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閱讀范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類型的文章結構和語言表達方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精彩范文范本,相信大家一定會從中受益匪淺。
成都美食地圖推薦(實用14篇)篇一
草莓的英文叫strawberry,香港人就直接音譯成了“士多啤梨”。從店名不難猜出這家店來自香港,而且是以草莓為主題。
在此之前,我早已聽說成都會開一家以草莓為主題的餐廳,所以對士多啤梨算是期待已久。原以為餐廳會賣萌,處處可見可愛的`草莓元素,其實不然。整個店面環境不大,布置得較為緊湊。沉穩的皮沙發、加上墻上雜而不亂的畫框和鏡框,營造出淡淡的歐式復古風。最妙的是屋頂做成了陽光房頂,天氣好的時候,暖暖的陽光會從頭頂流瀉而下,實在是曬太陽喝下午茶的好地方。
吧臺的櫥窗里,放著各式各樣的草莓甜品。士多啤梨吉士脆香千層酥、千層窩夫伴士多啤梨雪糕,紅彤彤的新鮮草莓現身各路甜品,大有萌翻少女的架勢。除此特色外,意大利面、通心粉等西式簡餐、芝士薄餅、雞翅、炸薯角等小食也應盡有。
50元。
紅星路三段1號國際金融中心7樓。
成都美食地圖推薦(實用14篇)篇二
歡迎大家來到成都!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成都-----四川省的省會,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遷往成都,構筑城池。關于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國時,后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墻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繡,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成都是中國城址未變、延續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2001年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超過了蘇州,成為中國未變遺址最長久的城市。
這些名小吃,多半是早年由小商小販肩挑手提,沿街擺攤設鋪經營起家的。成都小吃往往由小商販的姓氏和設店開業的街道為名,招牌豐富多彩,且扣著行業特點和店址風光,如總府街的賴湯元,荔枝巷的鐘水餃,長順街治德號的小籠蒸牛肉,耗子洞張鴨子,洞子口張老五涼粉,銅井巷素面等等,今天,有的名小吃已遷新址,但依然沿用舊名。
小吃中的面食有擔擔面、藤椒抄手、枕頭嫂面、鐘水餃、龍抄手。擔擔面用紅油、花椒、咸醬油、芽菜末、蔥花、味精、醋等作調米,加上碎肉,十分可口,常常是吃一碗擔擔面,引出許多孩時的夢。宋嫂面是一種鮮美魚羹面,以魚肉、芽菜、香菌制成魚羹,以其入面,鮮美無比,因是[南宋]東京人宋五嫂所發明,故有此溫馨的名字。鐘水餃皮薄餡嫩,紅油水餃以甜紅醬油作佐料,突出甜咸鮮味和紅油蒜泥香味;清湯水餃清鮮味美,細嫩化渣。成都的著名小吃餐廳當屬龍抄手。以抄手為龍頭,聚成都所有名小吃于一店。龍抄手制作精美,皮薄餡嫩,滋潤化渣,湯味渾香,名不虛傳。如果再來一份白蜂糕、葉兒粑、玻璃燒麥、蛋烘糕、牛肉焦餅、川北涼粉、珍珠元子,會感到很愜意。不過請您記住,它可不是龍姓開設。創辦人是濃花茶社的幾個伙計,取其諧音及龍鳳成祥之意。成都的湯元遠近聞名。賴湯元有近百年的歷史,皮薄心香,有三不沾的特點:不沾碗,不沾筷子,不沾牙齒。黑芝麻雞油酥洗沙心子最為有名,吃時加上小碟白糖芝麻醬更是有滋有味,好香甜哦!許多年青的朋友是否從中嘗到了生活的甜蜜!郭湯圓的餡加進各種蜜餞,一碗四個湯元,個個味道不同。嗯,還有香甜可口、油而不膩的古月胡三合泥,肉餡飽滿、鮮香無比的韓包子,酥脆香甜的鮮花餅,色白晶瑩的珍珠圓子,油茶、馓子、蒸蒸糕、麻花,發糕、馬蹄糕、糖油果子、三大炮、酸辣粉、涼粉、涼面、碗豆糕、肥腸粉、小籠包子......還有成都的麻婆豆腐、怪味雞塊、怪味兔丁、涼攔肚條,夫妻肺片。腌鹵制品有成都的廖排骨、王胖鴨、耗子洞的掛爐雞......如今,成都的美食名揚國內外,成都人愛吃,會吃,吃得精美,成都人與成都小吃一起,可謂譽滿天下啦!
