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釣魚啟示篇一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釣魚啟示作文3篇,歡迎大家分享。
釣魚啟示作文 篇1我的爺爺非常喜歡釣魚,只要一有空閑他就會帶上魚竿到湖心島釣魚。我常常想:釣魚一定非常有趣,不然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喜歡它呢?于是我也很想去釣魚,就吵著爺爺帶我去。爺爺拗不過我就答應了。
國慶放假的第二天,我還在睡夢中就被爺爺叫了起來。我想賴會兒床,爺爺“不經意”地說:“哎!我只好一個人去釣魚了。”我一聽“釣魚”這兩個字,就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便起了床,梳理好頭發,整理釣魚的工具,帶上干糧、水和兩個小板凳出發了!我和爺爺走向湖心島,一路上我像一只小鳥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
我不耐煩了,就輕輕地動了一下魚竿。爺爺“大驚失色”趕忙制止了我,對我說:“釣魚可是和耐心比賽。”我不理會爺爺,丟下魚竿跑到一邊的草坪和花叢里去玩了。大約過了二十分鐘,我玩累了回到樹蔭下面,看見爺爺始終如一,還是和剛才的樣子一樣一動不動。可是他的桶里卻多了幾條又肥又壯的草魚,這可是爺爺的成果呀!我的呢?一條也沒有。我小心翼翼地問:“爺爺,您不累嗎?”爺爺回答道:“不累,釣魚就是比耐心,沒有了耐心,就釣不到魚了!”我聽了,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然后,就坐在椅子上,專心地看著魚竿。十分鐘,二十分鐘,三十分鐘功夫不負有心人,魚竿抖了起來,我哇哇大叫:“爺爺爺爺”爺爺趕緊用力地把魚竿向上拉,一條大魚出現在我和爺爺的跟前。好大的魚呀!銀白色的魚身在陽光下閃著美麗的光華。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
通過這次釣魚,我懂得了: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廢。
釣魚啟示作文 篇2上個星期天,我們一家人去“大頭菜農場”釣魚,一下車,我顧不上察看四周環境,抓起釣竿,龍飛鳳舞直奔漁場。
開始,我認真地把蚯蚓裝上魚鉤,接著把魚線拉到一定的角度,用力一甩,一條漂亮的拋物線落入水中,泛起了一圈圈漣漪。水面平靜了,我等待著魚兒上鉤……不一會有好多個水泡冒出,大概是有魚兒被這誘人的“大餐”吸引住了吧!可過了好久,一點動靜也沒有,水泡也越來越少了。我不耐煩了,就收線了。什么,我的小蚯蚓怎么長翅膀“飛”了呢?難怪魚兒不上鉤了!我壓下氣又拿了一個魚餌,裝上魚鉤,貪吃的魚又來了,這次好點,可還是把魚餌吃了一大半,就這樣一次又一次,時間過了一分又一分結果還是差不多。只有一回,大魚上來了,決斗開始了我一拉鉤,那魚躍出水面,大概它覺得生命很重要,便拼命掙扎、全身狂跳,結果掙脫魚鉤,又回到湖中享受自由了。我氣得直跺腳,拎起魚竿,便放棄了。
然后,我又來到淺區釣小魚,這回我耐心地等待魚兒上鉤,小魚可好釣了,不一會就釣了滿滿一大盆小魚。看著這許許多多的小生命,我有些不忍心,于是又把它們放生了。
事后,我才覺得自己在釣魚時缺少耐心,知難而退。實際上釣魚靠的是耐心和毅力。看來我這急躁的毛病真得要改一改了!
