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走路上學讀后感篇一
今天,陸老師又給我們推薦了一部電影——《走路上學》。
剛聽到電影名字的時候,我掩著嘴偷偷笑了起來,心想:“走了上學?哪個學生不用走路上學啊,這部電影能好看嗎?”有點懷疑,這次陸老師是不是推薦錯了。
帶著懷疑,我開始了觀影。這部電影講述了,娜香每天都要冒著生命危險,越江溜索上學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弟弟瓦娃給姐姐娜香穿新雨鞋的那個部分。瓦娃把娜香穿的鞋脫了下來,用自己的衣服輕輕地擦拭娜香的腳,再細心地給娜香穿上聶老師朋友捐的新雨鞋。這時姐姐娜香高興地合不攏嘴。這時我的眼眶濕潤了,心頭為之一震,他們穿個新雨鞋都那么高興,山區的孩子們實在是太可憐了啊!后來,老師知道了他們的生活艱苦,就幫他們買了新鞋。這時,我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當我正為他們高興時,娜香在溜索時,一不小心,懷里的新鞋露了出來,娜香不假思索地探出身子,想拿回鞋子,手一松,這時,悲劇發生了,溜索的鉤子沒有掛住,娜香掉入了滾滾江水中。就這樣,娜香死了,看到這里,我的眼淚抑制不住地流了出來。一雙鞋,一條命。看完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同學們,我想說,讓我們一起努力,幫助山區的孩子吧!我們可以把我們平時穿不了的鞋子,洗洗干凈放進小區的回收站。一起寄給山區的孩子,讓他們有鞋穿,讓電影里的悲劇不再發生。我們還可以把我們的壓歲錢捐給山區,幫他們造橋,讓他們不再冒險溜索上學。
讓我們行動起來,為山區的孩子獻出我們的一份愛心,讓世界充滿愛!
走路上學讀后感篇二
《走路上學》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邊上的.小姐弟倆,為了到對岸去上學而不得不每天命懸一線,滑索過江的感人故事,真正觸動了靈魂最深處的情感。
走路上學,這在常人看來只是最普通不過的事情,然而對于這對小姐弟卻是個難以企及的夢想。姐姐娜香靠危險的滑索溜過江上學,在弟弟的眼里,這卻是讓人無比的羨慕,但媽媽堅持要瓦娃等爸爸回來帶著才可以溜索。可是,事與愿違,在外打工的爸爸總也不回。終于一天,弟弟沒能抵抗住來自對岸的誘惑,偷偷溜索過江,到了心儀已久的學校。不曾想,瓦娃溜索過江的秘密被家訪的聶老師戳破,聶老師送來的那雙紅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他答應媽媽和姐姐:有了這雙鞋,他就不再偷著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這雙漂亮雨鞋還給了姐姐。
影片最后段娜香的墜江相對觀眾的視覺沖擊尤為強烈,故事也因此達到了高潮。這部“將美撕毀給人看”的影片,自始至終是那么完美地、也是令人心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劇中人物無論是主角姐姐娜香,還是弟弟瓦娃,以及聶老師,甚至配角村長等等,都無限深情地投入,決不懈怠其中任何一個細微處,那么感人至深、沒有悲情、濫情的噱頭,《走路上學》通過孩童瓦娃的純凈視角,以樸素而真實的故事藍本、克制收斂的敘述方式、清新自然的影調、真摯動人的情感和精美簡約的風景,緊緊拽住了我們的心靈。
客觀上講,也許人生來就不是那么的平等,而處于優越環境的我更加應該珍惜目前美好的機會和安逸的生活,做到和聶老師那樣愛護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的希望沒有那么遙遠!
