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教學反思,我們可以發現自己在教學上的不足之處,并制定相應的改進計劃。教師應該保持積極的心態,對教學反思持續進行,不斷改進和提升自己的教學效果。教學反思范文:如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學習動力
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一
教學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四舍五入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從上學期學生的各個項目反饋來看,掌握得還是比較樂觀。而小數的知識剛剛習得,為此本堂課對于大部分學生新知識的理解,我個人覺得難度不是很大。所以本堂課,我把教學重心放在學生對于理解求小數近似數的三種表述,如何根據要求表述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以及在表示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隨便改動。
課堂上,將1.666……怎樣表示更恰當。學生呈現了2元,1.7元,因為在之前的練習中我們已經接觸了給物體正確標價.當學生提出這樣的觀點的時候,立刻引起其他學生意見,這樣的表示不夠合理,當以元為單位時,應該是兩位小數.故,馬上有學生想到改為1.70元.我順勢板書1.70元.看者這個數字底下學生議論紛紛,心急的學生脫口而出:“這個1.70怎么來的?”我們繼續傾聽學生自己的理解.在表達的過程,學生自己也 意識到了錯誤所在,同學們也明白了錯誤根源.此時我提出,“以元為單位,小數部分保留了幾位?”“省略的是哪一位后面的尾數,”“是舍還是進,看哪一位?”這連續的三個問題,幫助學生整理思考的過程。同時也連接了“保留兩位小數”“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數”二者之間的聯系,以及回顧四舍五入方法。
掌握了保留方法之后,再引導學生區分在求近似數時1.0和1之間的不同之處。學生自己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生生交流中明確近似數中的0不能隨意去掉。
最后討論取值范圍。
整堂課前奏非常順利,學生看似一下子就能掌握基本方法,順利完成任務。但是總感覺學生的上課熱情不高,時常觀察到學生懶散地坐著,思緒也肆意放飛,心不在焉。課堂節奏綿軟無力。可見課堂的趣味性有待提高。
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二
1、情境化導入,引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新知時,利用豆豆身高的近似數來引入:豆豆的身高是0.984m,三位同學的回答不同,通過說法的不同引出爭論。通過引導,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小組交流中把思維充分暴露出來,加深學生對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方法的理解。
2、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
學生理解了保留幾位小數的含義: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精確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數;保留兩位小數就是精確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數……盡量讓學生自己說出這些語句,小結后讓學生熟讀。通過讓學生試著把豆豆的身高保留兩位小數、保留一位小數、保留整數,這樣逐步過渡,讓學生找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3、通過質疑,引發思考。
在比較近似數1、0與近似數1誰更精確些時,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從而使學生明白近似數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突破難點。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同時,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同學們出現較多的問題是不能準確寫出符合要求的小數:比如4.985要求保留兩位小數,錯寫成一位小數。還有,學生對小數不同數位的對應位置還不夠熟練。
再次教學中,要立足于學生的主體發展,引導學生思考,糾正學生錯誤,通過鞏固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小數不同數位的對應位置的理解,提高做題的正確率。
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三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節課教學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對求整數的近似數基礎上進行教學上,這兩個內容都是讓學生根據四舍五入法去求數的近似數,但是不同點就是近似的部位不同,針對這個情況,在教學這節課時,以求整數的近似數進行導入,讓學生說一說近似的依據——也就是四舍五入法,從而引入小數近似數的教學。這節課是掌握知識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主觀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后,我覺得:學生掌握得不是不好,尤其是根據“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里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對于重難點的突破尚有所欠缺,駕馭教材的能力有所欠缺。同時,應該在課堂上多給學生自己表達的機會,同時在“冷場”的時候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而《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一部分內容的練習題目要求很多樣,如同是保留一位小數,可以說是保留一位小數,也可以說是精確到十分位,或者是省略十分位后的數等等,針對這一情況,讓學生在練習時多讀題,并逐一進行分析,如精確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的數都是要求保留幾位小數,這樣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
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四
在數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在教學中,我從多方面“找”數學素材和多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根據這一理念,本環節教學時,例題1不是課本中的例題,是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而編制的例題,目的是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觀點,能在相互交流和反思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教學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新知的全過程。在小組交流中把學生的思維充分暴露出來,加深學生對“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的理解。我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所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實際問題還是理論問題都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并編擬成科學的探究程序。
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五
《求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二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求整數的近似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在學習之前,我先讓學生復習了求整數的近似數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在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中,重點把握了三個教學重難點,即:理解保留幾位小數;精確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數這些要求的含義;表示近似數的時候,小數末尾的0必須保留,不能去掉;連續進位的問題。
教學從生活出發,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的聯系。在引入環節,在超市買菜時,總價是7、53元,而售貨員只收7元5角錢,這就是在求7、53這個小數的近似數。在創設情境環節,結合教科書的主題圖,創設了鄰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測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課,使學生看到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鞏固環節,讓學生說出把4、85元精確到元、精確到角分別是多少錢,這樣把學習的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知識還原與生活,應用與生活。