釣魚啟示作文 篇3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雖然這本書中沒有一個字,卻到處都是學問。每天翻一頁,用心去感悟,生活就會告訴我們很多很多。
今天,我同爸爸去附近的池塘釣魚。我們舉起魚竿,把釣線拋了出去,湖面蕩起層層漣漪,在陽光的'照耀下,變得波光粼粼。
一分鐘……半小時……一小時過去了……
就在我有些不耐煩時,終于,我的魚線終于開始顫動了,我心中的火便“蹭蹭蹭”地往上長。可是在這關鍵時刻掉鏈子,有只蒼蠅飛到我的鼻子上,害我打了一個噴嚏,使魚脫鉤了,那朵在心中盛開的喜悅之花在一瞬間枯萎了。
可是就在我放棄的那一刻,我猛然想起老師教導我們的話: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沒有恒心的話,就永遠不會成功。
于是,我靜靜等待,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我們一共釣上來了十二條魚,收獲滿滿。
是呀,只要有恒心,就一定能成功。老師的話將會永遠刻在我心里。
釣魚啟示篇二
這篇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把鱸魚放回湖里,使“我”從中獲得終身啟示的事,說明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的;從釣魚到放魚,最后寫34年后的啟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大量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而理解課文的重、難點,就要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著手。
釣魚獲得的啟示,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圍繞啟示,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是學生學習的又一難點。由于學生的年齡、經歷的局限,領會起來很難。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引導學生討論、聯系實際來理解。
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理念。把學習過程之中的感悟、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3、理解“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明白父親讓“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聯系實際,受到“要遵守規章制度、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教學難點:理解父親的教育意義,懂得自覺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是這樣的.:整體回顧 ,復習導入——初讀啟示,質疑——自讀自悟,解疑——聯系實際,指導行為。
課中,我先要求學生讀標題,說說文章主要內容,讓學生對文章有個整體的把握,接著引導學生直奔文章的中心,以“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為切入口,牽動起因,經過,繼而層層剖析:感悟放魚的“難”, 體會父親的良苦用心,理解父親的教育給了“我”勇氣和力量。這種直奔中心,變序教學法,避免逐段講解,節約了教學時間,突出“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更”這個重點,突破了“體會從釣魚中得到的啟發”這個難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明性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特殊是逆向思維能力。然后,我創設情境:假如你就是34年后的作者,此時你想對父親說些什么?這種換位思考的方法拉近了文本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在想象中身臨其境,發生深切的體會。最后,我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說說“在生活中,你遇到過相似的“魚”嗎?你是怎么做的?”這樣,就讓凝聚著作者靈感、豪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緒、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成為他們精力世界中最深層、最根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
好的板書是文章構造的簡縮,能體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課文的重點及教師教學的過程,我的板書力求顯示這些。
釣魚啟示篇三
有句名言說得好:“恒則成,靜則勝”。這一次釣魚,我終于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
那一次,爸爸說要到朋友家的池塘里釣魚。我就纏著老爸,要老爸帶我去,老爸被我纏得沒辦法,只好帶我去。
我先把魚竿往后甩,然后想用力的往前甩,可怎么也甩不動。我回頭一看,原來鉤子甩在不遠處的樹上了。我叫爸爸來,費了很大工夫才把魚鉤扯下來。爸爸把我批評了一番。我愧疚地低下了頭。
爸爸輕輕地說:“釣魚要有耐心,像你這樣還沒釣呢,魚就嚇跑了。”
從釣魚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才能成功!