走路上學讀后感篇三
今天,劉老師但我們去看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走路上學。看完電影后,我認為這是一部感人又好笑的電影。電影中的娜香是一個善良又總為弟弟著想的人。而瓦娃又是一個可愛、勇敢的孩子。看完了電影我覺得他們姐弟的感情是永遠都抹不去的。
他們山區里的人都要用繩索溜索過江去,因為那里是一個貧困的山區,可能要過好幾個月政府才能給他們建橋。而一天,瓦娃和娜香的奶奶中風了,媽媽就叫娜香過江對面去叫醫生來。我當時想:為什么么她(媽媽)不自己去呢?我想或許是她要留下來照顧奶奶吧。當娜香找到醫生時,醫生本來還不肯去的,因為他今天就要去城里了。我就想:真是一位沒良心的叔叔啊!不過娜香就不斷的求醫生,醫生最后還是答應她了。娜香想讓醫生用繩索過江,可叔叔不要,他寧愿走很遠的山路。不過,最后呢,還是溜索過江了。看好了奶奶的病后,娜香對叔叔說:“我還有一個朋友生病了。”于是,娜香指了指明明(狗)。治好后,醫生說:“想不到我在這里治的`最后一個補然是給狗治病!”這時,我們都“呵呵”的笑了起來。
瓦娃為了上學想偷偷溜索,可是第一次就給媽媽發現了。但他不沒有放棄。有一天,他把外套綁在木頭上,接著就偷偷帶上繩索去他姐姐的學校偷學。怎料到第一次去到就給聶老師發現,第二次還是這樣。當媽媽知道時就馬上打他,而且還說:“我以前有一次溜索差點兒就從索上掉下江去!”于是。瓦娃就答應了以后不再溜索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聶老師給每位同學都發了鞋,而弟弟卻很想要,姐姐就給他了。并說:“我都習慣了,沒事!”這真是一位為弟弟著想的姐姐啊!不過弟弟第二天又還給姐姐穿了。娜香那天放學時,很想給弟弟買雙鞋,可是自己卻沒有錢。這時,聶老師替她買了,娜香又感激又開心!因為弟弟終于不用再穿拖鞋了。娜香把鞋塞進包包,可是在溜索過江的時候(兩只鞋的鞋帶是綁在一起的)有一只掉出包包了,娜香伸出一只手想去撿,可是夠不著,她就伸出兩只手去撿。突然,她掉入江中……看到這里,許多人都流下了眼淚。一家人知道后都十分傷心,特別是瓦娃,這件事在他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我們要好好珍惜和別人感情,特別是親情。而且想把自己沒有用的學習用具捐給貧困山區。還要學習娜香這種善良、為別人著想的精神!
這個電影讓人笑一下又哭一下,不過,我更覺得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
走路上學讀后感篇四
今天,劉老師但我們去看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走路上學。看完電影后,我認為這是一部感人又好笑的'電影。電影中的娜香是一個善良又總為弟弟著想的人。而瓦娃又是一個可愛、勇敢的孩子。看完了電影我覺得他們姐弟的感情是永遠都抹不去的。
他們山區里的人都要用繩索溜索過江去,因為那里是一個貧困的山區,可能要過好幾個月政府才能給他們建橋。而一天,瓦娃和娜香的奶奶中風了,媽媽就叫娜香過江對面去叫醫生來。我當時想:為什么么她(媽媽)不自己去呢?我想或許是她要留下來照顧奶奶吧。當娜香找到醫生時,醫生本來還不肯去的,因為他今天就要去城里了。我就想:真是一位沒良心的叔叔啊!不過娜香就不斷的求醫生,醫生最后還是答應她了。娜香想讓醫生用繩索過江,可叔叔不要,他寧愿走很遠的山路。不過,最后呢,還是溜索過江了。看好了奶奶的病后,娜香對叔叔說:“我還有一個朋友生病了。”于是,娜香指了指明明(狗)。治好后,醫生說:“想不到我在這里治的最后一個補然是給狗治病!”這時,我們都“呵呵”的笑了起來。
瓦娃為了上學想偷偷溜索,可是第一次就給媽媽發現了。但他不沒有放棄。有一天,他把外套綁在木頭上,接著就偷偷帶上繩索去他姐姐的學校偷學。怎料到第一次去到就給聶老師發現,第二次還是這樣。當媽媽知道時就馬上打他,而且還說:“我以前有一次溜索差點兒就從索上掉下江去!”于是。瓦娃就答應了以后不再溜索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聶老師給每位同學都發了鞋,而弟弟卻很想要,姐姐就給他了。并說:“我都習慣了,沒事!”這真是一位為弟弟著想的姐姐啊!不過弟弟第二天又還給姐姐穿了。娜香那天放學時,很想給弟弟買雙鞋,可是自己卻沒有錢。這時,聶老師替她買了,娜香又感激又開心!因為弟弟終于不用再穿拖鞋了。娜香把鞋塞進包包,可是在溜索過江的時候(兩只鞋的鞋帶是綁在一起的)有一只掉出包包了,娜香伸出一只手想去撿,可是夠不著,她就伸出兩只手去撿。突然,她掉入江中……看到這里,許多人都流下了眼淚。一家人知道后都十分傷心,特別是瓦娃,這件事在他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我們要好好珍惜和別人感情,特別是親情。而且想把自己沒有用的學習用具捐給貧困山區。還要學習娜香這種善良、為別人著想的精神!
