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夫妻和睦最美家庭事跡農村篇一
作為一名20xx千多人學校唯一的校醫,曲老師深知其任務的艱巨,針對我校的一些具體狀況,對學生群體進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采購了一些常用藥品,主要包括:感冒藥、退燒藥、外傷處理藥等。為了能夠更好地為老師、學生們服務,她把校醫室收拾得干干凈凈,并且對班級的人數、學生的身體狀況作了詳細的調查,在班主任的配合下為每個班設立了一名衛生委員,讓其負責本班的衛生狀況調查并及時反饋回來,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根據本地區的氣候特點,結合我校的具體狀況,定期舉行各種形式的傳染病的宣傳教育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防病意識,為全校師生營造了安全衛生的工作學習環境。
她還用心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培訓,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加強與教師間的溝通和交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自己充電,使自己的綜合素質得到更大的提升,為全校師生帶給最優質的醫護服務,為正常的教學秩序保駕護航,得到全體師生的一致贊揚。
比爾蓋茨說過,人生有最不能等的三件事:孝、愛和善,它們才是幸福的源泉。曲老師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也是親身去做的,她用心倡導男女平等,在家夫妻二人相敬如賓,互相支持,互相幫忙,有困難共同應對,出了問題共同協商解決,成為人人羨慕的模范夫婦。
20xx年曲老師的母親大病一場,一年先后住了幾次院,雖為母親花費了巨額的醫療費,但母親最后還是撒手人寰,留下了一個患有癲癇的妹妹和深受喪妻之痛的父親,沉重的家庭負擔壓在了她的肩上。由于娘家在農村,她在城里,她不得不利用休息日和節假日回去照顧父親和妹妹,一邊工作一邊盡孝,忙得像旋轉的陀螺,她也沒有任何怨言。9月,妹妹可能因失去母親悲哀過度,大病一場住進了xx區醫院的重癥監護室,醫生幾次下了病危通知書,曲老師和丈夫商量為了百分之一的期望也要為之付出百倍的努力,有心人天不負,最后把妹妹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告慰了母親的在天之靈。
曲老師對自己的娘家盡心盡力,對婆家也是無可挑剔。有人說:天下婆媳關系最難相處,是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xx老師的言行對此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日常生活中他對公婆尊敬有加,從結婚至今從未和公婆紅過臉。20xx年她的婆婆在xx山醫院動了腰部大手術,她一邊上班,一邊照顧遠在xx的婆婆,因丈夫是獨生子,所以忙得團團轉,平日下班趕到xx看望,休息日全天伺候,婆婆愛吃什么,她就買什么,照顧的間隙逗老人說笑,婆婆的身體恢復得很快,連醫生都說這么大年紀了,恢復得這么快,簡直是個奇跡,婆婆樂得合不攏嘴,同病房的人都說,親閨女也不換。
剛準備喘口氣,同年底丈夫因在單位發生了一次意外,造成了左腿的粉碎性骨折,這下她失去了臂膀,一時又要照顧孩子,又要照顧丈夫,幾乎把她累散了架,可生性樂觀的曲老師一句怨言也沒有,悉心的照料著丈夫,丈夫的腿也康復得很快。
有人說,愛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間,那么這種愛是小愛,可曲老師家庭卻把這種愛,這份情延伸到親朋鄰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種大愛。
他們一家一向樂于關心鄰里,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夫妻二人必須二話不說,盡可能地給予幫忙,兩人的謙和熱心一被提起,人們總愛伸出大拇指:這一家沒得說。
除了關心鄰里,他們一家還能夠用心參與社區的各項活動,配合社區開展相關工作。熱心公益事業,對社會上的貧困家庭能夠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忙。他們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十分重視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學習習慣的培養,一家人對大街上舉辦的各種募捐活動經常參加,對乞討的老人、殘疾或小孩,經常會讓兒子拿些零錢給他們,教育孩子對社會弱勢群體要有愛心,今年2月剛領著孩子亮亮參加了對xx晚報白血病患者王媛媛小朋友的募捐活動,孩子心甘情愿地把他的壓歲錢全部捐出去了,極大地培養了孩子的愛心。
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曲老師夫婦能吃苦耐勞,勤儉工作,勤儉持家,愛惜公共財物,一分一厘,一釘一鉚,一草一木,都合理使用,把錢花在刀刃上。能搞好個人,家庭和工作場所、公共場所的衛生及綠化工作。家庭環境清潔,禮貌待人,養成了良好的禮貌習慣,鄰里之間互相幫忙,互相關心,自覺維護居住區的公共衛生和公共利益。為保護環境他們家庭力行低碳生活:手洗服裝,使用無磷洗衣粉;選用節能電器,隨手關燈、空調;出行選取自行車、公交車或步行,減少出租車、私家車;分類投放垃圾,廢物轉化資源等等。
綜上所述,xx家庭事跡典型,各方面表現突出,特評他們家庭為“最美家庭”,呈報上級組織表彰,同時也愿天下所有家庭都能成為最美家庭,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更加美滿。
夫妻和睦最美家庭事跡農村篇二
世間萬物,因和睦而美麗,因和睦而溫馨,社會是這樣,家庭也是這樣。我的家是和睦幸福的三口之家:愛人和我,還有一個女兒,今年13歲,在江南中學讀書。我們家和大多數家庭一樣,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但是我們全家卻感到溫馨幸福。
