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演講歷史朝代故事篇一
商穆王(祖乙)子滕,前1388年—前1370年,在位19年。
祖乙,生卒年不詳,河亶甲子。又稱且乙,姓子名滕(一作勝),中國商朝第十四任國王。河亶甲病死后繼位,在位19年,病死,葬于狄泉。祖乙在位時,遷都于邢(又稱耿,今河南省溫縣東)。他幾次出兵平服了蘭夷、班方等國,解除了東南方的夷族對商的威脅,國運再度中興。甲骨文中稱他為中宗祖乙,和大乙、太甲合稱為“三示”他為河亶甲之子,河亶甲彌留之際令他即位。他在位時商朝再度興盛。《竹書紀年》稱他的廟號為中宗。《今本竹書紀年》稱祖乙在位期間,將國都由相遷至耿,后又遷都于庇。由其弟祖辛即位。
個人簡介
祖乙,商朝國王,商王河亶甲子,河亶甲病死后繼位,即位后遷都于邢,商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商朝又興盛起來。在位19年(一說75年)。祖乙在位時,曾四次遷都,公元前1525年,祖乙將國都由相(今河南省.內黃縣)遷都于耿(今山西省河津市),次年,由于河患,再次遷都于邢(今河北省邢臺市)。最后一次遷到庇(今山東魚臺)。他幾次出兵平服了蘭夷、班方等國,解除了東南方的夷族對商的威脅,國運再度中興。甲骨文中稱他為中宗祖乙,和太乙、太甲合稱為“三示”(意為三位功勛卓著的祖先)。病死,葬于狄泉。由其子祖辛即位。
人物生平
祖乙,姓子名乙,一名滕,河亶甲的兒子。在位19年,即位后遷都于庇,商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商朝又興盛起來。當時,天氣風云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祖乙,奏稱要設天臺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于事。萬年知道后,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派了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阿衡見此,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萬分懼怕萬年因創建歷法而得寵,國君會怪罪自己提出祭祀天神的主意。于是,他陰謀策劃,派了一個刺客去除掉萬年。刺客攀上日月閣,見萬年正在閣上觀察星斗,便張弓搭箭,準備射死他。誰知,刺客被衛士發現,被當場緝拿。祖乙知后,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后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的。春節由此而來。
祖乙即位后,遷都于耿,在今山西省河津市。祖乙遷耿不久,黃河發生大澇,結果沖毀了都城。當時輔佐朝政的是巫咸的兒子巫賢。司馬遷說:“帝祖乙立,殷復興,巫賢任職。”巫咸是太戊時的名臣,巫賢則是祖乙的名臣,在復興商王室的過程中功勞很大。當耿都被大水沖毀后,巫賢建議遷都于邢(今河北省邢臺市),祖乙采納了他的建議。后來又發大水,最后遷到了庇。所以《古本竹書紀年》中說:“祖乙滕即位,是為中宗,居庇。”與《史記》并不矛盾。
庇都靠近大彭國,彭伯忠心于商王室,是商王朝很好的屏障。同時,庇地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有利于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所以,遷都后商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商王室又興盛起來。
演講歷史朝代故事篇二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來看,無論哪個階級,在人類歷史發展的記憶中,故事都是傳承歷史的重要媒介,是陳述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歷代皇帝故事6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曹操為立太子的事拿不定主意。大兒子曹昂,二兒子曹鑠,一個戰死,一個早夭,三子曹丕勤奮聽話,各方面還不錯,按長幼順序當然應立曹丕為太子,但是,他的另一個兒子曹植才華橫溢,深得他的寵愛,立哪個為太子,曹操舉棋不定。
一日,曹操屏退左右獨留下賈詡,曹操先是長嘆一聲,說出自己的心事,然后問賈詡有什么建議。賈詡站在旁邊,眼望帳外發呆。
曹操又問了一遍,賈詡還是沒有聽見。曹操大聲喝道:“文和!”
