
日記的存在正是得益于它對各個層次的人都不構成障礙,得益于人們對它的精神上的依賴,靈魂上的訴求。人心是矛盾的東西,有時很野,喜歡熱鬧和出頭,但他最平凡最深邃的需要卻是一個憩息地。日記是一個人的精神家園。在自己的日記世界里,我們心地澄明,冷暖自知。
深究起來,日記還是來源于一種寂寞的境遇,即使是少男少女,看似熱鬧活潑,當他(她)寫日記時,也一定來自于他(她)成長的寂寞。對于成年人,一旦沒有了紛繁人事的攪擾,對世界對自己獲得一種澄明的觀照,他(她)就擁有了寫日記的時間和心境。
寫日記的人不多,主要就是這種寂寞的境遇不易多得。人有各種責任各項義務無法推脫,又有各種興趣誘使我們不自覺地虛耗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加之人有不甘寂寞的一面,畢竟寂寞不能算是生命的光明面。
堪稱表率,可為世人楷模的,是那些甘于寂寞的高層知識分子,那些勤勉的文化人,他們活在自己的思想里,他們或已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大廈,或已登上自己的事業高峰,在日記的天地里,他們仍勤耕不輟,用自己的日記構建起自己的“山外青山樓外樓”。
有人寫日記寫不下去了,那不是他不會寫了,不想寫了,也不是沒有東西寫了,那是我們來之不易的寂寞境遇遇到了危機。
就是日記寫成之后,它也仍是寂寞的存在。也許永遠不會有人去翻看它,它也只流淌在作者自己的心靈深處。
經典散文節選朗誦篇二
年復一年,時光便在煮沸的水氣中消逝,潺潺的寂寞,猶若一曲笛音,冰消雪融,再回首,才發現,流逝的是青春,剩下的是記憶。
在這個繁華而荒蕪的都市,處在曖昧的燈火下,總會讓人在無比熟悉的街頭,于不經意間想起那些曾經不在意的畫面,有些人,有些事,遲遲不肯從腦海中離去,在這樣的時刻,也許,我們需要一種唯美的生活,來完成我們空幻而幼稚的信念。可是這卻要是怎樣的一種唯美,才能在那么多如詩如夢的幻想中擴張成一種我們所渴望,所期待的唯美。
少年的故事,多是像一張白紙一樣沒有多少色彩的,而我所擁有的大都是盲目的顏色,在黑與白的生活中,可能只有水才能透析出腦細胞中的苦澀,這樣的無奈,就像世上只有一個貝多芬,只有一支月光曲一樣,這些逃逸的日子,總會丟下許多沉重的心事,讓我們獨自去品味。
而什么是唯美?我不知道,我只記得她就是一抹陽光。
我喜歡看一些寂靜的富有詩意的畫面,這樣總能讓我想起江南,或者一朵朵盛開在金色童年中的葵花,而我總是很渺小的不止一次的在花盤中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去的路。童年的花朵,便在較長的嘶喊聲中枯萎了,然后便化成了一個少年的蒼老。
一晃眼,一朵花開盡了前世今生,當我在那條貫穿了城市的河邊再次走過,這條依舊骯臟的河流,起起伏伏流淌的聲息,似乎如同某個人在耳邊再次輕輕的說著一些話,待到一支煙燃,一支煙滅,微微一笑,便已經過去了很多年。
總是無法忘懷那雙深靜的眼眸中閃動的一絲淚光,太多時候她總是一個人在耳邊輕輕說許多話,有時則悶聲不響,一言不發,就這樣過來很久,等到某一天不得不各奔東西時,才發現,早就習慣了對方的存在,就像習慣了吃飯。睡覺。看書一樣。
人生總是很多不堪回首,卻總也要等到曲終人散后,才能明白,逝去的珍惜,留下的空白,等明白了守候,卻就只剩下一個人的心就這樣空蕩蕩的蕩了很多年,直到現在,依舊空空。
幾年前,在這條街上不止一次的走過,幾年后,依舊在這個城市樓群的村落前的玻璃窗下走過,我總是很小心的避開那條街道,很多時候都習慣在紙上寫下一小段詩歌,然后便放在窗頭,靜靜的看著鉛筆黯淡的痕跡慢慢的消失,一如我褪色的青春和跑到身后的童年。
在無邊的時間離去后,很多以前的朋友又一次出現后,我總會想起那些往事,可是有些人,卻怎么也不曾再出現過,太多的時候,我都覺得很累很累,累到對什么人都不想說話,當一個人在午夜無法入睡之時,我總會覺得,自己已經蒼老不堪了,也許是我們大家都老了吧!再多的回憶,也只是對往事的一種無言的追悼。
我一直這樣的清晰而理性的認知著,可認知是一回事,放開或者放下又是另一回事。現在的我總想不起最后那次她想說些什么?我也想不起太多她念叨的話語,唯一記得的只有那完全少年的神情和眸中深藏的悲傷與一縷淺淺的疼痛。
每個凌晨,坐在夢中的故事,便開始在荒蕪的城市中橘色的燈火照耀的橘色天空下自言自語,四圍的空氣就像一個密封的玻璃瓶,封住困倦不堪的靈魂,任野草般生長的毛發和剪不斷的煩惱,越來越重,越來越多,猶若紛沓的記憶,讓人總舍不得丟棄,而它們便如貪婪的蛆一般開始吞噬骨肉中流動的養分,逐漸壯大,而后便帶來更多的煩躁與空洞。
剪掉一縷光,我知道那只是一個人的影子,所以才會那么輕,輕的可以飛翔,可以隨風東西,可以讓每一縷都化做一個小小的棺材,緊掩的蓋板下面,都要埋葬一個凄切的故事,供人憑吊。
于是,很多的回憶全都在被時間埋葬,只有夢中開在太陽下的向日葵,猶自在我的瞳孔中放肆的燃燒著,如同在動物尸骨間出沒的螢火蟲,提著一盞盞綠色的燈籠,翩飛著到處哀悼,而我卻在夢中下墜,墜入無邊無際的黑暗,等醒來時,看見陽光,我才想起,我忘了把我的靈魂帶回來。
幸好,我也忘記了我曾擁有什么人,曾愛過什么人,曾講過什么故事,做過什么夢。
經典散文節選朗誦篇三
人生,擁有一段時間是在路上的。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過程,就可以被稱為在路上。
每次坐在車上,看著車窗外一閃而過的或者陌生,或者熟悉的風景,總會思緒萬分。
想著剛剛離開的地方,剛剛告別的人,在看看身旁相伴的人,和自己將要去的地方,總感覺人生就是一段又一段的旅程,或者身體,或者心理。而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是在路上的。
下午的陽光很好,透過車窗照在身上暖暖的。似乎,融化了離別的感傷和到達目的地的雀躍。一路上車子走走停停,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在想,到底,誰是歸來,而誰又是離開的哪一個。
大概,漫漫人生路,我們都是走在路上的過客。
車窗外,沒有什么好看的風景。冬季雖然結束,春季還沒真正的到來,到處依舊是一片凄涼的景象。車上好多人都在昏昏入睡,醒著的人在玩著手機。有時想下,手機也真是個好東西,可以打發在路上的枯燥。
突然間想聽一首歌,在路上的人,都應該有一首歌相伴,那樣才不會孤單嗎?
可是,包里沒有帶耳機。我的歌,只能在心底輕唱。
一路走一路停,可是也終將會到達目的地。
愿在路上的我們,都可以有一段美好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