在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保留幾位小數的含義。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精確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數;保留兩位小數就是精確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數。這個環節我是讓學生看書自學的,在講完第一個小題0.9840.98后,我讓學生比較了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與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使學生很快就明確了求小數的近似數要把尾數部分舍去;在教學完0.9841.0后,讓學生討論0能不能舍去,使學生明確了0如果舍去了,小數部分沒有數字就沒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學0.984保留整數時,也讓學生充分討論了小數部分要不要加0。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
雖然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與整數的近似數相似。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主觀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一些基礎差的學生在求小數的近似數時卻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最典型的就是他們忘了精確到哪一位,以為精確到哪一位就是看哪一位。還有些同學甚至連環進位,讓他保留兩位小數,他就把千分位、百分位、十分位的數都往前進一了。這不僅說明這些同學基礎差,還說明了反饋練習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反饋,我們就不知道每個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也就不能幫助接受能力弱的同學,提升有巨大潛力的學生了。
但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據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里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
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六
已學內容: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把不是整萬或整億的數改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
反思內容:學生對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掌握較好,基本能夠根據題目要求求出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然而對于把不是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就不樂觀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以前學生學過把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而今天所學的是把一個不是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數,這就增加了難度,學生不知小數點后面的小數部分該如何處理。
第二、前面剛學過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學生往往把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和把不是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相混淆,錯把改寫當成了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針對以上情況,解決辦法:一方面給學生講清把不是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和把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方法相同,后者的改寫是移動小數點,其實前者也是移動小數點,只不過運用了我們后面所學的小數的基本性質,把小數點后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講清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和把一個數改寫成指定單位的數有什么區別:求近似數需要省略后面的尾數,所以求的是一個數的近似數;而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只要把小數點向左移動四位或八位,加一個單位就可以,沒有改變數的大小。
第三、多講多練,在不斷的重復練習過程中,讓學生自悟。
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七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求整數的近似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
在學習之前,我先讓學生復習了求整數的近似數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在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中,重點把握了三個教學重難點,即:理解保留幾位小數;精確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數這些要求的含義;表示近似數的時候,小數末尾的0必須保留,不能去掉;連續進位的問題。
在創設情境環節,結合教科書的主題圖,創設了鄰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測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課,使學生看到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在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保留幾位小數的含義。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精確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數;保留兩位小數就是精確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數。這個環節我是讓學生看書自學的,在講完第一個小題0.984≈0.98后,我讓學生比較了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與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使學生很快明確了求小數的近似數要把尾數部分舍去;在教學完0.984≈1.0后,讓學生討論0能不能舍去,使學生明確了0如果舍去了,小數部分沒有數字就沒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學0.984保留整數時,也讓學生討論了小數部分要不要加0。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
小數的近似數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八
改寫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對概念,剛講完學生課后錯誤較高。因此我引導學生研究了這兩個概念的區別:讓學生自主討論、相互交流。最后總結得到:
1、改寫不改變數的大小,省略改變了數的大小。
2、改寫使用直等號,省略使用約等號。
3、題型也有區別,改寫題型有“將下列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而省略的題型有“省略最高位(或萬位、億位)后面的尾數求出近似數”,應根據不同要求,寫出正確結果。
此外,要保證將非整萬的數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近似數和將非整億的數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的近似數正確率高,必須做到“一找”、“二看”、“三用”。“一找”,找到“萬”位或“億位”。“二看”,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上是幾。“三用”,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數。
總之,數學來源于生活,學生的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只有讓學生在熟悉的、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中,親自探索總結,才能使他們更好的感悟、學習、和理解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