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蜻蜓飛教學反思篇一
《小蜻蜓》我從聆聽《野蜂飛舞》開始導入,顯得不太穩妥,首先我設計的問題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有點難度,專業化的術語太多,其次問題也太多,學生的說一說太多,體現不出音樂課的特點,也不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學習特點,應以感受體驗為主,不要說一些節奏、情緒等之類的詞語,可以說一說“你的心情怎樣?”或者“你有什么感受?”最后,可以這樣設計導入“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首歌曲,你來猜一猜它是誰?提示是一種小動物。”
第一次聆聽從老師的`演唱開始,請學生靜靜的聆聽。第二次聆聽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心情,第三次聆聽就可以帶學生一起來做動作飛一飛,飛出歌曲的旋律線,學生體驗感受旋律線。不要問學生歌曲是幾拍子的,因為一年級的孩子判斷不出歌曲的拍子。這一切都在用身體去感受去體驗,不用嘴來說,要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律動的形式也要多樣化,多去感受體驗音樂。這樣,整節課從音樂開始,也充滿著音樂,可以占用20分鐘的時間。在這20分鐘內演唱的形式也要多樣化,可以跟著伴奏來唱一唱,加入碰鈴,加入動作都可以,形式的多樣化。學習完歌曲之后我們可以再來唱一唱別的小動物。
聆聽《野蜂飛舞》可以放在拓展環節,不說歌曲的速度、節奏等專業詞,說一說聽到音樂后你覺得它會是什么動物?再次聆聽時用手劃旋律線感受和《小蜻蜓》的不同。從學生劃出的旋律線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樂曲。
蜻蜓飛教學反思篇二
這首歌曲是一首在日本廣泛流傳、婦孺皆知的兒童歌曲。是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笮采用詩人三木露風的一首回憶童年情景的詩譜寫而成的。歌曲的和聲色彩非常濃厚。雖然短小,但曲調非常優美抒情,三段歌詞卻將美好的童年的生動情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另人難以忘懷。
導入部分從學生喜歡的動畫片人物著手,奧特曼、叮當貓、一休哥、柯南,讓學生回到了小時候看動畫片的美好情景中去,并問問他們知道這些動畫人物都是哪個國家制作的。學生很快說出是日本的。
通過上面的導入激起了學生想要去看看日本是什么樣的國家的心情,但我并沒有就讓他們之間去看日本的風光,而是用柯南帶他們去闖關的游戲帶他們在解決了歌曲的難點(音準、節奏)后再去讓他們欣賞日本的風光,背景音樂用《紅蜻蜓》,讓學生對歌曲有個初步的印象。這樣既讓學生情緒高漲有激起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在解決節奏難點時,直接用歌詞讀節奏,學生很容易就能掌握附點節奏。音準難點時,我采用了音階與柯爾文手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循序漸進的帶學生唱準五度、六度音程。然后再帶歌詞唱,但要提醒學生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這樣學生就能很輕松的解決難點了。
歌曲教唱部分,我采用了師生接龍、老師范唱學生跟唱、視唱聽唱相結合的方法。在歌曲處理時讓學生加力度記號,根據歌曲旋律的走向,旋律上行做漸強、旋律下行做漸弱。
拓展部分讓學生聽辨不同版本的《紅蜻蜓》。聽辨出獨唱、合唱、齊唱。
