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雨的印記篇一
不要因為也許會改變
就不肯說那句美麗的誓言
不要因為也許會分離
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總有一些什么
會留下來的吧
留下來作一件不滅的印記
好讓 好讓那些
不相識的人也能知道
我曾經怎樣地深深地愛過你
3、 你走吧,我總要習慣一個人。 ——席慕蓉
4、 時光仍舊立于不敗之地。 ——席慕蓉 《時光九篇》
雨的印記篇二
揉揉朦朧的睡眼,睜開,眼前還是朦朧。
我從床上跳下,打開窗戶。
下雪了!
此時此刻,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白茫茫的一片,除了朦朧還是朦朧。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雪越下越大,漸漸地變成了一個個白色的小雪球。一團團、一簇簇的雪飛落下來,仿佛無數被碎了的棉花球從天空翻滾而下。不禁讓我想起謝朗說的“撒鹽空中差可擬”,和謝道韞的“未若柳絮因風起”。是的,風一吹,眼前便好像有無數的小球在空中無規則運動,讓我想起了科學里的分子的運動狀態,煞是壯觀。雪球覆蓋在樹枝、道路、莊稼上,把樹枝壓彎了腰,為莊稼送去一件溫暖的白色外套,為道路披上了一件白色披風。眺望遠處的山,亦白雪的國度。在浙江這樣的江南水鄉看到這“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色,不禁讓人懷疑自己是否瞬間到了東北。這場雪是來得如此匆匆,去也匆匆。才一會兒功夫,便開始變小了。慢慢地,再小…… 直到消失。天地間仍是一片銀白的世界,分不清東南西北。雪停了,雪走了。屋頂上還留著雪,仿佛是一層飄逸的輕紗……的,雪走了,它來的悄悄,去的無聲,留給人們的只是一片驚喜。
雨的印記篇三
印記,可以是你剛學會走路時留下的痕跡;印記,可以是你邁向社會留下的痕跡;印記,也可以是你剛學會寫字時,寫在紙上的那一墨水的痕跡。而我的印記是我印象深刻。
蜿蜒曲折的長城,人云密布,打著傘的游客都像搬食物的螞蟻一樣,在萬里無云的晴天堅持不懈的爬啊爬。我和爸爸也是其中的兩只“螞蟻”。而我這只“螞蟻”實在是爬不動了,想要放棄之前立下的豪言,但爸爸汗流浹背且持之以恒的背影促使我堅定不移。不放棄的精神是我留在了北京的八達嶺長城——堅持不懈的印記。
同樣車水馬龍的園里,我和爸爸不打算做兩只堅持不懈,勇于攀登的“螞蟻”了,而是要做蹦蹦跳跳的“松鼠”。這里山清水秀,屬實涼快,何不安閑自樂、新風賞景一番呢?湖面波光粼粼,屬實耀眼。我都舍不得離開頤和園了——安閑快樂的印記。
故宮同樣是人山人海,游客們都目不轉睛的跟著導游走,生怕走丟。進來的游客都像是長了兔子的耳朵一樣——來傾聽導游所講的歷史文化,聚精會神。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刻著的一排排名字,都是那些為人民做貢獻而犧牲的人民英雄。他們身上具有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愛國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都是現代人民學習的榜樣。我感受到的文化精神——歷史文化和英雄精神的印記。
印記,是不可擦掉的,不可磨滅掉的。這一次次的印記——堅持不懈,安閑快樂,歷史文化,英雄精神,都記錄著我們的成長歷程,都記錄著我們的艱辛不易。
