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話題作文600字篇一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熾灼的太陽惡毒地烤曬著地上每一寸生機。我走在大街上,汗水漱漱地往下淌,太陽耀眼的我睜不開眼睛。我拎著購物袋,跟在母親后面,搖搖欲墜,有點虛脫了。我累極了,看見路旁大的大理石,啪的就躺下去休息,媽媽無可奈何,只好跟我一起休息。在大榕樹的庇護下,我們在這陰涼之地休息。我向眼角一瞟,發現旁邊,竟還有一個人——他是乞丐。
他約莫三十,衣衫襤褸,頭發臟兮兮而又雜亂,穿著一雙磨損的特別厲害的草鞋。他背對著我,側躺著,好像也在休息。我看不清他的模樣,只是感覺他身上透露著淡淡的倦怠,好像很累了。他身邊有一個看似精致而破舊的瓷碗,我看不見上邊的條紋,只見碗里泛著銀光,里面有幾枚硬幣,孤零零地躺著。
我一直盯著他看,他好像發覺了我的目光,竟回頭瞥了我一下,我看見了他那雙慵懶而滄桑的眼睛,僅僅一眼,他就回頭了,沒有過來乞討娶我施舍,也沒有用可憐的.眼神看著我,只是看了我一下,便繼續休息了。
他不殘疾,很健康,卻出來乞討,這令我疑惑。正在我疑惑時,一群人走了過來,站在他身邊耳語了幾句,變離開了。這些話好像敲醒了他,他起身,到處乞討,但是那不卑不吭的眼神卻令我敬佩,即使他是一個乞丐。當他走過來時,把碗伸出來時,他看著我,沒有可憐,沒有卑微,只有淡漠。
可是媽媽把我拉開了,還對我說:“那種人是騙人的。”當時我還小不懂事,我回頭看了一下,他又向別人乞討了,可是一分也沒有收獲。再看,一個青年走向他,狠狠教訓了他一頓,把他拉到巷子,消失了。不用說,他肯定被揍了一頓。
如果當時我給了他錢,他是不是不會挨罵挨揍了?即使他不是真實的乞丐,但是我的同情心也促使我悲傷。如果回到那時,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給他錢,因為在這形色的社會中,他也摸爬滾打,或許這一枚硬幣,會給他帶來一絲溫暖和安慰。
話題作文600字篇二
很早以前,我就有一個夢想,希望有那么一天,我坐在理想的藝術大學殿堂,它是那樣寬敞明亮,富麗輝煌,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它培養的學子具有鋼鐵的毅力,松柏般的品格,珠穆朗瑪雪峰般的心靈,使其產生無窮的智慧和力量。無
論是誰,只要從這里走出來,人生就會變了樣。夢想藝術大學賦予我一雙翅膀,讓我在藝術的海洋里,無拘無束,自由翱翔。夢想著藝術大學賦予我百靈鳥般的歌喉,婉轉動聽,不停地歌唱。終于有一天,我退休了。解脫了繁重的工作,回想走過的路就像做夢一樣,這時方才醒悟:原來這只是人生大學剛剛走完第一步。為了圓我藝術大學的夢想,今天,終于走進了星光老年大學的聲樂課堂。它是這樣的寬暢明亮,處處閃爍著耀眼光芒。尊敬的老師、各位學長,匯集著人生賦予的所有力量!學習,不斷地學習,我的眼前充滿了希望。前進,不停地前進,明天是一片美好景象!置身星光老年大學的藝術殿堂,簡直就像做夢一場,它喚醒我和學友們共同進步,共同輝煌
這是高考結束后我的感受,一無所有的人是悲哀的,但是更加悲哀的是我一直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那時的我總是在復讀和升學之間徘徊猶豫,甚至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在前途未卜的征程上,我還在等待著什么,那些早已過去的和沒有到來的,或許有一些正在趕來,可這些都是真實的嗎?過去的我抓不住,而對于將來我也不敢奢求。
人生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這是我開往建筑學院的公交車上看到的一代文學家,革命家蕭楚女先生的話。那一刻,似乎所有的陰霾都消失的無影無綜。它就像撕破也的唇的第一縷陽光,瞬間的光芒刺痛了早已麻木的神經。由衷地我愛上了那一瞬間的暈眩,在那新鮮的`空氣中我聽到心臟有力地跳動的聲音。
