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高三語文核心考點篇一
一.國策、戰略、理念(3個考點)
1.基本國策:對外開放、計劃生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2.治國戰略: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
3.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以人為本、低碳生活。
二.發展道路、理論體系、偉大旗幟(3個考點)
1.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含鄧論、三代、科發)。
3.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它包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個方面內容)。
三.標志、標準(7個考點)
1.改革開放戰略方針確立的標志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2.我國對外開放邁上新階段的標志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即wto)。
3.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是:文字的出現。
4.中國進入近代史的標志是: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
5.中國革命進入嶄新的歷史階段的標志: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6.標志著中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的歷史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誕生。
7.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繼續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即wto)。
四.之路、之本、根本、基礎等(35個考點)
1.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富民之路。
2.我國的立國之本是:四項基本原則(它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保證)。
3.我國的興國之要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4.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
5.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6.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7.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8.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即法治和德治)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9.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憲法。
10.我國的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
11.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2.一切組織或者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是:憲法。
13.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保證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14.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15.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16.要解決我國諸如存在的就業難、醫療難、教育難、收入不均等難題的根本途徑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17.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8.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途徑是: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
19.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實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是:堅持黨的領導。
20.社會主義的一個根本原則,也是最終目標,指的是:實現共同富裕。
21.計劃生育政策的基本內容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分布。
22.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3.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4.我國的基本國情是: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
25.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或叫民族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6.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7.普通法律制定的依據和基礎是:憲法。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是: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8.發展科技和培養人才的基礎是:教育。
29.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自然資源。
30.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是:公有制經濟。
31.發展(海峽)兩岸關系的基礎(或說前提)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32.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33.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34.人們參加社會生活、遵守公共秩序的基本規則是:《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
35.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五.目的、目標(7個考點)
1.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2.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民群眾共同富裕。
3.黨的十六大確立21世紀頭20年,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4.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即法治和德治)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5.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保證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6.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7.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六.任務、職責、作用(4個考點)
1.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公安機關的職責和人民警察的任務是:見初二教材p51最后一段。
3.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4.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著主導作用,起著關鍵性作用的是:國有經濟。
七.之最、最終、第一、主體等(20個考點)
1.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民群眾共同富裕。
2.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3.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4.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5.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最為嚴格的法律是:憲法(具體是:見初二教材p56大號字)。
6.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7.公民最基本的權利(也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權利的先決條件)是指:人身自由權。
8.公民行使監督權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是:新聞監督。
9.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0.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1.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途徑是: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
12.科學技術(簡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13.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
14.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而不是公民)。
15.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是:人口問題。
16.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憲法。
17.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是:漢字。
1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主要職權有:最高立法權、任免權、決定權、監督權。
19.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領域中占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就全國而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20.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
八.特點、特征(6個考點)
1.目前,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生活水平具備如下特點:屬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3.中華文化的兩大特點(或說特征)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4.在我國,人民享有的民主政治權利具有兩大特點:廣泛性和真實性。
5.民族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見《能訓》p84第1題。
6.我國各民族在區域分布上有何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九.內涵、含義、定義(13個考點)
1.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內涵是: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2.違法行為的含義:是指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
3.犯罪的定義:是指具有社會危害性、觸犯刑法并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4.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含義:指由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和履行的最主要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權利和義務。
5.公民的經濟權利的含義:指公民享有經濟物質利益方面的權利,它主要包括勞動權、休息權、生活保障權等。
6.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是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7.環境問題的定義:是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
8.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
9.依法治國的含義:見課本p76最后一段大號字。
10.繼承權的含義:是指繼承人依法享有的取得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