整節課學生的情緒比較高,回答問題也比較踴躍。我覺得這節課主要是一首回憶童年的歌曲,但最后好像學生只記得它是一首日本兒童歌曲了。做為音準的訓練,難度有點大了,可以用歌曲的第二行的譜做為音準訓練。歌曲的教唱環節有點形式單一了,可以多進行男女生分角色唱、分組唱、領唱加齊唱等。歌曲處理時,不要單單從旋律線的走向來加力度記號,而要從歌曲的歌詞出發,帶學生理解歌詞的意思,并用一些圖片或音樂之類的配合學生理解童年的意義和對童年的美好的回憶。從而用情帶聲,用心歌唱,唱出歌曲的'美的意境和對童年的美好回憶。拓展環節的合唱音樂剪點一些,時間太長學生聽的有些沒耐心了,也可在聽的時候帶學生做一些律動。
音樂課堂教學是藝術教學,而藝術教學就更需要講究教學的藝術性,以體現藝術的美、教學的美。民主、平等、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也是相當重要的。在今后的日常教學中我將繼續改進,還要多思考、多學習,力爭把自己的教學再上一個新臺階。
蜻蜓飛教學反思篇三
《小蜻蜓》教學反思《小蜻蜓》是一首優美、抒情的三拍子歌曲,歌曲以舒展的節奏,流暢起伏的旋律,訴說了小蜻蜓飛來飛去捕蚊忙的情景。
在指導學生表現小蜻蜓自豪的心情的同時,也要讓孩子們懂得: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在日常生活中,要愛護蜻蜓、更要保護益蟲。歌曲雖然看著比較簡單,但是有幾句的旋律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歌曲中的最后一行有這樣一句歌詞“不吃糧食不吃菜”中的“不吃菜”是這首歌的難點部分,學生多次跟琴唱還是會唱錯,每個班在學習歌曲的時候都有三分之一的人唱錯。針對這樣的情況,我用對比的方法,把兩個不一樣的“不吃”單獨拿出來進行學唱,這樣一來學生唱的時候效果就好了很多。
在教學生三拍子的強弱規律時,我在進行了二拍子的強弱規律的復習后帶著學生一起做聲勢運動,然后再用多種多樣的動作和方式帶領學生進行強弱規律的拍擊,最后,讓學生自己來試試,可以分小組展示,也可自行展示。
蜻蜓飛教學反思篇四
《小蜻蜓》是一首優美、抒情的三拍子歌曲,歌曲以舒展的節奏,流暢起伏的旋律,訴說了小蜻蜓飛來飛去捕蚊忙的情景。在指導學生表現小蜻蜓自豪的心情的同時,也要讓孩子們懂得: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在日常生活中,要愛護蜻蜓、更要保護益蟲。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雖然仍有不足之處,但通過以往不斷的經驗積累、課程反思,在教學方法上已經略有進步,針對教學亮點與缺點我進行了總結歸納:
亮點(一):謎語導入環節結合教師黑板繪制簡筆畫,激發學習興趣。在課程導入環節,我通過謎語“小小飛機大眼睛,兩只翅膀輕又輕,飛東飛西忙不忙,消滅害蟲有本領。”讓學生思考猜想,引出課題。孩子們猜對謎語后,我問:你了解蜻蜓嗎?你知道小蜻蜓的外貌特征嗎?”孩子們很積極的描述他們眼中的小蜻蜓,我根據孩子們的口述,在黑板上畫出了小蜻蜓的簡筆畫,也和孩子們補充說明了蜻蜓的眼睛、速度、習性同學們在增長了知識的同時也對小蜻蜓更加喜愛,激發了演唱歌曲的情緒。
亮點(二):拓展編創環節。本節編創活動,我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孩子們改編歌詞,從而達到鍛煉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合作意識的目的。“你可以把歌曲中的主角——小蜻蜓,換成其它喜歡的小動物……”沒想到,孩子們給我的驚喜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原歌詞是:“小蜻蜓,是益蟲,飛到西,飛到東。不吃糧食,不吃菜,是個捕蚊的小英雄。”聰明的孩子們在改變動物名稱的同時還不忘把相對應的活動方式改變,如:“小青蛙,是益蟲,跳到西,跳到東。不吃糧食,不吃菜,是個捕蚊的小英雄。”孩子們的世界真的是豐富多彩,真是讓我對另眼相看.
