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篇一
如饑似渴地讀完《不抱怨的世界》后,有種熟悉的感覺,于是想起佛經《感恩歌》中所唱的“莫生氣”,一西方、一東方,但二者是殊途同回的,所提倡的都是一種闊達的心境、平和的心態。
可見,我們之所以會“氣”,只因我們總在“抱怨”。
實在,你我皆凡人,哪能不抱怨。有時候抱怨是一種發泄的途徑,重要的是,抱怨之后,我們接下來的行為,是積極地停止抱怨改變心態,還是消極地不停抱怨直至內傷。
有時我們總是很愚笨,總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使自己變得不開心。與其抱怨別人哪里哪里不好,不如把抱怨的時間用來檢視自己是不是哪里哪里可以做得更好,不斷地改變自己、完善自己,這是個一舉兩得、利人利己的美事。
想起一個很簡單很老套但卻很富哲理的故事,有一個老人家整天愁眉苦臉,一鄰居問其原因,只聽老人家抱怨道:“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雨傘,小女兒賣鞋,天晴的時候大女兒生意不好,下雨的時候小女兒的生意不好,無論天晴天雨,我總要想到有一個女兒生意不好就會傷心流淚。”那個鄰居開解道:“那您應該感到開心啊,天晴的時候小女兒生意好,下雨天的時候大女兒生意好,無論天晴天雨,總有一個女兒生意好。”于是,那個老人家天天都笑呵呵的,開心不已。
這便是心態!“不抱怨”就是一種心態,只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正面樂觀積極地態度往面對生活與工作,往與人相處,則自己開心了,四周的人也會被感染而變得快樂,工作自然也會事半功倍,生活自然也就隨著幸福美滿了。
“莫生氣“,擺正心態,化消極為積極,便是我對《不抱怨的世界》的解讀。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篇二
父母也許會犯錯,會誤會你,打他們的愛沒錯,天下怎會有父母不愛自己兒女的呢?最后是不抱怨自己的身體。不抱怨的身體來自健康的生活理念,的確如此,擁有健康的生活理念,自己才會擁有健康,才會不抱怨自己的身體。
不要抱怨疾病,如果自己生病了,不要壓抑自己的心情,誰還會不得病嗎?但不要抱怨它,要積極樂觀地去消除它,它才會很快的離開你。在書的下篇,作者寫道學會感恩。感恩生命,感謝生活,感謝身邊的一切。
無論貧窮,還是富貴;無論生病,還是健康;無論缺陷,還是完美。我們都要感謝生命,感謝它能讓我們活在世上,感受快樂,以及人間的喜怒哀樂。感謝生活,因為生活讓我們認清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實現自我價值。
不抱怨的人永遠是快樂的,我們要學會做一個不抱怨的人,同時影響身邊的人。讓世界少一分抱怨,多一份溫暖,多一份愛!
一開始很多時候自己抱怨完了才發現自己又抱怨了,甚至想要說個夠不想停下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自己確實抱怨的越來越少了,每天的心情也都好了很多。
慢慢的發現很多以前不覺得是抱怨的事其實也是在抱怨,比如我常常會問別人“為什么”,我媽做菜做咸了我會不停的問為什么,或者問很多人你為什么要這樣做(我認為沒有理由的或者是不好的事),意識到這些問題以后我才發現,原來常常把自己困在抱怨里影響了別人,因為這樣的情況常常是鬧得不歡而散。
而當我發現我這些問題并且試著避免了以后,我和身邊的朋友、同事和家人相處得越來越融洽了,看客戶也越來越親切了,也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客戶都對我也很好,我想這就是不抱怨的力量吧。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篇三
這本書用一個手環向我們傳遞了“抱怨不如改變”的生活理念,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不滿意和抱怨的心理。有的人會很明顯的表現出來,影響到自身的情緒和行為;有的人則深埋心底,卻也同樣為這種心理左右了自身的行為;有些人的抱怨,甚至不為自己所知道,只是一種潛意識的抱怨,這也同樣一定程度的影響和左右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對天災人禍、對生活際遇、工作不順等多方面的抱怨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而書中提到了很多有意無意的抱怨情節也證實了這一點。
首先在讀完這本書的目錄和第一章節后,我也給自己制定了三個21天的目標:一、減少口頭上對他人有意無意間的抱怨;二、減少口頭上自己對生活和工作的抱怨;三、減少內心對生活和工作中的抱怨;在前一周的時間內,每天目標控制在5次以內,第二周時間,每天控制在3次以內,最后一周時間,每天控制在1次以內,在將近一個月之后,終于減少了抱怨,完成了這個小目標。
其次是感恩困境,并賦成功予困境。從內心里告誡自己,很多成功的經驗并不是在順境中積累出來的,而是逆境中不斷磨練出來的。曾經的我也會抱怨很多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公平,但是很多情況下它都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一直在抱怨,而不是把有限的時間放在如何努力上,那么所謂的不公平可能在我們眼中會變成更加不公平,因為在我們抱怨的同時,可能那些被我們抱怨的“他們”正在努力,而我們就會被落下的更遠。曾經也有人說過,如果你感覺到很累,那么說明你在走上坡路,我也經常用這句話告訴自己,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減少抱怨的時間,用有限的時間去想出可以改變境況的方法,并以終為始,逐一突破。
