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新教師入職心得體會幼兒篇一
大家好!
在這秋風送爽的日子里,我們告別了快樂的暑假,回到了美麗的校園,又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學期。很榮幸,我今天能夠代表新教師在這里發言。作為教師,在新學期里,我們依然會孜孜不倦,以敬業務實的工作精神開拓、進取;立足于講臺,向課堂教學要效率、要質量。用新鮮的活水澆灌求知的心靈,用靈動的智慧音符去彈奏學生的“心靈之樂”,用和煦的道德微風去撫慰學生稚嫩的靈魂!并力爭在新的學期里取得更大的成績。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們面對的是機遇也是挑戰,要嚴于律己,愛崗敬業、厚德愛生,以自己的一腔熱誠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到積極主動的學習,虛心請教他人,做好日常的備課、上課與批改工作,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讓學生體會“快樂學習,學習快樂”的宗旨;把自己的一片愛心奉獻給學生,真誠的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服務,讓自己在這個神圣的.崗位上實現人生價值。
最后,感謝學校領導、老師們一直以來對我們的關心和照顧。祝全體老師在新學期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祝同學們快樂成長,學習進步!祝我們學校的發展更加輝煌!謝謝大家。
新教師入職心得體會幼兒篇二
你們好!
很榮幸作為一名新教師能在這樣莊嚴的舞臺上與各位交流,如有不到之處,還請各位領導、同事能予以批評指正。
首先,能加入山塔中學這樣一個大家庭,我感到無比的自豪與榮耀。以為早有耳聞,贛榆縣教育事業再連云港各區縣中處于領先地位,而山塔中學,又在贛榆同類學校中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多年以來,中考成績一直非常優異,備受學生、家長及社會的好評。能為這樣一所優秀的學校添磚加瓦,奉獻自己的一份力,我感到莫大的榮幸。
其次,再來說一下我與學校的緣分,作為今年唯一的新聘教師,學校能在眾多人選中挑中我,我感覺這已經是非常大的緣分,更巧的是,我的老家是徐州市賈汪區山塔鎮,而我畢業的學業也叫山塔中學,竟是如此的巧合,來到這里,我有一種回家的感覺,而這里的每一個人,也好似家鄉的親人,那么的真誠、那么的熱情。加上這里的語言、風俗、飲食等因素,都與老家相似,所以我認為,我一定會很快融入到這個大家庭中來。
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任務莫過于教書育人,而作為一名從大學校園中走出來沒幾年的青年教師,我覺得我的教學水平、專業素質等都存在著較大缺陷,而這個缺陷必須盡快的補上,因此,我會在平時充分利用時間鉆研教材,認真解讀課程標準要求,并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我還要虛心的向老教師求教,希望能在諸位的指點引導下,快速進步,以期盡早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今年,雖然初到學校,卻在領導的信任之下,被安排為初一班主任,這讓我感到壓力巨大,但我相信,壓力就是前進的動力,在領導的正確指導下,在各位前輩班主任的帶領下,加上我的信心和干勁,再加上各位可愛的聽話的學生,我相信,我們的付出,一定會收到成熟的果實!
最后,在教師節、中秋節即將到來之際,我真誠地祝愿在座的每一個學生,身體健康,學業又成;祝每一位領導同事,工作順利、事事順心;祝在座的每一個人合家團圓、中秋快樂。更祝我們的山塔中學大家庭越辦越好,成績更上一層樓。
謝謝大家!
新教師入職心得體會幼兒篇三
大家下午好!金秋乍寒迎來第xx個教師節,首先請允許我祝賀各位老師節日快樂,身體健康!
作為新教師代表在開學典禮上發言,表達我的心聲和對未來的憧憬,我的心情信感激動。
當我第一次踏進xx校的大門時,我就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敬意,如今能站在這里與各位老師,同學一起為自己的理想奮斗,我深感榮幸。
站在三尺講臺上,使我真切的感愛到“教師”這兩個字的神圣與責任重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新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將會是我們今后要成就的目標與方向,虛懷若谷,我們要用感恩的心態去面對全新的挑戰,不斷的充實自己,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以誠心、細心、耐心的態度,用勤學、勤問、勤看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提高和完善,彰顯教師應具備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沼水來,就讓鮮活的水流淌入我們的課堂,讓全新的生氣充斥xx武校這片天地,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能做到最好!
最后,感謝學校對我們的信任和支持,我們定然不會讓大家失望的!
