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孟夏時節,麥浪滾滾,豐收在望。
看色、看粒、看長勢……小滿節氣后,一場全國小麥新品種觀摩會在楊凌舉行。觀摩團追隨著麥浪,實地觀摩了“西農511”“偉隆169”“西農926”等一系列飽含著科技創新元素的楊凌小麥新品種,見證了科技創新引領種業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楊凌示范區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旱區農業發展需求,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在小麥良種繁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創新成果,成功探索出一條以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的特色發展路子?!敝袊こ淘涸菏俊⑿←渿夜こ虒嶒炇抑魅卧S為鋼說。
以科技創新為窗口,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把楊凌比喻為“旱區種業硅谷”,充分肯定了楊凌在種業科技攻關、種業企業建設、種質資源搶救性保護等方面,為打贏種業“翻身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
如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吉萬全教授團隊正向著優質強筋、抗赤霉病和條銹病綠色小麥“進軍”,馬翎健教授團隊致力于選育釀酒專用小麥等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閔東紅教授課題組則正在全力攻克抗旱節水轉基因小麥新品種培育技術難題……基礎研究、靶向育種、生物育種正方興未艾。
從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到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從楊凌種業創新中心到中國楊凌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創新中心,從果業、畜牧、食品工程等農業產業創新中心到秦創原農業板塊創新驅動平臺,楊凌示范區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一號工程”,不斷加強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先后建設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97個,成為建設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核心區的“加速器”。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楊凌種業創新中心主任康振生所說,楊凌為農作物種業與現代生物技術集合、促進傳統種業改進,做好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平臺,為我國農業特別是旱區農業發展貢獻力量提供了新機遇。
知名種業企業先正達、科迪華和陜西省雜交油菜中心、金棚種業等種業科研院所、企業紛紛落地楊凌,各類農業科技創新要素持續聚集,楊凌農業創新高地作用越來越明顯。同時,充分發揮示范區體制優勢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科教人才智庫作用,大力推進區校融合、協同創新,探索形成了“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區域協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近年來,楊凌以建設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為契機,充分發揮示范區和自貿區雙區疊加優勢,深入推進國際農業交流、培訓、示范,先后成立了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建設了一批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園區,更多蘊含“楊凌基因”的“金種子”走出國門,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上合組織成員國開出了絢爛的“農科之花”。
25年來,楊凌示范區在小麥遺傳育種與條銹病防控、牛羊體細胞克隆、蘋果抗逆生物學、動物胚胎干細胞研究及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地區小麥、玉米、油菜、馬鈴薯、蘋果等生物育種技術體系,審定通過的農作物新品種達768個、蘋果新品種12個,為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研成果涌現,是楊凌示范區多年來在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長期堅持研發取得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加強政策引導激勵,以及科技創新投入、金融等協同推進的結果?!敝袊こ淘涸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康紹忠說。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徐xx,男,xx市第九中學教師,1994年參加工作,從事體育教學工作,至今已24年,工作勤懇認真,被評為xx市骨干教師,多次獲市優質課比賽一、二等獎。20xx年響應上級組織號召,積極下鄉到大澤山鎮上甲小學支教。執教三年級科學及四個年級的體育教學工作,面對從高中生到小學生的轉變,他提出“n遍教學”法,緊抓孩子知識落實,效果顯著。在教學中,始終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座右銘,嚴格要求自己。