這個電影讓人笑一下又哭一下,不過,我更覺得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
走路上學讀后感篇五
今天我看了一場感人的電影,《走路上學》。這部電影講述了山區里的小孩渴望讀書的故事。
里面主要講得是:在云南怒江流域,交通不便出行困難,只能通過溜索道跨過波濤洶涌的怒江,就連小朋友上學也只能溜索過江,去對岸的學校讀書。其危險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這里有對姐弟叫娜香和瓦娃,姐姐每天都要冒著生命危險,溜索過江上學。而弟弟聽著姐姐從學校帶回來的知識,也想去上學,他不顧媽媽對他溜索過江的禁令,也偷偷的溜索到對岸看姐姐讀書。
隨后在城里支教聶老師來家訪并送鞋的時候,意外將這件事全盤托出,瓦娃被痛打了一頓,不過后來瓦娃決定要了姐姐的鞋做為條件就不溜索過橋去學校。不過懂事的瓦娃還是把鞋還給了姐姐娜香。
有一天,滿心歡喜的娜香。帶著聶老師送給瓦娃的鞋子,急匆匆地溜索回家,中途鞋子不小心掉了下去,姐姐下意識地翻身去抓住鞋子。可是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滑索斷了,姐姐掉了下去,被無情的江水淹沒了。瓦娃只找到了那雙鞋。
六個月后,政府在怒江上修了一座橋。小朋友們終于可以走路上學了。
這部電影讓我覺得:山區的小朋友們克服艱苦環境,不怕苦、不怕危險堅持去上學,渴望去上學的感人事跡深深地打動著我的心。跟他們相比,我們生活條件優越,交通便利,吃穿不愁,出門汽車,上學接送我們真是太幸運了,但我們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吃要好,穿名牌,喝飲料,住高檔,不比學習,講求物質,不講節約,講求奢侈。因此,我們要珍惜目前所擁有的生活,好好珍惜上學的機會,要知足才能常樂。
我們不但要學習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要學習他們團結和睦的風格,更要有一顆愛心,去幫助山區里那些貧困的小朋友,讓他們也像我們一樣幸福快樂的成長。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城美好的人間”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
走路上學讀后感篇六
楊紅櫻阿姨出了許多的書,有《笑貓日記》《淘氣包馬小跳》《楊紅櫻童話》等,她寫的書總是那么妙趣橫生,其中我最愛看的故事之一就是《楊紅櫻童話》里的《會走路的小房子》。
《會走路的小房子》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所小房子,它有一雙腳—一雙很大很大的腳,上面還穿著一雙很大很大的皮鞋,走起路來夸夸夸地直響。
小房子很頑劣,每一件事情有一點沒辦好就生氣了。比如有一次,因為胖鵝和小花狗沒有聽他的話,用一元錢的硬幣買回一件東西,把它的房子裝滿,它一氣之下就趕走了他們。自從趕走胖鵝和小花狗后,會走路的小房子就壞掉了。
有一天,一個小女孩和一個小男孩——小翹辮和小跟頭看到了小房子,小翹辮很喜歡小房子,小跟頭不喜歡小房子。后來,小房子逗了逗小跟頭,他也覺得很開心,于是小翹辮和小跟頭就修了修它,小房子變成了帶著香味兒的綠色小屋了,小翹辮、小跟頭、小房子成了好朋友。
可愛的小鳥們把窩給小房子做鞋子,小房子的腳步變得輕輕的,再也不是夸夸夸的聲音了,小房子又找回胖鵝和小花狗,讓他們回來里面住,大家開心極了。小房子成了世界上最棒的小房子。
我的感受是:開始的時候,小房子的脾氣很大,也很頑劣,到了后來,在小翹辮和小跟頭的幫助下,小房子從頑劣變成了既善良又有愛心的小房子,這樣的小房子才是世界上最棒的小房子。我們也應該像小翹辮和小跟頭一樣幫助別人進步,大家都進步了,生活才會變得更美好!
