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篇一
讀完了《麥田的守望者》這本書,我的眼前涌現出一個少年的樣子——他是大人眼中的壞孩子,因為他所做的、所想的一切都太不“像話”。而他的成績也是那么的糟,幾乎沒有人會喜歡他。他就是本篇故事的主人公——霍爾頓。
他討厭這個骯臟的世界,他討厭表里不一的人,他討厭身邊虛假的人,但是,他卻必須和他們交往。他討厭看電影,可到了閑來無事時,他總是去電影院打發時間。霍爾頓沒有真正的好朋友,只有骯臟的阿克萊,偽君子斯特拉德萊塔·······但是他討厭他們,但是卻只有無奈,因為他無法改變現狀。他看不慣這個世道,所以他苦悶、躊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著。
霍爾頓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夠勇敢和堅強。但實際中,他卻很膽小。被別人欺負以后,只會做一些虛幻的白日夢,來幻想自己把他們打敗時的情景。他被學校開除后,都不敢貿然回家,躡手躡腳地回去還一定要躲避著父母。他一直是靠著些虛假的幻想來安慰自己。
他是青春時期我們的代表,從他的種種經歷中可以看出他和家長的代溝,父母想讓他長大了以后可以出人頭地,而他自己卻想當一個麥田守望者。
霍爾頓他看透了那個社會的本質。他的樸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雖然他的有些思想還比較幼稚,雖然他有許許多多的缺點,但他反抗現實、向往美好世界的純潔的一面是不可忽視的。
作者借筆下的霍爾頓寫出了自己的想法,以一個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口吻講述了一個關于那所謂“叛逆”的想法,講述了成熟與不成熟之間的過渡,大人與青春期少年之間的代溝。
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篇二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今天的當代美國文學中,有兩部小說經過三十多年時間的考驗,已被認為是“現代經典”:一部是黑人作家拉爾夫·艾里森的《無形人》(theinvisibleman,1952),一部就是本書。
小說一出版,就受到國內青少年的熱烈歡迎,認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一時大、中學校的校園里到處都模仿小說主人公霍爾頓——他們在大冬天身穿風衣,倒戴著紅色鴨舌帽,學著霍爾頓的言語動作。甚至在六十年代初期,外國學者只要跟美國學生一談到文學,他們就馬上提出了《麥田里的守望者》。
《麥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視,不僅是由于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通過第一人稱以青少年的說話口吻敘述全書,更重要了資本主義社會精神文明的實質。人活著除了物質生活外,還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個比較富裕的社會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
主人公是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德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爾頓出身中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學校里的老師和自己的家長強迫他好好讀書,為的是出人頭地,以便將來買輛凱迪拉克,而在學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根本沒心思用功讀書,因而老是挨罰,到他第四次被開除時,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游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他在電影院里百無聊賴地消磨時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與虛榮的女友摟摟抱抱,與此同時,他的內心又十分苦悶,企圖逃出虛偽的成人世界去尋批純潔與真理的經歷與感受。這種精神上無法調和的極度矛盾最終令他徹底崩潰,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這本小說一出版,就受到國內青少年的熱烈歡迎,認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一時大、中學校的校園里到處模仿主人公霍爾頓——們在大冬天穿風衣,倒帶著紅色獵人帽,學著霍爾頓的言語動作。甚至在1960年代初期,外國學者只要跟美國學生一談到文學,他們就馬上提出了《麥田守望者》。主人公是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菲爾德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爾頓出身于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學校里的老師和自己的家長強迫他好好讀書,為的是出人頭地,以便將來買輛凱迪拉克,而在學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談女人,酒和***,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根本沒心思用功讀書,因而老是受罰,到他第四次被開除時,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游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他在電影院中百無聊賴地消磨時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與虛榮的女友摟摟抱抱,與此同時,他的內心又十分苦悶,企圖逃出成人世界去尋找純潔與真理的經歷與感受。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霍爾頓想作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守望那些孩子們不掉下去,他在一個連自己都保護不了的社會中卻想保護別人,這只是一個很美好的理想,他有能力守望嗎?“麻煩就在這里。你永遠都找不到一塊寧靜、舒服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地方本身就不存在!”作者也知道現實生活中的樣子,卻自己在杜撰一個充滿傳奇的人物,自身無法實現的依托夢想,這就是這部作品帶有太多的幻想色彩理由!它不是生活實際,但它是一種幻覺的需要,這非常適合處于青春時期的少年思想!
