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品味苦難輝煌篇一
《苦難輝煌》是金一南所著,是中國歷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該書以空前復雜的歷史變局為背景,以兩萬五千里長征為主線,審視了人民軍隊的領袖們在歷史重大關頭突出重圍、最終奪取勝利的歷史足跡。
《三國演義》開篇詞上闕,詮釋了我閱讀《苦難輝煌》一書的`感慨。
開卷伊始,我即被金一南教授生動形象又蘊含哲理的行文所吸引,此書確使人有欲罷不能的感覺。我是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在上下班地鐵中讀完該書的,看這本書,上班之路感覺不再漫長。
這本書主要描寫了歷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和第二次合作之間的風風雨雨。中國共產黨在此期間充滿了希望、變數、迷惘、苦難,在挫折面前我黨的精英們又屢屢不畏犧牲、堅定信念挺了過來,逐步走向了輝煌。
有人說,“一部好的作品,應該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苦難輝煌》就是這樣的一部書,它讓讀者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感觸。
我每每沉醉于民國時期的陳年故事,慨嘆著那些人和那些事。暮氣沉沉的晚清被朝氣蓬勃的民國取代了,中國真正具有了少年氣象,從此有了民族復興的希望。
亂世出英雄。所謂“亂”,不是社會政治經濟絕對混亂無序,而是國家沒有了絕對權力,社會失去了絕對。也正因為如此,社會環境才相對寬松,言論相對自由,思想能夠活躍,人們也就有了更多的展示機會。春秋、戰國、三國與民國初年都是這樣的情況。民初各色軍閥、政客、理論家們你方唱罷我登場,組成了波瀾壯闊且多姿多彩的一臺大戲,其中能夠留下名字的都非等閑之輩。而只有具備組織紀律性和遠大理想并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的人,才是英雄中的風云人物,才能夠走的更遠。國共兩黨里面不缺這樣的人杰。
歷史沒有假設。殘酷的現實是國共長期處于敵對狀態,客觀上為日寇侵華制造了可乘之機,也使得中國抗戰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紅樓夢》中探春曾言:“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熟讀古書的主席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從當時形勢上共產黨又絕對不能讓步,只能被迫做針鋒相對的軍事斗爭以圖存。更何況大形勢非是一個人所能左右的了的,主席也是人而不是神。道理都懂,但無法改變現實,這實際是很無奈的一件事。
品味苦難輝煌篇二
或許無法不陷入絕望,但我不會放棄希望;或許無法不面臨倒退,但我不會放棄前進;或許無法不經歷恐懼,但我不會放棄面對。我知道,苦難是人生的一種輝煌。最光輝的歲月不是后來閃耀的日子,而是那段默默無聞,獨自面對苦難的日子。
當誓言化為烏有,當努力化為虛無,當汗水化為淚水,你還肯繼續么?鮮紅的數字,輕蔑的眼神,失望的嘆息。這是每個普通學生都會遇見的場景,只是我的更為絕望。一切的努力都化為了虛無,就好像再怎么努力,丑小鴨終究是丑小鴨不會變成白天鵝。淚水混雜著啜泣,自己將自己封鎖在了那一片黑暗,不想去聽,不想去看,固執的筑起心墻,咬著牙發起一次又一次的沖鋒,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譏笑訕笑嘲笑不絕于耳,再一次辜負了父母的期望。或許會有人說,重頭再來嘛,失敗是成功之母。可是人生能有幾度春,平凡的我又有多少青春可以揮霍,又有多少精力去看透友誼的真諦,又有多少時間回報父母的恩情呢。苦難,失望的天堂,希望的地獄,有時甚至看不見盡頭。
我確實幻想過自己成功的樣子,確實渴望過勝利的果實,也確實想要過那種紙醉金迷的生活,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時間就好像濤濤洪水,成功只不過是它在一瞬的浪花而已,更多的是平靜之下的暗流洶涌,只有強者才能不斷向前。我要做強者,心靈上的強者,可是我又有什么資本,去面對那未知道路上的恐懼。
以苦難鑄就的輝煌,灑落在平凡中的每個日子,浸潤著無數的悲傷痛苦,卻又是那么令人心醉。我不是成功者,但我一直在前進,和我的苦難。
???
品味苦難輝煌篇三
有一個網絡用語叫做“非主流”,寓意相對于主流而存在的概念。而在一些特殊的歷史時刻,非主流的思想都難以被秉持主流思想的人所接納,甚至被污蔑被抹殺。
然而,共產主義思想,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就是一種“非主流”的思想。1924年7月30日,蔣介石在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演講中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說到,試問有誰能想出一個主義來救中國?除了國民黨的三民主義之外,還有第二個主義可以救中國嗎?若是沒有這個三民主義,我們中國的危險究竟怎樣解除,我們的國家究竟怎樣建設?秉持著主流思想,并且自認為能夠預見未來的蔣介石,估計沒有預見到,早在三年前的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已經在上海召開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而在未來,這個政黨發展成為了擁有八千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
這支隊伍,跨越萬水千山,走過了九十多年的風雨歷程。這一路上,有犧牲的,有叛變的,有離開的,有腐敗的,從不被看好走向眾望所歸,從貧困落后的山區邊區走向紅色根據地,共產黨人從未停止腳步,一直走在民族救亡、民族復興的道路上。
我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喜歡看終場絕殺、反敗為勝的籃球比賽,樂于聽普通人走上人生巔峰的勵志故事。當我通過此書回想起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程,我更是完完全全被這個草根逆襲的傳奇所深深吸引。對我來說,這比任何一本熱血漫畫還要激情澎湃,比任何一部戰爭電影還要慘烈悲壯,比任何一部史詩還要可歌可泣,而我這僅僅還只是通過作者這力透紙背的筆觸去感受這些。
我們生于和平年代,很難想象我們的革命先烈是如何逆天改命,撕毀百年沉淪的`不平等條約,血書中華民族百年歷史的。但是!無法想象,不代表不存在!忘記苦難,就是最大的恥辱!
現在網絡上有一些所謂的“鍵盤俠”:隔著電腦屏幕,對歷史黨史進行歪曲、抹黑,大肆宣揚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圖一時嘴巴快活,躍然“指”上;抑或是惡搞下《雷鋒日記》,調侃下黃繼光、董存瑞等革命先烈,優越感爆棚,非但不想承認自己曾經是奴隸,更不屑于承認曾經有過英雄。本書作者如是寫到,若除去個人富足便不再為其他事物感動,該怎么獲得挺直身軀的脊梁。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寫到:“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是在認清了生活的本質之后,依然熱愛它。”在《苦難輝煌》的前言中,作者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我們沒有在丟掉自己的寶藏嗎?”“錢包鼓起來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嗎?”這讓我思考良久。無數革命先烈所奉獻出的最寶貴的東西、所熱愛的生活、所追求的理想,大多都是悲壯的結局,因為他們只能播下希望的種子,卻親自無法收獲。對于他們而言,這是一種遺憾,也是一種寄托,他們歷經苦難,我們獲得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