成都的小吃比較集中的是文殊坊和武侯祠旁的錦里。
成都美食地圖推薦(實用14篇)篇三
作為四川省省會的成都,是一座有名的歷史名城。
成都有許許多多的名勝古跡:杜甫草堂、望江公園、武侯祠……成都更是一座休閑的城市,有許多茶館和小吃。茶館是許多老人休閑的地方。茶水清涼可口,回味悠長。邀上三五老友,喝上一杯茶,那是何等的悠閑。俗話說:“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喝茶的人現在是越來越多。
成都有許許多多的名小吃:龍抄手、擔擔面、鐘水餃……真是數不勝數,難怪人們又稱成都為美食成都。在這眾多的美食中,我最喜歡吃的還是成都的火鍋。一般來說,火鍋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像八卦一樣的火鍋,紅湯白湯各占一半;另一種是圓形的,白湯在中間,紅湯在旁邊,紅湯比白湯多而且深。白湯白得如雪,紅湯紅得似火,不僅看上去漂亮,吃起來更是回味悠長。通常白湯什么味道都沒有,紅湯卻非常竦,吃起來讓人胃口大開。
夫妻肺片我也很喜歡。它的原料主要是牛腳上的肉,切得非常薄,加上各種調料:芝麻、花生粹、紅紅的辣椒油……看上去鮮紅透明。濃濃的香味,讓人口水直流,我真想吃,可惜不敢吃,因為它太辣了。
麻婆豆腐也是價廉物美的一道成都名菜,它既好吃,又便宜,據說是一個麻臉婦人發明的。
成都美食地圖推薦(實用14篇)篇四
成都最專業的漢堡了~超級扎實,像小編這么秀氣的人,簡直覺得吃的'不好意思。里面有濃郁的西式快餐的氛圍~老板好像是馬來西亞人哇~原材料新鮮,迷你三保很可愛,莫吉托的顏色太惹人愛了~漢堡王基本上一人別想吃完但很好吃~很不錯就是有點小貴~但是可惜的是一口下去才知道,肉餅做的,并不是一整塊牛肉!
ifs7樓。
142元。
成都美食地圖推薦(實用14篇)篇五
成都小吃是四川省漢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成都美食的。
導游詞。
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歡迎大家來到成都!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成都的小吃。
成都小吃是四川省漢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風味獨特、品類繁多的小吃,與其肴饌一樣膾炙人口。從各色小面到抄手、餃子,從腌鹵到涼拌冷食,從鍋煎蜜餞到糕點湯圓,從蒸煮烘烤到油酥油炸,琳瑯滿目,各味俱全,種類不下200種。成都的大街小巷,到處都能看到各種小吃店。成都的特色小吃有雙流兔頭、夫妻肺片、川北涼粉和麻婆豆腐等。現在介紹一些常見的成都小吃。
脆皮火燒。
喬東家脆皮火燒,面餅采用精良面粉,表皮酥脆可口,內夾各種精品作料,經現代工藝烤制而成,她匯集中西餐飲文化精髓,內蘊西式經典搭配,外具中式飲食特色。少油煙,避免油脂聚集在餅皮表面,營養,健康,快捷,符合現代飲食理念。
麻婆豆腐。
末年,陳麻婆豆腐就被列為成都的著名食品。
五香鹵排骨。
因鹵制工藝要求較高,能達到骨肉相連\的效果很難,五香鹵排骨是鹵菜中較少的品種。廖排骨選擇新鮮精排,祖傳百年秘制鹵汁再采用獨特蒸鹵技術精心鹵制,使鹵排骨回味悠長、汁香味濃,集口味、食療、營養于一體。至今,五香鹵排骨作為廖排骨的招牌菜榮獲了成都名小吃\、中國名菜\等多項殊榮。除鹵排骨外,廖排骨的鹵豬腳、鹵肘子等系列鹵菜也聞名全國。
雙流兔頭。
雙流兔頭,又叫雙流老媽兔頭。從開店至今已經有十年歷史,于20xx年向國家商標總局注冊了老媽兔頭\頭像圖案。雙流老媽兔頭以其麻、辣、香的特點,深受蓉城及外地消費者的喜愛,適合大眾消費。
夫妻肺片。
成都地區人人皆知的一款風味名菜。五十多年前,有郭朝華、張田正夫妻二人,以制售麻辣牛肉肺片為業,兩人從提籃叫賣、擺攤招客到設店經營。他們所售肺片實為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并不用肺。注重選料,制作精細,調味考究,深受群眾喜愛。為區別于其他肺片,便以夫妻肺片\稱之。夫妻肺片片大而薄,粑糯入味,麻辣鮮香,細嫩化渣。
二姐兔丁。
二姐兔丁店還經營紅油雞塊、蒜泥白肉、涼拌肺片、五香蹄筋等多種涼菜。
傳統鍋魁。
老隍城傳統鍋魁總店經營的鍋魁品味多樣,風味獨特,雞片鍋魁、牛肉鍋魁、蒸肉鍋魁、肺片鍋魁、素菜鍋魁都是其特色品種,另外,老隍城傳統鍋魁總店的牛尾湯也很有特色。雖然老隍城經營的是傳統小吃,但它透明的餐桌、白色的壁紙,清清爽爽,頗為時尚。
擔擔面。
擔擔面是著名的成都小吃。用面粉搟制成面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豬肉末而成。成菜面條細薄,鹵汁酥香,咸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擔擔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數陳包包的擔擔面了,它是自貢市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始創于1841年。因最初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過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擔擔面,用一中銅鍋隔兩格,一格煮面,一格燉雞或燉蹄膀。現在重慶、成都、自貢等地的擔擔面,多數已改為店鋪經營,但依舊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擔擔面特色最濃。
