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有一種難以拒絕的力量,讓人欲罷不能、愛不釋手。仔細品味、反復研讀,余味悠長、發人深思、引人入勝。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高校教師二十大學習心得體會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校教師二十大學習心得體會1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這次大會對團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守正創新,勇毅前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全面回顧總結過去五年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科學擘畫了未來中國的發展藍圖。這個報告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光輝文獻,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政治宣言,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綱領。”
通過認真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我加深了對二十大精神的理解,感受了新時代脈動,倍受教育、倍受鼓舞、倍感振奮,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登高望遠識“位”。黨的二十大科學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深刻闡述了一系列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觀點、重大戰略、重大舉措,就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制定了大政方針、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指明了黨和國家事業的前進方向,具有劃時代意義、里程碑意義、世界性意義。
一是地位。二十大報告第二部分,專門論述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在全面系統總結我們黨百年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理論創新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根據和實踐要求,揭示了推進黨的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這是報告的一個重大的理論貢獻,也是一個突出的亮點,它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哲學高度,科學提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我們把握好這一科學思想的思想精髓,進一步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提供了‘金鑰匙’,鮮明提出了繼續推進黨的理論創新的根本要求,為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提供了重要遵循,這些理論成果標志著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意義,必將澤被深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新智慧,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更鮮明的中國特色、時代特色和大眾特色,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
二是站位。二十大報告站在歷史的高度,聚焦高質量發展這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提出“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目標。從黨的十七大報告里的“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到黨的十八大報告的“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再到此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闡述,歷屆報告表述的變化,也愈發明晰地勾勒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輪廓。突出強調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體現了我們黨一直堅持的“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以高質量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堅持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為我國經濟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讓我們在思想深處高度認同。
三是方位。“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黨的二十大,從國內外大局大勢中為我們明確方位,精準標注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坐標,使我們對肩負的新使命、需要把握的新要求,有了更加清楚的認知。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創新發展排名大幅提升,“雙碳戰略”穩妥推進,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穩步邁進……透過“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的視角,更顯艱難面前的勇毅、篤行不怠的珍貴。黨的二十大,標定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明確了高質量發展這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將引領和推動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越走越寬廣。
二十大報告有一種難以拒絕的力量,讓人欲罷不能、愛不釋手。仔細品味、反復研讀,余味悠長、發人深思、引人入勝。
一有時代韻味。黨的二十大報告既有歷史縱深感,也有鮮明時代感,深刻闡明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明確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學規劃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充分展現出我們黨作為民族脊梁的歷史責任、作為時代先鋒的歷史擔當。與輪流坐莊的西方國家比,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政黨能作出如此長遠的規劃,并且還能夠把規劃變成現實!
二有民生甜味。“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十大報告中很多接地氣的生動表達,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回應了人民群眾期盼,彰顯了深厚的民本情懷,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具體化,老百姓能從中品味到幸福的甜味。
三有自醒辣味。“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對于一個有著96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時刻保持自我清醒、自我革新是一個世界級挑戰。二十大報告在論述“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時,分量之重、言辭之厲,勁道十足。強調“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始終贏得人民擁護、鞏固長期執政地位,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鮮明宣示“堅決打贏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堅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以零容忍態度反腐懲惡,決不姑息”,體現了堅如磐石的治黨決心。如“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這樣辣味十足的表述,觸及思想靈魂,深得黨心、深得民心。
二、擔當進取作“為”。新時代新征程,我們一定要有新氣象新精神新作為。“有為”才“有位”,“有位”需“有為”。
一是想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干部干部,干是當頭的,既要想干愿干積極干,又要能干會干善于干,其中積極性又是首要的。”尤其是作為黨的干部,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爭做“高素質專業化干部”,必須時刻想到自己是黨的人,時刻不忘對黨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想方設法干好本職工作。
二是敢為。要用鐵一般的擔當書寫忠誠,敢于“涉險灘”、啃“硬骨頭”,特別是對散布錯誤觀點、丑化黨的形象,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說三道四的言行,決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置之不理,要有敢于亮劍的勇氣,敢于碰硬的膽識,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義無反顧捍衛領袖。
三是善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與省、市委各項要求結合起來,自覺在思路、目標、任務、舉措上與二十大精神對標對表、調整完善,制定新的更高標準,把二十大精神貫穿到工作的各環節、各方面、全過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思考謀劃,找準方法路徑,制定工作方案,排出時間表、路線圖,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一個時間節點一個時間節點往前推進,讓二十大精神在隴原大地落地落實。
高校教師二十大學習心得體會2
10月16日上午10時,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我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觀看和學習,倍感振奮的同時,也深覺責任重大。
一、深刻把握黨的二十大的重大意義
黨的二十大為全國人民繪就了一幅更加美好的宏偉藍圖,闡明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提出了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的歷史責任。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高屋建瓴、內涵豐富、凝聚人心、催人奮進。