印記,承載著我們成長道路上的點點滴滴。
雨的印記篇四
額頭刻上了深邃的痕跡,也許連自己都無法察覺。無聲無息,似夜間的潛行者,像轉角的一束陰暗冷光。也許哪天,會被時光印記刻得只剩似曾相識。雨中朦朧的簾幕即使平息后就將會撕裂斷開,但也給其所遇的障礙給予自己的力量,哪怕連小小的凹槽也看不見。年復一年,花開盛夏,曾經光滑的大理石表面積了深淺不一的水洼,青灰的光澤已不復存在。
消失的風找不到蹤跡,漂流的魚只余有7秒的記憶。一切都被時光這把刻薄的刀,改變了我們曾經的模樣。懷石逾沙尚可作瞬時之留,而心底的印記,卻無處尋覓。沉默著走了有多遙遠,假裝堅強掩飾悲傷,何曾敢面對自己被改變了多少。
愿風剪裁每一粒微塵,愿落葉烙下每一絲脈絡,愿歲月風平衣襟帶花。棱角鋸齒的突兀是風的印記;清晰矗立的紋理是沉淪的印記;飄零的芳香是云錦的印記。不能忘卻的悲傷是有時會忘了為何悲傷,卻還記得何為悲傷。
我們是被雕刻的作品,即使偶爾會迸發出連自己也無法解釋的力量,但還是不得不接受這一切的刀痕。接受著外界的一切,傷痕殘存,暗香殘留??倳兄鵁o法從腦海中抹去的印記,將之銘記,將之珍惜,將之用笑容為之祭奠。
過去的過去,曾經的曾經。那時的記憶,現在已是回憶。那時留下的足跡,如同亞特蘭蒂斯的遺跡。彼時的印記,如同清朗夜空的煙火,無論我再怎樣眺望,也抵達不了其所在的方向。
那處印記,只剩下,歸去來兮。
雨的印記篇五
;在家鄉,我們把割麥叫秋收。我參與秋收的時間段是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多年過去了,有關秋收的那些往事,早已隱藏于歲月深處。此刻,我想用文字,將那一季季的耕種與生長、收獲與希冀從記憶的塵封里扯出來,寫在紙上,以實實在在的觸碰去紀念那些曾經走過的日子。
秋收就是一場與時間的爭奪賽。家鄉地處東疆北部農牧山區,氣候寒冷干旱,無霜期短,三月底播種,八月底秋收,趕在第一場大雪來臨前顆粒歸倉是莊稼人的頭等大事。于是,當麥稈青色褪盡變為金黃之時,我們就下地開始了純體力勞動,揮鐮割麥、捆扎晾曬、拉運碼垛,起早貪黑地與時間賽跑,與身體的疲憊抗爭。為節省時間,午飯通常是自帶的蒸饃和開水,晚飯則由媽媽先騎自行車回家去做,等暮色四合黑暗越壓越低時,我們才伴著頭頂的繁星與月光收工,吃過飯倒頭便睡,用睡夢稀釋一天的勞碌。地勢不一樣,麥子的成熟度也有差異,那些向陽坡的麥子早早成熟了,低洼地的麥子還泛著青呢。等天氣突變下一場大雪,青癟的麥穗被壓得匍匐在地,成熟自是無望了,只能等到天氣放晴,砍下麥稈,這是喂牛羊的好飼料。有一個秋收季,媽媽回家做飯時連人帶車在一個下坡路段摔了一跤,前額縫了好幾針,留下一道長長的疤痕。此后歲月經歷世事無常,這道疤痕也成為我們深深懷念她、壓在心底永遠也擦不去的一塊傷疤。
在秋收的勞動中體驗孩童的純真。頭頂烈日,我們幾個孩子和大人一字排開,隨著鐮刀的揮舞,眼前的麥子一行行倒下去。有經驗的大人只顧彎腰勞作,累了把鐮刀就地一插,坐著歇一會兒。我們幾個孩子就不同了,直望著自己并不寬的幾行“責任田”發愁,割一會兒,就抬頭東張西望一番,心里著急怎么還不到頭。秋日的曠野,地無遮攔,又長又寬的田地順坡順勢向前延伸著,根本看不到盡頭。正彎腰割得起勁時,不知什么時候自己的“責任田”多出兩三行來,直到再次抬頭,才察覺是妹妹或弟弟?;室饬滔碌模麄円演p快地甩出我好遠,還不時回頭得意地笑一下。每天太陽偏西,割倒的麥子晾曬得差不多了,就開始了捆扎。捆扎是較割麥稍稍輕省一點兒的活計,妹妹早已把一捆腰子(提前用芨芨草對接連成的草繩)攬到手里,在前面輕松地甩一個,我們就緊跟后面把麥稈攬到上面,再由父母捆扎結實,繼續翻曬些時間就可以往家里拉運了。
