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去清源山旅游字篇一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它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游東北岸,位于東經l18度30'-118度37',北緯24度54'-25度o'之間;與發展中的泉州市區三面接壤。距廈門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清源山自然景色秀麗,人文景觀繪萃,尤以山上泉眼諸多別稱“泉山”,因山高入云稱“齊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稱“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稱“三臺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于秦代,中興于唐代,宋元時期最為鼎盛。經過了歷代開發,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跡現存完好的有宋、元時期石雕造像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兩代花崗巖仿木結構的石室多處。最負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國最大的、藝術價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風石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海外交通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唐武德年間,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來泉州傳教,歿葬于靈山,稱伊斯蘭圣墓。其旁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為我國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屬花崗巖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巖石突兀,主景區最高海拔498米。地質結構是通過多次構造運動和巖體侵人所形成的,巖體外部呈黑褐色,巖層節理不發達,成土因質以坡積物居多,土壤為溫潤型;年平均氣溫17度-21.3度c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間,全年無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涼,氣候溫暖濕潤,一年四季均適宜觀光旅游。
我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閩海蓬萊"意境區內的羽仙巖下。1988年月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車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承《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占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脫俗、仙風道骨神韻。整座石像神態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滿魅力,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
去清源山旅游字篇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領略有“秀出東南”美譽的清源山秀麗而多姿的風采!由于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參觀的景點依次是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希望大家玩得開心盡興!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圣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海拔498 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游客。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齊云山”;位于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稱“三臺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于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占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布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游宣傳資料中去神游一番了。
好,現在我們參觀第一站--老君巖。
老君巖的布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大家現在站的地方為老君巖的山門,請大家注意,眼前這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著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樹分立兩側,氣派非凡。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譽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于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象我們常說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告誡人們禍福旦夕,都是相對的,不必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觀點,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頗為壯觀,后來道觀被焚毀,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李老君騎著青牛出函谷關,悠悠然“由楚入閩”,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國”這一風水寶地吧?!
現在讓我們來認真觀賞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夸張寫意的線條,質樸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幾,雙眼含笑,須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嚴格他說,老君的耳朵和雙膝似乎不合比例,雙耳垂肩、膝大無比,但這夸張和變位卻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愛和贊嘆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充滿了一種溫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凌厲的神仙架勢。那襟懷坦蕩,笑口常開的神情,讓人感到可親、可近。在民間,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說,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當然,只有小娃娃才會信以為真。其實清源山空氣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壽了。
在親近了千年老人之后,此刻我們將進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區。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古樸自然的古寺即為千手巖。