剛來到上甲,接到并不太熟悉的科學學科,徐老師沒有絲毫的猶豫和推辭,接下了這項挑戰。為了教好學,他犧牲晚上休息和節假日的時間,努力鉆研教材,精心設計環節,上網查閱資料,了解學生特點,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教案備了厚厚的一大疊,書上密密麻麻的都是重點批注,真正做到了備教案、備學生、備資源,快速從一名體育老師轉變成一位科學通。
20xx年秋,徐xx出示了一節全教育單元的科學觀摩課,他的課堂,生動而又幽默,學生在歡快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暢所欲言。通過動手實驗讓知識更加的直觀和生動,徐老師則在一旁循循善誘的引導,做好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
在教育學生上,徐老師很注重托底培優的工作,對于后進生,他總是給予特殊的照顧,課堂上多提問、多巡視、多輔導,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大力的表揚,課后多找他們談心、以朋友的身份與他們交流,樹立起他們的信心,慢慢地,孩子們都喜歡上了科學,也熱愛他們的科學老師,學習成績也直線上升,他所任教的科學每次考試都名列全鎮前茅。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徐老師細心的愛,始終洋溢著一股暖流,似一團和風細雨,感染著整個班級,滲透到每個學生的心中。激發他們揚帆前進。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每天到校時都會給清晨的校園拍照,入夜時再拍一張學校的走廊。她將這些照片配上“愛的學校”“愛的走廊長又長”等文字,發在微信朋友圈,表達對學生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
在27年的教學生涯里,她以春風化雨般的關愛,滋潤學生的心靈之花,當好青少年“拔節孕穗期”的耕耘者,用真情守護他們的身心健康;她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空間,是主動適應數字時代教育改革實踐的先鋒人物;她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宗旨,在全國率先組建小學生紅色講解員社團,16年來培養千余名小講解員,讓“紅色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讓愛黨愛國的校園文化蔚然成風。她一路走來的足跡,映照出新時代人民教師的育人初心。
“以情育情”,培養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德性和豐富情感
在同事、學生、家長的口中,吳蓉瑾有著不同的稱號。在同事心中,她是大愛無疆的“種子教師”;在學生心中,她是能認出全校上千名學生并準確叫出每個人名字的“云朵媽媽”;在家長心中,她是手機24小時在線的“秒回校長”。
當初作為盧灣一中心小學的一名年輕班主任,吳蓉瑾率先在學校里開設情感教育課,“以情育情”,目標是擺脫片面追求智能發展的教育,培養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德性和豐富情感。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一步該往哪走?吳蓉瑾想到曾給孩子們布置作文寫“一件難忘的事”,當時班里大多數學生寫的都是“撿手表”“陪盲人過馬路”等,怎樣才能讓孩子真正“我手寫我心”?她嘗試讓學生記錄下自己生活中的“陰晴雨雪”,在被稱作“晴雨表”的隨筆簿上,學生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老師不給評分,只寫批復。批復不是簡單的一個“閱”字,細細密密的紅字傳遞著吳蓉瑾與學生的情感溝通——“今天為什么折手工紙呀?老師十分支持!”“寶寶今天做了一件錯事,但你在‘晴雨表’里告訴了我,老師很欣慰?!薄⒆觽円惶焯鞂懀瑓侨罔黄兀谟衼碛型慕换ブ?,學生們漸漸打開了心扉。
從幫助學生宣泄情緒,到積極情感引導,再到培養人格,吳蓉瑾的情感教育課已開設了17年。每周她都利用15分鐘時間,堅持給學生上情感教育課,并寫下了幾千篇案例以及兩本研究專著。
“我覺得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在平常種種細節中呈現的?!眳侨罔洺8車蠋熣f,不愛孩子就不要做老師。課堂之外,吳蓉瑾經常會把班上一些學生帶回家。這些學生不用發愁家長出差或是家里的老人身體不好,她會給孩子們做飯、補習功課。20__年的一天,向來愛喝咖啡的吳蓉瑾在微信朋友圈發起了戒咖啡“打卡”,連續發了400多天。原來她在踐行與一名學生的約定——這名學生因為生病吃不下飯,吳蓉瑾同其商定:“我戒掉喜愛的咖啡,你也要把吃不下的東西多吃幾口,我們一起調整?!泵慨攲W生畢業,吳蓉瑾都會給孩子們送上一張小卡片,上面留有她的微信號,“有困難找‘云朵媽媽’,任何煩惱都可以”。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大雪前后,北方降溫。垂楊柳中心小學的德育副校長鄭丹娜裹上大衣,和學生一起跑操。
