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短歌行教案導入篇一
1、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全詩。
2、培養學生穿透詩文把握文章內涵的能力。
3、教育學生自覺珍惜時間,樹立遠大志向。
體會詩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態度,正確評價詩人。
1、導入新課
說到曹操,歷史上對他的評價眾說紛紜,毀譽參半。易中天是這樣評價曹操的:可愛的“奸雄”: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奸詐妍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可以說是大家風范,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
曹操到底是怎樣的人呢?這節課讓我們走進《短歌行》來認識曹操。
2、寫作背景
赤壁大戰前夕,在曹軍用鐵鎖連舟之后,曹操看著大軍威武的氣勢,以為不日就可掃平四海,統一中原,不禁喜從中來,于是備齊鼓樂,以歌舞壯軍威,飲至半夜,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發了自己立志統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孫劉聯軍大敗赤壁,然而這首不朽的樂府詩卻被廣為傳唱。
3、作者介紹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統一中國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舉;也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
但歷來人們對他毀譽參半。當年,汝南名士許劭稱之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陳壽在《三國志》中:“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戲曲舞臺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臉奸臣,成為一一個陰險、殘忍、狡詐、狠毒的人物。
4、題目解說
《短歌行》是漢樂府曲調名,“長歌”“短歌”是指歌詞音節的長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舊題寫的新辭,原作共兩首,課文選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傳世名篇之一。
5、層次結構
全詩可分為四層:前八句為第一層,詩人慨嘆人生有限,抒撥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功業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為第二層,通過思念賢才、宴飲嘉賓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為第三層,寫對賢才的仰慕,想象賢士到來,暢抒情誼;最后八句為第四層,寫賢才擇主和自己希望搜攬人才以完成統一事業的宏偉抱負。
6、全文分析
明確:(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2)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2、這幾句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那么“朝露”和“明明”的本體是什么?由此可看出“憂”
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憂的內容是人生短暫、時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陽升起,便轉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來表達人生短暫之情。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來比喻人才難求。憂的內容是“人才難求”。
3、作者要找什么樣的人才呢?又將以何種態度對待人才呢?用原文詩句回答
明確:(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詩經》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過來,表達渴望得到有才學的人。
(2)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詩句,凝練生動地描寫出對待人才的態度。
用典作用:(1)委婉表意。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
(2)誠少語辭之繁累。
(3)充實內容、美化詞句。
(4)使立論有根據。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驗證作者之理論。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短歌行》。
2、課后練筆:《我眼中的曹操》。
短歌行教案導入篇二
1.導入語:歷史上的每一個著名人物都有人去評判,當然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而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詩的作者,有的人說他是治世能臣,亂世奸雄,也有的人說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這個人確實是集英雄、奸雄、梟雄于一身,一個雄視古今的人物,同學們他是誰啊?(曹操)對!這個人就是曹操,在我們初中的時候,我們學過曹操的《龜雖壽》、《觀滄海》,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曹操的另一部作品《短歌行》,來看看曹操的人才觀是怎樣的。
板書:短歌行曹操
2.作者:說起曹操,大家都不陌生,而且也學過他的作品,那么就請同學來說一說曹操,好!同學們說的很對,說明老師以前講的沒有白講,老師在明確一下,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代表作品:《龜雖壽》、《觀滄海》。
3.背景:而我們今天所學的《短歌行》這首詩是寫于建安十三年,當時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勢力,在赤壁之戰前夕,酒宴眾文武,飲至半夜,忽聞烏鴉向南飛鳴而去,曹操由此創作了《短歌行》。
接下來給大家兩分鐘時間,讀一讀這首詩,明確字音并感受一下這首詩,哪位同學來讀一下。首先我們來看標題《短歌行》,漢樂府的曲調名,樂府有“長歌”、“短歌”之分,四字句就稱為“短歌”,其中“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題材。
我們來齊讀一遍古詩,短歌行1、2
我們讀完了這首是,我們能體會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
我想問同學們,我們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憂。文中直接表現“憂”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接下來我們就結合詩句分析思考曹操在“憂”什么?
1)“對酒……去日苦多”譯。引導
明確:憂人生苦短,功業未成
人生苦短,人生就如同朝露一樣易逝(比喻)
詩人只有借著杯中之酒來消愁解愁緒,那么我想問同學們,就真的能為詩人消愁么?