“我在想一件事,所以才沒理你。”
“你想什么呢,說來聽聽。”
“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的事啊。”(袁紹臨終前立了三子袁尚為太子,后導致自相殘殺,造成袁紹勢力的最后瓦解。劉表也是如此。)
曹操盯著他老半天,突然大笑起來,不再提此事。公元220xx年,曹操立曹丕為太子。曹丕即位后,封賈詡為太尉、魏壽亭侯,幾年后賈詡病逝,享年77歲。
幾十年后晉武帝司馬炎一心想讓自己的傻太子登上皇位,傻太子司馬衷發表了雷倒眾生的話語“饑民們沒有糧食吃,為什么不吃肉”。太子的老師衛瓘認為此人若是做了皇帝,天下堪憂,一直伺機勸告晉武帝改換太子。
“這個座位太可惜了!”
司馬炎馬上懂得了他說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假裝聽不懂,說:“你在胡說些什么,準是喝醉了吧。”接著,吩咐侍從把衛瓘扶起來送走。
司馬炎一直沒有改換太子,公元290年,司馬炎病死,太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晉惠帝即位后,皇后賈南風以“廢立之謀”的罪名,將衛瓘及全家斬殺,衛瓘享年72歲。
在太子人選的表達上,兩人都運用自己的機智,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可見二人水平不相上下。只可惜,一個是謀士裝傻,一個是皇帝裝傻,謀士裝傻是為了保全自己,皇帝裝傻那就沒治了。
早先,不論是大家閨秀出閣,還是小家碧玉出嫁,都不坐轎,而是騎著毛驢去夫家成親。大姑娘出嫁坐花轎的習俗,是清朝乾隆二十年后的事了。乾隆皇帝巡視河南中牟縣留下了“大姑娘坐轎頭一回”的千古美談。
清朝乾隆二十年,因巡視黃河的筑堤情況,乾隆皇帝來到了河南。在鄭州市東面的中牟縣,乾隆滿面春風,信步而行,他在這里拜謁先賢勝跡,賞覽民間風情,體察鄉野民風,興致很高。
說來也巧,就在乾隆沉醉在詩情畫意中的時候,正好迎面走來一支迎親隊伍,吹吹打打,鞭炮響亮,披紅掛彩,笑聲不斷,熱鬧非凡。
乾隆皇帝聞聽這些話,心里暗暗稱奇,他沒有想到小小的中牟縣竟然有如此有個性的女子,就走上前去,只見毛驢上坐著一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她嫵媚多姿,俏麗動人。
乾隆稍微沉思了一下,說道:“這上聯是:塘中荷花,瘋蝶硬要采。”
乾隆一聽這首詩,大喜過望,他大聲說:“小姐不僅容貌嫻雅,氣質超群,而且才思敏捷,詩情不俗,小小中牟能有此才女,真是不可多得!不可多得!”然后,乾隆親自為若蓮掀起轎簾,請她上轎,并御筆親書“大姑娘坐轎頭一回”幾個大字,賞給若蓮,以示褒獎。
從此以后,大姑娘出嫁就開始坐轎了。
過去有一種叫“侍中”的官兒,級別很高,相當于皇帝的顧問,其工作任務呢,就是幫皇帝出出點子,陪皇帝聊聊天,以及給皇帝做做心理輔導什么的。一聽這工作任務,您就知道這做侍中的人肯定很聰明,很有學問。
不過也有那很笨的侍中。舉個例子,漢桓帝在位的時候,有個侍中叫皇權,漢桓帝問他:“皇侍中,這貂蟬是怎么回事兒啊?”皇權撓撓頭,回答不出來。漢桓帝又問:“皇侍中,你說地震可怕不可怕?”皇權想了想說:“地震不可怕。”漢桓帝大怒,降了他的官,讓他做議郎去了。
在漢朝,侍中是大官,每月能領100石糧食;議郎呢,是小官,每月只領70石糧食。皇權回答問題回答得不好,薪水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
打住,打住,您回答得是比皇權好一些,但是也不全對。地震可怕,這個不消說了;貂蟬可未必就是《三國演義》里那位歌妓。要知道,《三國演義》里的貂蟬只是個虛構人物,歷史上沒有這個人,即使有,漢桓帝在位的時候她還沒有出生呢。事實上,漢桓帝問的貂蟬,不是一個人,是一套飾品:貂指貂尾,蟬指附蟬。
