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篇一
真正懂得讀書的人知道,讀書不是為了有個好成績使父母高興,讀書也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更不是為了升官發財。真正懂得讀書的人,一定會說,讀書是為了求知識,學做人。
我們讀書是為了能夠明禮儀,知廉恥,辨是非,負責任。在社會生活中,做一個有用的人。
讀書,可以傳承古圣光賢的精神遺產,可以與同時代人作精神上的交流,可以享受和吸收人類文化的成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做人。讀書是人類特有的神圣權利,我們應該好好利用享受這些權利。
讀書要讀“美德書”,美德書能夠幫助我們,使我們學會做人。
做人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書中有不少是我們偶像。《蒲柳人家》中的幾個普通人,那樣多情重義,那樣爽浪豪放,是我心中的偶像;“俠肝義膽”的文天祥,“精忠報國”的岳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也是我的偶像。正如培根所說,“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讀書要讀“智慧書”,智慧書能夠教會我們,使我們學會待人接物。
《傅雷家書》中說,“人一輩子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只有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是你頹廢,就好人”,“我們只求心理相當平衡”。我從中得到了啟迪。讀書是一個奇妙的過程。他人的智慧通過你的眼睛,經過想象的天井,進入你的心靈的空間,激起你心中的波濤。書中有聰明過人的智者,有才華橫溢的文人。如“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的諸葛亮,“不辱使命”的唐雎,高歌“大江東去浪濤盡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軾,“斗酒詩百篇”的李白……他們可以讓我體會生命的本質,引發對人生的思考。
讀書要讀“成長書”,成長書能幫助我們,使我們學到最基礎,最基本的知識,為將來扮演成功出色的社會角色作好準備。
我不會忘記科學家丁肇中向我們提供的忠告,不會忘記“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創新呼喚,不會忘記許多人生的名言警句,不會忘記許多了解青春的知識,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
多讀書,讀好書,讀課內的書,讀課外的書,讀各式各樣的書,讓我們與書籍結伴而行,讓書籍成為我們的羽翼,助我們飛翔,助我們成長。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篇二
家書,所謂就是家人間的來信。在《傅雷家書》中,傅雷在十幾年中給傅聰寫的一百多封信中,字里行間處處親情滿篇,還有對傅聰的教導,教他如何做人、做事。
在這本書中,每一封家書都是精神上的財富。傅雷給傅聰寫的信中,大到祖國之事,小到傅聰家庭當中的瑣碎之事。傅雷在給傅聰的每封信中幾乎都會給他強調一些重要的事,例如:如何對待感情、如何理財、如何對待工作、如何勞逸結合……等等。
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傅雷對祖國的熱愛,祖國之事,他是必要給遠在他鄉的傅聰提到,讓他時時刻刻知道祖國發生了什么事。而傅聰也真是像極了傅雷,傅聰身在異國他鄉,學習了很多語言,為國爭取了許許多多的榮譽。當然,他也必不可能會忘記了自己的母語,反而他的母語卻越用越流暢。
《傅雷家書》他教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那嚴厲的家規和那許許多多的禮儀,更多的可能是展示給我們的是傅雷與傅聰的親情。在我看來,傅雷和傅聰不像是一對父子,更像是一對兄弟,傅雷給傅聰的信中,除了把他是父親這一角色給傅聰展現出來,還有一個角色就是當作兄弟這一角色。
現在我讀了這本書,更多是的對自己自身的一個評價,以前的我總是對自己的父母不滿意,總是對他們大呼小叫,他們也是不停地包容著我,而現在,我已經今非昔比了,不會再像以前這樣了。
我感謝這本《傅雷家書》,他寫給傅聰的信,教導的不僅僅只是傅聰,更是我,更是讀這本書的每個人。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篇三
都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泓。我認為,母愛就像一首田園詩,幽遠清凈,清純淡雅,而父愛則像是一副水墨畫,深沉偉岸,博大無邊。今天讀了《傅雷家書》從一字一句中,能感受到濃濃的愛。
無時無刻不思念,每日每夜的擔心,更少不了逐字逐句的教導。傅雷及夫人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培養傅聰,教會了他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立業。其中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這樣一段話:
“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不贊成的。這是做人的基本作風,不僅對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說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證明你的心跡,待朋友不能如此馬虎。”
恩德是傅聰的好朋友。恩德的眼睛肌肉十分弱,即使她好學、聰明,收獲卻大打折扣。于是傅聰母親便寫信讓傅聰寫一封信,以朋友的身份,給她一些精神上的幫助。可傅聰在來信里卻責備自己太忙以至于無法寫信。于是,便有了上文。這樣誠懇的話語,是傅雷寫給兒子的,他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教會傅聰如何做人,做一個負責任的認真的朋友。也就是這短短的幾行字,像一只無形的手掌,在傅聰人生岔路口上,放了一個“前方危險”的指示牌。不是強迫,而是交流。
我想,這段話,同樣適用于我身上。我的朋友,能子啊我需要鼓勵時,為我加油;能在我需要幫助時,向我伸出雙手;而我對朋友的幫助,也不應停留在嘴上。
一頁一頁地翻過,但一行行文字卻久久地留在我的心里。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篇四
傅雷的作品我讀得不多,以前只是隱約對他有些了解。第一次讀他的作品便是《傅雷家書》。書中那些樸素的問候、不舍和想念戳中了我。傅雷原本會讓人誤以為他的文風會是雄偉壯闊的,但《傅雷家書》中因為父愛寫出來的文字是溫柔、細膩的,這恰好也是最打動人心的、最無法讓人忘懷的。
信中,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傅雷用自己的學識、經驗,教育兒女如何做人、做事、對待生活及藝術等問題,包含著一個父親對子女無私的愛。在為人坦蕩、秉性剛毅的父親的教育下,傅聰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彎路,最終成為鋼琴大師。
從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深厚的親情,傅雷夫婦平實的語言道出的是一片濃濃親情,讀后讓人感動不已。“你的信,我們看的多寶貴,我們雖然分離了,可是心永遠在一起,這是你給我們的唯一的安慰。”
他們與兒子以朋友的身份相處,并沒有要求兒子必須如何去做,而是以朋友的口吻,向兒子提起,讓兒子容易接受。他說:“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而且他謙虛誠懇地說:“我與兒子的相處中學到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教會我們如何和孩子相處,以怎樣的一種姿態交往。”
青年時期,正是情竇初開、對愛情充滿無限向往的時候。傅雷夫婦直言不諱地提出對于年輕人戀愛、結婚與做學問的關系的看法,讓我深思不已。他說:“就是我一生任何時期,鬧戀愛最熱烈的時候,也沒有忘卻了對學問的忠誠。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我至此為止沒有變過的原則。”這些傅雷在信中說過的話,相信傅聰學有所成之后,定深有感觸。
對成名成家的兒子不忘人生指南,而當成年后,兒子面對感情的選擇他竟也不失時機的予以幫助:“要找一個雙方缺點各自都能各自認識、各自承認、愿意逐漸改同時能彼此容忍的伴侶,這一點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侶。”而當他們成家后他有叮囑,切勿錢在手頭,越是輕視物質,越需要控制物質。
傅雷夫婦的愛更是偉大的。他們希望兒子能夠為了祖國人民更加努力,而不僅是為了自己。正所謂大愛無疆,傅雷夫婦的愛子之情,已上升到愛祖國、愛人民的層次,這是一般父母所不及的。傅聰不僅是他們的兒子,也是祖國、人民的兒子。
我想每一個孩子都能讀懂那背后深沉的愛。他們作為父母是完美的,也是我深深的敬服與愛戴之后,不會去想擁有的,因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們愛我,那些我厭煩的嘮叨、管束、斥責都代表著他們愛我。
他們給了我一個家,讓我無論何時都有所歸;他們給了我他們的人生經驗,讓我不必經歷他們經歷的那些痛楚;他們給了我他們能夠的一切,讓我如每個孩子般長大;他們會在每一次斥責后落淚,在每一次憤怒后原諒,在每一次失望后包容。
我不要沙灘小島馬車和城堡,我不要人山人海的熱情尖叫,我不要五光十色燦爛輝煌的燈光在閃耀,我只想有一天,我能成為父母、祖國的驕傲。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篇五
父母是偉大的,無私的!他們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教我們生活的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他們把愛無私的獻給了我們,又毫不吝嗇的向我們傳授生活的經驗。
我們正處于青春期,正是躁動不安的年紀。很少有人安安靜靜的穩下心來和父母談談志向,談談理想,甚至連平時的嘮家常也已經成為一種奢求。“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趁父母還年輕,趁父母還健在,讓我們靜下心來多陪陪他們吧!