一直以來我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忠誠熱愛黨的教育事業,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事業中,工作任勞任怨,認真負責,勤懇踏實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到為人師表,潛心育人,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改革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我從參加工作來就擔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是繁重且瑣碎的,而我卻深深投入其中,沒有絲毫懈怠,因為我知道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也知道肩上所擔負的責任。
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女兒在很小時,我們就教育她保護環境意識。每次上街女兒吃完東西會將垃圾收拾整理好后,扔進垃圾箱。為保護環境我們家庭力行低碳生活:出行選擇公交車或步行,減少出租車。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讀書時,我為了讓愛人和孩子能在上班之前吃上早餐,我每天6:30就起來煮稀飯和兩個雞蛋給愛人和孩子吃,爭取在孩子和愛人起床后馬上吃上早餐。現在孩子上初中了,但每天我還在堅持煮早餐給愛人吃。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但它就象催化劑使我們全家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生活有滋有樂。我帶著一顆善解人意的心,熱愛家庭的本能,把這個家庭安排得井井有條,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我知道互敬互愛是家庭和睦的基礎,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在生活中我們互相照顧,互相信任,互相支持。每到周末一家人坐在沙發上交流思想,談笑風生,相互取長補短,遇到困惑相互開導,相互幫助。我們一起散步,一起出游,有爭吵,有歡笑,共同的生活讓我們心貼得更近,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比爾蓋茨說過,人生有最不能等的三件事:孝、愛和善,它們才是幸福的源泉。我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也是親身去做的,我積極倡導男女平等,在家夫妻二人相敬如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有困難共同面對,出了問題共同協商解決。我們夫妻雙方父母都不在身邊跟我們住。有一次,我婆婆血壓突然升得很高,情況十分緊急,家里人她送到崇左市人民醫院急救,病情才得到了控制。婆婆住院10多天,我每天早上6點中就起床煮玉米粥,再炒清淡的青菜送到醫院給她。因為婆婆從農村來吃慣家里的玉米粥,在加上高血壓,只能吃清淡的菜,醫院的飯菜她吃不下。所以每天我送飯菜到醫院時都是7點中左右。跟婆婆同一病房的老人看見我一大清早都能送東西給婆婆吃,都夸我能干、有孝心。我們平時對老人照顧很少,我們只能在經濟上多給老人給予補償,每逢寒暑假期我們都會回家探望老人,盡可能多陪老人,盡我們做為子女的孝心。我和愛人一起努力,讓家里老人都能享受天倫之樂。
馬克思說:“父母的行業是教育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著言傳身教、陶冶習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應不斷修正自我、提升自我,努力為孩子樹立起良好的學習榜樣,使孩子懂得誠實誠信、孝敬老人、與他人和諧相處。在我的教育帶動下,女兒變得懂事了,在日常生活中也知道關心老人了。每到節假日女兒都主動說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鄰居也經常夸女兒懂事乖巧,是個愛學習,積極上進的孩子。雖然家離女兒學校不遠,但平時女兒都打電話回家關心家里的情況,關心父母的身體狀況等等。我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學習的能力,沒有同意她在自家——民族中學讀書,而是讓她到江南中學讀書。我時時關心女兒沿著正道走,勉勵女兒勤奮刻苦學習,禮貌待人,并主動與學校老師聯系,了解、關心女兒的成長狀況。
十幾年來,我們的家庭是一個極其平凡的家庭。但我知道“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就應該“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只有每個家庭都和睦了,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美麗
夫妻和睦最美家庭事跡農村篇三
有人問,家是什么?我認為家是一份職責,家是彼此的真誠相待,家是溫暖的港灣。因為有了溫馨的家,生命中的每一個日子,都有美麗。我們的家是一個大家庭,有和藹可親的爺爺奶奶,有善良勤勞的爸爸媽媽,還有活潑可愛的一雙兒女。在家里我始終倡導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勤儉節約、鄰里互助等積級向上的氛圍。也堅持百善孝為先原則來要求自己,并由此來教育我的孩子。
在這個家庭里,我們夫妻之間互敬互愛。兩個人在不同環境生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習慣,不同的愛好,所以在一齊生活難免會有不適應,會有摩擦,這就需要彼此多點寬容,多點謙讓,多點諒解,做事多從對方角度思考一下。構建和諧禮貌的家庭環境,將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和我們奮斗的目標!持之以恒地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用智慧和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駛向和諧的彼岸!