她右手牽著一名學生,在此前的跑操時間,他總是“到這兒轉一轉,到那兒走一走”,經常跟不上隊伍。
鄭丹娜看到跑道上放著一根塑料跳繩,示意男孩:“你看,跳繩放在這兒說不定會把跑步的同學絆倒,你快去把它拿開。”男孩照做了。
第二天,男孩開始跟上班級隊伍了。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個性,我會去試探,然后摸索出適合每個孩子的交流方式?!编嵉つ日f。
從1993年至今,鄭丹娜在垂楊柳中心小學任教了25年,從科任老師到班主任,再到如今的德育副校長,她一直站在講臺上,和學生一起寫了幾百萬字的“悄悄話”,也逐漸摸索出了“全接納、慢引導”的教育理念。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許興龍同志xx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xx年畢業于浙江師范大學,分配到經濟不發達的常山,在常山一中默默工作了20多年。根據工作需要,服從組織安排,從不討價還價。相繼擔任過班主任、教研組長、年級組長、教務主任、副校長、副書記等職務。兼任衢州市中學數學研究會副會長、衢州市數學學會常務理事、常山縣數理化協會會長、常山縣教育學會數學分會副會長、常山縣科技協會委員,常山縣第五屆、第六屆政協委員。xx年6月調任縣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擔任黨支部書記。在涉及普通教育的各層次崗位上任勞任怨,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許興龍同志在近三十年的教學生涯中,總結出一整套數學教學、數學競賽和指導高考復習的成功經驗。課堂教學深受學生歡迎,他所任教的班級參加省會考、全國高考,其學科成績的優秀率、及格率明顯高于其他班級。
輔導學生參加全國數學競賽二人獲省三等獎,多人次獲衢州市賽區一、二、三等獎。在優質搞好數學課教學的同時,他廣泛從事教材教法、解題技巧、復習指導等方面的研究,多篇論文在市、縣學會上交流,其中有1篇論文獲衢州市一等獎、2篇獲二等獎,多篇獲優秀獎。
他致力于教學創新,探索數學課教學的最佳途徑,勇于打破傳統的封閉式教學,大膽推行開放型教學,使教育效果、教學質量顯著提高。主編的《初中代數解題方法與同步測試》、參與編寫的《中學數學單元知識和能力自測》等書均由貴州出版社出版發行,參與編寫的《高中會考題型分析與研究》一書由華東工學院出版社出版發行,《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導課藝術》一文在浙江師范大學《中學教研》雜志上發表。
許興龍同志如醉如癡地愛他的事業、愛他的學生,把全部心血都拋灑在教書育人上,在擔任班主任期間,以火熱的激情感召學生,以真摯的愛心滋潤學生,深入細致地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培養出各類合格人才。在形成良好班集體,培養優秀學生班干部、轉化后進生等方面都總結積累出豐富的經驗,并多次在市、縣介紹,得以普遍推廣。
當學生生活上遇到困難時,他不但盡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給學生以幫助,還組織學生互助給以解決,許多接受過他捐助和關懷的學生在來信中說:“許老師您比父母還親,我將永遠懷念您”。
許興龍同志是一個樂于工作、不知疲倦的人。他經常為全市、全縣數學教師講學、輔導,積極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多次參與衢州市數學學會組織的《高三數學復習與測試》教材編寫工作,負責研究的課題《中學生數學科研意識的培養研究》獲衢州市三等獎。
目前,他正在負責市級立項課題《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和參與省級重點立項課題《高中數學青年教師培養模式研究》的研究工作,并獲得階段性成果,對提高常山縣和衢州市數學課教學質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許興龍同志在擔任常山一中教務主任、副校長、副書記期間,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積極配合校長做好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制定并完善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常規,相繼出臺了10多個管理制度和評比條例,使學校的教學工作走上了正規化、科學化,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大幅度提高和順利通過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驗收立下汗馬功勞,學校被評為浙江省文明學校、浙江省綠色學校、浙江省現代技術實驗學校,多次被評為省、市級先進集體。