張麗珠
在飽含深情的愛的甘露的澆灌下,傅聰兄弟在強手如林的國外出類拔萃,脫穎而出。一封封家書,寄托的不僅僅是一聲問候,一句祝福,還飽含了父母在背后那份望子成龍的期待。一句句教導,無不蘊含著源發于內心深處的親情。
書信,寄托著千萬句關懷,千萬條思念。在這一百多封家書中,我們所領略的不僅是文化的經典,更是那句“諄諄人世語,悠悠父子情”的情意。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篇六
傅雷對兒子的失敗,并沒有責罵,也沒有訓斥,而是祝賀兒子又有了一點失敗的'經驗,再教兒子如何面對失敗,戰勝失敗。這種循循善誘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是一般家長能做出來的。是的,在生活中栽了跟頭并不是壞事,重要的是事后能否爬起來,這樣,便有了一次失敗的經驗,離成功更近了一步。每個人的成功都伴隨著痛苦,戰勝痛苦,就能成功。
傅雷對兒子說話,一會兒像一位語重心長的長輩,教育孩子如何做這做那,這個放心不下,那個放心不下;一會兒像一位知心朋友,在困難時給孩子打氣、談心、給予安慰,解決煩惱。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講方法,大道理誰都懂,孩子需要的僅是一點安慰,因為這安慰可以使他們的意志更加堅強,行為更加獨立。
一般家長,為了鼓勵孩子,讓孩子以自己為榜樣,把自己說的無比偉大。但這也是不好的,因為一旦讓孩子發現父母在說謊,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直至不服家長管教。傅雷將自己兒時的不用功毫無保留地告訴兒子,只是為了鼓勵兒子,不要為俄語成績太低煩惱。傅雷并不希望兒子以他為榜樣,他對兒子就像對待老朋友一樣推心置腹,沒有秘密。傅雷這種對待兒子的方法,就是一般朋友之間也很難做到。
雖然傅雷對待兒子像朋友一樣,但在兒子犯有原則性錯誤時,哪怕是很小的一個細節,也要立刻糾正。人的儀表儀容十分重要,人們之間的第一印象就是靠儀表儀容得出的。行為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行為會給他人留下美好印象,但不文明的、不合習俗的行為會讓他人惱怒,尤其是對師長和老人,只有行為規范,他們才愿意為你講授知識。好的行為規范可以使人受益終身。
傅雷對兒子的成功沒有大加贊許,而是語重心長地給兒子講一些生活中的細節,提前防范一些不好的習慣。對于兒子已經懂了的道理,沒有長篇大論,只有一句“你是對的。”節約,是一種傳統美德,但如今有許多人不懂得節約,尤其是一些暴發戶。在精力方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分散精力往往一件事也做不好。生活也是一件較難處理的事,對生活有預見的人,知道防患于未然,才能生活得好,才可能生活得有品質。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篇七
關于《傅雷家書》,很難講,翻書評,褒貶不一。在我這,更想以傅聰為引子來講一講。
傅聰是有一定音樂天賦的,在三至四歲時,就愛聽古典音樂,這一點也是被傅雷發現了。就這樣,抱著一種多一項藝術也是好處的想法,將傅聰推上了一條音樂路。
傅雷為傅聰鋪了一條路,一條音樂路。
而傅聰在音樂領域中,也是在不斷地成長。這條路上,有坎坷,有辛酸。
九歲半,傅聰在梅百器先生門下待了三年。好景不長,在一九四六年八月,梅百器先生故世了,傅聰不得不換教師,但一個合適的也沒有。問題兒童,一個令人不喜的稱號就掛在了他的頭上。
可他學音樂的念頭并沒有放棄。
離開云大后,他拼了命地練習,衣褲盡濕,也不稍休。加上本身對音樂有一定的天賦,對音樂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于是,在他的音樂路上,他開始慢慢成長,慢慢獲得成就。
勇于打破常規,他將生活一切美的事物,強烈的感受融入音樂,豐富了藝術的意境,也彌補了音樂傳統的不足。
他越來越成熟。
因此在后幾年,他被波蘭的教授們認為富有肖邦的靈魂。有一句評價是這樣說的:只有古老的文明才能給傅聰多么難得的天賦,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國藝術的意境。