在對待長輩方面,我和老公堅持正直做事,友善對待老人。平時對長輩噓寒問暖,關心她們的生活起居。每次全家人一齊吃飯時,我們總是把好吃的菜往父母碗里夾,讓她們多吃點。上街時,也會惦記著給老人添置新衣服、新鞋子。為了讓他們身體健康,我們經常會買些水果、鈣片、等營養品,讓老人增加營養、滋補身體。有空時,我帶著孩子和父母一齊散步、聊天、重大節日和父母一齊慶祝。家里有些重活,我們都要自己干,不讓老人累著。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父母也同樣關愛、體諒我們,盡心心力的幫我們照顧好一雙兒女,我們對父母由心的感謝。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要求孩子尊重老師、同學;在家中,教育孩子要尊重家長;在公共場所,要孩子自覺遵守公共道德,從小使孩子樹立愛心和正義感。從20xx年開始,每年我和老公都給四川藏族的孩子們捐贈衣服及買一些學習用品。在這樣的家庭熏陶下,女兒助人為樂的品德也漸漸顯現,她的每一個愛心之舉,我都給以肯定和夸獎。我經常和女兒讀讀《弟子規》《三字經》等讀物,我相信在閱讀中也能夠學習做人的道理,培養愛心,使孩子明白一個人的孝心和品德最重要。
去年,婆婆的腰摔傷了,需要在床上靜躺三個月。天早上我都要給老人梳頭,晚上幫老人洗腳、擦身子,幫她翻身。為了不讓她寂寞,我經常陪她聊些開心的事情,還讓孩子給她唱歌,我們婆媳倆感情就像母女關系。婆婆每次和人說起我,都由心的夸獎我。其實我覺得為人子女者做這些都是就應的,老人為我們這個家庭付出了很多很多,我們做小輩的也要盡心盡力地關心、愛護老人。做為子女的我,期望爸爸媽媽公公婆婆身體健康,作為孩子媽媽的我,期望孩子健康成長,這就是我的全部。
為了發揚勤儉節約的美德,我們家也也倡導了這個活動,平時的淘米水能夠澆花和樹,保護了環境又能夠清新空氣,真是一舉兩得呢!平時孩子的算術草稿本和做完的作業本的反面都能夠變成二次紙張,洗手時按時關掉水龍頭,不開無人燈,這樣一來從水費,電費上都能節約很多能源。我們始終相信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
我們是世間最平凡的兒女,最簡單的父母,我們家庭的每一位成員都有一顆平凡的愛心,我們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用自己最真誠的方式攜手走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用各自的愛心構建了一個令人羨慕的最美家庭,因為有愛,所以幸福。
夫妻和睦最美家庭事跡農村篇四
家就像根,永遠是樹葉的歸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會提高溫度,但卻給予人們連火爐都不能代替的溫度;家就像是一瓶陳年佳釀,融進了許多寬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內涵。在我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庭。
提起xxx,認識他的人都會流露出羨慕的眼神。因為他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同志,籍貫鶴山市古勞鎮新星村洛社一隊,中國共產黨黨員,鶴山市政協委員、鶴山市總商會會員、古勞鎮商會副會長、鶴山市三峽鞋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妻子xxx,與丈夫共同經營三峽鞋材有限公司。育有二個兒子,一個就讀于鶴山市第一中學,一個出國留學,成績優異。他們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
他們夫婦家庭多年來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團結鄰里,樂于助人,是鎮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生活當中,每當發生摩擦時,他們都能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從而較好地解決了問題。妻子既是事業的好幫手,又是家庭主婦,把家庭照顧的細致入微。長期以來,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侍奉老人,教導孩子,料理家務,受到鄰里的高度贊揚。