走路上學讀后感篇七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會走路的人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耕讀傳家”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孩童時期開始陪同孩子閱讀,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父母送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讀書不僅可以讓孩子從中學到豐富的知識,也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跟孩子一起布置個小小的圖書角,在安靜的午后或傍晚,一家人坐下來同讀一本好書,將會是孩子一生美好的回憶。
給大家推薦一本我跟女兒最近讀過的好書——《會走路的人》,這本書的`作者是臺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林良,書中共收錄了三十篇短篇故事,通過一件件你我身邊都似曾發生過的小事,告訴了我們寬容、冷靜、守信、堅持等美德。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與書同名的一則故事——《會走路的人》,主人公士凡買了厚厚的一套中國歷史書,大家都認為他一定沒有時間讀完,可是他利用工作、休息的間隙,今天一行明天十頁,堅持不懈地讀完了整套書籍。回想自己,常常以工作忙、時間緊作為搪塞的借口,卻忘記了最重要的不是每天做了多少而是能否堅定每天去做的信念。這就是閱讀的力量,讓我們反省自身的不足,找到前進的方向。
從現在開始,沉下心來,與孩子一起享受寧靜的共讀時光。
走路上學讀后感篇八
像書名一樣,如果是二十歲的我看這本書,大概會摔書,大概也切合這本書的書名《少有人走的路》,因為要讀完這本書本身需要一定的自制力和延遲自我滿足的能力。
書中大部分內容描述的是是什么的概念,很少描述為什么或者對其一筆帶過,案例的主要作用是對是什么的解釋,而不是為什么活著怎么樣的解讀。
讀者如果缺乏對進步的強烈愿望,很難從這些抽象的文字中建立堅定的自律和自我約束意志,不具體的比喻又進一步加強了這種抽離感。
我經常有的一個感覺是,很多道理我們都懂,要做到卻很困難,就像我們總因自己亂發脾氣責怪自己,卻無法控制自己下一次的歇斯底里。究其原因,我想,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脾氣暴躁的深層原因,只想想辦法把脾氣壓制住,卻往往適得其反,更添痛苦。了解自己的缺陷來自于原生家庭,并對了解某些行為對與錯相對來說是容易的,了解自己性格的形成復雜得多,卻很有必要。只有把問題的癥結打開,才不會一再發生類似的事件,身心俱疲又對自己一次次失望。
描述應該怎么樣和不應該怎么樣,對大多數人來說,更像是說教,讓人很容易產生抗拒感甚至不信任感。具體的行動和事例的支撐對觀念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就像現實和理想之間的橋梁,讓人看見可以實現的可能性,才有動力作出改變。
與此同時,作者提出“真正的愛”的概念,當我們擁有真正的愛時,就愿意推遲滿足感,做到自律和自我約束,不任由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愛是心智成熟的前提。
去理解對方,站在他們的立場體會他們的感受,對之表示理解,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理解對方,對患者很重要。這一點,和現代心理學的觀念也是十分一致。
因為某些原因,我一直在和自己作斗爭,但是越是斗爭,越恐懼,越想逃避,結果越陷越深。一邊希望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來,早日“做個正常人”,一邊又不停受挫,對現實越來越失望。直到這幾年,接觸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才慢慢對自己有了了解,也慢慢放松了心態,接受自己的缺陷,不再和自己作對,對外界的看法也更寬容。
書籍真是個好東西,人與人的理解是很難做到的,但是從書籍里,我找到了多年不曾體驗過的被理解和鼓勵,也找到了面對人生的勇氣。不敢想象如果沒有書的陪伴,我現在會過得怎么樣。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書,從書里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走路上學讀后感篇九
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棵有25個年輪的樹,名叫茂茂,他有一個夢想:想當一棵會走路的樹。
茂茂請求伐木工人把他鋸下來,幫他實現會走路的夢想。伐木工人說,這要等到林場批準才行。
在等待林場批準的這段日子里,茂茂做好了行動。
他讓樹上的小鳥搬了家,向野兔打聽了下山的路。有一天,伐木工人鋸下了他,他把樹墩留給野兔做桌子,伐木工人把他拖進溪水,流往山下。沿途,他看見了許許多多美麗的風景,他高興極了,忍不住大喊:“啊!太美了!”