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墻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維妙維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峰石磷峋,別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這株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古松,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別之處?你看它樹干東西分成兩叉,正對寺廟大門,卻又不遮佛眼,與寺廟形成一個很美的夾角,令人稱奇。古松蒼勁挺拔,虬曲盤旋,像一位慈善為懷的老者,張開雙臂,迎接四方賓客,因此,無怪乎黃山的客人觀摩了這棵古松后,贊嘆它比黃山的“迎客松”還美,姿態更加熱情大度。
去清源山旅游字篇三
清源山又名北山、泉山、齊云山,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公尺,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靈以泉。元人贊譽“閩海蓬萊第一山”.“清源鼎峙”為泉州十景之一,歷來為游客登臨攬勝。1988年列為國家風景名勝區。
清源山右峰峻峭,中峰巍峨,左峰迤邐。層巒疊嶂,壑深洞幽,曾以三十六洞天名其精華景物,如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賜恩巖、五臺巖、南臺巖、龜巖、獅巖、蛻巖和清源洞尚保存原貌;巢云巖、寒山巖、紫澤洞尚有遺跡。這些巖洞,或妙景天成,或人工雕造,都各具特色,各臻其美。其主要有:老君巖,位于左峰羅山、武山下,宋代天然巖石雕成的老君坐像,高5.1公尺,造型生動、刻工精巧,是我國現在最大道教石雕像,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陀佛”。室后壁巖面浮雕阿彌陀佛立像,高5公尺,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巖外有“一線天”、“云臺”、“連心石”、“泉窟觀瀑”、“泓一法師舍利塔”等景觀。
碧霄巖,位于彌陀巖東南方,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原有石構建筑,已廢。巖壁上浮雕三世尊坐像,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巖上方為上碧霄,有平臺,崖刻“壽”字,4公尺見方。從中國臺灣迎回的廣欽法師的靈骨也埋在碧霄巖邊,并建石塔,以供瞻仰。
奇石扦天,千姿百態。峭壁間有“忘歸”、“北門勝概”崖刻。巖室對面為羅漢峰,斷巖側立,形如羅漢,構成十八羅漢朝瑞像奇觀。
此外,千手巖的釋迦牟尼造像,賜恩巖的白衣觀音造像,均雕于北宋元右年間,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清源山的泉有一百多眼。著名的叫“孔泉”,也稱“虎浮泉”,泉從一斜臥大山石孔隙中迸出,細流清清,常流不絕。清源、泉山因此得名。彌陀巖側的“泉窟觀瀑”。在雨季有“虹雨千層吹不斷,琉璃萬斛涌還多”的景象;而在旱季,則凝脂潛滴,須待上方水庫放閘,人工造瀑。
歷代文士、武將、高僧、權貴游山,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將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現代高僧泓一法師遺墨“悲欣交集”,備受景仰。曾在清源山上結廬讀書而成就頗豐有唐代的歐陽詹、林蘊、林藻,明代的李光縉、王慎中、顧碧等。在清源山修行和羽化道長、高僧不乏其人。清源山流傳無數的典故、傳說、神話等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內涵。
去清源山旅游字篇四
初到清源山,最先吸引我的,不是它滿山的自然景觀,也不是深隱綠蔭間的石基紅墻;而是這滿目蒼翠背后,那段孔子與老子的對話,那份佛教與道教之間的奇妙緣分。
穿過山門,最先看到的便是“老君巖”的風采。遠觀“老君巖”,笑容和藹,一眼便油然升起一種親切之感,仿佛一位老者,學識淵博,卻又平易近人。但細細觀品,“老君巖”的衣袖飄然,雖然沒有眼珠,可卻能感到他深邃的目光灼灼,頗有一番圣人的神韻。
不遠處是孔子與老子下棋的石像。兩人相對而坐,仿佛穿過千年,兩位圣人仍以鶴一般的姿態落棋,無聲,無言,用最清雅的方式交談,在思想的交匯中對話。這是一種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更是君子之間淡如水的交往,一種最清雅也是最奇妙的緣分。
沿著“智慧天階”向上,佛教與道教間的交融愈加明顯。佛喜清凈,道贊歸真,在這淳樸自然的清源山間,佛與道,山與林,即使是游人如織,但沿著山間小徑行走,那份千年前的寧靜仍在心尖。佛與道,宗教與信仰間的碰撞與磨合,恰似一眼清澈的泉水,靜靜流淌在這山間,流入人們心底。這大概是“清源”最美好的意蘊。
清源,也是清緣。正如易中天所說的那樣,走進這山間,我們便與歷史文化撞個滿懷,漫步在這清源山間,山水相逢,文化相融。這是清源,智慧中最簡單,也最美好的相逢。相逢即是緣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心與人心之間,相遇在這歸于自然的小小天地之中,這便是清緣,相逢中最淡然,也最快意的遇見。
清源山中,清緣是最初的相遇。亦如這次福建游學之旅,大家聚集在一起,在短短三天的旅行中,共同體味著閩南獨特的風情與不同人筆下的福建。從山到水從土樓到西街,一步一步,一程一程,這是人與人之間的相逢,最清雅淡然的緣分。清緣,亦是如此。
清源,清緣,智慧的源泉是人與人的相逢。源,不過是緣……
去清源山旅游字篇五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它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游東北岸,位于東經l18度30'-118度37',北緯24度54'-25度o'之間;與發展中的泉州市區三面接壤。距廈門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清源山自然景色秀麗,人文景觀繪萃,尤以山上泉眼諸多別稱“泉山”,因山高入云稱“齊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稱“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稱“三臺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于秦代,中興于唐代,宋元時期最為鼎盛。經過了歷代開發,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跡現存完好的有宋、元時期石雕造像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兩代花崗巖仿木結構的石室多處。最負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國最大的、藝術價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風石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海外交通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唐武德年間,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來泉州傳教,歿葬于靈山,稱伊斯蘭圣墓。其旁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為我國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屬花崗巖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巖石突兀,主景區最高海拔498米。地質結構是通過多次構造運動和巖體侵人所形成的,巖體外部呈黑褐色,巖層節理不發達,成土因質以坡積物居多,土壤為溫潤型;年平均氣溫17度-21.3度c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間,全年無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涼,氣候溫暖濕潤,一年四季均適宜觀光旅游。
我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閩海蓬萊"意境區內的羽仙巖下。1988年月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車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承《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占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脫俗、仙風道骨神韻。整座石像神態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滿魅力,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