龍抄手。
靠輔料和紅油、原湯)的特色。
韓包子。
成都名小吃韓包子從創業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1914年溫江人韓玉隆在成都南打金街開設玉隆園面食店\,因其包子的味道格外鮮美而在成都站穩了腳跟。韓玉隆辭世后,其子韓文華接替經營,他在包子的做法上精心探索、實踐,創制出南蝦包子\、火腿包子\、鮮肉包子\等品種在成都飲食行道一炮打響,名聲不脛而走。后來韓文華干脆專營包子,并將其店名更換為韓包子\,生意越做越紅火。從解放前至今,韓包子在成都、四川乃至全國,一直享有經久不衰的聲譽。
棒棒雞。
20世紀90年代初,因懷抱夢想,李良鋒先生拜師學技、潛心苦學得棒棒雞\真諦,從一小攤開始艱苦創業,秘制配方\調出膾人美味,其純正的口感,鮮香的特色,安全、便捷、營養、美味\的鹵拌熟食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
棒棒雞,風味獨特、做工精細、選料考究,是由原汁雞湯加祖傳配方精制而成,與世面上的所謂白斬雞是有本質區別的。棒棒雞根據傳統制作工序加以現代的餐飲元素,使得做出的產品獨具風格:麻、辣、鮮、香、甜一應俱全,口感好,真正色、香、味皆具,看之勾欲,食之回味,久品不厭。
川北涼粉。
清朝末年創立于南充。創始人謝天祿在南充渡口搭棚賣涼粉,其涼粉細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濃,逐漸賣出了遠方。
冷鍋串串香。
冷鍋串串香[2]發源于天府之國,美食之都。其繼承著火鍋的精華,川味的精髓,但更具有新時代的成都小吃特色。不但味道悠長,麻辣可調,味碟多樣,且食用方便,富有休閑情調,物美價廉。壹鼎旺冷鍋串串香充斥在成都旮旮旯旯,放眼望去街頭巷尾,冷鍋串串香店,層出不窮。城市的東西南北,冷鍋串串香比比皆是。而壹鼎旺冷鍋串串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有色有味,香氣濃郁,令人回味悠長;麻辣鮮美,齒頰留香,讓人百吃不厭;推陳出新,品種繁多,使人流連忘返。
膳齋棒雞。
侃膳齋棒棒雞,源自四川榮經,是聞名四方的百年名菜,其味道特色,形式鮮明,以棒棒雞為依托,包融了系列川中熟食經典菜式,集鹵、拌、泡等多咱烹調手法,有麻辣、五香、泡椒、藤椒、香辣、咸鮮、醬香等系列特色口味。產品豐富多彩,味道層次鮮明。而在工藝上,侃膳齋棒棒雞采用傳統手法,完全延用原生態工藝流程,不使用任何添加劑、防腐劑,摒棄一切人工色素以化學提味劑,主導健康熟食,在味道之上,更注重于食品安全和傳統四川食俗文化的傳承。
成都-----四川省的省會,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遷往成都,構筑城池。關于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國時,后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墻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繡\,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成都是中國城址未變、延續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20xx年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超過了蘇州,成為中國未變遺址最長久的城市。
名。
小吃中的面食有擔擔面、藤椒抄手、枕頭嫂面、鐘水餃、龍抄手。擔擔面用紅油、花椒、咸醬油、芽菜末、蔥花、味精、醋等作調米,加上碎肉,十分可口,常常是吃一碗擔擔面,引出許多孩時的夢。宋嫂面是一種鮮美魚羹面,以魚肉、芽菜、香菌制成魚羹,以其入面,鮮美無比,因是[南宋]東京人宋五嫂所發明,故有此溫馨的名字。鐘水餃皮薄餡嫩,紅油水餃以甜紅醬油作佐料,突出甜咸鮮味和紅油蒜泥香味;清湯水餃清鮮味美,細嫩化渣。成都的著名小吃餐廳當屬龍抄手\。以抄手為龍頭,聚成都所有名小吃于一店。龍抄手制作精美,皮薄餡嫩,滋潤化渣,湯味渾香,名不虛傳。如果再來一份白蜂糕、葉兒粑、玻璃燒麥、蛋烘糕、牛肉焦餅、川北涼粉、珍珠元子,會感到很愜意。不過請您記住,它可不是龍姓開設。創辦人是濃花茶社\的幾個伙計,取其諧音及龍鳳成祥之意。成都的湯元遠近聞名。賴湯元有近百年的歷史,皮薄心香,有三不沾的特點:不沾碗,不沾筷子,不沾牙齒。黑芝麻雞油酥洗沙心子最為有名,吃時加上小碟白糖芝麻醬更是有滋有味,好香甜哦!許多年青的朋友是否從中嘗到了生活的甜蜜!郭湯圓的餡加進各種蜜餞,一碗四個湯元,個個味道不同。嗯,還有香甜可口、油而不膩的古月胡\三合泥,肉餡飽滿、鮮香無比的韓包子,酥脆香甜的鮮花餅,色白晶瑩的珍珠圓子,油茶、馓子、蒸蒸糕、麻花,發糕、馬蹄糕、糖油果子、三大炮\、酸辣粉、涼粉、涼面、碗豆糕、肥腸粉、小籠包子......還有成都的麻婆豆腐、怪味雞塊、怪味兔丁、涼攔肚條,夫妻肺片。腌鹵制品有成都的廖排骨、王胖鴨\、耗子洞的掛爐雞......如今,成都的美食名揚國內外,成都人愛吃,會吃,吃得精美,成都人與成都小吃一起,可謂譽滿天下啦!