新教師入職心得體會幼兒篇四
教書的時間不長,卻也感觸良多。在傳道、授業、解惑這條路上跌跌撞撞,摸爬滾打。興奮得竟有一絲惶恐。我經常在想,我是何等的幸運,能夠有這樣的機緣,能夠有機會去見證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從幼稚到成熟的這一小段燦然。于生命的浩渺長河中,這僅是短短的三年,卻又是充滿無限可能、至關重要的三年。
對待教育我始終保有最原初的敬畏與感動。我熱愛這份事業,愿意窮盡自己的畢生精力去探尋教育的真諦,去感動、感染及至感化每一個孩子。當我真正成為教育的親歷者,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這樣的一份不可替代來自于社會、學校、學生對我的期待。我究竟該怎樣做才能不辜負這樣的一份期待?我想關于這個問題的思考定將伴隨我教育生涯的始終。
我很重要,我始終堅信教育不是鐵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將粗糙的石礫浸潤成美麗的鵝卵。這種載歌載舞、潤物無聲式的教育是根植于愛的教育,換言之,教育是愛的事業!冰心曾經說過:“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有了愛,才有教育的先機。”我始終相信有了愛才能創造奇跡。
我愛我的工作,在這里,我揮灑汗水,播撒希望,每一天都因此而充實、快樂。我愛我的學生,并將這樣的一份愛融入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我愿意靜靜地看著他們一天天的成長,為他們的點滴進步而興奮感動。我愛我夙興夜寐的生活狀態,因為我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且知道做這件事的原因及影響,如此想來,我很幸福。
“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一個我們要創造的地方”,我享受我的工作,或者說我享受這份獨一無二的創造。如此想來,我的每一天都變得異常神圣,我也總是抱著一種虔誠的態度去對待這份工作。我始終提醒自己“學不可以已”,要將淺塘挖成深井,唯有平日里對學問的孜孜以求,才有課堂上的旁征博引、口若懸河。我享受與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分秒,享受他們眼中流露的專注、憧憬與陶醉。享受他們給予我的信任、肯定與期待。對待課堂,“止于至善”是我始終如一的追求,“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理應是半個演說家,半個編劇,半個導演,半個作家,半個詩人,半個幽默大師……”前路漫漫,我仍需努力。
教育是一種修行,三言兩語怎能說得清?
新教師入職心得體會幼兒篇五
來到xx中學已經一個星期有余,很榮幸在第一個星期跟隨幾位前輩老師參加了在北京京西古剎大覺寺舉行的馬小平老師追思會、“尋找來自一線老師的聲音”主題座談會,讓我收獲良多。它在我職業生涯的開端,為我點亮了一盞前行的燈火。
我們說“覺知此事要躬行”,大覺之后能大悟,大悟之后需躬行。馬老師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他不僅僅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還是一個積極行動者。他并沒有用彼岸的教育理想去照亮此岸的教育現實,他是一個把握當下的實踐者,是一個理性、低調、堅韌的行動主義者。他做好了一個老師應該做的和可以做的事情,而我們尋著他指引的人文教育之路,立足于自身,立足于當下,立足于和自己一樣的獨立的人,去面對永遠獨立的學生,不再去虛構美好的教育未來,而是打造真實的教育現在,或許就能找到通往精神家園的教育自由之路。
反觀我們自身,我要成為一名什么樣的老師?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怎么樣的期待和規劃?雖然入職時間還很短,但是帶給我們的職業感和觸動是很多的。我們從一個受教育者轉變成了一個教育者,我們將如何將自己的影響滲透到學生的精神,如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如何讓他們不僅喜歡你這個人,也喜歡上你這門學科……我想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總結的。我也相信它的答案會在不斷地實踐中日益完善。但是首先我要知道自己要成為一名怎么樣的老師。只有先有了這個目標,才能做到教育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語云: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我想,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我,可以平凡,但絕不能平庸。而要超越這種“平庸”,就一定要扎穩教師之“根”。根深方能葉茂。那么教師之根,根在何處?我以為,深厚的文化素養、深摯的師生情懷、深刻的現實思索,是成就一名優秀語文教師的“根之所在”。我所要成為的,正是這樣一種語文教師。既然是“陽光底下最光輝的事業”,那么只有扎穩根基,方能最充分地去擁抱陽光,讓剛剛播種的教師之樹茁壯生長,“葉葉相交通,枝枝相覆蓋”。