釣魚啟示篇四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書,教給我們許多啟示。比如前不久,我和爸爸一起去京郊釣魚,天生急性子的我通過釣魚收獲了一個啟示。
釣魚前的準備一切就緒,我放好了魚食,用盡全身力氣把魚竿扔出去。支好魚竿后,我滿心歡喜地等待著魚兒快快上鉤。
我等啊等,等啊等,沒有一條魚兒上鉤,我的心涼了半截,有些沮喪。
我低著頭,炯炯有神地盯著水底:水草清晰可見,隨著水波左右搖擺。偶爾,有魚兒穿梭其間。可是,這些小魚好像知道我在這里,故意躲開我的魚鉤。
又過了幾分鐘,魚兒還是不上鉤,我失望極了,急得上躥下跳。爸爸笑了笑,小聲對我說:“小米,你要有耐心,不能大聲尖叫,不然魚會被你嚇跑的!”是啊,魚兒都被我嚇跑了,情況豈不是越來越糟。于是,我又繼續沉下心來,靜靜地等待。
過了不一會兒,果然魚兒上鉤了,我把魚竿往上一挑,哇!釣上了一條大肥魚!爸爸開心的為我喝彩:“你真棒!”我看著自己的“戰利品”,別提多高興了。
在回家的路上,一向和藹的爸爸嚴肅地對我說:“做任何事都不能馬上追求結果,要沉下心來,踏踏實實的,才能成功。”我連連點頭,把爸爸的話記在心上。
通過這次和爸爸釣魚,我收獲的不光是一桶活蹦亂跳的魚,還悟出了一個道理:當我在做一件事時,要沉下心來,不去想別的事,專心致志,才能成功。
釣魚啟示篇五
暑假的`一天,風和日麗,我和爸爸來到表哥家里釣魚,可是表哥擔心我們把他家魚塘里的魚釣光,所以我們只好保證只釣小魚。
其實,我和爸爸釣魚只是為了娛樂,況且,我們根本不會釣魚。
我和爸爸分別放好魚鉺,把釣線扔了出去,我們目不轉睛地盯著浮標,突然浮標抖動了幾下,水面起了一陣陣漣漪,我猛一提魚桿,別說是魚,就是一根水草也沒有。
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我們都一無所獲,我沒耐心了,干脆把魚桿扔下,自己跑到家里去玩了。
又過了二小時,我來到爸爸身邊叫他回去吃飯時,我大吃一驚,和我一樣三小時一無所獲的爸爸,桶里已有十幾條手掌大的鯽魚。
我從釣魚的樂趣中,悟到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無論在什么時候,做事情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足夠的毅力,堅持到底,才會“功夫不負有心人”。
釣魚啟示篇六
《釣魚的啟示》主要寫作者在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天傍晚,與父親在湖邊釣魚。一條大魚上鉤了,他們父子都非常高興,但父親卻讓他把它放回湖里去。當知道自己祈求無果時,作者只好沮喪地放掉了大鱸魚。
過了兩天,媽媽發現了那十元錢,問我為什么買了東西錢反而多了。我只好實話實說。媽媽一皺眉頭,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以后可不能這么做了,要知道,十元雖不是大數目,但是一個人的道德卻是無價的。”聽了媽媽的話,我慚愧的低下了頭。
早在幾十年前,英國作家韓素音曾說過:“現在全世界最大的毛病是什么?是沒有道德。”雖然現在與那個年代不一樣了,道德的規范會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不會變的,那就是強調個人的利益而損害別人的利益是不道德的。
直到今天,我知道了,十元是小錢,但它卻可以考驗一個人的道德。任何事物與人格相比,都不算什么。丟了任何東西也不能丟了人格。
釣魚啟示篇七
這篇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把鱸魚放回湖里,使“我”從中獲得終身啟示的事,說明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的;從釣魚到放魚,最后寫34年后的啟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大量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而理解課文的重、難點,就要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著手。
釣魚獲得的啟示,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圍繞啟示,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是學生學習的又一難點。由于學生的年齡、經歷的局限,領會起來很難。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引導學生討論、聯系實際來理解。
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理念。把學習過程之中的感悟、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3、理解“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明白父親讓“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聯系實際,受到“要遵守規章制度、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教學難點:理解父親的教育意義,懂得自覺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是這樣的:整體回顧 ,復習導入——初讀啟示,質疑——自讀自悟,解疑——聯系實際,指導行為。