成都的小吃比較集中的是文殊坊和武侯祠旁的錦里。
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成都。吃到了很久,沒有吃到的美味小吃。從鍋煎蜜餞到糕點湯元,從蒸煮烘烤到油酥油炸,琳瑯滿目,各味俱全,種類不下200種。成都的大街小巷,到處都能看到小吃店。
我為您介紹幾種我最喜歡的小吃,保證您聽的就要去成都,把所有的美味都要嘗一遍。夫妻肺片夫妻肺片人人皆知的一款風味名菜。以牛肉心、舌、肚、頭皮等伴以紅油,辣椒,芝麻,蔥姜蒜,鹽味精等等作料,香辣可口。擔擔面用面粉搟制成面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豬肉末而成。成菜面條細薄,鹵汁酥香,咸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
另外告訴你如果去成都,就去成都的小吃比較集中的是文殊坊和武侯祠旁的錦里,順便逛逛寬窄巷子它不比蘇州的周莊差喲。
成都美食地圖推薦(實用14篇)篇六
每天吃飯這門口都排隊也是醉了,這個價格這個環境在ifs里面也算性價比挺高了!還有3塊錢的麻婆豆腐,真的是行業良性!
去杭州耍很多本地人也在推薦這家。冬陰功魚片,清淡型的冬陰功湯,但味道很好,魚片很嫩很入味,就是有些少;外婆文火牛肉,實實在在幾坨牛肉,配黃瓜,偏甜膩;椒麻蟹鉗,用酒糟過的.生蟹鉗,帶著一些麻少許辣,加上保留完整的蟹鮮香,啃起來贊贊的;神仙雞跟杭州外婆家的茶香雞類似,但不夠入味~可能是我重口味。
ifs7樓。
78元。
成都美食地圖推薦(實用14篇)篇七
在中國大陸上,許多地方都有很多美味的美食,如:廣州蝦餃、杭州東坡肉、天津狗不理包子、北京炸醬面、西安涼皮、成都串串香、云南鮮花餅、重慶酸辣粉……今天,就有我來向大家介紹幾樣美食。
先說重慶的重慶火鍋。重慶火鍋,又稱為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是中國傳統飲食方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纖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重慶火鍋的樣式有很多,比如:麻辣鴛鴦鍋、清湯四宮格、個性九宮格……每種火鍋的味道不一樣,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火鍋里的味道也不一樣,但都很好吃,而且在重慶火鍋里吃的東西比普通火鍋里刷的東西好吃多了!
接著說西安的羊肉泡饃。羊肉泡饃,亦稱羊肉泡,古稱"羊羹",關中漢族風味美饌,源自陜西省渭南市固市鎮。它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欲,食后回味無窮。
西安不僅有好吃的羊肉泡饃,還有美味的肉夾饃。肉夾饃是古漢語"肉夾于饃"的簡稱,中國陜西省漢族特色食物之一。陜西地區有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肉臊子中放食醋)、潼關的潼關肉夾饃(與白吉饃不同,其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呈層狀,餅體發脹,皮酥里嫩,火功到家,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佳,且老潼關肉夾饃是熱饃夾涼肉,餅酥肉香,爽而不膩)。肉夾饃是陜西著名小吃。
然后就是西湖醋魚了。西湖醋魚選材精細,通常選用一斤半左右的草魚。烹制時,火候要求嚴,僅能用三四分鐘燒得恰到好處。盛菜時,澆上一層糖醋。成菜色澤紅亮,吃起來,魚肉嫩美,帶有蟹味,酸甜可口,別具特色。
最后說說北京的北京烤鴨。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由中國漢族人研制于明朝,在當時是宮廷食品。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里嫩。北京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它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
成都美食地圖推薦(實用14篇)篇八
世界各地都有各種各樣的美食,就比如冰島的干鯊肉、日本的壽司、美國的漢堡等,那今天我就說我喜歡的美食吧!