新時代的十年,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黨用偉大奮斗創造了百年偉業,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無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黨。在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要繼續堅定不移跟黨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繼續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充分反映了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對習近平總書記的衷心擁護、信賴和愛戴,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威望,反映了億萬人民緊跟黨的核心、人民領袖開創更加美好未來的共同心聲和堅定決心。
大會報告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大會對黨章作了新的修改,使之與時俱進得到豐富和完善,在推進黨和國家事業、加強黨的建設中發揮出更加重要的指導作用。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首要政治任務,就是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自己要在全面學習、深刻把握和認真落實上下功夫,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
二、充分領悟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內涵
報告中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為我國科技創新工作擘畫了新藍圖、指引了新方向。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強的使命感主動謀劃和推動各項工作,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人才的集聚培養,更好融入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
報告提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以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為使命,不斷加大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著力建設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一批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北京科技創新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完善我國科技創新體系十分必要,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加強:一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國家科技戰略力量體系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平臺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中國成為現代化強國的關鍵,完成關系到國家命運的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前沿性等重點關鍵技術是關鍵所在,亟需抓緊抓實國家實驗室的高質量發展。二是加強國家科技戰略力量與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全面提升科研原創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加快建設學術性科研與產業性研發協同體系。三是結合國家產業布局,提升各地區區域創新能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四是打破軍民分割格局,推進軍民協同創新,加快建設軍民融合創新體系。五是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健全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北科院地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腹地,又是京津冀區域科技創新“龍頭”,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地位特殊、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具有重要的風向標和示范引領作用,遵循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思考和推進首都科技創新工作意義重大。
通過對二十大報告的深入學習,讓我深深感覺到北京“科技事業和科技工作者的春天到”了,同時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和首都科技工作者,身上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化黨建科研融合,創新黨建工作方式,以高質量黨的建設引領和匯聚攻堅克難、干事創業的磅礴力量,推動首都科技創新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高校教師二十大學習心得體會3
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全會,全面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站在民族復興和百年變局的制高點,科學擘畫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體現了黨堅守初心、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擔當,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有習近平總書記掌舵領航,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譜寫更加壯麗的篇章。下面,結合近期學習和個人思考,我匯報三點體會。
一是對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核心地位的理解更加深刻。一個國家、一個政黨,領導核心至關重要。過去五年的工作、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黨和國家事業實現的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的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最重要最根本原因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的核心、人民領袖、軍隊統帥掌舵領航。這些舉世矚目、彪炳史冊的成果取得,也充分證明總書記這個黨中央的核心、全黨核心,是經過歷史證明、實踐檢驗的,是群眾公認、全黨認同的,也是形勢所求、水到渠成的。當前,黨和國家站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節點。新征程新使命新起點,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這個核心是黨和國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根本保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更加堅定不移維護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統一領導,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更加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做到絕對忠于核心、堅定擁護核心、時刻緊跟核心、堅決捍衛核心,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刻。時代是思想之母,思想引領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理論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和戰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一套科學完備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九大把這些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概括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寫入黨章。這一創新理論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我們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三是對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理解更加深刻。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二十大戰略擘畫了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了“兩步走”戰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這個宏偉目標,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五個原則”,繼續統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力抓好經濟、政治、文化、生態、民生等各項工作。在經濟上,堅持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按照“質量第一、效率優先”原則,著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在政治上,繼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在生態上,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著力推進綠色轉型、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更加充實、更有保證、更可持續。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關鍵在落實,今后我將以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旗幟鮮明講政治,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始終做到絕對忠于核心、堅定擁護核心、時刻緊跟核心、堅決捍衛核心,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維護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切實把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轉化為推動地方改革發展的實際成果,為加快經濟文化強市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