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楓橋夜泊篇一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理解第1首詩的意思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通過查找的相關資料,介紹張繼、高適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讀三首古詩,讀準生字的字音:吟、 殘、 瑟(說說易寫錯的字和字在詩中的意思)借助注釋和字典說說你讀懂了什么?(試著初步講講每首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梳理。有的可以師生及時解決,有的則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匯報自學情況,相互補充,互相糾錯。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教師點撥時設問: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邊看書中的插圖,邊讀詩句,體會當時作者的心情。
5、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詩句(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出現畫面),然后指名讀,再評讀。(朗讀指導,見教材建議)
6、背誦這首詩。
三、體會學法
說說我們是怎樣學習這首古詩的?學生邊說,教師邊歸納邊寫板書: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楓橋夜泊篇二
一、古詩激趣
1、學生交流古詩,背誦古詩。
2、回憶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1)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2)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3)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4)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二、揭題,學習《山行》
1、認真讀詩,想一想哪些你能讀懂了?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學生用課外知識交流對杜牧的認識,加深記憶,更方便的理解詩意。
(3)交流:石徑、坐、霜葉、紅于、白云深處……
(學生發現交流,在結合學生質疑,解讀古詩詞魚。)
3、句子的理解:
a、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
b、山上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
c、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
d、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
4、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古詩的詩意。(自己說、同桌說、指名說)
5、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6、介紹古詩(可用小導游、小畫家、小詩人……來表達古詩的意思。)
7、交流: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讀熟練的基礎上,體會感情。
8、美讀古詩,形式多樣,體會情感。
一、質疑導入: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游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余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三、了解課文大意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后注釋,了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四、感受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剛才的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課文,豐富認識
2、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
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詩人愁到什么程度了?
又從哪個字可以看得出來?
眠是什么意思?
那詩人不是睡著了嗎,你是怎么理解的?
3、詩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凄慘――
天氣寒冷,周圍布滿了霜氣――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
總之,全詩著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帶著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4、你愁過嗎?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詩人寫得多真實呀!帶著詩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過的愁,我們再來讀這首詩,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創設,加深理解
七、自由背誦本詩。
楓橋夜泊篇三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夜深了,一輪殘月掛在天空,星星貪婪地眨著眼睛,烏鴉在枝頭“哇哇”地叫著。江面上漾著絲絲波紋,一條竹筏小舟出現在江上,里面正坐著落榜的張繼,此時此刻,張繼的心中充滿憂愁。那張榜文怎么就不能出現“張繼”這簡單的幾筆呢?當今,飽讀經文的他,此時正趕往京城赴考,可是,名落孫山。他懷著憂傷的心情再次蕩漾在江上,抬頭望望,霜華布滿天空,心中的想法該如何向誰去訴說。回家該如何跟家人交代呢?張繼正猶豫著,漫步從船艙走到船板上,望著江岸的紅葉,漁船上星星點點的燈火,憂愁地難以入眠。張繼在船板上來回走了幾回,樹葉在沙沙作響,一股涼風襲來,他合上衣,站立在那兒。轉眼就到了姑蘇城外,一座座石墻矗立在旁邊,瓦片發出亮光,商人們匆匆地運著貨物。竹竿在江面上輕輕地劃動。以前寒山這位和尚住過的山上,有一座寺叫“寒山寺”,寒山寺里傳出隱隱約約的鐘聲傳來,在張繼耳中,平日清脆、悠揚的鐘聲,如今確實格外刺耳。
