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具有宣傳,鼓動,教育和欣賞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以及讀者,使他們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演講稿模板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文化演講稿篇一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又稱“詩三百”,共收詩305篇。內容分為“風”“雅”“頌”,主要手法是“賦”“比”“興”。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先河。
《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體制;后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頭發扎成丫髻,叫總角,后來用總角指代少年時代。
《離騷》
1.《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楚辭體”是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離騷》為典型代表,故又稱“騷體”。《離騷》開創了我國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先河。
2.《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并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詩經》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的兩大源頭。
歷史文化演講稿篇二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是誰的責任?修訂草案提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就算是個人,也可以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修訂草案提出,鼓勵單位和個人以捐贈、資助、志愿服務等方式,參與政策制定、規劃編制、名錄認定、保護利用等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對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市、區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按照國家和北京市有關規定予以表彰或者獎勵。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實行保護責任人制度。各區政府和歷史建筑的所有權人、使用人,均有保護責任。
各區政府,各司其職。修訂草案要求,對于東城區和西城區人民政府來說,禁止破壞各類保護對象及成片傳統平房區,實現應保盡保;推動歷史文化街區及成片傳統平房區的保護和有機更新,保護傳統風貌;推動重點文物、歷史建筑騰退,強化文物保護及周邊環境整治,促進合理開放利用。海淀區人民政府應當嚴格控制三山五園地區建設規模和建筑高度,保護景觀視廊和空間格局;逐步開展環境整治、生態修復,恢復_綠色空間。
歷史建筑,誰所有,誰負責保護;產權不明的,誰使用誰保護。修訂草案提出,歷史建筑的所有權人為保護責任人,如果所有權人下落不明或者權屬不明的,則使用人為保護責任人。所有權人、使用人要對歷史建筑進行日常維護和修繕,保持原有的歷史格局和傳統風貌;保障建筑安全,確保防災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發現安全隱患或者險情,及時采取隱患或者風險排除措施,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轉讓、出租、出借歷史建筑的,與受讓人、承租人、使用人書面約定雙方的保護責任。
歷史文化演講稿篇三
滿族茶飲歷史悠久。早在唐代,茶葉作為貿易產品之一已經引入北方。遼金時期的女真人已有飲茶習慣。據記載:當時的女真族男女相愛可自由相攜而去,然后才回女家拜門,執婦婿之禮,謂之“納彩”。
女婿登門之時,女方無論大小皆坐于炕上,任憑女婿來拜,謂之“男下女”。但女方要盛情招待,食品中茶是必備物,另有酒、乳酪與蜜餞等。而在婚嫁之日,飲酒之后,僅留上等客人飲茶。
清入關后,滿族茶俗受漢文化影響,內涵更加豐富。尤其是宮廷茶宴,精致、富貴,規模更是超越以往朝代。滿族茶飲器具以瓷器為主,至于清皇室,更有用黃金和玉器制作的茶具使用,據《清稗類鈔》載,“宮中茗眊,以羒金為托,白玉為眊”。
由于生存環境和生活層次的不同,歷史上滿族人飲茶種類多樣。乳房茶:由于滿族祖先長期居住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屬于畜牧游獵民族。因此,傳統滿族人喜飲馬奶、牛奶、羊奶。
后來隨著與漢族的交流融合,茶葉輸入后開始出現奶茶,將茶葉泡好后加入奶一起飲用。花茶:清入關后,清宮廷專設御茶房,所收茶之種類很多,但在宮廷茶宴和民間,除傳統習飲的奶茶外,花茶也是日常喜飲品種之一。
各種土茶: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歷史上滿族農村人大多飲用自己制作的土茶。具體有如下幾種:柳蕾茶,用春天嫩柳芽焙制的,常用來待客,喝了能清火明目,有一定健身療效。糊米茶,女真時期,百姓在飯糊中加入開水飲用,可以養胃助消化。
酸茶,依蘭、雙城一帶的.滿族用黃米面加豆面發酵后,煎沸飲用,味帶酸甜,十分好喝。還有一種土茶,用野玫瑰葉(間或有少量的花)、黃芪、達子香(一種山杜鵑花)葉曬干泡飲,也十分清香;另外相傳滿族人還有飲用小青草之說,就是將蒲公英的根挖出來之后,曬干切片當茶來飲。也有人將中藥黃芪的葉子采回來曬干后當茶飲。
歷史文化演講稿篇四
國野制又稱“鄉遂制”,是西周初期在為各諸侯國分封土地時,為區分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而設立的一種制度。由于西周采用分封制,此項制度實際被運用在區分貴族與平民居住地上,后在春秋末期則逐漸被郡縣制取代。
所謂國,亦稱鄉,即當時的都邑或較大的居民點,一般來說,是貴族的政治中心和軍事據點;居住在其中的人稱為“國人”,多為貴族和為貴族服務的手工業者,商人等。而野,亦稱“遂”,即國以外的廣大地區,居住在其中的人稱為“野人”,多為被統治階層等從事農業生產的平民。
由于國與野之間的關系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野依附于國。所以居住在兩地的人民所享有的權利以及義務均有較大差別。
國野制設立初期便是為了方便各諸侯國管理控制其國民。但由于由于各種因素,國野制成為了春秋時期階級矛盾的具體體現。
歷史文化演講稿篇五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那么關于宋朝歷史文化有哪些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宋朝歷史文化,希望能夠幫到你!