教師之根,在于文化。
摩根財團的締造者、大慈善家皮博迪有一句很值得思索的話,他說,“教育是這一代人對下一代人所欠的債務”。作為我們語文教師,我想我們欠學生的,也正是這樣一筆巨大的“文化債”。教師要“還債”,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師之“水”,往何處尋?答案其實很簡單,“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語文教師的功夫,不在課堂上的口若懸河,而更多的,在于教師個人在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這塊厚土上的耕耘、積淀。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想我們語文教師,其實理應永遠把自己當學生,而且需要是更為勤奮的“學生”。陶行知先生曾告誡,“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中學語文所承擔的教學任務,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上看,就是母語教育和文化浸染。在有限的課堂容量之內,教師必須要能夠讓學生從一滴水中看出太陽的光芒,從一首詩、一闋詞、一出戲或者一篇小說中讓學生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積淀。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深入淺出的本事。唯其“深入”,故能研磨入細,見微知著;唯其“淺出”,故能循循導之,春雨潤物。“學養”一物,之于語文教師而言,最為內在也最為根本。它不是“拉大旗作虎皮”的空架勢,而是“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踏實行動。
語文教師的積累與素養,要深、要廣,要有“兩腳踏中心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為學之志,要有“學然后知不足”的求索精神,要落實于踏踏實實的讀書學習上。同時,這種文化修養應是內在的,而非張揚的;應是積淀的,而非賣弄的。“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教師的文化積累真正內化為一種大道無形、“一以貫之”的涵養,如此,方能真正在教學中得心應手。
教師之根,在于學生。
教師之職,教書育人。落實于“教書”,旨歸于“育人”。欲“育人”,必先“懂人”;欲“懂人”,必先“愛人”。作為我們語文教師而言,尤須充分地去關愛學生,用心去了解學生。舞者林懷民說:“藝術沒有技巧,藝術是情感的往來”。我想教學同樣如此,“技進于道”,教學同樣是沒有技巧可言的。所有技巧都融化在對學生深摯的愛當中。愛之切,心之誠,諸法皆自在其中。
裴斯泰洛齊說:“每一種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親般的眼晴時時刻刻準確無誤地從孩子的眼、嘴、額的動作來了解他內心情緒的每一種變化。”從對學生深摯的愛出發,推進對于學生的深入了解,這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基礎。對學生的了解不應是浮于表面的、想當然的,而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從多方面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既有對學生群體特征的準確把握,又要對每一個獨立個體區別對待,蘇霍姆林斯基所謂“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
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學生,知道學生的問題所在、訴求所在,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才能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學記》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課堂不是教師的“個人秀”,而是以生為本的引導與交流。“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教師是“引導者”而非“訓導者”,可以以理說服,但決不可以勢壓服。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在與學生的良性互動中達成教學目的,方近于古人所謂“君子之教”。
教師之根,在于當下。
扎根深厚的文化土壤,是要充分汲取傳統的菁華;扎根學生的心靈土壤,是要充分了解我們的教育對象。但大時代下的語文教師,還必須能夠將“天線”伸出室外,去接受當下風云變幻的種種信號,以對現實動態的深切把握返觀語文教學,讓語文教學的脈搏時刻與時代社會的節奏相和諧。