他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指導工作,使青年教師很快適應教學,成為學校的教學骨干。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積極組織開展實驗教學,學生小發明、小創作等科技活動和其他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輔導學生參加省小發明比賽有三項獲省三等獎,學校已連續15年榮獲縣科技活動先進集體。
許興龍同志因工作需要,調任縣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工作后,他深知全面提高常山縣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和難度。積極主張確立教學中心意識、教學質量意識、教學效益意識和教學改革意識。把教研工作定位在實施以創新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按教學管理、教學研究、為師生服務三個層面,緊緊圍繞教法、學法、考法進行改革探索。在工作中堅持調查研究,做求真務實的楷模。
每學期直接調研和進行教學視導的學校都在20所以上,聽課不少于60節。此外,還經常與外地教研部門和學校加強聯系,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如到義烏新課改實驗區學習培訓時,曾花了整整一天時間到義烏稠州中學考察調研,從早上五點半學生起床,到晚上九點三十分熄燈,每個環節都細心觀察,不肯放過,回來后在多次會議上進行匯報,引起領導的重視,為加強常山教育教學管理提供借鑒經驗。目前又承擔著常山縣高中教師基本情況調查分析、常山縣職業技術教育情況調研和常山縣初中畢業生外流情況調研分析等工作,為教育行政部門決策提供依據。
許興龍同志情系常山,扎根常山。常山縣屬浙江省經濟欠發達地區,與義烏老家相比,差距很大,當初與他一同來常山的近30多位老鄉都陸續離開常山,到杭州、義烏等發達地區工作,他的親朋好友、同學、同事多次為他在發達地區找到工作條件優越、經濟收入豐厚的單位,但他并不為此所動搖,帶著他對常山教育事業的熱愛,帶著對常山人民的深厚感情,毅然把根緊緊扎在常山的土地上。從教近30年,沒有搞過有償家教,沒有從事過第二職業,20多年來基本上沒有因私事請假,既使結婚也放在周末舉行,不請婚假。腳受傷,打著石膏達半個月,拄著拐杖照常堅持上班。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六
教育和研究,是我的職業也是志向,只有不斷追求卓越,做得更好,才無愧于黨和人民給予的崇高榮譽――高松。
高松在大學時代就樹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明確要通過科學研究實現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并最終實現一名共產黨員的人生價值。早在本科期間,高松已經在徐光憲院士領導的實驗室做論文,讀研后跟隨徐光憲院士從事科學研究。多年來,他致力于配位化學與分子磁性研究,在發現新的磁現象、發展新類型分子磁體方面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他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和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榮譽,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對化學的熱愛與執著、對祖國基礎科學研究的強烈責任心,促使他在科學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樂此不疲。30年來,高松將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獻給了中國化學事業。為了節約科研成本、高效測定分子的磁性質,他曾和同事們扎根實驗室,在實驗室的行軍床上度過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
高松熱愛教書育人事業,以培養國家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力量為己任,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心血。多年來,高松始終堅持每學年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講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程,每次課前他都花大量時間準備,注重把學科最前沿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使本科生一進校門就能與院士面對面交流。他堅持教學要根據實踐的需要,更新教材,改進教學方法,拓展閱讀文獻。他不辭勞苦,親自主編本科生基礎課教材《普通化學(生物類)》。
他承擔本科生“無機化學”的教學工作,每次課前他都要做足準備,對于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特別是如何通過問題的設置來增強與學生的互動,引導學生閱讀最新或經典文獻,加深對無機化學基本概念與原理的理解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他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在教授研究生課程“群論與化學”時,考慮到數學推導多、理解難度大,為了便于學生理解,他放棄簡單方便且可以重復使用的ppt形式,而是一直堅持使用板書,對學生進行推引,并充分進行互動,盡量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理解群論在化學中的應用。