課中,我先要求學生讀標題,說說文章主要內容,讓學生對文章有個整體的把握,接著引導學生直奔文章的中心,以“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為切入口,牽動起因,經過,繼而層層剖析:感悟放魚的“難”, 體會父親的良苦用心,理解父親的教育給了“我”勇氣和力量。這種直奔中心,變序教學法,避免逐段講解,節約了教學時間,突出“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更”這個重點,突破了“體會從釣魚中得到的啟發”這個難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明性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特殊是逆向思維能力。然后,我創設情境:假如你就是34年后的作者,此時你想對父親說些什么?這種換位思考的方法拉近了文本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在想象中身臨其境,發生深切的體會。最后,我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說說“在生活中,你遇到過相似的“魚”嗎?你是怎么做的?”這樣,就讓凝聚著作者靈感、豪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緒、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成為他們精力世界中最深層、最根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
好的板書是文章構造的簡縮,能體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課文的重點及教師教學的過程,我的板書力求顯示這些。
釣魚啟示篇八
農村什么最好玩?當然是釣魚啦。
上午,我和爸爸一人扛了根魚竿,向塘邊走去。
池塘靜悄悄的,一陣秋風吹過來,水面泛起漣漣波紋。
我們搬了椅子坐好,掛上一粒一粒魚食,魚線拋到塘里,等待魚兒上鉤。我一開始瞪大眼睛,目不轉睛地盯著魚漂。太陽越來越大,曬得我大汗淋漓,一條小魚都沒有上鉤。我的耐心被一點一點地磨掉,干脆把魚竿放在地上,拿起旁邊的手表玩起來。“潤潤,快拉!”爸爸對我喊。我的魚漂在動,我趕緊拉魚竿。哦,不好,我的魚食沒了,魚卻沒有上鉤。這條魚可真夠狡猾的,吃了我的魚食卻沒咬鉤。
我撿起魚竿,認真釣起來。這時候,只聽見小樹林里傳來清脆悅耳的鳥叫聲和不停歇的知了聲。兩分鐘、五分鐘、十分鐘……一條魚也不上鉤。正當我要放棄回家時,我的魚漂在往下沉,魚竿也在微微顫動。我欣喜若狂,趕緊拉魚竿,一條銀色的小魚被我拉了上來。它在空中擺動著尾巴,努力地掙扎著,卻終究逃不脫如來佛的手掌心。我把魚鉤從它的嘴里取下來,炫耀似的在爸爸面前晃了晃,扔進桶子里。
接下來,我釣得更認真了,眼睛努力地盯著魚漂,只要它沉下去了,我就趕緊拉魚竿。就這樣,一個下午的時間,我釣了六七條小魚。這對我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上一次釣魚的時候我只釣到了兩條。
通過這一次釣魚,我明白了,做事一定要認真。如果三心二意的話,這件事絕對做不成,做不好。
釣魚啟示篇九
《釣魚的啟示》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學習專題是“生活中的啟示”。本文是由"釣魚"和"啟示"兩部分組成的。主要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里,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那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五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仍有難度。特別是啟示部分爸爸告誡的話,學生受年齡、經歷的局限,領會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是教學的難點。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捕撈、魚餌、魚鉤、小心翼翼、操縱、交接、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里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并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并能概括“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父親對“我”的教導,作者受到啟示部分。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具準備:幻燈片、名言警句
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針對本文的特點,我選擇教法如下:1、以讀為主,讀思結合法。在教學釣魚和放魚的部分,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從而體會人物心理。2、小組合作交流法。在教學“啟示”部分,由于是本課的難點,我采用小組交流、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合作,學會解決問題。
1.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在此我設計的默讀環節,是因為默讀是小學高年級培養學生快速讀書的一種方法。在此讓學生得到練習。并讓學生找出有關描寫月夜的片段,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2.然后提問:“在這樣美麗的環境下,作者的心情也很美,是為什么呢?”學生能夠說出“因為作者釣到了一條大鱸魚。”我緊接著問“作者是怎樣釣到的魚?”要求學生找出描寫作者釣到魚的句子:“過了好長時間……”讓學生讀出釣到魚是很不容易的。這樣為后面作者舍不得放掉魚做鋪墊。