夫婦兩人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德育人,每年特定時候,他們夫婦就會帶著孩子一齊來到敬老院,探望老人,跟老人閑談家常,送上禮品和慰問金,讓孩子們在為老人家送溫暖、獻愛心的過程中,傳承著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但它就象催化劑使他們的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快樂。在這個家庭里,雖然他們各人的性格、文化、志趣等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現矛盾,大家能互相體諒,尊老愛幼、民主平等、寬容謙讓,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的文明家風。
真心待人是他們全家的處事態度,與鄰居都能夠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幫忙,他們都熱心幫助。他們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那些需要幫助的鄰居解決一些燃眉之急,他們用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的創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們夫婦是鶴山市知名的鞋材企業家。家庭是船,事業是帆,帆兒推動船行,船兒揚起風帆。在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他安心的放開手腳大干事業,1993年他通過市場調查后,決定"下海"從商,設廠加工鞋材,一邊經營鞋材,一邊照顧家庭。xxx擔心丈夫一個人太勞累,也堅持要求去廠幫忙,夫妻倆遇到事情一起商量,遇到困難一起解決,生活上共同照顧雙方老人,事業上互扶互持,二人互相理解、尊重、關心、支持,從來沒有因生活瑣事而吵架。由于夫妻倆誠信經營,本分做人,鞋材加工很快打開了銷路,一年純利潤可觀,家庭收入翻番的增長,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夫妻倆成為了該村的致富帶頭人。2000年,夫婦找準時機,拓展業務,轉換經營項目,擴大規模,成立鶴山市三峽鞋材有限公司,又取得了成功,家庭收入再上一層樓,生活提前步入了小康行列。
他們家庭倡導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約。他們時常教導兒子:"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生活中點點滴滴要從每件小事做起".家里面的每樣東西能修復利用的,從來不輕易地丟棄,盡量使其再發揮作用。平時做到人走燈滅,養成隨手關燈的良好習慣,只要家里或辦公室沒人就關掉一切電源,注意節約每一度電和每一噸水。這一勤儉節約的意識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之中,并成為全家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
致富不忘飲水思源,他們夫婦非常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作為鶴山市政協委員、古勞商會副會長,他多方面溝通鎮屬企業老板,宣傳鎮委、鎮政府的政策法規,在依法納稅、做好社會公益事業及協助鎮中小型企業招收員工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多年來,他積極支持鎮政府多方籌措資金解決工業區廠區道路硬底化。07年上半年他搬遷新廠房時,自己拿出3萬多元將廠房前的道路硬底化,并營造好綠化、美化環境,為過往車輛和行人提供了方便。07年中秋節,他們夫婦偕同廠辦公室人員來到鎮慈善敬老院慰問,給老人們送上慰問金和慰問品,并花費1萬多元為該院完善辦公設備。四川汶川地震,他慷慨捐出1萬元善款,同時積極發動員工獻愛心,捐款4000元。多年來,夫婦熱心家鄉建設,共捐款18萬多元用于學校建設、修橋筑路、興建文化室和龍舟賽事等。
牽手相伴二十個春夏秋冬,他們夫婦相濡以沫、風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夫妻倆從沒因生活瑣事紅過臉、吵過嘴,他們用自己的真誠、善良和孝心換來了家庭的美滿、幸福。他一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文明和諧家庭的深刻內涵。
夫妻和睦最美家庭事跡農村篇五