不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那么什么才能真正消解詩人的愁緒啊
人才,我們接著看
2)青……笙
憂人才難得,賢才難得
要想成就功業,必須有賢才的輔助,曹操在詩中表達了對人才的渴慕之情
用典:指在詩句中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任的成句,故事
作用:言簡意豐,以少勝多,富有書卷氣
3)“呦呦鹿鳴……鼓瑟吹笙”這一句詩人又假設人才如果來了,自己將熱烈歡迎的場景
好,我們同學齊讀第一節,注意讀出“憂”的情感。
第二章的一開始詩人看到了明月,不由的“憂”從中來
思考半分鐘
案:前面我們說到時間的流逝使曹操充滿了緊迫感,但真正憂的并不僅僅是歲月的流逝,曹操知道時不待我,靠自己的個人努力是難以實現心中的“治世之夢”,所以要依靠人才,但人才如天上的月亮一樣難求,所以曹操才會在這個問題上苦苦追求。
而接下來的四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是詩人想象賢才歸來
“陌”、“阡”都是指田間小路,東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如《桃花源記》中的“阡陌交通”
“枉”枉駕,屈駕。“用”以。“存”探問,問候
“契闊”久別重逢。“”通“宴”。“舊恩”指往日的情誼。
這四句是:客人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枉駕來訪,主人久別重逢,歡快暢談,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誼。憂思不絕,仰慕賢才。
最后八句同樣運用了比興和用典的手法
先用比興的手法,“烏鴉”比喻“賢才”
齊讀整首詩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強的詩作,然而他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了濃郁的抒情意境當中,全詩巧妙地運用了比興,用典等手法,來表達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詩人以貌似頹廢的意態來表達及時進取的精神,以放縱歌酒的行為來表現對人生哲理的嚴肅思考,以觥籌交錯之景來抒發渴慕人才和一統天下之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最后,讓我們再次齊聲朗讀這首詩,并背誦本詩。
短歌行教案導入篇三
1.通過預習能介紹作家及創作背景;
2.說出詩人求賢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懷抱負,并能通過朗讀表達;
3.能找出詩歌中一兩種藝術手法,說出它的用處。
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內容)。
誦讀、合作、探究
曹操的作品《觀滄海》、《龜雖壽》
正音
觀看《三國演義》視頻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學生邊看邊作批注,朗讀如何處理情感。
進行誦讀指導
有著赫赫戰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憂”
人生苦短賢才難得功業未就
《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言志詩,全篇抒寫了年華易逝的感慨,表達了求賢若渴的心情,表現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板書設計
人生短暫
因何而憂?賢才難得
功業未就
黃秋云
短歌行教案導入篇四
1、知識與技能:
(1)找到本詩的詩眼“憂”,了解詩歌創作背景,結合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詩人人物形象和詩歌情感。
(2)簡單了解建安風骨和歌行體的特點,學習并把握詩歌鑒賞中常用手法:比興、用典等。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情境創設、新舊知識聯想、師生共讀、反復吟誦等方式進行文本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帶領學生感受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在亂世的豪情壯志和求賢若渴的心情,引導學生樹立時不我待、應有擔當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重點:理解曹操的“三憂”(人生苦短,求賢不得,功業難成),體會詩人對時光易逝的感慨,對賢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教學難點: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和使用的用典、比興的手法。
(一)導入
你了解曹操這個歷史人物嗎?我們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學習過曹操的哪些詩句?
《觀滄海》《龜雖壽》
結合你之前的閱讀經歷,曹操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可從名著、電視劇等分析)
魯迅先生曾于1927年指出:“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實方法。”又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由于曹操這一歷史人物確實具有多重性,要還其真實面目我們必須用辯證的方法看待問題,才能得出實事求是的結論。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當年曹操夜宴群雄,橫槊賦詩時所吟唱的《短歌行》,從一個側面來了解一下這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解題:1詩歌體裁:歌行體
“行”是詩歌體裁的一種,常與“歌”并稱,可配樂歌唱,漢魏以下的樂府詩常題名為“歌”或“行”。
“長歌”“短歌”都是漢樂府中的曲調名稱,根據歌詞音節長短進行劃分,通常長歌熱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所以我們可以從音律節奏和風格來判斷長短歌行。
2、建安風格:(三曹代表人物)建安時期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意境宏大,筆調朗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個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或“魏晉風骨”。
(二)初讀,整體把握
1、全班齊讀,感受詩歌節奏,糾正讀音
2、在這首詩中,有一種情感反復出現,這就是本詩的詩眼,你能找到它嗎?