秋收時節的告別與希冀。1990年9月,當我的錄取通知書幾經輾轉到達手里時,我正與家人忙活著地里的秋收,拿著那一紙通知,父母甚是高興,我和哥哥考上了同一所鐵路學校,不用再像他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了。爸爸趕緊歇工一天,用毛驢車拉著兩麻袋麥子去鄉里的糧站換了二百斤全國通用糧票,懷揣糧票與家人的希冀,我踏上了離別故鄉的列車。自此后,盡管有寒暑假的往來,但我還是錯過了一季季的秋收,再沒有幫家人干過割麥打場的農活。隨著弟妹的陸續開學,少了我們幾個孩子的幫襯,父母的辛勞不言而喻,他們用汗水換來我們一筆筆讀書上學的費用,從沒讓我們受過委屈。父親是一名從蘇北老家到新疆支邊的黨員,當了多年村隊長和村支書,很有培養孩子和種地的眼光,生活再艱難,依然堅持供養我們兄妹五個讀書。要知道,初中要到鄉中學住校就讀,每月交二十多元生活費,同時供養幾個孩子對于農家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在家鄉,父親開辟的一塊塊荒地麥子產量都很高,是當時鄉里為數不多的“萬元戶”,還被評為地區級勞動模范,披掛紅花參加表彰大會。鄉里領導曾幾次提議我父親當主管農業生產的副鄉長,都被父親推辭?,F在,每每提及此事,頭發花白的父親沒有絲毫后悔,他很滿意我們幾個孩子的現狀,我們都有著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是最讓他心安的。
我家院子很大,前面的寬闊場地就是打麥場,每年秋收之前,父親就用碌磙壓固碾平做好準備。后來,村里逐漸用柴油機帶動的打麥機脫粒,我們只是做些輔助性的工作,收麥變得快捷省事多了。當麥子全部歸倉后,每年都要取一部分作為公糧上交,一部分留作口糧和種子,剩下的就可以賣掉換成錢。一度,賣糧難也成為一種甜蜜的憂愁。賣糧之時,鄉糧管所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有個糧站工作人員,拉著長臉,端著身架,拿著一個細長的專用工具,插入每個糧袋深處取出一些樣品,瞇起眼睛查看有無雜質、水分多少,收與不收、等級多少全憑他那張嘴說了算。所以,賣糧往往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收了糧,賣價也算滿意,回家的路途變得輕快起來。另一種是沉重,太陽完全落下山,寒冷與饑餓襲來,驢車拉著重重的幾袋糧食,還有父親和我,一步步在上坡的山路上行走,有時頭頂是皎潔的月光,有時則漆黑一片……生活的磨難和艱辛,我們都在理所當然地接受著,盡管當時我并不懂這些。
這一生,那么快。轉眼間,我們兄妹幾個都已人到中年,工作、生活在他鄉,就像一顆顆身不由己的麥粒,灑落在離家很遠的地方。聽父親說,家鄉的人還在種地,只是種地的人越來越少,機械化完全取代了手工勞作,延續了幾千年的原始收割方式,早已終結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叭饲诘夭粦??!甭犞赣H常叨叨并一直踐行著的這句話,我們成長的年少時期,留下諸多關于秋收的記憶,而勞動打在我們身上的烙印、所賦予我們的品性,都已刻在骨子里,成為自身的一部分。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