“是高老師的人格魅力最終指引了我的人生航向”,這是學生們在談到高松時說得最多的話。高松愛生如子,時刻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己任。有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心理壓力過大,影響了學業,高松悄悄地為學生償還助學貸款,以解除他學習的后顧之憂;有位學生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困難,失去信心,高松積極為其設計成長路徑,耐心教導,使其逐漸走上學術正軌。“他十分尊重學生的想法,無論是科研上的,還是人生道路上的,他都會仔細聆聽,合理分析,從來不會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學生?!彼囊晃徊┦可@樣說。有位學生在研究單離子磁體時曾一度對求解稀土離子的低激發能譜感到困惑,苦于實驗條件所限很難再突破,因此曾對是否繼續從事化學研究有所動搖。
然而在高松主持的第12屆分子磁體國際會議上,在聽到來自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專家的報告后,這位學生看到了解決困擾他的學術問題的曙光。高松還為他深入地分析了該研究的國際進展狀況和可能的突破點,使這位學生最終堅定了自己的科研道路。來,高松培養博士生17名,其中,一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為培養分子磁體領域的下一代中堅力量奠定了堅實基礎。
高松10余年間曾任化學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院長等職務。在就任院長大會上,他表示,任院長期間的最大心愿就是“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和氛圍,讓更多的人能夠發揮自己的作用,特別是為年輕的教師和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他以學院發展為己任,善于對事情作出快速準確的判斷,帶動班子其他成員為學院發展盡心盡力,積極引進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使化學學院各學科發展齊頭并進,學院風清氣正、團結和諧,成為一個人才濟濟的“大”院:院士9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5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0人,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科技部批準北京大學化學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聯合籌建“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學院學科綜合排名穩居全國高校之首。據esi統計,在化學類排名前1%的全世界950個化學研究單位中,北京大學發表論文數居第17位;被引論文數居第35位。
高松還將管理服務工作拓展到化學界。他擔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化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六屆全委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化學組成員等職務,對中國化學學科的發展傾盡全力,主動擔責,深得同行好評。他認為,基礎研究只有帶動和促進同行一起進步才會對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他們將實驗室儀器向國內和國際同行開放,經常幫助其他研究組進行樣品的磁性測試,并開展了廣泛的科研合作。他和同事們的努力推動了我國分子磁體研究的發展。
“謙和、寬容、平實和坦誠”是同行、同事和學生對高松的一致評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同行、學院的同事、研究組的合作者提到高松都是交口稱贊,大家都認為他合作意識強,為人低調,從不抱怨。他熱心助人,對于他人的要求從來是能幫就幫,想別人永遠比想自己多。他謙和寬容,困難面前總是主動承擔、榮譽面前總是主動避讓,幾十年如一日。
“我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教師高松”,這是高松對外自稱時用得最多的稱謂。雖然已經是赫赫有名的院士、年輕有為的化學家,但是,在高松的內心,“教師”才是自己的“第一身份”。繁重的科研任務和瑣碎的行政事務并沒有影響他對學生的培養。相反,他把能利用的一切時間盡可能地留給學生,堅持每周三晚上和學生開組會。除了經常推薦一些最新文獻給學生,他也會親自看、親自講。他經常把相關雜志的最新動態介紹給大家,遇到與組里研究方向有關的文章,他還會通過電子郵件及時發給相關人。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默默影響和深深感染著周圍的每一個人。