張繼的心中涌起一股心泉,走進船艙,磨起墨來,提起筆,憂傷的寫下了《楓橋夜泊》,寫完低聲吟誦起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聲音里夾雜著憂傷、悲痛。小舟漸漸消失在縷縷微風中,它載著張繼金榜題名的夢想。
楓橋夜泊篇四
各位評委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楓橋夜泊》。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對本課作具體闡述。
《楓橋夜泊》是語文國家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本單元課文旨在通過文本讓學生欣賞、領會大自然的美麗景象。《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詩人借景抒發了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1.能有節奏地誦讀詩歌;能結合注釋初步理解詩意。
2.能在誦讀過程中抓住詩眼及意象進行畫面想象,進一步領會詩人感情,從而形成個性的情感體驗。
3.培養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為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重難點確定為:抓住古詩意象,通過吟誦理解詩意,領會詩情。理解詩人是如何表現“愁”的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本課教學將充分體現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勢,利用圖畫、聲音讓學生獲得具體的感受,從而拉近學生與詩人與文本的距離。
2.體驗學習教學法。本課重點是抓住古詩意象,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因此教學時,我將讓學生把古詩還原成圖畫,在想象的過程中完成個性的領悟。
3.提示點撥法。點撥學習思路,激發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考。點撥學習重難點,本課難點是理解詩人的“愁”及詩文傳遞出來的清幽凄冷的意境,這時我將提示詩人寫作背景,幫助學生加強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
4.評價激勵法。本課教學我講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開放的閱讀思維空間,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標準答案,都給予認可與鼓勵,這也有助于形成學生的個性情感體驗。
教學相長。本節課我主要采用的學法有三個:
1.誦讀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依據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學流程設計:
談話導入:我們從“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中看到了詩人眼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從“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體會到元稹對秋菊的獨愛之情。江南秋夜,橋畔孤舟,常年的羈旅生涯,使詩人張繼對水鄉靜謐幽美的景色有著更深的感受,頓時綿綿詩意流注筆端,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
1.讀,讀出語感。
先聽老師范讀,給學生一個初體驗。然后讓學生對照注音、注釋讀,解決字音詞義的問題,再聽錄音跟讀,檢查自己誦讀時在字音上是否正確。因為已學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絕句,學生已做過劃分七言絕句節奏的練習,所以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邊讀邊劃句子節奏,然后請個別學生誦讀,大家評議節奏劃分是否正確。這個環節主要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2.誦,誦出情感。
這個環節是教學的重點。在學生讀出語感的基礎上,再次回歸文本,請學生認真誦讀全詩,找到詩人看到的和聽到的。詩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聽到的有“烏啼”、“鐘聲”。要學生理解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意象是有難度的,所以我將意象具體化,充分利用圖畫、聲音讓學生真切地體會這些意象帶給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根據圖畫采用個別讀、分組讀、男女對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理解詩的內容。然后讓學生想象自己是詩人換位邊讀邊思考:看到這些畫面,聽到這些聲音,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心情如何?逐步把學生融入到詩歌感情里。有了上面的情境體驗,接著請學生找出詩中最能表達詩人情感的一個字,在學生找到“愁”字后,我順勢介紹“愁”就是本詩的詩眼,并板書“愁”,突出重點。圍繞詩眼,拋磚引玉,“詩人為什么愁”,激發學生興趣,進而把學生帶入背景的學習中:楓橋在蘇州,距離詩人的家鄉湖北襄陽千里之外。此時,詩人不是一個怡然自樂的游客,而是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夜深了,詩人獨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詩中的“愁”。接著讓學生繼續誦讀,從讀中去體會詩人的憂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讓學生領會詩的格律美,進一步領會詩的意境美。我先示范吟唱,順勢激發學生吟詩的興趣。(播放教學過程視頻)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詩,一人畫詩,把詩中的意象在畫中展現出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樂自然融合。學生在吟詩中感受古詩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畫中深入理解詩意,感受詩情,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愁”,緊接著,抓住“月落”、“江楓”、“漁火”這三個意象進行重點指導,力求通過點來突破面,以詞的理解來融匯整首詩的感情,突破難點。