我是一個熱衷于美食的人,我的家人也是,婆婆是一個做菜的好手,天天變著花樣做菜給我們吃,當然還有我的奶奶,她也是一個會做飯的人,淮揚菜是她最拿手的,但她和婆婆不同的是一個比較清淡,一個比較重辣。
我嘗過陜西的肉夾饃,重慶的九宮格火鍋,還有北京的爆肚,我愛吃的國外美食是日本壽司,特別是魚子醬加金槍魚腩,入口即化,唇齒留香!
我也喜歡家鄉的美食揚州炒飯和文思豆腐。
揚州炒飯的食材有海參、干貝、火腿、青豆和雞蛋,在美食書中是這樣描寫的“揚州炒飯端上來,粒粒金黃飽滿,嘗一口,米香和肉香在口腔中散發出來,口腔中充滿了香味,讓人回味無窮。”
文思豆腐的名字是聞名中外,許多國外友人到揚州也會嘗一嘗它的味道,就因為我的家鄉揚州有許多特色美食所以被稱為“世界美食之都”。
美食是我的最愛,愛美食就是愛生活。
成都美食地圖推薦(實用14篇)篇九
清晨,你是被鬧鐘叫醒?還是被父母叫醒?或者是被早餐撲鼻的香味誘惑醒?我呢,肯定是第三種情形,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嘛!今天我要為大家由北至南介紹一下我的美食地圖。
我生在中國的北疆——內蒙古,北方地區主要以面食(小麥面)和肉為主。在我國的大西北,由于地域和氣候的原因,主要吃牛羊肉,例如蔥爆或者孜然牛羊肉、紅柳烤肉等,有時還會配上具有當地特色的馕,別有一番風味。尤其是中北部的內蒙古,人們酷愛牛羊肉,手把肉幾乎是宴席上必備之菜。因地形和氣候原因,糧食種植較少,主要以土豆和莜麥為主。說起土豆,便想起莜面,它倆的結合成就了當地特色經典菜之一,莜面烹飪方式眾多,口感也不一樣,如莜面頓頓、莜面魚、莜面餃子、磨擦擦等等都是當地人離不開的美食。再來到東北地區,這里氣候較冷,我的老家便是這里,每次回老家,第一頓便是酸菜汆白肉,這道菜家家都會做,豬肉的油膩遇上酸菜的酸爽,兩種不同味道碰撞出的火花,會滿足所有人對美味的需求。
再往南一點的中部地區同樣以面食為主,華北平原上種植了大量的小麥,所以刀削面、擔擔面、油潑辣子面……形成了各種花樣的面。我曾經還見過一種面叫腰帶面,面條平均寬2—3厘米,像腰帶一樣,這面吃到嘴里也是筋道耐嚼。但我最喜歡的是老北京炸醬面,十分講究,光配菜就有好幾種,每一種叫一碼,我每次去都點八碼配菜。醬與菜的搭配加到面里,味道別提有多美妙了。
再往南則是長江以南,因氣候原因潮熱,以鮮辣為主,當地人都是無辣不歡。主食一般都是米飯,海鮮魚類為南方人主菜。那里誕生了閩粵、川湘兩大菜系,流傳到中國各地,各有特色,常見的佛跳墻、長江三鮮、魚香肉絲、水煮魚就是這兩個菜系的典例。
說到這里,有人不禁要問,有什么貫穿南北的美食嗎?當然有,火鍋便是。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老少皆宜。據說是元代時期成吉思汗發明的,流傳至今鍋底已被創作出很多種,食材也不少,比如:北京的羊肉火鍋,吃的是嫩;福建的牛肉火鍋,吃的是鮮。最早的火“鍋”用的是圓形的銅鍋,象征團團圓圓之意。
這就是我的美食地圖,你有垂涎三尺嗎?
成都美食地圖推薦(實用14篇)篇十
人們很難把魯迅與美食、美酒聯系在一起。實際上,在吃喝這件事上,魯迅是個地道的行家,不但會吃,還會做,對許多菜肴都有堪稱“行話”的獨到見解。
北京是魯迅從日本歸來后長期生活過的城市,從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4年,僅從這一時期魯迅日記中,可以發現他去過的有名的餐館就有65家!