我終于明白,原來我們一直都在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空,都有著一樣的困惑,我不是默默飛翔的鳥兒。于是我重拾這支一度被擱置的筆,將那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字組最美麗的篇章,我要在人生之路上譜寫自己的篇章,我要在自己的舞臺上展現自我。
我終于明白,我一直尋找的其實就只是早已握在手中的筆,它才是真正屬于我的東西,并且永遠不會改變。我明白當鳥兒失去飛翔的翅膀,在浩瀚的天空下,仍舊會有一個永不倦怠的身影。
在陰晦的西山之顛,那是么夢的家鄉,他永遠讓人感到迷茫,迷茫又倉皇,只想逃脫。當鳥兒迷失了飛翔的方向,那遲疑的翅膀仍保持著飛行的姿勢,因為它知道,身下是萬丈深淵。
話題作文600字篇三
我們都會像忘了過去一樣忘掉現在,如果都忘了,我也長大了。喜歡和愛的區別是,喜歡一朵花會折下,愛它則會保護它不被折下。
我一直相信年齡的大小不會影響改變一個人的自我,也或許一個人的年齡大小,是一個人剩下頓悟時間的標簽。以前我對童年不感不珍惜,現在童年沒了,剩下青春了,我哭童年。以后青春也沒了,我就得在哭童年的同時順便祭奠我的青春。所以孩子們老愛說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但其實最好的就在身邊,但要等到失去了才會察覺。
我很喜歡明朝心學的創建者王守仁,雖然他只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寥寥幾筆,但是我對他的影象卻極為深刻。明朝的許多杰出的人才和政治家,或多或少都有受到王守仁心學的影響。他像孔子主張“仁”一樣提倡“悟”,我模糊地理解為是從一件小事領悟人生的真諦。
生活不是解答題,你不用來證明別人是錯的,來顯示自己是對的。不用以勉強的喜怒來挑釁世俗的愚昧;不用猜想種種端倪;不用為了合群而一次次違背自己的初衷;不用按照普羅大眾的理解隨便劃分人的三六九等;不用一次次的追尋未果,而一次次放棄所有。像數學題一樣,能理解會豐富你的知識,不能理解就當心靈雞湯暖暖胃,也別勉強,畢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駐足沉思一下,十幾歲的年紀也不會是誰的一生。若像列夫·托爾斯泰一樣,一生看得太過于細致,只書寫旁觀者清,卻不能有所改變。
我也很喜歡悟,從課堂上老師處罰頑皮的學生時,他們四周那些平日里稱兄道弟的好兄弟,一起讀書上課的同窗好友眼中,我只看到麻木與鄙視,就像魯迅描寫的那些看同胞砍頭的那些麻木的中國人。所以我到底要考慮隨波逐流也同他們投去相同鄙夷的目光,還是把這相同的目光投以周圍那些不相同的人?或許是我太過玻璃心吧。還有種種不知道有沒有王守仁所創心學真諦的億分之一,但我還是自得其樂。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話題作文600字篇四
最近有兩則新聞比較吸引我的眼球,一則是周xx在節目里,讓一個女孩子跟親生父母相認;一則自然就是天津災區,需要多位有錢人來捐款救災!
兩則新聞看上去都情理之中,孩子與親生父母相認那是認祖歸宗,捐款救災那是人之常情,但這兩則新聞都被批上了中國數千年來,最為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道德綁架!
當然這兩則新聞大家肯定都很清楚,或許也知道了里面的一些內幕,但確實也需要拿出來說一下!
女孩子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請上臺,并被周xx一次一次用語言攻擊,甚至動用道德,親情,看似合情合理,但為何女孩子卻并不想與親生父母相認,這自然也就造成了不一樣的分歧!
有人認為那是自己的親生父母,那是血溶于水的親情,但又有人認為,父母有生她之恩,卻沒有養育之恩,甚至有爆料是將該女孩賣出!
我們很多人都喜歡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女孩最終不肯與父母相認,必然有她的'難言之隱,而根據播出的節目來看,女孩現在養父母的家庭條件似乎遠遠要優于女孩的生父母,這也是一個原因!
其他信息大家都能在網上看到,但為何道德綁架卻流傳了出來,而且還是在如此公開的節目!
沒錯,親生父母確實最大,但作為一個主持人有沒有想過女孩子的感受呢?而周xx卻只是一次次的用道德,用親情來逼迫女孩與父母相認!