11.智力成果權的定義:也叫知識產權,它是法律確認的人們對其創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這一權利同時具有人身權和財產權兩方面的內容。
1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含義/內涵: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3.科學發展觀的含義/內涵: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十.機關、機構(7個考點)
1.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是指:人民檢察院。
2.我國的法律審判機關是指:人民法院。
3.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統稱人民代表大會)。
4.我國的國家機關有: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國家行政機關(人民政府)、國家審判機關(人民法院)、國家檢察機關(人民檢察院)。
5.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6.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7.在我國,有權制定和修改憲法的國家機關是:全國人大(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十一.制度、原則(7個考點)
1.我國的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
2.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我國的基本民族制度(或叫政策)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4.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5.我國的分配制度是指: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6.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7.社會主義的一個根本原則,也是最終目標,指的是:實現共同富裕。
高三語文核心考點篇二
(1)秦朝的統治
1、統一時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秦始皇圖)
2、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東到東海,西到隴西,南到南海,北到長城一帶。(考圖)
4、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局面。秦朝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2)陳勝吳廣起義
1、地點:大澤鄉(安徽)
2、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這次起義的推動下,劉邦項羽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起義具有革命首創精神。
1、西漢
時間:前202年,劉邦建立,都城長安。
漢初:郡縣制,分封制,休養生息政策。
西漢的強盛:漢武帝統治時出現大一統局面。
2、東漢:時間:25-----220年。建立者:劉秀。都城:洛陽。
(一)秦始皇——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第一個皇帝。
功勞:
1、實現統一,滅六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鞏固統一,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影響深遠。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軌,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4、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開發南疆。
過 :統治殘暴: 賦稅繁重,刑法苛嚴,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滅亡。
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背景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措施:
1、政治:頒布推恩令,削奪大批列侯的爵位。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
2、經濟:將地方上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興辦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
4、軍事:派衛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規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
結果:出現大一統局面。
1、張騫通西域
西域:漢朝時,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區。
目的: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受漢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影響: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況和西域人像和漢朝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的開發,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
2、絲綢之路
開辟時間:西漢漢武帝時。
路線: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到達中亞、南亞、西亞,再轉運到大秦。
意義: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高三語文核心考點篇三
《齊人有一妻一妾》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詼諧幽默,耐人尋味。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后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背景:
文章通過一個生動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諷刺了那種不顧禮義廉恥,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貴利達的人。
字詞:
處室:居家過日子,共同生活。
良人:古時妻子對丈夫的稱唿。
饜:滿足、飽食。
反:通“返”。
所與飲食者:與他在一起吃喝的人。
富貴:指富貴的人。
其:指良人。
未嘗:不曾。
顯者:有地位有聲望的人。
瞷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窺視,暗中看。前一個“之”是助詞,后一個“之”是動詞。所之,所去的地方。
蚤:通“早”。
施:通“迤”,逶迤斜行。這里指暗中跟蹤。
國中:都城內。國,國都、京城。
卒之東郭墦間:最后到了東門外的墓地。卒,最后。之,去、往。東郭,城之東門外。墦間,墳墓間。
之祭者乞其余:向祭墓的人乞討剩下來的食物。
顧而之他:掉頭到另一個墓地去。
道:方法。
訕:譏諷。
中庭:庭院中。
施施:喜悅自得的樣子。
驕:驕傲。
希:通“稀”。
練習題:
閱讀下面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齊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饜酒肉而后返。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饜酒肉而返;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日:“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之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高三語文核心考點篇四
1、元謀人
時間: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地點:云南元謀縣。(長江流域)
2、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黃河流域)
1、河姆渡人
時間 :距今約六千多年。
地點: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國是世界上種植水稻最早的國家。)
2、半坡人
時間: 距今約五六千年。
地點:陜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1、華夏族的形成 炎帝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后來發展成華夏族,成為漢族的前身。
2、炎帝:號神農氏,教民農耕,是農業生產的創始人。“嘗百草”,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藥。
3、黃帝——人文初祖 (后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有許多發明創造:做兵器,造車、船、宮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堯舜禹:相傳繼黃帝之后,我國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有堯舜禹。當時采用禪讓制,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禪讓的依據:有德有才)
堯:節儉、樸素、愛民。
舜:吃苦耐勞,孝順父母。
禹:治水有功。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么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啟開始,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1、建立:約 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
2、政治: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大敗商軍。滅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
2、政治經濟制度:分封制,土地國有制。
3、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1)春秋爭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
齊桓公:最先稱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會盟。
晉文公:“退避三舍”。
楚莊王:問鼎中原。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2)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形勢圖) (東齊、西秦、南楚、北燕、趙魏韓在中間。)
(3)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1、目的:富國強兵
2、內容: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戰;推行縣制。
3、影響:廢除了舊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使秦國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后兼并六國、統一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4、啟示: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付出血的代價;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終究會取得勝利。同時我們要學習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創新,和他的獻身精神。
高三語文核心考點篇五
第一,函數與導數。主要考查集合運算、函數的有關概念定義域、值域、解析式、函數的極限、連續、導數。
第二,平面向量與三角函數、三角變換及其應用。這一部分是高考的重點但不是難點,主要出一些基礎題或中檔題。
第三,數列及其應用。這部分是高考的重點而且是難點,主要出一些綜合題。
第四,不等式。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求解和證明,而且很少單獨考查,主要是在解答題中比較大小。是高考的重點和難點。
第五,概率和統計。這部分和我們的生活聯系比較大,屬應用題。
第六,空間位置關系的定性與定量分析。主要是證明平行或垂直,求角和距離。
第七,解析幾何。是高考的難點,運算量大,一般含參數。
高考對數學基礎知識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點,扎實的數學基礎是成功解題的關鍵。針對數學高考強調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考查我們一定要全面、系統地復習高中數學的基礎知識,正確理解基本概念,正確掌握定理、原理、法則、公式、并形成記憶,形成技能。以不變應萬變。
高三語文核心考點篇六
(1)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2)創新發展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國運所系,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需要。(3)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2. 我國目前的科技現狀?為什么要建設科技強國?