魯迅對于北京菜、北方菜非常喜愛,回到上海后還念念不忘。許廣平甚至曾想為其請一位北方廚師到上海,因為廚師薪水太高,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魯迅記錄的65家北京餐館包括:廣和居、致美樓、便宜坊、集賢樓、覽味齋、同和居、東興樓、杏花村等等。這還是不完全的統計,魯迅去過的餐館應該超過百家。作為大文豪,魯迅把吃飯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記中占了重要篇幅。這是民國新風尚,不同于古代文人“君子遠庖廚”的習慣。
在眾多餐館里,魯迅去得最多、最喜歡的是廣和居。廣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門外菜市口附近的北半截胡同南口路東,1932年停業。這里是北京文人雅士以及官員常常聚會的地方,在民國時期非常興盛出名,曾有人書寫楹聯:廣居庶道賢人志,和鼎調羹宰相才。
魯迅經常到這家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距離近。魯迅當時住在山會邑館(紹興會館前身),所在的胡同就斜對著廣和居大門。如有客人拜訪,魯迅甚至會直接讓廣和居送“外賣”到家里。
廣和居是四合院布局,院里分成大小各種房間,這符合魯迅愛和朋友吃飯的需求,他常呼朋喚友,多數是三五個人一起吃。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廣和居有魯迅喜歡的菜,那里的菜式基本上是宮廷菜改造的。廣和居能吸引這么多名流和官員來,除了味道好,也因為它的菜多有典故,富有文化內涵。比如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魚”,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蔭創造的,以前叫做潘氏清蒸魚。還有一道“曾魚”,是曾國藩創造的。這自然讓官員和文人感興趣,還會引來很多附庸風雅的人。魯迅喜歡廣和居一道叫“三不粘”的菜,是用雞蛋黃、淀粉、白糖、清水加工烹制而成。這道菜講究烹制時動作快,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湯匙舀食時,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盤,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還有解酒的功用。
愛吃“三不粘”大概也與魯迅愛喝酒有關系。魯迅屬于每頓飯必喝酒的人。史料記載,他和郁達夫喝酒的次數最多。魯迅酒量不大,經常喝得酩酊爛醉,而且在喝酒的過程中煙不離手。郁達夫在1933年曾作詩贈與魯迅,其中兩句寫道:“醉眼朦朧上酒樓,彷徨吶喊兩悠悠。”
魯迅好酒這事還常被人拿來攻擊諷刺,曾有人在報紙上發表漫畫,畫著一大壇紹興酒,旁邊縮著一個很小的魯迅。
魯迅喜歡吃辣,據說最開始吃辣是為了解困,后來就上癮了。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這個小說被胡適稱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魯迅為此請胡適到北京紹興會館吃飯,第一道菜就是放了辣椒的梅干菜扣肉。
這個菜胡適非常喜歡吃,但他好奇菜里有辣,便問魯迅:“據我所知江浙一帶人愛甜不愛辣,先生好像是個例外。”魯迅答:“紹興人確無吃辣椒之好,獨魯迅有辣椒之嗜,我是以此物解困。夜深人靜、天寒人困之時就摘下一支辣椒來,分成幾節放進嘴里咀嚼,只咀嚼得額頭冒汗,周身發軟,睡意頓消,于是捧書再讀。適之先生可以一試。”胡適聽了大笑。
成都美食地圖推薦(實用14篇)篇十一
中國的美食鏈,能繞地球一圈!大家想想啊,每一個省都有屬于自己的美食。既然是特色,那就少不了十個左右,那得是多龐大的陣營!
到時候,外國人來咱中國,肯定得“這是啥?老好吃了!”地說上幾個星期才會基本熟悉中國食物。
咳,扯遠了。這次,我們來介紹一種“特殊”的美味。它集鮮、香、辣為一體,成為了一種受歡迎的食物。它!就是從邊疆東北傳過來的——醬骨頭!是的,就是這個誘人的家伙,大老遠“跑”到中原的美食。
首先,它是一種被鹵熟的豬骨頭,材料簡單。卻能燉出不一樣的風味。食如其名,嘗嘗就知道。
戴上手套。一把抓起一個個兒大的。光看棕紅的醬色,聞那熱騰的香氣,便早早有了食欲。一口下去!肉質緊實,與骨頭相連的地方稍微留一點湯汁,吧干澀的肉和鮮美的醬汁融合,美味!還有,別忘了吸骨髓啊!在骨洞大的地方插上吸管,一吸溜,滿嘴噴香!不光如此,把饃放進濃郁的湯汁里,吸收精華,絕妙!
這就是醬骨頭的體驗。你,饞了么?反正,對“肉食動物”來說,醬骨頭算得上一絕。像我,吃一口可不行,得來億口!
這的確是一種不可抗拒的美味!