黃岡市社會福利中心是一所以收養社會孤殘棄兒童、孤寡老人和殘疾人以及社會代養老人為主的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建于1980年,20xx年,市政府統籌規劃兒童院、養老院和光榮院建設,實施了“三院合一”建設項目。20xx年項目一期工程建成,原市社會福利院整體搬遷于現址并更名為黃岡市社會福利中心。
30多年來,在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我中心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孤老殘幼服務”的服務宗旨,積極倡導和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扶弱助殘的傳統美德,先后養護了1000多名老人、養育了近3000名孤殘兒童,為老人安度晚年、為孤殘兒童回歸家庭、步入社會做出了顯著的成績,為社會穩定和構建和諧老區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并先后獲得了省一級福利院、省級文明單位、省級行風建設示范窗口單位和全國民政系統先進工作單位等榮譽稱號。
我中心占地面積76.8畝,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積48.61平方米,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投資4600萬元,新建了兩棟老年樓和兩棟兒童樓以及食堂等配套設施,設置床位600張。中心三面環路,一面臨河,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園內建筑錯落有致,園林景觀相映成輝,有假山、噴泉、亭臺、長廊、荷花池等,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休閑美景隨處可見;室外門球場、籃球場、乒乓球臺、健身器材等設施一應俱全;老年樓設置了接待室、醫務室、健身房、乒乓球室、棋牌室、圖書室、書畫室、琴樂室、會議室和多功能活動大廳等功能室,老年人康樂設施齊全;老年樓配有醫護電梯,走廊和衛生間扶手等各種無障礙設施;每層樓設有公用電話、休閑椅、微波爐、公共洗衣房、開水房、晾曬場;每間房有單獨衛生間,各種家具美觀齊全,并安裝有冷暖空調,集成了太陽能熱水系統、iptv網絡電視系統、無線呼叫服務系統、局域網網絡系統、醫療服務管理系統等四大系統。各種服務設施考慮精細,以人為本,細致入微,被入住老人贊譽為安享晚年的幸福家園。
為了讓老年人在我中心能夠頤養天年,做到黨和政府滿意、休養老人滿意、老人家屬滿意,中心近年來從建章立制、提高服務人員素質等方面入手,不斷加強院務管理,規范操作規程,各項服務和管理日趨完善。
一是強化領導責任。注重領導班子自身思想作風建設,注重發揮整體合力,致力于建設一個堅強有力、作風過硬、團結協調的領導班子集體,營造出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開創工作新局面,使管理質量和服務意識明顯增強。
二是強化崗位職責。從領導到職工,層層建立崗位責任制,使每個干部職工在工作中形成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實施了分區管理,明確了服務責任,對每一個環節,每一項工作,按照“干什么、怎么干、誰負責、干得怎么樣”的辦事程序,作好工作記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做到有據可查,進一步強化了干部職工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行為,工作效率得到顯著提高。
三是強化服務管理。后勤保障是優質服務的前提,因此,在工作中,加大后勤服務管理力度,在飲食上,定點購買優質米、面,食用時令新鮮蔬菜和肉類;在穿衣上,根據季節的不同,購置衣被、鞋子,及時更換;在居住上,統一購置室內用品,定期消毒;在醫療上,十分注重對養員身體、心理健康保養工作,堅持以預防為主和定期檢查相結合的辦法,嚴格衛生條件,合理調整飲食結構,保證養員的身心健康。
四是健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明確各項規章制度,用制度規范工作行為。近年來,我們相繼出臺了《老人民主管理委員會章程》、《行政、護理和醫務三級查房制度》、《班組長晨會制度》、《老年人護理分級標準及分級護理規范》、《養老護理員行為規范》等一系列規章制度,規范了服務內容、服務標準、入退住程序等,健全了約束機制,上至中心主任、下至護理員、炊事員、會計等工作人員都有詳細的職責和工作規范,每一個管理服務人員都能照章辦事。讓休養老人代表參與院務管理與決策,各項服務和管理得到了有效監督,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逐步實現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夫妻和睦最美家庭事跡農村篇六