宋平荊池后,即部署攻蜀。后蜀主孟昶聞訊,欲依托川陜險要地勢,嚴兵拒守,同時遣使約北漢共同反宋。趙匡胤獲后蜀叛將趙彥韜,得知蜀軍兵力部署,遂下令出兵。
公元964年(乾德二年)十一月,命分兵兩路:北路以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為副都部署,率步騎三萬出鳳州(治梁泉,陜西鳳縣東北風州鎮),沿嘉陵江南下;東路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廷讓為副都部署,率步騎兩萬出歸州(治湖北秭歸),溯長江西進。兩路分進合擊,約期會攻成都。孟昶得知,命王昭遠為北面行營都統,率兵數萬北上扼守利州(治綿谷,四川廣元)、劍門(四川劍閣東北)等關隘。十二月,北路軍占領利州。
公元965年(乾德三年)正月初,突破劍門險要,大敗蜀軍,俘王昭遠,繼占領劍州(治普安,四川劍閣)。東路劉廷讓軍突破巴東咽吭夔州(治四川奉節東白帝),連克萬(治南浦,四川萬縣)、開(治開江,四川開縣)、忠(治臨江,四川忠縣)、遂(治方義,四川遂寧)等州。兩路直逼成都,孟昶舉城投降,后蜀滅亡。
荊湖、后蜀滅亡后,南唐、吳越臣服,唯南漢主劉鋹拒絕附宋。公元969年(開寶二年)六月,趙匡胤以右補闕王明為荊湖轉運使,做出戰物資準備。公元970年(開寶三年)九月初一,命潭州防御使潘美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率十州兵長驅南下,中間突破,直趨賀州(治臨賀,廣西賀縣東南賀街)。潘美聲言沿賀水東取興王府(廣州),以誘殲南漢軍主力。及劉鋹派大將伍彥柔率舟師溯郁江、賀水西上增援,宋軍伏擊獲勝,殺伍彥柔,占領賀州。十二月,進至韶州(治曲江,廣東韶關),南漢都統李承渥率兵十萬于蓮花峰(韶關東南)下,列象陣迎擊宋軍,宋軍以強弓勁弩破其陣,占領韶州。
公元971年(開寶四年)正月,宋軍攻克英(廣東英德)、雄(治湞昌,廣東南雄)州。二月,進至馬徑(廣州北),以火攻破南漢招討使郭崇岳六萬兵,繼攻陷興王府,劉鋹降,南漢滅亡。
宋滅南漢后,南唐后主李煜,明臣服以求自保,暗備戰以防宋軍進攻。趙匡胤志在統一江南。經兩年準備,于開寶七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為異州西南面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偕都監潘美,統領十萬大軍出荊南,調吳越軍出杭州(屑浙江)北上策應;并遣王明牽制湖口(屬江西)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十月十八日,曹彬率軍順長江東下,水陸并進,攻破池州(治秋浦,安徽貴池),占領采石(安徽當涂北)。于十一月中旬,在采石架通長江浮橋,保障大軍渡江,繼續向東推進。八年正月初三,宋軍破溧水(屬江蘇),繼與十萬南唐軍激戰于秦淮河(江蘇南京西),大敗南唐軍,直逼江寧(江蘇南京)城,在西路王明軍和東路吳越軍配合下,全殲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赟率領的十萬救援軍,于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江寧,李煜降,南唐滅亡。
只因宋代開國形勢如此,以后就不能裁兵、不能復員,而同時也不敢和遼國再打仗。因為要打就只能勝、不能敗,敗了一退就到黃河邊,國本就動搖。在這種情形下,宋代就變成養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養兵。更奇怪的,養了兵又不看重他們,卻來竭力提倡文治。這也未可厚非,宋代就因刻意提倡文治,才把晚唐五代一段中國歷史的逆流扭轉過來了。在宋人只想把這些兵隊來抵御外患,一面提倡文治,重文輕武,好漸漸裁抑軍人跋扈,不再蹈唐末五代覆轍。因此上養兵而愈不得兵之用,以后就愈養愈多。《水滸傳》說林沖是八十三萬禁軍教頭,實際上太祖開國時只有二十萬軍隊,太宗時有六十六萬,到仁宗時已經有了一百二十五萬。
所以王荊公變法行新政,便要著手裁兵。裁兵的步驟,是想恢復古代民兵制度,來代替當時的傭兵。但民兵制度,急切未易推行到全國,遂有所謂保甲制,先在黃河流域一帶試行。保甲就是把農民就地訓練,希望臨時需要,可以編成軍隊,而又可免除養兵之費。