與時俱進,關注現實,就是要不斷了解家國天下民生百態,在時代的宏闊語境中思考我們語文教學的位置和使命;與時俱進,關注現實,就是要不斷學習最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了解教育前沿動態,隨時給語文課堂補充進新鮮血液;與時俱進,關注現實,就是要在當下的環境中審視我們的文化、走進我們的學生,“不慕古,與俗化”,將對文化的學習和對學生的了解放置到活生生的現實中來;與時俱進,關注現實,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充分學以致用,在現實中找到語文學習的方向和歸屬,“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也,則無不在于學”,讓朗朗書聲呼應時代進步的節拍。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魯仲尼贊曰:“日新之謂盛德”。我們語文教師以正當以此種意識自勵,一切教學思想和設計要從現實出發,一切又最終要落腳于當下。陶行知先生說:“時代是繼續不斷的前進,我們必得參加現代生活里面,與時代俱進,才能做一個長久的現代人。”“適時教育”,永遠在路上。
我想要成為的正是這樣一種“有根”的教師:根在文化,故能淵深博雅;根在學生,故能情思通達;根在當下,故能生生不息,隨時而化。扎穩教師之根,方能走穩教師之路;走穩教師之路,方能成就教師之夢。夢在遠方,路在腳下。
格羅夫說:“改變是我們的摯愛。”然而我想,有些時候,恰恰是摯愛讓我們改變。摯愛一支粉筆,摯愛三尺講臺,摯愛一份耕耘,摯愛一種收獲,摯愛一雙雙求知的眼睛。摯愛一種職業,于是不再僅僅把它當作職業;摯愛一種生活,于是生活之上,有了前行腳步的永不懈怠。
千里之行,已啟于足下。路漫漫其修遠,做一名“有根”的教師,我將奮然而前行。
新教師入職心得體會幼兒篇六
從8月23號開始培訓,我不知道算不算已經是入職了。作為高一(11)班的班主任,我從學生開始軍訓就開始忙起來了。認識學生,組織學生選班委,開班會,開家長會等等,讓我漸漸地與這些鮮活的生命結緣。
我是今年數學組新入職的劉鋒,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首先我想感謝學校領導對我的信任,在我入職的第一年就安排我做高一實驗體系11班的班主任。當然,這份信任也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剛開學的時候,由于我們高一11班的教室是由以前的通用教室改裝的,黑板是陳舊的白板,投影放下來,幾乎無法板書了,教室比其他的實驗體系的教室都要小,這讓我和總務處打了不少交道,在此,我要感謝總務處及時幫我們班解決了硬件上的困難。之后,就是一段天天都在忙,但是到晚上備課的時候回想白天干了什么卻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忙了些什么的日子。其實,班主任工作真的很瑣碎,明明我在教室里對大家說了這件事情我會怎么樣怎么樣,可是偏偏有不少同學下課還要來單獨跟我提,就像一個學生家長跟我說的,一看你就是新來的,什么都不熟悉。除了忙,我覺得最大的困難是時間不夠,白天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基本沒時間備課,等晚上開始備課了,又覺得時間不夠,總覺得自己備課不充分,這讓我時刻擔心著沒準哪天就有學生去教學處投訴我了……可能我們這批人里很多人會認為剛入職很累,但是我不覺得累。在此,我需要再次說明一下我的研究生經歷。
除了班主任工作,我還是高一(11)班和高一(12)班的數學老師。由于每次備課不充分,我感覺每節課都有一點點進步,但是總感覺狀態、效果不是很好。每次下課后,都有一堆同學圍著我在黑板面前問問題,我不知道是自己課講得不清楚還是同學們太好學了。當然,每次我都會耐心地講解,這也讓我有時候錯過去聽我的導師—郭本龍老師的課的機會。數學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是很難得一門學科,尤其是高層次文科班——高一(12)班,女生眾多,這讓我擔心他們的理解或者說反應不如11班的學生快。所以,這讓我更加擔心自己的備課不充分。從現在來看,這個班的學生數學學習熱情很高漲,上課也很配合老師,我有信心帶好這個班的數學!
至于對自己教育生涯的期待,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我的學生在與我一起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是快樂的,他們能或多或少因為我而對數學更感興趣!具體來說,我希望自己能盡快練好板書,用心備好每一節課,熟悉教材內容,在這一學年能盡快把近年的高考題和自主招生的試題做一遍,等時間充裕了,能接觸一些數學競賽的內容,因為我喜歡數學,想接觸競賽不是功利在作怪,是我真的很喜歡數學競賽的內容。
新教師入職心得體會幼兒篇七
大家好!我叫白xx,于20xx年畢業于太原師范學院,主修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20xx年有幸應聘到平順xx從事數學教學工作。今天,作為新教師代表能站在這里有很多感慨,但我迫不及待最先要表達的是我內心的激動與欣喜!因為站在平順xx的國旗下而欣喜,因為是以老師的身份站在這里而欣喜!能有這樣的欣喜和幸福,我由衷的感謝我們的學校,感謝各位老師和同學,是你們給了我這個機會,也謝謝你們能站在這里聽我以下發自肺腑的話語!