傅聰對音樂的理解,變得深刻,這也使他在成長的道路上更遠了一步。
傅聰活的快不快樂,我們誰都不知道;但至少,他活得成功,他走的是一條通向成功的路。
就是在傅聰的成長路上,最離不開的,是傅雷。
他在傅聰的心中播下了一顆種子,慢慢發芽。在這之間,他對傅聰進行了本國語文的教學,將語文知識、道德觀念和文藝熏陶結合在一起。所以傅聰才能被稱贊富有肖邦的靈魂,肖邦的意境像中國藝術的意境,因為中國藝術教育在傅雷的引導下已經慢慢根深蒂固。
換一種說法,傅雷推動了傅聰對音樂的認識。
他還說過,他的教育并不是沒有缺點的,尤其是用的方式過于嚴厲,過于偏激,傅聰的童年時代與少年時代,遠不如一般青少年的輕松快樂。是望子心切沒錯,但也不能否認傅雷的教育就是失敗的。
不僅僅是傅聰,傅雷在他的路上也在越走越遠。
就像他說的那樣,不管傅聰將來學哪一科,能有一個藝術園地耕種,他這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他是一位智者,也是一個好父親。
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因此教育方式不同,行為習慣不同。與其批判不足,更要做的,應該是發現閃光點,并汲取經驗,化為自己的教育方式。
每個人都有一條路,付聰是,傅雷也是。
在傅聰的路上,傅雷為他打好了基礎;
在傅雷的路上,傅聰使他不斷對自己有新的認知。
所以啊,這不僅僅是傅聰的路,也是傅雷的路。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篇八
以書信的形式的書幾乎寥寥無幾,但是著本傅雷家書給予我不一樣的讀書體驗。整本書中的大致內容是在1954年到1966年期間,以傅雷夫婦與出國在外的兒子傅聰的家信呈現的。然而這本家書記錄了兒子傅聰的出國留學,事業成功,家庭圓滿的成長經歷,和與此同時傅雷夫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然而可惜的是,這些來來往往的信一直到傅雷夫婦在文革雙雙自盡中結束并且消逝,一直到十幾年后才被人發現,為世人留下了精神上的遺產刊行三十年。
傅雷出身于1908年,他年輕時留學法國,是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正因為如此,傅雷對自己的兩個兒子有很大的影響。傅聰成為了世界有名的鋼琴家,傅敏成為了一名小有名氣的英語教師。
本書的序言是由傅雷的好友,同為翻譯家的樓適夷講述了傅雷夫婦葬禮上與傅聰傅敏的相遇,從而引出了他對傅雷一家從前的回憶。主要講述了從孩子們小時,傅雷作為父親如何嚴格教育他們。有傅聰在傅雷的規定下每天上下午幾個小時的彈琴練習。還有傅聰之后在異國他鄉時距離使他和祖國家人隔絕時,一直靠書信連接著,然而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傅雷堅持和兒子進行書寫交流與互相的學習,傅雷也最終成為了其中的犧牲品。
在整篇家書里,令我影響深刻并且深有感觸的片段是在1954年的時候。當時傅聰正要出國留學,傅雷只能把自己的情感寫在自己的書信里。傅雷寫到,他自己一直覺得虐待了他,自己一直因為小事和兒子爭吵。然而對于兒子的離別,我相信幾乎每一位父親會像傅雷一樣依依不舍的。傅雷曾寫過:園丁以血淚灌溉出來的花果遲早的送到人間去讓別人享受,可是在離別的關頭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緒呢?就像大家眾所周知人都有一死,當到了那個時候人總會浮現出不一樣的情緒一樣。也正因如此,傅雷開始審視自己,以前從未表現出來的父愛,也在傅聰要離去時漸漸浮現出來。
在這一百八十多封信里不僅僅體現出了父母單純的愛,更多的是兩代人藝術的碰撞,作為父親激發兒子對事物的感想,還有最重要的如何吧自己的藝術情操反映在自己的生活中,教他做人。這些也是這位父親的教子方法還有他自己的愛的體現。也一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也因為擔心自己的兒孫的恐懼下,選擇了吞下劇毒。傅雷的一生都為了兒子所付出,以及彌補,做為中國父母的典范是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