談起xxxx的家庭,很多人都會流露出羨慕的眼神,因為她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她們家是一個四代同堂的傳統之家,有奶奶、公公、婆婆、丈夫和一個健康聰明的女兒。成家十幾年來,她們夫妻恩愛、孝敬老人、關懷子女、熱心助人、鄰里和睦,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點點滴滴的情詮釋了家作為愛的港灣的真諦,贏得了周圍人們的贊美。
她的丈夫xxxx是政府辦公室的一名文秘工作者,辦公室的工作繁雜、瑣碎、清苦,工作沒有規律,經常加班加點,有時候因為起草領導講話、各種信息、工作總結等各種綜合材料不分晝夜,連續作戰,好幾天都回不了家,節假日更是少的可憐。十幾年來,他在工作中一向嚴格要求自己,不浮躁,用心培養“埋頭苦干的實干精神,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甘于清貧的奉獻精神,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默默奉獻,無怨無悔。在生活上,不慕奢華,艱苦樸素,從來沒有打著領導的旗號為自己謀求私利,時刻維護領導和自身的形象,多次被縣上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這些榮譽的取得既凝聚著xxxx多年的心血,更飽含家人的理解與支持。
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不讓丈夫因家務而分心,xxxx承擔起了家中的大事小事,把家庭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在工作中她也不甘落后,無論在哪個崗位上,她始終愛崗敬業、踏踏實實、勤學苦練。她注重學習、善于思考。自調入住建局工作之后,作為一個門外漢,為適應新環境的需要,做好本職工作,她加強學習,提高各方面素質。農村危房改造工作開展需要經常起草一些文件、講話等,丈夫xxxx既是生活中的好伴侶又是事業中的好幫手,他指導她學習市、縣各類文件及領導重要講話等,從抄寫公文入手,逐漸熟悉業務,不斷積累工作經驗,憑著過硬的理論基礎,扎實的文化功底和干一行、愛一行的堅定信念,很快適應了新崗位,在較短時間內逐漸成長為一名業務骨干。她先后起草了《莊浪縣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管理辦法》、《莊浪縣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實施方案》等,規范了文檔管理,為以后的工作帶給了參考和制度保障。
古訓有言: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親敬老是營造幸福家庭的基石。xxxx結婚后和公公婆婆一齊住,第二年,從農村將丈夫的奶奶接來一齊住,當時老人76歲,她生育了6個子女,三男三女,丈夫的父親是老大,按照農村的'習俗老人就應在小兒子家住,但是她覺的自己和丈夫都有工作,為了老人能安度晚年,依然將她接到自己家中來住,如今老人92歲高齡,身體健康,每年生日都要為老人慶祝。婆婆身體一向不好,雙腿患有骨質增生,常常痛的走不動,她們四處求醫、買藥,多年來,住了好幾次醫院,但是沒有起色,這兩年老人幾乎癱瘓,應對兩個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她沒有怨言,和丈夫公公一齊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她們。20xx年聽說西京醫院能夠治療婆婆的病,她們一家十分高興,但是醫藥費很貴,公公婆婆聽說需要二十幾萬元,一下子傻眼了,哪里找那么多錢啊。她為了不讓婆婆有心理負擔,寬慰說:“此刻有醫療合作,不用怕,花多少錢都能給報銷的”。她們夫妻一面從銀行貸款一面做老人的思想工作,并向單位請了20多天的假,帶著老人到西京醫院理解治療,在醫院里她細心的照料著婆婆,為她洗腳,擦身體,累的滿頭大汗,為了給老人增加營養,他們夫妻吃青菜住便宜的旅館,給老人買牛肉、雞湯,病室里的病友都以為她們是母女關系,聽說是婆媳十分羨慕的說“這樣的媳婦此刻很少找了”,聽到別人的夸獎,婆婆笑的合不上嘴,可她只是說應給的。功夫不負有心人,困擾婆婆多年的病看好了,再也聽不到老人的呻吟和嘆息,看到走出家門和別人一樣能夠串門的婆婆,他們夫妻感到無比的幸福。她的公公今年69歲,看到孩子們的辛苦孝敬,對他們也很好,強著幫他們整理家務、接送孩子等等,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安心工作,一家人其樂融融。