成都美食地圖推薦(實用14篇)篇十二
在中國,火鍋是一種具有特色、歷史悠長的美食,也是我最喜歡的食物。
吃火鍋首先要準備豐富而新鮮的食材,蘿卜、青菜、土豆、蘑菇、牛肉、羊肉、魚肉、蝦……都可以涮火鍋吃。
食材全都準備好以后,全家人繼續忙。爸爸調涮火鍋的醬料,媽媽做火鍋底料,外婆準備吃火鍋所需要的工具,我拿碗筷。“好!可以開始涮火鍋了!”爸爸一聲令下,大家開吃。我迫不及待夾起一個丸子就往鍋里放。媽媽看見了說:“別著急,等水燒開了再放。不然食物不好吃。”我只好眼巴巴地看著鍋子,垂涎欲滴。不一會兒,鍋里的湯水終于“咕嘟咕嘟”冒泡了,香味飄滿了整個房間。我夾起一塊生牛肉,小心翼翼地在鍋里涮著,大概十秒鐘,牛肉熟了。我再把它蘸了蘸醬,放進嘴中。哇!肉質松軟又有嚼勁,真是美味可口呀!我又抓起一把蘑菇放進鍋里。它要煮的時間稍微長一些。過了一會兒,我把蘑菇撈出來,再蘸了蘸醬送入嘴中。哇!鮮美的汁水涌了出來!好美味!就這樣,我涮著各種各樣的菜,品嘗著不同的滋味,樂此不疲。
后來,我才知道,火鍋在古代時稱作“古董羮”,因為將食物投入沸水中發出“咕咚”聲而得名。記得古詩《問劉十九》中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爐火。晚來天欲雪,能吹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寫出了古人吃火鍋的情景。
大年夜時,我和家人聚在一起吃著熱氣騰騰的火鍋。你涮一口菜,我吃一口肉,熱鬧極了。比起平時爸爸媽媽忙于工作,吃飯總是急匆匆,我更喜歡一家人圍在一起說說笑笑吃火鍋,讓我感到特別幸福。
火鍋——我最喜歡的食物,滋味就是與眾不同哦!
成都美食地圖推薦(實用14篇)篇十三
小編推薦:粉多外地游客慕名而來,串的種類很多,麻辣牛肉和狼牙土豆,毛肚和百葉很嫩,桌子算干凈,地上蠻油的,走路要稍小心點,選菜的時候也比較擠咯!
小編推薦:小清新的環境,看著就很干凈。這家除了賣缽缽雞,水餃啊,雞湯飯啊,湯啊什么都有,他家泡菜也是一絕哦!
小編推薦:這家店在玉林串串那個街口,拐彎便是,因為附近有幾個烤兔店大家不要搞錯了,不過應該看排隊人數量就知道了。烤兔的肉質超緊實,麻辣兔頭絕對要嘗試,比較重口味哈!
小編推薦:深夜十二點半都還有人排隊,太夸張了,味道還行,屬于越煮越有味的火鍋,當然也越煮越辣,麻辣牛肉很嫩,服務還不錯。
小編推薦:店內環境很雅致,比較安靜,燈光柔和,牛排做得口味也不錯,適合情侶間小聚哈。
小編推薦:主要是家常菜,很實惠的。松鼠魚、藿香魚、冒烤鴨都不錯。
小微點評:店面位置有點偏,燈光也挺暗的。他家楊枝甘露、榴蓮忘返都還不錯,盤子很好看,適合朋友小聚。
小編推薦:又是一家藏匿在玉林圈子里面的美食,專門賣抄手。肉餡不肥不瘦,吃多了也一點都不會覺得膩人,而且是用大骨湯做的湯底,味道做的恰到好處。
小編推薦:好吃,不算特別辣,千層肚很嫩很脆,燕餃很香,牛肉和里脊絲也很嫩,總之食材的品質不錯,天天都排隊,人氣好旺。
成都美食地圖推薦(實用14篇)篇十四
一個真正的成都人,必定不會在吃食上委屈自己,天府之國的富足安逸,使得人們不僅愛吃,會吃,還熱衷于鉆研吃。畢竟,美食能抵御全世界所有的悲傷和迷茫。沒有什么是一頓吃的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頓!
而大多數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組合碰撞產生的裂變性奇觀。若以人情世故來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讓人叫絕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動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擊節的相見恨晚。
真正的廚師,寵辱不驚地面對自然的饋贈,仔細甄選食材,精心烹制,既成就大自然的慷慨,也成就了城市的煙火氣。
在寒冷的成都冬日,一場尋找匠心美味之旅,不知道這其中有少令人感慨的故事呢?