到了山下的林場,他看到許多聚成片的木料,身上貼著標簽。茂茂想:作為一顆樹,他的生命已結束。作為木頭,他的生命剛開始。
伐木工人鋸樹的時候,認出了茂茂,把它鋸成木片以后貼上了:“一棵上走路的樹”的標簽。一位木匠看見了,用它做了一輛木車,他靈活的奔跑起來。
一天,他在一棵樹下休息,碰到了野兔,野兔已經不認識他了。他告訴野兔自己是那顆會走路的樹。野兔替她感到很高興。
故事中:茂茂作為一棵樹,在伐木工人的幫助下,實現了他的夢想。用自己的樹墩變成了野兔的餐桌,樹身變成了一輛會跑的木車。
好句有:“這時一輛多么好的木車啊!筆直的車把,圓圓的車輪,厚厚的車身,哦,他和小野兔一樣靈活的奔跑起來。”、“他快樂的滾動著車輪上路了,他會永遠記得自己曾經是一棵想走路的樹。”、“茂茂是一棵枝葉茂盛的樹,在森林里生長了許多許多年。”
走路上學讀后感篇十
這里講的是姐姐娜香每天必須溜索上學,因為家里很窮,沒辦法讓弟弟瓦娃上學,但弟弟每天也不閑著,在家里等姐姐放學回家。后來,學校里來了一位深圳的聶老師,老師剛來不久就給每個同學買了一雙鞋,瓦娃非常喜歡姐姐的鞋,連睡覺也抱著。第二天,姐姐要去上學時,瓦娃幫姐姐擦腳、穿鞋。后來,聶老師也給了娃娃買了一雙鞋。但在娜香溜索回家時,鞋差點掉了。姐姐卻為了救鞋而掉進了江里,死了。自從姐姐死了,瓦娃就在也不說話,每天回憶著與姐姐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看著弟弟瓦娃給姐姐娜香擦腳,穿鞋的場景讓我不由的掉下眼淚。這時,我感到很慚愧,一個年齡比我小的小弟弟都愿意給姐姐擦腳、穿鞋,可我為什么就做不到呢?我連哥哥姐姐的鞋都不敢碰——嫌太臭,更不用說穿鞋了。這時,我紅著臉低下了頭。
當娜香死后,瓦娃一直回憶著與姐姐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這些回憶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親情。親情的愛是沒有任何一種,可以代替的。而我與哥哥姐姐們每天打打鬧鬧的,從沒安靜過。早上,先起床的人總會吵醒別人,不讓人睡個好覺;中午,吃飯前老是說別人挑這挑那的;晚上,睡覺前還會吵誰睡覺姿勢最差,誰會打呼嚕。總而言之從沒停過。
從這部電影中,除了讓我懂得什么是親情以外。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明白了:山里的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需要的愛!等我長大了,會掙錢了,那我一定要多獻愛給他們,讓他們不再過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