我認為這么多年來,中國讀者還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作者在變相呼吁社會教育改革!同時用主人公的身影塑造了自己認為的一種模式。至于這部小說是否影響了美國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們無從知道,我想美國社會接受這位作家的時候,也就說明是一種默認!現在西方教學方式正被許多私人教育學校在中國到處宣傳,這不僅僅是光為了掙錢,而是從另一個側面發出的一種喚醒!
作為老師,我們真的要去善待學生,去尊重他們,讓他們愛學習,至少不討厭上學。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篇三
我只想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看著四處玩耍的孩子們。
守望是一種難得的情懷,它又飽含著期待,可《麥田里的守望者》卻將守望演繹成叛逆,主人公霍爾頓有著一種混沌中的清醒與孤獨乃至無助。
這份守望不僅是屬于霍爾頓的,更是屬于作者自己。霍爾頓了解世事,卻非要以極端的偏執混跡于塵世,為自己套上一層世俗的外衣,只有在夜深時獨自神傷。霍爾頓有著自以為是的固執與偏激,更有著對抗不合理的激情。
霍爾頓有著與普通孩子一樣的叛逆與固執,但是他有著與其他人不同的事,他敢于將孩子的逆反表現出來,他清醒地混跡在這世界。但他有著與不公的世界對抗的勇氣,從他做每一件事的小細節和心理變化來看,是可以摸索到他內心柔軟的深處。在表面上他是無所畏懼的壞孩子,但是有著與同齡人一樣的單純與美好。他清楚地認知到自己所作的每一件事,但他又有著非常人一般的固執。
霍爾頓的經歷與現實相結合,令我讀到霍爾頓走上歧路而感到心痛與惋惜。最后霍爾頓的妹妹菲苾結束了霍爾頓漂泊之旅,這不僅僅是霍爾頓漂泊肉體回歸的歷程,更是霍爾頓精神上的回歸,看完不禁感到一陣悲涼。
霍爾頓的經歷如同我們身邊的一些人一樣,16歲的他有抽煙、喝酒等一些偏激的行為,讓許多人對他的行為感到心灰意冷,對他的所作所為感到不堪,但是他也是很有靈性的孩子,只是因為他的叛逆讓許多人看不到他的優點。他因為自己的妹妹而放棄了自己的選擇,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對親情很是珍視。
我只想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看著四處玩耍的孩子們,若是有誰跑近懸崖,我就抓他回來。我當時完全不懂霍爾頓理解不了他那憤怒而敏感的心。漸漸長大后,才能慢慢懂得他是看透社會的虛偽之后的諷刺和批判。霍爾頓這個人物顯然不是一個榜樣,但他敢于熱愛、憎惡,他做了我們想做卻做不出的事情,他為很多讀者提供了一個精神家園。這部作品蘊含了許多道理,只有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它的真諦。謝謝塞林格的麥田,麥田里的守望者令我受益匪淺。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篇四
每個假期,我們都會有“假期作業”,那就是讀書。讀書的時候可以讓人暫時忘卻繁雜的瑣事,沉浸在書本的故事當中。尤其是在讀教育類的書籍時,可以從書中學到一些教育教學的方法,從中獲得很多啟迪,這樣在開展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時就會更加從容。
以前曾多次聽說過《麥田的守望者》這本書,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見到了這本書的電子版,內存并不大,我想應該很快就可以看完,于是我便下載了,準備細細地讀一讀。最開始我并沒有想到這樣一本書會使我感觸如此深,對我的思想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麥田的守望者》主人公名叫霍爾頓,他講述了自己被學校開除后在紐約城游蕩一天兩夜的經歷和心靈感受。這本書細致地描繪了一位對現實社會極其不滿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孤獨的精神世界。霍爾頓的性格復雜而又矛盾,但他有著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我只想當麥田里的守望者。”這句話道出了作者內心的理想教育。我得到了以下一些啟示。
第一、在教育的過程中,許多事情是沒有辦法選擇的,比如說你不能選擇學生,無論什么樣的學生來到你身邊,你都只能接受,雖然這些你選擇不了,但是你可以選擇態度。因為我始終相信只要我們全心全意,積極面對學生的實際狀況,總有一天,學生會從內心深處接受我們,他們總會有提高,有進步的。
第二、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不放棄每一個孩子。努力為孩子們創設一個平等參與的機制,促進他們健康、快樂、主動的發展。學生能處理的事情,我就放手讓學生去做。我覺得把自己的手伸給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難的是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手做事。