詩中哪些詩句出現了憂呢?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三)再讀,分層把握詩歌內容和情感
請你根據詩歌內容為詩歌劃分層次,一起尋找詩人“憂”的原因
第一層: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手法:設問(人生幾何?何以解憂?自問自答)、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借代(杜康,本是造酒的人,現在指酒)
從中我們看出詩人為何而憂?(時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憂)
第二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手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鄭風·子衿》,原指姑娘思念情人,在這里指渴望得到賢才。
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出自《詩經·小雅·鹿鳴》表現宴會場合的盛況,這里指對招納賢才的熱情。
你知道以上兩句用了什么手法嗎?(用典)
用典: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引用古籍中的詞句和故事就叫做用典。
請你找一找在本詩中還有哪些地方是用典?引用了什么典故?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管子)
周公吐哺(周公廣納賢才)
在第三層中出現了許多意象,請你將這些意象找出來(明月、烏鵲)
這些意象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比興,將明月比作賢才,將自己比作無枝可依的烏鵲,表達了對賢才的渴求和自己惟恐賢才不至的憂愁)
通過第三層,我們可以分析出詩人在憂什么?(賢才難得)
第四層: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天下歸心:天下人都歸順于我(志向)
將用典和比興的手法結合起來,引用了周公廣納賢才的典故,以山高海深比喻廣招人才的博大胸懷并以此起興,意在表明詩人以開闊的胸懷接納賢才,唯才是舉,渴望天下歸心的志向。
從第四層我們能看出詩人為何而憂?(功業難成)
知人論世:介紹曹操,了解本詩創作背景,深入理解詩人“憂”的原因。
這首詩緊緊圍繞一個憂字,抒發了作者因時光易逝、功業未就而產生的苦悶心情和招納賢才、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我們鑒賞了詩歌的思想情感和藝術手法,更深刻地理解了這首詩。我們站在人生之路上,每個人都應該具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所以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該勉勵自我,只因為“時不我待”。
拓展:
不能,本詩中詩人表達賢才難得的心情看似重復,其實也存在內在的邏輯性。他用一詠三嘆的方式來表達他對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禮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來吸引人才。
曹操都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那么現在你作為領導,你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呢?
你們想成為這樣的人才嗎?如何成為這樣的人才呢?
短歌行教案導入篇五
教學目標:
通過誦讀和分析討論,體味《短歌行》“憂”而奮發、慷慨悲涼的思想感情;希望能為學生學習古詩文提供一個一般性的樣例(誦讀熟悉-解決詞句疑難-領悟思想情感-誦讀鞏固)。
教學設想:
1、貫徹兩個思想:誦讀是基礎,盡量讓學生自己討論分析。
2、本詩的思想感情還是較明顯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卻是個難點;應該通過分析曹操的生平、為人及寫作背景來評析,給學生一些相關的補充閱讀材料是必要的。
3、全課教學分為三塊:初步體味(熟悉內容),深入體味(討論分析其思想感情),鞏固體味(誦讀、聽音樂)。深入體味部分用三個問題來結構(你對詩中哪個句子有感觸?“憂”、“求賢”各為了什么?曹操何許人也?)。
教學過程:
一、熟悉詩歌
1、導入:
自唱《短歌行》。
(過渡語:遇到古詩文,我們怎樣進行學習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來再說)
2、要求學生用5分鐘的時間來背誦全詩,之后齊聲背誦。
(過渡語:……接著再來解決古詩文中的疑難問題)
3、解決難懂的字詞句(要求學生參看注解,提出不懂之處,一起解決。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如“月明星稀,烏鴉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4、叫2個學生個讀詩歌。分別叫他們說說自己為什么要這樣讀詩。再指出其優缺點。
二、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
(過渡語:……之后,我們再來領悟古詩文的思想感情)
1、討論分析“名句”。
叫學生說說哪個句子對他有啟發。(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2、明確“憂”和“求賢”的思想情感內涵。
(1)提問:你以為在本詩第一段中曹操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憂)從哪個句子可以看出呢?憂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書:對酒當歌,憂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從本詩后三段來看,作者表達的是什么樣的感情呢?(求賢)
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為了什么而“求賢”呢?(求賢才為己用,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壯志)
(板書:求賢若渴,求的是一統天下)
3、解決“憂”和“求賢”的統一問題:
結合板書,提問:既然曹操那么“憂”,又深知“人生苦短”,為什么沒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還要那么辛苦地“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還要去“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呢,還要去“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呢,還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統一大業”呢?豈不很苦嗎?因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較安逸的人。(曹操何許人也?)