3.接著我再次引出:“作者這么費力釣到了一條什么樣的魚?”要求學生找出描寫作者釣到的鱸魚的句子:“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地翕動著。”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教師指導學生讀出作者此時的心情。
在這一部分朗讀時,同樣一個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讀起來也就不一樣。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讀出來,老師就及時給予肯定。學生把欣賞文字美,想象畫面美,甚至字里行間的意境美都通過感情朗讀給展現了出來。
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父親說的話,父親的話中蘊含著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內在美。如何讓學生去理解發現這種最崇高的美呢?”教師必須把學生自學、自悟,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發現。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自由讀4――9自然段。
課文中有大量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我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兒子說的話的語氣,感知人物心理活動,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悟。在學生入情入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讀讀、議議、想想。這樣學生就更深入課文內容了。小組再討論:如果你就是這位父親,在此情況下你怎樣勸這個孩子放棄這條魚?學生各抒己見,會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來說服兒子。從而深刻地體會出父親此時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對兒子的關愛,另一方面又要態度堅定地嚴格要求兒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須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學生再讀這段時,把“兒子”內心感受淋漓盡致地給表現了出來。從而體會到父親的言行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美麗。
通過組織和引導,讓學生感受到從小應該不貪便宜、誠實守紀、有道德。
在學生還沉醉在感悟父親的行為美,感悟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美的時候,引入“正是父親的嚴格教導,為作者 了一個美麗的人生。34年后作者事業有成,那是因為他的人生旅途中遇到過很多的“誘惑”,但是回想起父親的話他學會了放棄。”(學生討論:“誘惑”可能指什么?)我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你們很可能遇到過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和作者34年前的選擇一樣嗎?”我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的人生。
在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基礎上出示孟德斯鳩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么。”老師和學生一起注視著,默念著這句話。我相信道德美的豐碑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筑起。
1. 摘錄文中優美詞句。
2. 將文中某句話改寫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3. 搜集有關道德的名人名言。
釣魚 啟示
爸爸要我放魚(急切) 與非的問題,實踐
再三肯求(委屈、難受) 起來卻很難。
放魚(依依不舍)
釣魚啟示篇十
去年寒假,媽媽帶我和小舅舅去公園釣金魚。我很喜歡這兒的金魚,一條條顏色各異,造型優美。有的嘴角兩邊長著長須子,身子拖著一條袍子似的尾巴,像個小道士;有的頭很大,頭上像戴了一朵花似的,一對眼睛鼓鼓的,甚是可愛。
我跟小舅舅比賽看誰釣的多。過不多久,小舅舅就釣到了一條穿著紅裙子的“小公主”,他很是得意。一會兒功夫,他又釣到了一條長胡須的“小道士”。這可把我急壞了,我可一條都沒有釣到啊。我眉頭緊鎖,眼睛瞪得溜圓,生怕錯過機會。終于,有一條磷光閃閃的金魚要過來吃誘餌了。我既緊張又驚喜,猛地一提魚竿,“哈哈哈”,上鉤了。這時,我抬頭一看,旁邊的小舅舅不知不覺中已經釣到四條了,而我卻只有一條。真沒面子,我打起了找媽媽幫忙的念頭。
話未說完,就被媽媽堅決否定了:“不行!”
“為什么啊?”我氣急敗壞。
我有些失望,但也無可奈何,只好硬著頭皮繼續釣了。這時,魚兒們似乎都猜透了我的心事,紛紛向我這邊的魚竿游來。好一條白綠身子,靈動又敏捷的魚,又來一條全身金色的,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它們都釣上了。最驚喜的是,我最后還釣到了一條斗魚,斗魚行動迅速,有很強的攻擊性。
二十分鐘到了,我共釣到四條,小舅舅釣了六條。盡管我輸了比賽,但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獨立做”。此后,不管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我逐漸養成了獨立做事的習慣。這次釣魚真是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