貂尾做飾品,由來已久。戰國時候,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曾讓麾下大將把貂尾縫在頭盔上。到了秦朝,秦始皇延續了這個傳統,不僅讓將軍在頭盔上縫貂尾,而且讓謀士在帽子上縫貂尾。除了縫貂尾,秦始皇還要求縫“附蟬”,就是用白玉或者金箔或者別的什么材料做成蟬的樣子,縫在頭頂。這樣一來,秦朝的將軍和謀士頭上就各有一條貂尾和幾只附蟬,合稱“貂蟬”。
到了漢朝,又延續了秦朝的傳統,侍中頭上得有貂蟬,中常侍頭上也得有貂蟬。侍中就是皇帝的高級顧問,這個前面已經說了;中常侍呢,就是皇帝的貼身太監。當時漢桓帝問皇權“貂蟬是怎么回事兒”,很可能就是瞧見了皇權頭上的貂蟬,或者瞧見了某個貼身太監頭上的貂蟬,不明白他們為什么天天戴著這么一套玩意兒,于是隨口一問,結果皇權不明白貂蟬的來歷,慘遭貶官。
趙武靈王讓大將把貂尾縫在頭盔上,很可能只是模仿模仿少數民族,沒有別的深意。秦始皇弄出貂蟬這一套飾品,卻是大有文化內涵的。據三國時期袁紹的謀士應劭分析,貂聰明伶俐,敏捷精悍,蟬呢,站在高枝之上,喝露水度日,這兩樣東西分別寓意“辦事精干”和“品行高潔”,所以秦始皇往大將和謀士頭上放這兩樣東西,是希望他們能像貂一樣聰明伶俐,能像蟬一樣品行高潔。不用說,漢代繼續使用貂蟬做頭飾,也是這個意思。
從漢代往后數,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及兩宋,貂蟬一直都是部分高官頭上必不可少的東西。比如宋朝,宰相和親王出席大型活動,一般都要戴進賢冠,進賢冠上一般都會縫貂蟬。什么是進賢冠?底下是一桶狀的帽子,帽子上罩一拱形的外殼。如果在這拱形外殼前額正中縫一只很大的玉蟬或者玳瑁蟬,兩側各縫三只很小的金蟬,腦后再橫插一只長長的貂尾,好了,這就叫“貂蟬進賢冠”,簡稱“貂蟬冠”。以后誰要問您什么是貂蟬冠,您如果說是貂蟬戴的冠,那就錯了,應該是縫有貂蟬的冠。
最后說說《三國演義》里面那位歌妓為什么會叫貂蟬。您知道,貂蟬的主人是王允,王允的官職是司徒,漢末司徒級別雖高,論實權卻遠遠比不上頭戴貂蟬的侍中和中常侍,這王允大概是希望哪天自己的官帽上也能多一套貂蟬出來,所以就給家里某個歌妓取名叫貂蟬。他沒別的意思,只是圖個好彩頭。
演講歷史朝代故事篇三
太丁,商朝太子,是商高祖的兒子,未即位。他也是商朝的一名國君。承襲其父武乙,他殺掉了周朝領袖季歷,使商朝和周族反目成仇。
檔案
姓名:子丁
別名:太丁
逝世日期:約公元前1102年
相關事件:殺周族首領季歷
太丁(生卒年不詳)亦稱大丁,姓子,名丁,是中國商朝的一位太子,《史記》稱他尚未成為王就已去世,不過有些人仍然把他列為商朝君主之一。太丁是商朝開國君主成湯之子,但其原名已佚。由于太丁的去世,后來太丁之弟外丙被立為帝。關于太丁的卜辭甚多,因而有考古學家置疑他曾協助商王成湯主持軍事。
太丁(生卒年不詳),殷墟甲骨卜辭作大丁,子姓,太丁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之子,據《史記》的記載太丁未及繼位便已去世,所以太丁之弟外丙繼位。
太丁的配偶妣戊也受到殷人的周祭。宋鎮豪、韓江蘇等認為成湯有太丁、外丙、仲壬三子,太丁作為嫡長子被立為太子,因此納入殷人周祭當中,然而太丁卻先湯而死,未曾即位為王。從甲骨文的記載看不出大丁即位為王的情況。江林昌根據周祭祀譜中大丁先于大甲,認為大丁曾經即位。
演講歷史朝代故事篇四
商甲宗廩辛,姓子名先,商王祖甲子,祖甲死后繼位。廩辛在位期間,西方一些方國部落不斷攻擾商朝,廩辛發兵多次征伐,還征調衛、虎、受等幾個部落出兵攻打。但是,始終沒有將方國部落征服。病死,葬于殷。廩辛死后,由其弟康丁繼位。
個人簡介
廩辛,姓子名先,商朝國王。生卒年不詳。商王祖甲子,祖甲死后繼位,在位6年,病死,葬于殷。廩辛死后,由其弟康丁繼位。《史記·殷本紀》:“帝甲崩,子帝廩辛立。”《古本竹書紀年》有“馮辛先居殷”的記載,《漢書·古今人表》也有“馮辛”之載。廩辛在位期間,西方一些方國部落不斷攻擾商朝,廩辛發兵多次征伐,還征調衛、虎、受等幾個部落出兵攻打。但是,始終沒有將方國部落征服。
政治統治