要求學生講講他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對曹操的評價,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態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結論: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書:英雄之慷慨悲歌)
三、誦讀體會:
(過渡語:……最后,還是要歸結到誦讀上來,通過誦讀進行鞏固。――誦讀是學習古詩文的根本大法)
1、叫2個學生個讀(配樂),分別叫他們說說為什么這么處理,再簡評;再齊聲誦讀。
2、聽歌曲《短歌行》。
板書: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憂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求賢若渴,求的是一統天下
四、歸納:參見學習提示
五、作業:練習五
短歌行教案導入篇六
通過誦讀和分析討論,體味《短歌行》“憂”而奮發、慷慨悲涼的思想感情;希望能為學生學習古詩文提供一個一般性的樣例(誦讀熟悉-解決詞句疑難-領悟思想情感-誦讀鞏固)。
1、貫徹兩個思想:誦讀是基礎,盡量讓學生自己討論分析。
2、本詩的思想感情還是較明顯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卻是個難點;應該通過分析曹操的生平、為人及寫作背景來評析,給學生一些相關的補充閱讀材料是必要的。
3、全課教學分為三塊:初步體味(熟悉內容),深入體味(討論分析其思想感情),鞏固體味(誦讀、聽音樂)。深入體味部分用三個問題來結構(你對詩中哪個句子有感觸?“憂”、“求賢”各為了什么?曹操何許人也?)。
(課前先發“補充閱讀材料”,板書題目、作者)?
1、導入:
自唱《短歌行》。
(過渡語:遇到古詩文,我們怎樣進行學習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來再說)
2、要求學生用5分鐘的時間來背誦全詩,之后齊聲背誦。
(過渡語:……接著再來解決古詩文中的疑難問題)
3、解決難懂的字詞句(要求學生參看注解,提出不懂之處,一起解決。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如“月明星稀,烏鴉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4、叫2個學生個讀詩歌。分別叫他們說說自己為什么要這樣讀詩。再指出其優缺點。
(過渡語:……之后,我們再來領悟古詩文的思想感情)
1、討論分析“名句”。
叫學生說說哪個句子對他有啟發。(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2、明確“憂”和“求賢”的思想情感內涵。
(1)提問:你以為在本詩第一段中曹操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憂)從哪個句子可以看出呢?憂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書:對酒當歌,憂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從本詩后三段來看,作者表達的是什么樣的感情呢?(求賢)
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為了什么而“求賢”呢?(求賢才為己用,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壯志)
(板書:求賢若渴,求的是一統天下)
3、解決“憂”和“求賢”的統一問題:
結合板書,提問:既然曹操那么“憂”,又深知“人生苦短”,為什么沒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還要那么辛苦地“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還要去“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呢,還要去“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呢,還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統一大業”呢?豈不很苦嗎?因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較安逸的人。(曹操何許人也?)
要求學生講講他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對曹操的評價,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態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結論: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書:英雄之慷慨悲歌)
(過渡語:……最后,還是要歸結到誦讀上來,通過誦讀進行鞏固。――誦讀是學習古詩文的根本大法)
1、叫2個學生個讀(配樂),分別叫他們說說為什么這么處理,再簡評;再齊聲誦讀。
2、聽歌曲《短歌行》。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憂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求賢若渴,求的是一統天下
上課的準備內容:
誦讀的背景音樂、《短歌行》歌曲、電腦和音箱。
教學補充閱讀材料。
短歌行教案導入篇七
1、品味詩中表現出來的求賢若渴的思想
2、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3、培養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學方法】誦讀鑒賞,討論分析
【教學設想】通過誦讀、分析討論,體味《短歌行》“憂”而奮發、慷慨悲涼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具體教學步驟】
一、導語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里以吐納風云的氣勢,睥睨歷代君主:“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誠然,以毛澤東的文治武功,的確可以站在這樣的高度去俯視封建君王。如果歷只有一個人可以與他相提并論,這個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者介紹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實行“唯才是舉”的政策。“挾天子以令諸侯”。“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對歷史的發展有不可泯滅的功勛。曹操有很高的藝術修養。他的樂府詩繼承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其詩語言質樸,情感深沉,格調蒼涼悲壯,有很高的藝術性。有《曹操集》。
三、寫作背景
赤壁大戰前夕,在曹軍用鐵鎖連舟之后,曹操看著大軍威武的氣勢,以為不日就可掃平四海,統一中原,不禁喜從中來,于是備齊鼓樂,以歌舞壯軍威,飲至半夜,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發了自己立志統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孫劉聯軍大敗赤壁,然而這首不朽的樂府詩卻被廣為傳唱。
四、文題理解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相和歌?平調曲》。樂府又有《長歌行》。長歌、短歌是指曲調長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種體裁。這大概是用于宴會的歌辭。
五、同學有感情朗誦示范朗誦
六、整體感知、賞析全篇
(一)解構詩句分節鑒賞
在里作者強調他非常發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調(風骨)如何?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調悲涼,慨嘆人生短促和年華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詩洋溢著高昂的情緒,蘊藏著及時努力的思想。而與詩人求賢未得、功業未就有密切關系。
在這八句詩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頹廢、甚至反動的緣故而愁,那么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著某種有進步意義的目的而愁,那就成為一種積極的情感。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在這里所表達的愁緒就是屬于后者,應該得到恰當的歷史評價。
設疑:這里引用的哪些詩句?表達了什么內容?運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確: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回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傳給我音信?)曹操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么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緊接著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里來,我是一定會竭誠待以“嘉賓”之禮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說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即含蓄的表達方式)。
設問:這組詩句與前面詩段是怎樣關聯并發展詩意的?