第三、做一個寬容的教育者,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犯很多的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經常會犯錯,孩子犯了錯誤承認了就是好孩子,不能一味地認為孩子已經這樣了,無藥可救了,低年級的孩子自制力本來就差,我們要多理解孩子的天性,沒有不犯錯誤的孩子,我們應該多進行換位思考,在寬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改正錯誤。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提高,積極探索,善于總結,事事都換個角度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篇五
麥田守望者讀后感
讀完《麥田里的守望者》我的感觸很深。
主人公霍爾頓在被學校開除,于室友打架,獨自在外流浪等多方的因素下萌生了一個當麥田的守望者的想法。或許所有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想遠離這個假模假式的世界,守在一塊麥田里,守護著那些玩耍中的尚還純真無邪的孩子。或許,霍爾頓所說的“懸崖”就是大人的世界。霍爾頓不愿純潔的孩子墮落成所謂的“大人”。
而讓我們想遠離大人的,是大人們的假模假式,是大人們掛在嘴邊的客套話。童年期的我們太小,成年期的我們以“腐爛”,只有現在的我們最清醒。我們能看清這個世界的骯臟,我們不愿染上那些污穢。我們只想找一塊凈土,一塊沒有陋習,沒有大人,只有純真的孩子的凈土。
可也許這凈土并不存在,大人們以污染了整個世界。于是,我們只得開始反抗,努力保持自己心靈的凈土。當大人們要我們對丑的事物說恭維話時,我們說出事實;當大人要我們學習他的假模假式,并將其稱為“禮貌”時,我們仍直言不諱。于是大人們說我們叛逆,于是便多了許許多多“別人家的孩子”。
他們威逼利誘,直到我們妥協,任他們將我們改造成一個個“家人”,還美名其曰:“為你好!”。
我們好像不可能戰勝大人,改變在他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地虛偽。而且,我們似乎也無法堅持到底,工作上不會拍幾句馬屁,就沒法討老板歡心;交際上,不會幾句客套話,注定要被排擠……總之,不虛假就沒法在社會上混!
大人們正是靠著這些理由,“名正言順”地在我們剛學會說話的時候,就要我們對所有人,哪怕是討厭的人也要笑臉相迎,用最甜的聲音打招呼,還得稱之為叔叔或阿姨。還要求我們在客人來的時候一動不動地坐著,這樣父母就會聽到客人的恭維話:“你家孩子好乖哦!一定是你們教育的好!”父母這是就會忍住滿心的竊喜,佯裝滿不在乎的來一句:“哪里哪里,一般般啦!”然后與客人“呵呵”的客套半天。哎,人性虛偽哦!
這奉承話估計是針對人們愛慕虛榮的特點而產生的。不論在什么場合,說給什么人聽,被夸的人都會紅光滿面,笑的朵花似得。也不想想別人說的是真是假,心里又打著什么主意。一夸就忘形,人的致命弱點!
在我看來,人似乎在某些方面還不如狗。狗愛憎分明,喜歡,它就會沖你搖尾;厭惡,它就會沖你吼叫。而人呢,總是口是心非。哪怕厭惡,也要為了利益去討好。那滿臉堆笑的模樣實在讓人作嘔!
放棄那些假模假式吧,大人們!對于這個世界,孩子們看的比你們清楚多。去做孩子吧,做純潔的孩子。孩子的世界里沒有勾心斗角,沒有為利益而不顧一切。你們不必討好誰,孩子不需要那些恭維;你們不必拘束言行,生怕得罪人,孩子是世界上最寬容的的人。
讓孩子凈化你們的心靈,洗去世間的骯臟。讓孩子擦亮你們的眼,去看這世間尚存的美麗。
一起去做孩子吧,做充滿童真的孩子,還世界一片凈土!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篇六
終于把這本書看完了,我之所以說是終于,是因為我很痛苦地看那本書。合上厚厚的封面,腦子里只有那個叛逆少年霍爾頓的的一言一行。他四次被開除學校,不是因為他不愛讀書,而是周遭假模假式的環境讓他無法靜心讀書。很多人,很多叛逆者,都是因為這樣,無法忍受,然后再變化。
我開始覺得這本書很無聊,到處都是臟話,“混賬”,我開始懷疑這位作者寫作的意圖。一個叛逆短暫的幾天,卻整整寫了一本書。經歷了很多,我覺得他心底里最喜歡的是琴,可是卻被薩麗的美貌迷住,而和她摟摟抱抱。很多時候,現實真的是咄咄逼人的呢。
盡管他是個叛逆少年,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彷徨的不知所措,最后仍然接受現實而茍且的悲劇。這是個悲劇,資本主義社會的故事。物化社會,人人向錢看齊。向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阿諛奉承,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冷漠淡然,向自己喜歡的人假裝紳士,向自己討厭的人假裝巴結。哪怕一丁點的小事,在這個少年的心里卻是個大事。他看不得假模假式。
可我覺得我沒有他那樣勇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說討厭,甚至動粗。我一直以來都是忍受,忍受他們的缺點,環境可以塑造一個人,也許我一直生活在一種壓抑的時光里,煩了也不敢喝酒,開心了也不能在朋友面前太過囂張。對小偷的行為無視,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個懦弱者。我不知道我是否叛逆過,也許心里有過波瀾,可是我會馬上把它們撫平。因為叛逆的結局和不叛逆的結局也許是一樣的,都是接受現實,都是茍且地活,都是順應物化。只是叛逆的人曾經激蕩起不受束縛的漣漪,可是最后,一樣的歸順。