健康的家庭需要一個健康的環境才能得以健康的發展和延續。xxxx作為母親,慈愛但不溺愛,在照顧孩子生活的同時,還擔負起教育孩子成才的重任;丈夫工作忙,但依然抽時間來陪伴女兒,而且他們還身先士卒,要求女兒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用行動教育著女兒,感染著女兒。女兒董重陽從上幼兒園第一天起,表現一向很好,培養了良好的習慣,深得老師的喜愛和同學的喜歡。
xxxx一家幸福生活的同時也不忘記幫忙別人,在她結婚前就明白丈夫有一個殘疾的叔叔,生活困難,丈夫說叔叔家有姊妹三個,他們兄妹三個一人要幫忙一個,她是十分支持丈夫的想法,結婚后,為了幫忙七歲的堂弟能夠讀成書,她們把他接到縣城,住在自己家,供吃供喝,一晃十二年,一個七歲的孩子長大成人,順利的考上了大學,此刻堂弟快要大學畢業了,他對他的堂哥和堂嫂就像親哥哥親嫂嫂一樣,親戚朋友也十分尊重xxxx,他們都說能讓一個和自己沒有任何關系的人在自己家吃住十二年不容易啊。
這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他們所做的事是每個社會公民所就應做的平凡小事,但他們懂得:幸福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家庭成員之間要用心照顧對方,用情建設家園,大事面前懂得奉獻,小事面前明白珍惜。當建立和諧社會成為主旋律的這天,xxxx的家庭無疑是一個和諧家庭的榜樣!值得我們每個家庭學習和推廣。如果每一對夫婦、每一個家庭、都能樂觀向上、互敬互愛、任勞任怨,那么平凡生活就會變得甜甜蜜蜜,普通家庭就會變得美美滿滿,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和諧。
夫妻和睦最美家庭事跡農村篇七
在三門峽,有一個愛心之家,一家三口都是優秀志愿者,夫妻倆曾一同登上“中國好人榜”。
她就是三門峽愛心之家志愿者協會會長小孫和丈夫王世舉,女兒王怡楠。幾年來小孫和丈夫累計到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市老年服務中心以及敬老院做義工近3500小時,無償撫養和資助10余名孤殘兒童,個人捐款捐物15萬余元。
小孫與福利院結緣可以追溯到小時候,做教師的母親經常去福利院幫忙,小孫自然就和院里的孩子成了玩伴,有時還幫母親拆縫被子等。成家立業后,她去得少了,但一直沒中斷過。20xx年,幾個經常在福利院碰面的愛心人士開始商議建個qq群什么的,便于大家聯系,于是,他們給這個“家庭”起名叫“愛心之家”。小孫自然就成了這個大家庭的頭兒。在愛心之家的活動中,常能看到一個高大帥氣的男士和小孫不離左右,那就是她的丈夫王世舉。王世舉在煙草部門上班,小孫張羅公益活動,多是他寫策劃文案,有時為了一個活動,熬夜到凌晨是常有的事。
就這樣,福利院成了小孫和愛心之家隊員的基地。每個星期天,小孫和丈夫都會帶領志愿者們到福利院做義工,給孩子們洗澡、喂飯,做康復訓練及游戲等,福利院的孩子們都親切的稱她為“媽媽”。小孫還積極組織志愿者為福利院捐贈蚊帳、尿不濕、床單、被套、食品等,連續七年“一對一”給福利院的孩子們購買過年的新棉衣、棉鞋。每年大年初一他們都是到福利院和孩子們一起過年。
小孫還有針對性的對一些孤殘兒童進行重點撫養幫扶。福利院的孤兒黨博濤脊膜膨出,做手術后走路不穩,為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生活環境,20xx年6月,小孫和丈夫把孩子接到家將近兩年,視同己出,精心撫養,孩子一直給喊他們爸爸媽媽,直至20xx年3月被一對美國夫妻收養。現在那對美國夫妻和小孫家庭成了跨國親戚。福利院的孩子黨金銀下肢癱瘓,為了讓他將來能自立,她讓黨金銀到自己開的手機店里免費學習維修技術,現在黨金銀已獨立開辦了手機維修業務,月收入20xx余元。為了讓3個智力正常的殘疾青年能融入社會,小孫和她的丈夫帶頭捐款,并組織志愿者們上街義賣玫瑰花,籌集資金7500元,為他們每人購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
用真情救助孤兒。20xx年6月,小孫在電視臺看到陜縣東凡鄉崔家村有一對夫婦因沼氣中毒雙雙身亡,留下兩個女兒由姥爺撫養,大女兒崔劉紅14歲,小的崔安心,才1歲半。第二天,她和愛人及朋友就帶著食品及文具等來到了孩子的姥爺家,看著這可憐的一家老小,她決定資助兩個孩子。當年9月,她將崔劉紅從東凡初中轉到了陜縣一中上學。三年多,她和愛人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崔劉紅的生活,包攬了她的一切費用。去年,崔劉紅中招以556分的優異成績考上了陜縣重點高中。