提示:這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后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復詠嘆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再從表達詩的文學主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含有深意的。
第一種說法:天上的明月常在運行,不會停止(“掇”通“輟”,“晉樂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輟”,即停止的意思);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絕的。關于這一點作者在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的表示,這里不過是承上啟下,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第二種說法:“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字面意為“天上那明亮皎潔的月亮,什么時候才可以摘取呢?”這里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賢才比喻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達渴望賢才來歸的心意。而在這還沒有實現的情況下,才“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設疑:前四句的內容可作那些解讀?
前四句是自然環境描寫。相傳這首詩寫于曹操與孫權對戰前夕,曹操在長江邊宴請諸將,其實月近中天,使詩人豪興大發。所以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賢士,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徬徨者的處境與心情,然而作者不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在濃郁的詩意中透露著對這一些人的關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達理的姿態來吸引和爭取人才,也是充分發揮了詩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設問:最后四句是怎樣表達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我,確切地點明了本詩的主題。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通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
(二)根據所講分組討論回答問題
1、詩作表達了什么樣的主旨(主題思想)?
2、本詩運用了那些藝術表現手法?
3、詩人如何曲折表達自己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的?
七、小結
《短歌行》的流露了作者渴望招賢納士、建功立業的急切心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后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八、作業熟練誦讀領悟主旨
九、板書設計
短歌行教案導入篇八
1、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全詩。
2、培養學生穿透詩文把握文章內涵的能力。
3、教育學生自覺珍惜時間,樹立遠大志向。
二、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態度,正確評價詩人。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說到曹操,歷史上對他的評價眾說紛紜,毀譽參半。易中天是這樣評價曹操的:可愛的“奸雄”: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奸詐妍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可以說是大家風范,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
曹操到底是怎樣的人呢?這節課讓我們走進《短歌行》來認識曹操。
2、寫作背景
赤壁大戰前夕,在曹軍用鐵鎖連舟之后,曹操看著大軍威武的氣勢,以為不日就可掃平四海,統一中原,不禁喜從中來,于是備齊鼓樂,以歌舞壯軍威,飲至半夜,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發了自己立志統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孫劉聯軍大敗赤壁,然而這首不朽的樂府詩卻被廣為傳唱。
3、作者介紹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統一中國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舉;也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
但歷來人們對他毀譽參半。當年,汝南名士許劭稱之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陳壽在《三國志》中:“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戲曲舞臺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臉奸臣,成為一一個陰險、殘忍、狡詐、狠毒的人物。
4、題目解說
《短歌行》是漢樂府曲調名,“長歌”“短歌”是指歌詞音節的長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舊題寫的新辭,原作共兩首,課文選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傳世名篇之一。
5、層次結構
全詩可分為四層:前八句為第一層,詩人慨嘆人生有限,抒撥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功業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為第二層,通過思念賢才、宴飲嘉賓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為第三層,寫對賢才的仰慕,想象賢士到來,暢抒情誼;最后八句為第四層,寫賢才擇主和自己希望搜攬人才以完成統一事業的宏偉抱負。
6、全文分析
明確:(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2)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2、這幾句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那么“朝露”和“明明”的本體是什么?由此可看出“憂”
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憂的內容是人生短暫、時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陽升起,便轉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來表達人生短暫之情。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來比喻人才難求。憂的內容是“人才難求”。
3、作者要找什么樣的人才呢?又將以何種態度對待人才呢?用原文詩句回答
明確:(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詩經》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過來,表達渴望得到有才學的人。
(2)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詩句,凝練生動地描寫出對待人才的態度。
用典作用:(1)委婉表意。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
(2)誠少語辭之繁累。
(3)充實內容、美化詞句。
(4)使立論有根據。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驗證作者之理論。
四、布置作業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短歌行》。
2、課后練筆:《我眼中的曹操》。
短歌行教案導入篇九
1、知識與技能:
(2)簡單了解建安風骨和歌行體的特點,學習并把握詩歌鑒賞中常用手法:比興、用典等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情境創設、新舊知識聯想、師生共讀、反復吟誦等方式進行文本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難點: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和使用的用典、比興的手法
(一)導入
你了解曹操這個歷史人物嗎?我們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學習過曹操的哪些詩句?