甚至還有很多網友說女孩沒有人性,如果是自己,哪怕不愿意也會叫一聲!
接著就是天津災難,當我們還沒有從災難中緩過神來的時候,我們已經被英雄和逼捐的新聞炸翻了天!
報道英雄事跡自然沒錯,但在前幾日還沒有捐款新聞的時候,絕大多數網友要的是真相,現在捐款出來了,當看到那些明星沒有捐款的時候,眾多網友便開始逼捐,作為名人你不捐那你下輩子都不得 死這樣的言論,在網絡上并不少見!
我們不得不看清一下自己的位置,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用自己的道德去抹殺別人做的事,就好像我們整天喊著如果打美國我們捐多少,如果打日本我們第一個上前線,但看到小偷就縮了嘴,在網絡上我們天不怕地不怕,罵人從來不怕閃到舌頭,但真正做起事來,哪里都找不到我們的名字!
作為名人,做為公眾人物作為表率捐款那是情有可原,但是就像幫忙一樣,幫你情分,不幫你是本分,難不成不捐就變成了道德低下了?
甚至無數的網友評論,如果我是誰我肯定捐的比他多,你看看人家捐了多少,你再看看你捐了多少,一問到自己的時候,我沒有啊,我怎么捐,如果我有的話我肯定捐啊!
多么高大道德觀念,如果我有我肯定捐,這就好比,如果是我是xxx,我一定讓中國統治世界一樣,關鍵我不是,既然我不是,那我就要恨鐵不成鋼的讓你是,要是你也不是,那我就得罵你,我就得逼你,因為你有那個能耐,必須做到!
這就是我們中國現在的道德觀念,不捐,不幫,不助就得罵你,誰讓你是公眾人物呢?
我們經常在網絡上職責別人做的不好,罵他人,如果自己在肯定會怎么樣,做的肯定比他好,然后一個勁的說自己是好人,自己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只是因為自己不在現場,只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如果自己是他的話肯定做的比他更好!
從周xx這樣一個公眾人物用道德綁架女孩與父母相認,再到眾多網友用道德綁架逼迫名人捐款,甚至很多網友認為這是合理的,既然合理為什么你不做,其實在我看來,只要自己不做,一切都是合理的,反正不是自己的事,自己的錢!
話題作文600字篇五
愛,亦好,亦壞。
——題記
世界上的愛有千千萬萬,我們最熟悉的就是父母的愛。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父母的愛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溫暖、太多太多的幸福。但是,當父愛太如山,當母愛太如水時,我們就不再幸福了。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從兒子上學就一直陪讀。無論烈日炎炎,還是風霜雨雪,她都陪在兒子身邊,每天盡心盡力地為兒子做飯、洗衣、整理內務,在下雨天時,她都會去學校送傘,即使家與學校離得不遠,雨下的不大,她也會去。可以說,這位母親把兒子生活中的一切都包辦了,當然,除了學習。她的兒子整天沉入學習,不做家務,經常也不和同學來往。
鄰居們都很擔心,時常勸這位母親改變教育兒子的方式,不要太溺愛孩子。而得到的卻總是一句話:“只要他學習好就足夠了,其他的不行也沒關系。”
幸運的是,兒子不負母親重望,考上了清華大學。但是,此后事情的發展卻沒有那么順利,在上大學幾星期后,兒子就卷鋪蓋回家了。
在離開清華大學校門的一剎那,兒子有種欲哭無淚的'感覺:為什么自己的學習成績這么好,卻什么也不會?現在的自己該何去何從?
兒子回家后,母親很疑惑,兒子學的那么好,在學習方面肯定沒問題,可是為什么就退學回家了呢?很想問個明白,可是看著兒子寫滿落莫的臉,母親又把話咽了下去。
故事講到這兒,我們禁不住要問:是誰導致了這個結果?
也許有人說是母親。對,是母親。是母親的溺愛導致了這個結果。
試想,如果當時這位母親聽從鄰居的勸告,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注重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那結果又是如何?
我想,如果是那樣的話,此時的他一定已經拿到了博士學位,并高薪就業于某家大公司,或在某個領域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可是,這一切都只是我的想象,永遠不可能實現,只因為那錯誤的溺愛。
愛,亦好,亦壞,要善于把握愛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