論到募兵制,本來也非全要不得。在某種地方某種情形下,募兵也很有用。但須有一確定的敵人做目標,而且非打不可,在幾年內,定要把敵人解決。在這種情形下,募兵可以刻意訓練,及鋒而試,或許比全國皆兵制還好些。東晉的北府兵便是募兵,也曾建了奇功。但宋代的國防精神是防御性的,不敢主動攻擊,用意始終在防守。把募兵制度與長期的防守政策相配合,這卻差誤了。一個士兵募了來,輕易不脫行伍,直養到六十歲,還在軍隊里。其間只有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十年可用,三十歲到六十歲這三十年,他已老了,而且在軍伍十年,精神也疲了。這樣的軍隊,有名無實,于是只有再招新的。因此軍隊愈養愈多,紀律又不好。隊伍多了,雖不易捍御外侮,卻很能引起內亂。宋人最怕唐末五代以來的驕兵悍卒,但宋代依然是兵驕卒悍。國家不能不給他們待遇,而且須時時加優,否則就要叛變。政府無奈何,加意崇獎文人,把文官地位提高,武官地位抑低。節度使閑來沒事做,困住在京城,每年冬天送幾百斤薪炭,如是種種,把他們養著就算。養了武的又要養文的,文官數目也就逐漸增多,待遇亦逐漸提高。弄得一方面是冗兵,一方面是冗吏,國家負擔一年重過一年,弱了轉貧,貧了更轉弱,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轉這形勢來。
在宋太祖時,因防兵卒驕惰,又規定禁軍分番戍守之制。地方兵廂軍是擺著無用的,各邊防守全須派中央禁軍去。但亦不讓其久戍,譬如今年戍河北的,隔一年調中央,又隔些時再調到山西,這又與漢唐戍兵退役不同。宋代是沒有退役的,不在邊防,即在中央,仍是在行伍中。如是則一番調防,在軍人只感是一番勞動,因此又要多送他們錢。因此宋代雖連年不打仗,而經費上則等于年年動員、年年打仗。軍隊老是在路上跑,并且又把將官和軍隊分開了。軍隊一批批調防,將官還是在那里不動,如是則兵不習將,將不喜兵。這也是怕軍人擁兵自重,然而緩急之際,兵將不相習,也難運用。所以整個宋代,都是不得不用兵,而又看不起兵,如何叫武人立功?宋代武將最有名的如狄青,因其是行伍出身,所以得軍心,受一般兵卒之崇拜。但朝廷又要提防他要做宋太祖第二,又要黃袍加身,于是立了大功也不重用,結果宋代成為一個因養兵而亡國的朝代。
然而宋代開國時,中國社會承襲唐末五代,已飽受軍人之禍了,所以宋代自開國起就知尚文輕武。宋太祖臨死有遺囑告訴他后人說:你們子孫相傳,絕對不能殺一個讀書人。他們牢守此家訓,都知尊重文臣士大夫。直到南宋,還是守著不殺士大夫的遺訓。豈止不殺,宋王室實在是懂得優獎文人的。因此過了百十年,能從唐末五代如此混亂黑暗的局面下,文化又慢慢地復興。后代所謂宋學--又稱理學,就是在宋興后百年內奠定基礎的。這一輩文人,都提倡尊王攘夷,明夷夏之分,又提倡歷史傳統,所以中國還能維持,開辟出自宋以下的下半部中國史,一直到現在。正因宋代人那樣尚文輕武,所以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話頭,也就從那時傳下來。
我們今天從歷史上平心評論,只能說宋代人為了補救唐代人的毛病,而并沒有完全把毛病糾正過來,我們卻不能請怪宋人。須知有許多毛病,還該怪唐代人。唐代窮兵黷武,到唐玄宗時,正像近代所謂的帝國主義,這是要不得的。我們只能說羅馬人因為推行帝國主義而亡國,并且從此不再有羅馬;而中國在唐代窮兵黷武之后仍沒有垮臺,中國的歷史文化依然持續,這還是宋代人的功勞。我們不能因他太貧太弱,遂把這些艱苦一并抹殺。
歷史文化演講稿篇六
1973年9月11日至17日,法國總統蓬皮杜應邀對我國進行國事訪問,周恩來全程陪同了蓬皮杜總統在中國的訪問。這既是法國也是西方國家第一位元首應邀訪華。它有力地推動了中法關系的發展并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17日中午,蓬皮杜一行準備乘法方專機回國,周和部分官員到機場為他們送行。然而天公不作美,在飛機場送行時,下起了大雨。一大批去機場為蓬皮杜送行的群眾,他們冒著磅礴的大雨,淋著雨整齊地列隊站在那里。在告別時,我方派專人為蓬皮杜及隨行人員撐傘,準備送他們上飛機。不過,西裝革履的蓬皮杜總統,冒著大雨不打傘。
當時,周的身體很差,一直被病痛所折磨。于是,警衛便想給周打傘。周一把推開雨傘,有些生氣地說:“法國總統沒打傘,而且還有這么多群眾都淋著雨,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像群眾那樣呢?”聽了周的這番話,警衛和后面的領導都覺得不好意思起來,也都紛紛把傘收了起來。