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今后我應帶領孩子們通過多種有趣的參與體驗,培養孩子們的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讓他們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體會音樂所帶來的樂趣,帶著童心去教學!
《小蜻蜓》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蜻蜓飛教學反思篇五
師:播放音樂
生:聽音樂拍手進教室,師生問好。
師:指導學生發聲練習《櫻花》
生:用“lu”模唱旋律。注意聲音自然柔和。
師:你對這首樂曲的曲調有什么感受?它是哪個國家的樂曲?
師:播放樂曲旋律《紅蜻蜓》.
提問:這首樂曲和《櫻花》有什么相似之處?
生:聆聽歌曲《紅蜻蜓》范唱
提問:歌曲讓你產生什么感受?
表達了什么內容?
師: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詩人三木露風的一首回憶童年情、景的詩譜寫而成的。3/4拍曲調非常優美抒情,歌詞將美好童年的生動情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令人難以忘懷。通過“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紅蜻蜓而引起的回憶,親切而又深情地抒發了對童年時光的美好回憶。
生:再聽一遍。
邊聽邊劃拍,感受歌曲的節拍特點。
師:歌曲有幾個聲部?
生:全班分為二個聲部,學唱二聲部曲調:
師:教師分別范唱、范奏二聲部曲調。教師重點輔導低聲部唱穩、唱準。
生:用指揮圖式邊劃邊輕輕哼唱各自曲調,二聲部學生分別學習曲調。
用“呣”唱二聲部合唱,相互傾聽效果。
師:1、復習力度記號。
2、按歌曲標的力度記號來演唱
3、討論:為什么要這樣處理。還有其他處理方法嗎??
4、有感情地回憶當年的童年情景,觸景生情地表演
師:拓展回憶起童年時唱過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憶童年的好時光。
這是一節湘版五年級下冊的音樂課,上課的內容是學唱日本歌曲《紅蜻蜓》,該歌曲優美動聽,深情自然。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傳說是一位日本小女孩對自己童年生活美好的回憶。我預料這一定是氣氛活躍而又和諧美好的一課。但是,在第一個班的教學任務完成之后,給我的感覺卻是這首歌不那么好聽了,孩子們學是學會了,卻唱的拖拖塌塌毫無美感。歌曲是優美的,但我卻發現,這么優美的歌曲卻沒有被學生優美的表現出來。是那個環節出了問題呢?課后我尋思著……這時,有一個小女孩拿著書問我,“王老師,書上歌曲譜子上面那些大于小于符號是啥啊?”我突然意識到是不是問題出在這兒呢?這首歌上有許多的漸強漸弱的符號,還有喚氣及延長記號。這可都是知識技能啊,在備課時,我特意的避開了這一點。深怕踩了強調“雙基“的地雷。可是,效果卻如此一般,這么優美的歌曲卻沒有唱出優美的感覺來,這是為什么呢?于是,我在第二個班里稍微說了一下強弱記號,沒想到學生唱的有那么一點意思了。就是有點機械,不那么自然。第三個班級我出示了一副美麗的黃昏圖景,努力營造了氣氛,然后做出兩種不同的示范,讓學生自己選擇加上強弱記號和不加的那一種更好聽,并且做出摸仿。在接下來的第四個班級里,我不僅將強弱記號的教學與歌曲情緒引導相結合,還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感受加上不同的強弱記號,還結合指揮的手勢來讓學生自行設計指揮,學生們主動多了,也來了興趣,不僅唱出了優美,還唱出了不同的新意,唱出了那份美好。
回想這整課的教學,我先是想讓學生輕負擔的甚至沒有負擔的學唱,后卻讓他們感受了一次沒有“味精”的大餐。后來又機械的將“力度記號”這個知識點灌輸給了學生。讓學生似懂非懂、被動接受。最后,我將“雙基”放在具體情境中潤物細無聲的去讓學生體驗,把死的知識技能放在具體的歌曲中讓學生去主動的感受和體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