成都人喜歡在冷冷的清晨,在熟悉的早餐鋪子里,買上一個皮薄餡足的包子,就著八寶粥或者一碟咸菜,望著樹影斑駁的街道,認認真真地吃著早飯。
包子,是面粉和肉的正面搏擊,簡簡單單便能吃出有聲有色的滋味。雖然每天早晨,成都的大街小巷都彌漫著包子的香氣,可是做好一個包子卻不容易。
這次的“美食百味·尋味匠心”,我們來到了柴門頭啖湯(仁恒置地店),為你探尋一個匠心包子的完整誕生。
功夫醬肉包,制作這樣一款看似簡單,實則需要花費心思的好包子。肉須得精選黑毛土豬肉,現點現包現蒸,包的時候力道合適。
冒著熱氣的包子,拿在手上,暖在心里,咬一口獨特醬肉味。彌漫在唇齒之間,肉香汁滑,甜咸適口,讓人回味悠長。
都說廣東人愛煲湯喝湯,其實成都人也很喜歡,尤其是在秋冬來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老鴨湯,用來驅散盆地陰冷的天氣。
這碗湯不僅充分發揮鴨肉的食療作用,更是自古至今中國人推崇的一款傳統養生美食。
柴門頭啖湯的菜根煲老鴨湯,選用瘦肉、火腿、瑤柱、老鴨、棒骨,不添加鹽與味精,僅靠瑤柱及火腿提鮮提味。熬煮足足6個小時,鴨肉、骨髓都已熬碎成湯,過濾掉殘渣,撲鼻香氣。
湯汁澄清香醇,鴨脂黃亮,肉酥爛鮮醇,各色香氣融為一鍋。吹開表面的浮油,輕輕抿一口,一點兒都沒有鴨肉腥氣,鮮美無敵,就讓人欲罷不能!
在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周總理就選用清遠走地雞作為“國宴用雞”。
其實,清遠走地雞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年間,而這樣的千年美味只要清水加鹽煮,無需任何調料,就鮮香無比,味道濃郁,每吃一口都回味無窮。
第六次的“美食百味·尋味匠心”我們來到了紅高粱首膳店,據了解,紅高粱的白切雞就是精選正宗的清遠走地雞。
在烹飪過程中,雞肉絕對不能全熟,骨頭周圍的肉略帶桃色,骨髓還帶著血的,才算合格。白切雞最享受是那層皮,皮和肉之間有一層膠汁,最為上乘。
下筷輕輕一捻,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漸聚凝紅的骨血,像撒了花瓣做點綴一般的,與肉白、皮黃形成了鮮明對比。
入口皮脆又q軟,反復咀嚼卻不膩口。肉,是鮮嫩細化,汁油飽滿,佐以淡淡鹽味兒,卻似加了鮮甜。
宮保雞丁,是四川傳統的家常菜,家家會做,下飯必吃。連西方人都很喜愛,此前造訪成都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親臨成都印象餐廳,就為品嘗這道宮保雞丁。
這樣一道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家常菜,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有些人宮爆雞丁和宮保雞丁傻傻分不清,但其實正宗的是“宮保雞丁”。其中的“宮保”,來源于這道菜的發明人——光緒時期的太子少保丁寶楨,“宮保”的名稱是他的官銜。
當時丁寶楨任四川省總督,他的家廚創造了這道菜,民間以其官銜入菜名,是為了紀念這位衣食父母的政績卓著與深得民心。
于是第七站美食百味·尋味匠心之旅——成都印象紫荊北路店,共同探尋宮保雞丁的滋味。
這道宮保雞丁,色濃,味酸甜辣,雞丁嫩,花生酥脆,芡汁均勻,承繼糊辣菜系的特質,由細小中得見廚藝之精練,由平凡中獲悉傳統之匠韻。
這道菜有講究,選取的不是雞胸肉而是雞腿,要用雞腿活肉連皮切出,以求鮮嫩。雞胸肉又柴又老,雖然成型好看,但入口帶渣,難入味,是次次之選。
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豐富多變見長,而宮保雞丁不是酸甜味道而是糊辣荔枝味。入口瞬間是荔枝般的酸甜,接著慢慢變成醇厚的咸鮮,最后余味涌上一股若有若無的麻辣。
在這個美食如林的時代里,有饕餮盛宴,也有江湖野味,但洗盡鉛華傳承數代的家常菜,才是最平實溫暖的味道,宮保雞丁就是那份活色生香美味中的代表。
后記。
對于廚師而言,每一次爐灶上的舞蹈,都是一場內心的碰撞,每一支廚具間的歌謠,都是一場生命的獨奏。或許每道看似普通菜肴后面,都有無數個執念的廚師,耗費心血堅持傳承傳統滋味,延續著食物最本真的美好。
這就是最極致的匠心,日復一日,體會著生活的煎炸烹炒,用美食傳遞對世間的感悟。
成都,人間有煙火,食物有魂魄,匠人有堅持。
作者:阿妙。
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阿妙。
設計:蔣莉、棐溪。
漫成都小編微信:jinshanmama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