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但從整體上看,仍然面臨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等問題。
3. 怎樣建設創新型國家?——(國家的做法)
(1)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2)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3)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的治理格局和協同機制。
4. 我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說明了什么?
(1)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2)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成效;
(3)黨的正確領導,黨和政府重視科技創新;(4)廣大科技工作者具有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的精神。
5. 我國科技創新成果的取得對我國發展的意義?
(3)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6. 我們青少年能為祖國的科技發展做些什么?
(1)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2)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積極參加小制作、小發明等科技創新活動。(4)敢于質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
7. 列舉我國近年來取得的科技成就?
8. 我國為什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教育的重要性?
(1)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2)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
(3)教育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政治課如何復習
定期總結,查漏補缺復習可分三種,課后復習、單元復習與考前復習,其復習的重點應有所區別。復習要做到及時,首先要做好課后復習,當天學習的內容當天就要復習,課后復習的目標是鞏固基礎知識;學習完一個單元,就要進行單元復習,其目標主要是掌握單元的知識結構,考前復習是為了應考,可運用歸類法、比較法來進行復習,同時,要重視各種典型題的復習,提高審題與解題能力。
1.復習階段除了看書外,還要做什么?
復習的目標有兩個,其一,是鞏固基礎知識,其二,就是提高自己的學科能力。因此,就看書是不夠的。復習階段,同樣要關注社會問題,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要多反思,有了感悟也要寫寫隨筆,這樣對自己的能力提高非常有幫助。
2.如何抓住復習重點?
重要知識點不等于復習重點,復習的重點對每一個人來說應該是不同的,重要的知識點與自己薄弱環節都是復習的重點。
3.為什么說聯系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復習是必要的?
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必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社會熱點是會變化的,而理論是相對穩定的,如果能運用相對穩定的理論分析變化中的社會現象,表明已經學活了理論。例如:我國銀行利率有升有降,而教材中只有中央銀行有制定貨幣政策的職能表述,如果在復習時,結合當前的貨幣流通實際,則能明白中央銀行調整利率的原因,從而得出貨幣政策的調整必須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
高三語文核心考點篇七
一、“標志”
1、 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
2、 一個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標志:國旗
3、 主權國家的標志和國家威嚴的象征:國徽
4、 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生產工具
5、 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石制工具
7、 私有制在社會上確立的標志:土地成為私有財產
8、 奴隸社會形成的標志,也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的標志:奴隸制國家的建立
9、 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金屬工具在生產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10、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文字的出現
11、 封建社會形成的標志:封建國家的建立
12、 封建社會生產力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標志:冶鐵技術的發展
13、 世界近代史開端的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4、 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的標志: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的建立
15、 工業革命的標志: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
16、 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用機器制造機器
17、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
18、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標志:電子計算機、原子能的發明和應用
19、 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20、 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開端的標志:五四運動
22、 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
二、“根本”和“基本”
1、 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
3、 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
4、 我國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
5、 我國的根本任務: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6、 履行義務的基本要求和集中體現:守法
9、 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勞動、受教育
11、 人民參加國家管理的一項最基本的政治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12、 生產力的基本因素:生產資料、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勞動者)
三、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1)共同點:都是人們的行為規范,都約束人們的行為
c、調整對象和范圍不同。道德所運用的范圍幾乎涉及到人們在社會生活、社會活動中的一切行為,違反道德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的動機也會受到輿論的批評。法律則只調整人們的行為,沒有行為表現的思想活動就不屬于法律調整的范圍。
高三語文核心考點篇八
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其中“南方古猿”屬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三大主要人種:黃種、白種和黑種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出現氏族。
2、亞非古代大河流域文明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權力的象征;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較完備的成文法典。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
3、西方古典文明之源
雅典城邦的繁榮:前5世紀后半期,伯利克里當政時,雅典達到全盛,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羅馬共和國的興亡:羅馬共和國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前27年,屋大維獨攬國家大權,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羅馬帝國前后約500年(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與同時期的中國秦朝和西漢一樣,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4、大化改新:前7世紀中期,日本孝德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大化改新,成為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5、西歐封建社會: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的查理馬特宮相實行改革,對貴族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羅馬教廷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教皇和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地主,也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6、西歐城市的再興:10世紀始,西歐出現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法國瑯城市民城市自治權的斗爭最典型。
7、拜占庭帝國滅亡:15世紀末,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占領,延續千年之久的拜占廷滅亡。
高三語文核心考點篇九
1.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2.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
3.氣候:少云霧。
「社會經濟條件」
1.交通條件: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
2.經濟: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方向:
1.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加大綠化,有計劃退耕還林還草,改善生態環境
2.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