《觀滄海》《龜雖壽》
結合你之前的閱讀經歷,曹操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可從名著、電視劇等分析)
魯迅先生曾于1927年指出:“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實方法。”又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由于曹操這一歷史人物確實具有多重性,要還其真實面目我們必須用辯證的方法看待問題,才能得出實事求是的結論。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當年曹操夜宴群雄,橫槊賦詩時所吟唱的《短歌行》,從一個側面來了解一下這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解題:1詩歌體裁:歌行體
“行”是詩歌體裁的一種,常與“歌”并稱,可配樂歌唱,漢魏以下的樂府詩常題名為“歌”或“行”。
“長歌”“短歌”都是漢樂府中的曲調名稱,根據歌詞音節長短進行劃分,通常長歌熱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所以我們可以從音律節奏和風格來判斷長短歌行。
2、建安風格:(三曹代表人物)建安時期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意境宏大,筆調朗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個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或“魏晉風骨”。
(二)初讀,整體把握
1、全班齊讀,感受詩歌節奏,糾正讀音
2、在這首詩中,有一種情感反復出現,這就是本詩的詩眼,你能找到它嗎?憂
詩中哪些詩句出現了憂呢?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三)再讀,分層把握詩歌內容和情感
請你根據詩歌內容為詩歌劃分層次,一起尋找詩人“憂”的原因
第一層: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手法:設問(人生幾何?何以解憂?自問自答)、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借代(杜康,本是造酒的人,現在指酒)
從中我們看出詩人為何而憂?(時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憂)
第二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手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鄭風·子衿》,原指姑娘思念情人,在這里指渴望得到賢才。
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出自《詩經·小雅·鹿鳴》表現宴會場合的盛況,這里指對招納賢才的熱情。
你知道以上兩句用了什么手法嗎?(用典)
用典: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引用古籍中的詞句和故事就叫做用典。
請你找一找在本詩中還有哪些地方是用典?引用了什么典故?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管子)
周公吐哺(周公廣納賢才)
在第三層中出現了許多意象,請你將這些意象找出來(明月、烏鵲)
這些意象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比興,將明月比作賢才,將自己比作無枝可依的烏鵲,表達了對賢才的渴求和自己惟恐賢才不至的憂愁)
通過第三層,我們可以分析出詩人在憂什么?(賢才難得)
第四層: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天下歸心:天下人都歸順于我(志向)
將用典和比興的手法結合起來,引用了周公廣納賢才的典故,以山高海深比喻廣招人才的博大胸懷并以此起興,意在表明詩人以開闊的胸懷接納賢才,唯才是舉,渴望天下歸心的志向。
從第四層我們能看出詩人為何而憂?(功業難成)
知人論世:介紹曹操,了解本詩創作背景,深入理解詩人“憂”的原因。
這首詩緊緊圍繞一個憂字,抒發了作者因時光易逝、功業未就而產生的苦悶心情和招納賢才、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我們鑒賞了詩歌的思想情感和藝術手法,更深刻地理解了這首詩。我們站在人生之路上,每個人都應該具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所以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該勉勵自我,只因為“時不我待”。
拓展:
不能,本詩中詩人表達賢才難得的心情看似重復,其實也存在內在的邏輯性。他用一詠三嘆的方式來表達他對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禮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來吸引人才。
曹操都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那么現在你作為領導,你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呢?
你們想成為這樣的人才嗎?如何成為這樣的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