抱怨是最浪費時間的無益舉動,只要我們以正確的心理看待困境,不抱怨,不苦惱,困境也終有可能成為一種財富,一種磨礪,并以此成就我們的人生。《不抱怨的世界》給了我一場心靈的洗禮,對我的生活和工作態度都起到了相當積極的影響,這就是我對它的解讀。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篇四
今天的書是《不抱怨的世界》,作者威爾·鮑溫是美國的一個牧師。四五年前看的書,直到現在我仍然對其中提到的觀點記憶猶新,因為它深刻地影響了我的生活。
什么是抱怨呢?你對一個人說:好啦,你別抱怨啦。對方很可能回嗆你一句:我沒有抱怨,我只是在陳述事實!是的,抱怨常常披著‘陳述事實’的皮出現。但很好區分,心懷不滿是抱怨,心平氣和才是陳述;糾纏于現狀是抱怨,反之則積極尋求解決。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喋喋不休的抱怨只會徒耗抱怨者和傾聽者的精力。
我也曾以為抱怨式的傾訴可以讓自己好過一點,但最后卻發現傾聽者的響應、認可、聲援,不僅無法讓我平復,還讓我的不滿成倍地爆發。每一次嘗試之后,我都會更加委屈,更加不滿,更加不快,更加認為自己有理。
抱怨是所有不愉快關系的共同特征,它帶來的最可怕的傷害是對關系的腐蝕。關系中的一方或雙方對關系產生不滿,他們為了獲得滿意的結果,最常做的是抱怨遭遇而不是直接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愿。為什么不直接表達意愿呢?男朋友如廁忘記掀馬桶蓋,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你希望他怎么做并加一個萌萌噠的馬桶圈,豈不是比指責和埋怨有效的多。抱怨只會讓被抱怨者感到被輕視和詆毀,反而讓他更加固守那些讓你討厭的行為。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有些人和戀人的相處遇到問題,卻向朋友抱怨,和同事關系不好,卻向配偶抱怨。背后非議總歸不磊落,磊落的話即使不在場的人現身,也可以一字不漏地重復。
和某人有疙瘩,卻向第三方抱怨,其實是為自己辯解,這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制造新的問題,因為話說出去之前你是主人,說出去之后你就無法控制之后的連鎖反應了,原本簡單的兩方問題很可能演變成復雜的三角問題。
所以聰明人也不輕易擔任調解人、仲裁方,即使是兩個小朋友之間的沖突也不要輕易卷入,應該讓他們學會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健康的溝通應該是直接去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通過正面溝通,來梳理分歧,消弭誤會,解決問題。可為什么不直接說呢?因為抱怨者害怕被拒絕、被攻擊、被傷害。
比如愛抱怨的員工,對待遇不滿,認為遭遇不公,認為公司沒有足夠成長機會,你既然這么不滿意為什么不辭職,擇良木而棲?要么是沒有離開的勇氣要么是沒有更好的選擇。你既然那么有理,為什么不直接找老板談,找能管事的談?要么沒有談的勇氣,要么沒有談的實力,搞不好被炒魷魚。
既然如此,就不要嗶嗶了,把注意力放在個人能力養成,盡可能從目前職業經歷里面獲得成長,等你羽翼豐滿,豈不就可以帥氣地坐在老板面前談談你的要求,談得攏就談,談不攏你有一手好牌,也沒在怕。尖刻的語言背后藏著虛弱的理由。抱怨對抱怨者來說,就像哭泣對嬰兒的作用一樣。嬰兒餓了,尿布濕了,一哭就有人來滿足他的需要。抱怨者感到不滿、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通過抱怨來傳遞自己的要求。
嬰兒啼哭不止、抱怨者喋喋不休,都讓人心煩。但啼哭是沒有語言能力的嬰兒無助時不得已的選擇。抱怨者明明可以做點什么,卻像弱小的嬰兒一樣奔走呼號。毫不客氣的說,躲在抱怨背后的都是沒有實力、沒有勇氣、沒有決斷力、沒有執行力的懦夫。很多時候,對環境和他人的不滿,還只是表象。羅賓·柯瓦斯基博士在1996年的《心理學報》上發表的文章認為:很多抱怨反映的都不是人們對某個事物或某個人真實的態度,人們只不過是想借由抱怨引導出一定的人際反應。換句話說,抱怨不過是目的,抱怨是偽裝,人們抱怨的時候,其實有豐富的潛臺詞,有更為隱蔽的動機。抱怨主要有五個動機,尋求關注、推卸責任、自夸、獲得操縱力、為欠佳的表現找借口。不過,人類的心理活動太過復雜,一個抱怨行為背后常常涵蓋多重動機。
試圖獲得他人關注是抱怨的主要動機。很多人習慣用消極的陳述來展開一段對話。他們抱怨工作、健康、交通、天氣、戀人、家人……總能找到東西來抱怨,這差不多是吸引別人關注的默認模式,但不管他們說什么,其實都不重要,因為他們想傳遞的真正信息是:嘿,看著我,和我說話,快來關注我。人是害怕寂寞的群居動物,獲得關注是人的一項基本需求。不論和你關系是深還是淺、相處的時間是長是短,人們都需要得到你的關注。讀書筆記.當你把他們所渴望的抱怨給予他們,或許他們就不會再有那么多抱怨了。比如,愛抱怨的主婦可能是絕望的主婦,默默付出卻備受忽視,她們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懷。人們之所以抱怨,可能的動機還有推卸責任。很多人抱怨現狀,可是當你熱心地給出一條條建議時,他卻一次次地否定,最后你會發現他根本不想改變現狀。他只是想讓你作為證人幫他證明:情況糟糕透頂,但都是客觀因素造成,不是他的錯,他們根本無力改變,最好全世界都知道這一點。
然后他們就順利從拿出行動、改變現狀的責任中脫身。抱怨當然比改變容易的多,有些人一個勁兒地埋怨另一半的缺點,把摩擦和不愉快全都歸結為對方的問題,當你替她著急,絞盡腦汁地給她出主意,她馬上就嗤之以鼻,告訴你,你的建議不會管用。她其實只是想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
“悲觀者埋怨風,樂觀者靜候風變,現實者調整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