我是一位剛從學校畢業出來的新老師,對于老師這個偉大的稱謂,我覺得自己還有些懼怕,因為“老師“她代表著一份責任,她代表著一個使命,她如此神圣,所以我覺得很沉重!我不敢說今天我是老師,我的教育構想是什么,我代表教師又說點什么,我始終認為在各位老師面前我跟學生們一樣是個學習者。在大學的時候,我的老師說過,一個至少教學五年以上的老師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教師!我把這句話銘記于心,于是今天我僅作為一位年輕的老師談談我的心里話!今年的教師節就要來臨了,這是我國自恢復教師節以來第xx個教師節,教師節選在了秋天,我想,大概是因為秋天代表了嚴肅、神圣、奉獻與深度。
說實話,作一名教師不是我從小最大的愿望,不是我高考時候最靠前的志愿,但是當我走進師范大學,當我第一次踏上講臺開始,我發覺我太喜歡作一名教師了。這是來自己們可愛的學生們的力量,同學們知道嗎?你們鮮活而充滿靈性的生命時時令我震驚,你們人格強健、志存高遠、特立獨行、遠離污穢、充滿希望。
我聽過一位老師說過這樣的話:她說她喜歡作一名老師看著祖國未來的花朵成長,她仿佛聽到了孩子們撥節的聲響;她說她喜歡作為老師去熟悉每一個學生的品性,可以如數家珍,像熟悉自己的兄弟姐妹;她說她喜歡站在講臺上容忍學生的俏皮和胡言亂語,也因為當老師,她能學著大氣、寬厚、慈愛、公正和虛心向學。聽到這樣的話,我感慨萬千。這樣平實的語言多么真實!我為這樣的老師感動,于是我在手機的備忘錄中設置了這樣一條信息:這個教師節快來了,記得給我的老師說一句:老師,您辛苦了!
剛進這個學校時,感覺比較偏遠、落后,甚至有過放棄的念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這幾個月的工作中,讓我感覺我們的學校很有潛力,感覺我們的領導很有魄力,感覺我們的老師很有能力,感覺我們的同學很有活力。我相信我們的學校,我們平順xx一定會蒸蒸日上,我們的同學一定會大有前途!只是這需要我們彼此的信任,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與拼搏!
此刻站在這里,我想說的是:我曾用語言傳達著我想成為教師的信念,而今,我會用行動去證明,一個平凡人他可以堅守自己的理想!我也堅信我們所有的新教師會向各位敬愛的老師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為著理想,我們會前行,去爭作一名新世紀合格且優秀的人民教師,我相信:在各位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在所有學生的刻苦下,平順的教育事業會走上新的輝煌,新的學期,新的生活,讓我們一起去為著理想前行吧!
最后祝愿我們的老師,教師節快樂!
新教師入職心得體會幼兒篇八
來到xx中學已經一個星期有余,很榮幸在第一個星期跟隨幾位前輩老師參加了在北京京西古剎大覺寺舉行的馬小平老師追思會、“尋找來自一線老師的聲音”主題座談會,讓我收獲良多。它在我職業生涯的開端,為我點亮了一盞前行的燈火。
我們說“覺知此事要躬行”,大覺之后能大悟,大悟之后需躬行。馬老師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他不僅僅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還是一個積極行動者。他并沒有用彼岸的教育理想去照亮此岸的教育現實,他是一個把握當下的實踐者,是一個理性、低調、堅韌的行動主義者。他做好了一個老師應該做的和可以做的事情,而我們尋著他指引的人文教育之路,立足于自身,立足于當下,立足于和自己一樣的獨立的人,去面對永遠獨立的學生,不再去虛構美好的教育未來,而是打造真實的教育現在,或許就能找到通往精神家園的教育自由之路。
反觀我們自身,我要成為一名什么樣的老師?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怎么樣的期待和規劃?雖然入職時間還很短,但是帶給我們的職業感和觸動是很多的。我們從一個受教育者轉變成了一個教育者,我們將如何將自己的影響滲透到學生的精神,如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如何讓他們不僅喜歡你這個人,也喜歡上你這門學科……我想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總結的。我也相信它的答案會在不斷地實踐中日益完善。但是首先我要知道自己要成為一名怎么樣的老師。只有先有了這個目標,才能做到教育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語云: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我想,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我,可以平凡,但絕不能平庸。而要超越這種“平庸”,就一定要扎穩教師之“根”。根深方能葉茂。那么教師之根,根在何處?我以為,深厚的文化素養、深摯的師生情懷、深刻的現實思索,是成就一名優秀語文教師的“根之所在”。我所要成為的,正是這樣一種語文教師。既然是“陽光底下最光輝的事業”,那么只有扎穩根基,方能最充分地去擁抱陽光,讓剛剛播種的教師之樹茁壯生長,“葉葉相交通,枝枝相覆蓋”。