廩辛時期,商王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并不常設。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
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仆、御),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tian/)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衛邊境的衛。
外服事務
內服是商王廩辛直接統治的王畿地區;外服是由邦伯所管轄的地區,這些邦伯分為侯、甸、男、衛幾種,其中許多很可能是方國部落首領而臣屬于商者。卜辭所載的侯有近50個,最著名的有倉侯、舞侯、犬侯、侯告、侯專、杞侯等。甸,卜辭稱為“田”,“多田(甸)”即指許多甸職官員。男,在卜辭中稱為“任”,著名者有而任、戈任、名任、盧任等。衛,作為一種武職,在卜辭中多稱為“多射衛”、“多馬衛”、“多犬衛”等,亦有單稱為“衛”者。
卜辭和金文所見商朝的內服官有五六十種,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百僚庶尹”。包括地位很高的舊臣、老臣以及商王的近侍之臣。其中還有負責出納王命的史官。二是“惟亞惟服”。主要是與商王關系密切的軍職官員。三是“宗工”。指負責王室祭祀和某些具體事務的官員。四是“百姓里君”。指管理地方上的諸族與普通民眾的官員。
演講歷史朝代故事篇五
太戊,姓子名密。商第9位國王。湯五世孫,太甲孫。死后追謚為中宗。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為商王太庚之子,商王小甲、雍己之弟。《史記》:云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為帝太戊。”商朝復興。與祖乙、太甲并稱為三示(三個有貢獻的國君)。
人物簡介
太戊即位后,起用伊尹的兒子伊陟為相。太戊從小生活在鐘鳴鼎食的帝王之家,繼承王位時還是一個楞小伙子,所以整天只圖安逸享受,不勤政事。太戊七年,亳都出現“桑谷共生于朝”的現象,就是桑樹下長出了谷樹,也就是構樹。七天的時間里就瘋長了,長得很大。其實兩者同屬桑科喬木,這本來是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偶然現象,換現在也不作為怪,人類生的怪物都多更何況植物,可是在商代的時候人還沒有植物學知識,就把它看作是妖魔鬼怪。這個少年國王很怕。他的大臣伊陟(伊尹的兒子)回答說:“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闋與?帝其修德。意思是說臣聽說妖怪勝不過德,大概大王在治理朝政上有什么缺德之處,所以才會出現妖怪。如果善政修道,以德治民,自會免除禍害。
伊陟看到商王朝開始衰落,就利用此事勸誡太戊,希望他發憤圖強,成為有德之君。商王朝本來就很迷信鬼神,經伊陟這么一說,太戊信之無疑。此后開始勤政厚德,治國撫民。而這種不是正常生長的共生樹木,長到一定時候會自然枯死。太戊以為是自己修德治國以德壓妖的結果,就更相信了。
在太戊的勵精圖治下,本來開始衰落的商王朝又得以復興。
據古書上記載太戊在位75年,是商王朝在位最長久的。太戊勤政修德,治國撫民,頗有振作。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國政。國政大修,各小國又紛紛歸順,商朝中興,《史記》故稱太戊在位時,舉賢人伊陟、巫咸為丞相,天下大治,諸侯歸附。病死,葬于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南30里處)。故后代尊稱他為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