周在病痛中依然抱病頑強工作,而且非常注意外交禮節,關心、尊重群眾,這讓所有人都敬佩不已。
歷史文化演講稿篇七
文化遺產是人類燦爛文明、輝煌歷史和非凡創造力的集中體現與智慧結晶,是歷史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恒記憶,是后人傳承歷史、繼住開來的文化淵源,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文化遺產就在你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保護文化遺產是一項與整個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密切相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
青田,鶴山甌水,千年古縣,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是中國石雕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石文化之都和浙江魚燈之鄉。勤勞智慧的青田人民創造出了無數優秀的文化遺產,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目前,青田石雕、青田魚燈、劉伯溫傳說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
青田縣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肩負著全縣文化遺產的普查、宣傳、保護、傳承、研究和利用等職責。現有縣文物保護點198處、縣級文保單位76處、省級文保單位9處;館藏文物——元代龍泉青瓷葫蘆瓶選入特種郵票發行,9件青瓷文物珍品載入國家文物精品集;先后編纂出版7本青田文物史料書籍。近年來,內馮縣委誕生地舊址、北山吳氏宗祠、萬阜夏超舊居、阜山裕堂別墅、石門洞劉文成公祠、高市陳誠故居、鶴城劉府祠、龍現吳乾奎舊居等一批文物建筑得到合理的保護修繕和開發利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嶄新的工作,我縣在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現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國家級3個、省級7個、市級26個、縣級78個;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1個、省級9個、市級20個、縣級20個;傳承基地國家級1個、省級3個、縣級傳承基地20個;省級經典景區1個。目前,還在積極申報世界人類與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然而,隨著時代飛速發展,強勢文化不斷沖擊,社會成員流動頻繁,價值觀念急劇變化,我縣文化遺產保護正面臨嚴峻的挑戰:一些承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建筑不斷遭到損毀,一些飽含民族思想感情美麗結晶的藝術品種、傳統工藝在悄無聲息地消逝——能不能將祖先留下的這些珍貴的精神財富完好保存并傳予后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考驗。
文化遺產保護時不我待,刻不容緩,迫在眉睫,任重道遠。每年6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文化遺產日”。值此第七個全國文化遺產日(6月9日)到來之際,我們呼吁,全社會都積極行動起來,以主人翁的態度重視文化遺產,關注文化遺產,走近文化遺產,參與文化遺產,熱愛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 留住文化之根,守住民族之魂,為“建設美麗村居、構筑和諧家園、打造幸福僑鄉”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倡議人:
日期: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