在霍爾頓的心理,現實很殘酷,時光過了那么久,我們還是這樣認為,現實很殘酷,只是適者生存。
腦海里始終是霍爾頓的那句話:我呢,就站在那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剛出來,把他們都捉住。我整天就想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我猜不透的你的心思,如果可以,就讓我和你在麥田一起守望,風兒吹過掀起一層層的金色波浪,我和你站在那里,叛逆和不叛逆,不要去管,傷感和不傷感,不要去想。我們活得很累,可是生活總有期盼,我們不能把這期盼毀了。讓我們望著那群孩子狂奔,我們看著就夠了。或者讓我和你一起騎馬瞎跑,摔下來感覺不到疼,很可怕,很痛苦,可是總算是經歷過了,然后瞎跑到麥田旁,做守望者。
叛逆不叛逆,其實內心里的期待是一樣的。可最后為自己的事業卑賤地活著,而不是為自己的事業英勇地死去。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篇七
《愛的教育》是(意)亞米契斯的杰作。我讀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初看到《愛的教育》這個特別的題目時,我滿腹狐疑:“太可笑了,人本來就有愛,哪兒還需要再去教學啊?”于是,我懷著疑惑的心情急切地看了起來。
故事講述了,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恩里科的一個學年紀事與真實的“每月故事”。學生有著純潔的心靈,他們人性善良與樸實,有著謳歌祖國、愛祖國的精神!
讀完書后,我不禁贊嘆他們彼此間友情,師生之情、父子之愛……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和他們一樣,那么世界會更美好,祖國也會更強大的。從中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人人心中都有愛,但不能把愛藏在內心深處,要用愛來幫助關愛他人,愛才會更有愛更強大。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300字十四
在這本書中,講述了許多與愛有關的小故事。讓我懂得了不少道理。比如《見義勇為的同學》一文,就讓我明白了在別人遇到困難時,要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再比如《和解》一文,就讓我明白了在和別人發生矛盾時,要主動一點,去給對方道歉,友誼是無價的。
我要謝謝這本書,因為它讓我懂得了太多,太多比金錢更珍貴的東西——愛。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篇八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杰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51年。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紐約游蕩的三天時間內,并借鑒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
這本書主要在談一個青少年對理想主義的堅持,在故事背景里,美國正處在物欲橫流的年代,在社會上物質大過了精神,無數青少年出現了叛逆,頹廢的表現。但是在叛逆的外表之下,他們將自己渴求美好的真心隱藏了起來。主人公霍爾頓是一個叛逆頹廢,幾次被學校開除的少年。這本書的故事就從他第四次被開除講起,經過在社會上的游歷,他講出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愿望:
“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故事講的是一個叛逆的小孩如何在他平凡的人生里做了一次反叛的舉動,無論他的舉措初心為何,結果怎樣,都是對物質社會不折不扣的反叛。他的做法看似荒誕,實際也很荒誕,但是主人公霍爾頓卻代表了一大部分二戰后時期的青少年形象,反叛傳統,追求精神文化,內心孤寂、彷徨、痛苦。這種感覺就像是身在黑暗,渴望光明。霍爾頓的理想很簡單很幼稚,但是在這背后的是他對妹妹菲比的關心和愛護,成人的世界污穢不堪,只有孩子純潔的心靈還占據著一方美好。我個人認為這是《麥》的主題,一本小說要成為影響青少年成長的經典之作,它得反映出青少年成長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是不好的方面。好的方面比如他們善良,純真,樸實,可愛的一面,以及他們對理想,對夢的堅持。
霍爾頓的理想幼稚,甚至有點可笑,但是誰的童年還沒有天真單純的理想呢?在成熟的過程中,我們漸漸丟掉了許多精神上的東西。正如作者塞林格所說:“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在收獲,卻也失去了很多。但愿我們每個成年人能學習到霍爾頓的一項品質,那就是在生活的刀劍之中,我們還能做到堅持自己的理想,去做自己,去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