“月落”在畫面中,不好表現,我會點撥學生想象已學的古詩中寫月亮的一般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再問學生“張繼一直守著天邊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么?”這樣,“月落”就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那是憂郁、孤獨、傷感。在給圖畫用色的時候,主要有“江楓”和“漁火”兩個畫面,受到插圖和現實生活的影響,學生畫楓樹有的會用紅色,我不急于否定學生,而是順著學生的意思,請他談一談這樣用色的原因。對于用紅色的,我會說“楓樹在秋天是火紅的。可是,此時月亮已經落了,在沒有月亮的夜晚,沒有燈光,你能看得很遠、看得很清楚嗎?學生能從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經落下,江邊的楓樹模模糊糊,船上的漁火星星點點,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我再點撥“此時,在昏暗的夜色中,詩人會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個詞形容嗎?”在學生理解詩人很孤獨甚至凄涼后,我將和學生辨析,“霜能不能滿天,是不是詩人寫錯了,用詞不當?”學生各抒己見,最后達成共識,詩人凄凄冷冷,感覺到霜氣滿天,實際上是到處都冷,沒有一絲溫暖。在此基礎上,請學生閉著眼睛想象畫面,再次吟唱詩歌。
4.品,品出好感。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古詩意象的傳情達意之效,我選擇了本詩其中一個意象—鐘聲進行拓展。一邊播放“鐘聲”,一邊提示:寂寥中飄來陣陣夜半鐘聲,渾厚深沉,悠揚不息,正是這姑蘇城外的古剎鐘聲,給楓橋夜景注入了歷史的內涵,雋永含蓄,耐人尋味,使詩的意境得以升華。遠離家鄉的惆悵,科舉落榜的失意下,張繼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這首詩,讓張繼名垂千古,讓蘇州名揚天下,讓楓橋成為當地三百余名橋之首,讓寒山寺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勝地。
鐘聲,是古詩的一個獨特意象,把鐘聲寫進古詩的還有:(看幻燈片)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贈闕下裴舍人》錢起
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陽。
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長懷捧日心。
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發對華簪。
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用“讀”、“誦”、“吟”、“品”四步驟學習其中一首,在這種橫向的拓展延伸中,進一步讓學生領會古詩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楓橋夜泊》說課稿一等獎
這節課,少了冗長單調的解詞析句,但超綱達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過吟誦表現之,同時感受到漢語的聲韻之美。課堂氣氛活躍,我教得很輕松,孩子們也學得輕松。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播放教學效果視頻)
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古詩中的內容用圖畫展現出來也是學生對古詩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創造的過程。
當然,在本設計中,有些問題還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學生對“漁火”這一意象缺乏現實了解,所以在根據古詩作畫的環節里,體會漁火傳達的思想感情有難度,以致教學目標無法順利實現。這啟發了我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多做些知識鋪墊。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說教學反思在教學實踐后,說課在教學實踐前。存在結構錯亂的問題,這樣的反思為反思而反思,起不到真反思真改進的作用。
楓橋夜泊篇五
“最后我就送你們兩家到一個景區,我就不進去了。去哪兒?”
“獅子林行不行?”
“拙政園好不好彎?”
“還是去寒山寺吧!”我打斷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我想起了張繼筆下的《楓橋夜泊》便提議道。大家一致統同意。老大遠,就看到寒山寺那標志行的屋頂,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進入了楓橋風景區,矗立在大地上的“唐燈”首先映入眼簾。它如同在火熱的太陽下站立的巨人一般。我試探性的一摸,哇,上面真燙!!我趕趕緊拿開手,我可不想成為書世界上第一個烤人肉的人。(搞笑一下)
楓橋夜泊篇六
“揭榜啦,揭榜啦!”,“走快去瞧瞧!”,“讓一下,等等,有我,有我!”。放榜了,街上炸開了鍋,榜前熙熙攘攘,擠得水泄不通。天陰沉沉的,我猶豫著要不要過去看看,去嗎?去吧,走吧……可一剎那間,我想起,上次不也是信心滿滿地去查榜嗎?結果看見了嗎?沒有,從來沒有!多少次帶著自信離家,又是多少次上街買了副“哭喪臉”的面具回家,這次若不上榜,我還有什么顏面回鄉見親!
“張繼!”我回頭一看,同行友人奔來,“怎么不去看榜?走,我們一起看看去。落榜無妨,三年后再考!”真的無妨嗎?我看著友人,心開始動搖,說不定這次就上榜了呢?我的手不自覺的扯袖口,手心里的汗一陣陣的冒出,袖口濕了。
抬頭看看榜,沒有我,沒有,還是沒有我的名字。我想著,或許看漏了吧,仔細再看了一遍,沒有,還是沒有。連著看了很多遍,仍然沒有,我的心一下子跌落谷底。又沒上榜。
楓橋夜泊篇七
一輪殘月掛在夜空中,烏云蓋滿了天空,烏鴉那凄涼的叫聲,打破夜里的寧靜,樹葉上蓋著一層薄薄的白霜。
江面泛起了層層漣漪,風吹打著楓葉發出“咝咝”的響聲,港口漁船的燈光在夜光中若隱若現。
張繼穿著單薄的布滿補丁的外衣,一甩一甩的長袖,在夜空中顯得格外顯眼,那古胴色的臉有許多皺紋,他正呆立在船頭望著前方。
遠處姑蘇城中,顯露出一點兒微弱的燈光,不時傳來嬉笑聲,守城門的士兵早已休息去了。
張繼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兒子和年邁的母親在寒峙港口為他送行的場景:老母親提著燈籠,兒子和妻子目睹著他的客船離去。可是他已經60幾歲了,想進京城趕考,做官,可是再一次名落孫山。
“咚——咚咚”鐘聲響起,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鐘聲像鐵錘似的敲在他的心上,那種失望感覺又一次占據了他的心。船駛向了港口,船夫把船用纜繩綁住,并招呼客人們下船。張繼抬著腳,慢慢地走上了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