摩根財團的締造者、大慈善家皮博迪有一句很值得思索的話,他說,“教育是這一代人對下一代人所欠的債務”。作為我們語文教師,我想我們欠學生的,也正是這樣一筆巨大的“文化債”。教師要“還債”,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師之“水”,往何處尋?答案其實很簡單,“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語文教師的功夫,不在課堂上的口若懸河,而更多的,在于教師個人在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這塊厚土上的耕耘、積淀。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想我們語文教師,其實理應永遠把自己當學生,而且需要是更為勤奮的“學生”。陶行知先生曾告誡,“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中學語文所承擔的教學任務,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上看,就是母語教育和文化浸染。在有限的課堂容量之內,教師必須要能夠讓學生從一滴水中看出太陽的光芒,從一首詩、一闋詞、一出戲或者一篇小說中讓學生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積淀。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深入淺出的本事。唯其“深入”,故能研磨入細,見微知著;唯其“淺出”,故能循循導之,春雨潤物。“學養”一物,之于語文教師而言,最為內在也最為根本。它不是“拉大旗作虎皮”的空架勢,而是“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踏實行動。
語文教師的積累與素養,要深、要廣,要有“兩腳踏中心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為學之志,要有“學然后知不足”的求索精神,要落實于踏踏實實的讀書學習上。同時,這種文化修養應是內在的,而非張揚的;應是積淀的,而非賣弄的。“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教師的文化積累真正內化為一種大道無形、“一以貫之”的涵養,如此,方能真正在教學中得心應手。
教師之職,教書育人。落實于“教書”,旨歸于“育人”。欲“育人”,必先“懂人”;欲“懂人”,必先“愛人”。作為我們語文教師而言,尤須充分地去關愛學生,用心去了解學生。舞者林懷民說:“藝術沒有技巧,藝術是情感的往來”。我想教學同樣如此,“技進于道”,教學同樣是沒有技巧可言的。所有技巧都融化在對學生深摯的愛當中。愛之切,心之誠,諸法皆自在其中。
裴斯泰洛齊說:“每一種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親般的眼晴時時刻刻準確無誤地從孩子的眼、嘴、額的動作來了解他內心情緒的每一種變化。”從對學生深摯的愛出發,推進對于學生的深入了解,這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基礎。對學生的了解不應是浮于表面的、想當然的,而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從多方面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既有對學生群體特征的準確把握,又要對每一個獨立個體區別對待,蘇霍姆林斯基所謂“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
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學生,知道學生的問題所在、訴求所在,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才能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學記》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課堂不是教師的“個人秀”,而是以生為本的引導與交流。“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教師是“引導者”而非“訓導者”,可以以理說服,但決不可以勢壓服。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在與學生的良性互動中達成教學目的,方近于古人所謂“君子之教”。
扎根深厚的文化土壤,是要充分汲取傳統的菁華;扎根學生的心靈土壤,是要充分了解我們的教育對象。但大時代下的語文教師,還必須能夠將“天線”伸出室外,去接受當下風云變幻的種種信號,以對現實動態的深切把握返觀語文教學,讓語文教學的脈搏時刻與時代社會的節奏相和諧。
與時俱進,關注現實,就是要不斷了解家國天下民生百態,在時代的宏闊語境中思考我們語文教學的位置和使命;與時俱進,關注現實,就是要不斷學習最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了解教育前沿動態,隨時給語文課堂補充進新鮮血液;與時俱進,關注現實,就是要在當下的環境中審視我們的文化、走進我們的學生,“不慕古,與俗化”,將對文化的學習和對學生的了解放置到活生生的現實中來;與時俱進,關注現實,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充分學以致用,在現實中找到語文學習的方向和歸屬,“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也,則無不在于學”,讓朗朗書聲呼應時代進步的節拍。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魯仲尼贊曰:“日新之謂盛德”。我們語文教師以正當以此種意識自勵,一切教學思想和設計要從現實出發,一切又最終要落腳于當下。陶行知先生說:“時代是繼續不斷的前進,我們必得參加現代生活里面,與時代俱進,才能做一個長久的現代人。”“適時教育”,永遠在路上。
我想要成為的正是這樣一種“有根”的教師:根在文化,故能淵深博雅;根在學生,故能情思通達;根在當下,故能生生不息,隨時而化。扎穩教師之根,方能走穩教師之路;走穩教師之路,方能成就教師之夢。夢在遠方,路在腳下。
格羅夫說:“改變是我們的摯愛。”然而我想,有些時候,恰恰是摯愛讓我們改變。摯愛一支粉筆,摯愛三尺講臺,摯愛一份耕耘,摯愛一種收獲,摯愛一雙雙求知的眼睛。摯愛一種職業,于是不再僅僅把它當作職業;摯愛一種生活,于是生活之上,有了前行腳步的永不懈怠。
千里之行,已啟于足下。路漫漫其修遠,做一名“有根”的教師,我將奮然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