幫扶重病患者。20xx年9月,小孫和志愿者們為患尿毒癥患者孔翠翠捐贈3000多元;20xx年7月,她組織志愿者,在一個星期內為患尿毒癥孤兒胥燕燕捐款2萬余元;20xx年9月,她走進陜縣張卞鄉從小被燙傷的孩子荊少輝家,團隊隊員為荊少輝捐款3000元;20xx年2月,他們為患腎母細胞瘤的留守兒童王秋燕發起救助活動,20多天共籌集善款14萬余元;20xx年3月愛心之家和三門峽市婦聯聯合,為盧氏患重病女孩于佳靜進行義賣,籌集治療費7274元;20xx年4月,他們為雅安災區義賣4292元,全部捐給災區受災學生;20xx年8月,他們為患白血病的王佳楠和患嚴重癲癇病的駱佳妮義賣15371元……
為擴大愛心之家影響,幫助更多的人,他們設立了十個社區志愿者服務站。他們組織志愿者“五對一”對社區的孤寡老人進行上門服務,開展廣泛的貧困家庭扶持,從物資提供、日常幫助到免費家教等各方面開展。20xx年6月,他們為會興農民工子弟學校的6個困難家庭,各捐助500元,計3000元;同年8月底至9月初,他們組織捐款3萬余元,資助陜縣十個家庭貧困大學生上學;同年10月,愛心之家協會隊員家中遇到困難,她組織隊員一天捐款1.2萬元給予幫助;愛心之家連續兩年拿出5000元,為三門峽職業技術學校的“自強之星”頒發獎學金;同年11月,小孫組織隊員為盧氏山區貧困孩子捐贈棉衣、棉鞋,米、面、油等,捐款3000余元。20xx年由三門峽文明辦主辦,愛心之家承辦的“我的父親母親——黃手環愛心在行動”活動在三門峽地區全面展開,為各社區及農村老人免費提供黃手環,為患“老年癡呆癥”的老人們提供有效幫助。
他們的愛心之家還連續幾年和市婦聯聯合,組織全市中、小學生在湖濱廣場舉行“關愛孤殘、留守兒童愛心義賣”活動,參與學生3826人,家長4325人,共義賣善款24592元,評出“愛心小天使”425名,讓孩子們在義賣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愛心教育。他們還組織盧氏山區的41名留守兒童到三門峽參加為期兩天的愛心手拉手家庭生活體驗活動,讓山區的留守兒童走出大山,感受城市生活,幫助孩子們實現心中的夢想。
他們還走進貧困山區多次開展助學活動。20xx年六一兒童節,小孫帶領協會隊員為三門峽會興農民工子弟學校捐贈500余冊圖書,為80名學生每人捐贈一件新衣服;20xx年9月,小孫帶領愛心之家聯合市區東風小學,為盧氏山區的小學募集圖書2700余冊,在盧氏建12個愛心書屋,花費2萬余元,給山區的孩子們購買了學習用具,并為孩子們捐贈了價值5萬余元的過冬棉衣。他們還計劃在盧氏山區小學逐步建立“愛心圖書屋”,為山區孩子有書讀,讀好書。
愛心之家還聯合三門峽市中心血站成立三門峽市無償獻血志愿者服務隊,整合三門峽地區的無償獻血及骨髓捐贈志愿者的資源,給獻血志愿者搭建一個公益平臺,小孫和她的隊員累計獻血108500毫升。
小孫帶領隊員,還發起“愛心6+1溫暖包”溫暖冬天活動,先后做了27場大型寒冬送溫暖活動,為盧氏馬耳巖、楊莊、新坪、雙槐樹,下柳村、南窯、百花口、輾道小學、陜縣聾兒語言培訓學校、三門峽農民工子弟學校以及三門峽高廟鄉特困家庭、各社區孤寡老人,福利院的孩子,總計送出價值30余元的1500余套“愛心6+1溫暖包”。
七年來,小孫和丈夫帶領隊員們累計做志愿公益活動7.8萬小時,行程23.8萬公里,累計捐款捐物110余萬元,幫扶救助困難弱勢群體涉及2186人。他們的愛心之家多次被省、市媒體報道,所做活動多次被推薦到中國文明網,先后被省志愿服務工作領導小組評為“第三屆河南志愿服務優秀組織”,被省文明委評為“河南省優秀志愿服務活動品牌”。
小孫的家庭更是一個文明、和諧之家:20xx年小孫被河南省慈善總會評為優秀慈善志愿者,被市婦聯評為三門峽市優秀巾幗志愿者,被市婦聯評為“身邊的好母親”。她還是團中央第139期身影榜樣人物在線訪談欄目嘉賓;王世舉先后被評為三門峽煙草行業道德模范、三門峽市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個人、三門峽市第五屆“道德模范”、河南省志愿服務優秀個人、20xx年河南好人榜年度上榜人物、河南省煙草系統首屆感動行業十大人物,20xx年5月,王世舉和小孫夫婦一同登上“中國好人榜”,一時傳為佳話;女兒王怡楠從初二開始,周末就和父母一起到福利院、老人院做志愿者,上大學后,就參加學校的各種志愿者團隊,20xx年榮獲愛心之家優秀志愿者獎,20xx年又獲得了團省委頒發的“杰出青年志愿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