入黨至今20多年,高松鍥而不舍地鉆研、長期默默地奉獻,始終以自己的執著、堅守、努力與奮斗實踐著自己對科學事業的堅持、對人生的崇高追求,實踐著他入黨時的誓言。這是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追求,這種追求還將支持著他取得更大的成績。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七
曾經看央視《感動中國》這個節目,總會報道一兩個扎根于鄉村或山區的先進教育工作者的事跡感動著國人,令人為之震撼。從事了教育工作之后,使我更能深深地體味到這些深入到鄉村或大山靈魂深處的人物的崇高品質,也更能體會到他們的無私奉獻及無悔精神,對他們肅然起敬。
林州模范教師王生英便是這樣一位楷模,是教師的精神領袖:她扎根山區30載,猶如一枝傲雪紅梅,用殘疾之軀搏擊多舛的命運,譜寫了自我人生的華麗樂章。我們需要讀懂王生英,方可繼承其優秀品質。
“山”在文化傳統中是厚重的,是世代山民安身立命的處所。然而,“山”也表征著傳統的閉塞、愚昧、僵化與保守。走出封閉的群山,告別陳舊的傳統,擁抱嶄新的現代,對有限的生存圈的突破,已成為世代山居的年輕一代的心靈渴望。然而,悠久而強固的傳統大山,走出去談何容易!它需要的是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更需要的是沖出包圍的行動,甚至需要付出幾代人前仆后繼的代價。山里的人終究是掙扎著走出去了,然而,有一個人卻選擇堅守在這里,她就是教師王生英。
她的留守,是為了更多的人走出大山。只有她的留守,才能換來更多人走出去的希望。因此她是真正讀懂大山文化的人!
在當代文學“十七年”作家的文學作品中,充斥了“高大全”式的人物。他們都是盡善盡美的人,無論其思想、道德抑或行動。
而王生英老師,她卻是一個腿腳不甚靈活的殘疾人。在數幾十年的從教生涯中,她每天除了走上幾公里的山路外,還要穿過大河……越是艱苦卓絕的環境越能激發人的意志力。一身兼數職的教學工作,她竟沒有任何怨言,“只要你樂意去做,就沒有苦和累”。就是本著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她愿意把山區的教育工作堅守到底。她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做著平凡的.事情,但她更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因為她發現了自我的價值,她是個“有用的人”。
是的,當一個人有所奉獻的時候,她的心靈必然是富足的,她的人生也必然折射出不平凡的光。
作為一名教師,我是懷著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崗位中去的。我熱愛自己的教學工作,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得盡善盡美。但在工作的過程中,我也發現自己的浮躁、不能吃苦耐勞、遇到困難便滿腹牢騷…。。。這些都是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學習王生英老師的事跡,使我下定決心漸漸改正缺點,有所進步!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八
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干部、華池縣原掛職副縣長邱軍,在掛職的兩年多時間里,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扶貧答卷。他以生命赴使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心系老區,心系百姓。
8月31日,中宣部追授邱軍“時代楷模”稱號。他的先進事跡在甘肅省引發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楷模為鏡,向先進看齊,認真學習邱軍心系群眾、親民為民的赤子情懷,勇于擔當、主動作為的堅定信念,一心為公、舍身忘我的敬業精神。
馬東柱曾是山納合成橡膠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今年5月,他被派駐到甘肅省古浪縣掛職副縣長,負責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扒褴娡緦⒀肫髢瀯莺偷胤綄嶋H相結合,抓項目、育產業、解難紓困,用生命和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我將以邱軍同志為榜樣,學習他腳踏實地、勇于奉獻的精神,為建設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古浪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馬東柱說。
“邱軍同志將生命化作筆墨,在隴原大地上書寫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和為民情懷。我將沿著楷模的指引,立足本職崗位,投入全部精力,將個人力量匯聚到推動鄉村振興的隊伍中,與全鎮干部職工及各級幫扶單位一道,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用實干推動發展,用實干展現擔當?!备拭C省金昌市委直屬機關工委選派永昌縣東寨鎮的掛職干部張生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