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光盤行動的申論篇一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光盤行動》。
所謂光盤,就是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盤中的最后一棵菜,餐畢盤光,珍惜糧食,拒絕浪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在享受“舌尖上的美味”的同時,也要厲行節約,狠剎“舌尖上的浪費”之風。農業學家袁隆平說:“我們國家人口這麼多,耕地又這樣少,人均耕地這么少,好不容易國家投入很大,每年都增加科技投入,我們每年辛辛苦苦來鉆研,提高產量,我們的水稻產量,每畝提高十斤五斤都是艱難的,提高了單產之后呢?又浪費了。”顯而易見, 我們的浪費建立他人腦力和勞力的辛勤耕耘之上;我們到下的是自己碗中的剩飯,而流走的卻是他人辛勞的汗水。
全球平均每年有1千萬人因饑餓喪生,每6秒就有1名兒童因饑餓而死亡。中國每年浪費糧食約500億公斤,約占總產量的十分之一,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啊!如果我們人人都反對浪費,不忘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那么我們可以救活多少饑餓的人口啊!
我們以“光盤”為榮,以“剩宴”為恥。“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需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我們用文明演繹生活,用行動展示形象!我們要做“光盤行動”的實踐者,也要做“光盤行動”的推動者,做節約宣傳員,向家人、親戚和朋友宣傳節約糧食,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
在家庭餐桌上,我們倡議根據營養學合理搭配葷素菜比例,按需買菜、燒菜、做飯,以每頓飯家庭成員剛好吃完、吃飽為準,做到不扔剩飯剩菜,不可避免有剩余的,用于餐桌二次供應,爭取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盤中的最后一棵菜。拒絕浪費,珍惜糧食。
在職工食堂,我們倡議按量取食,吃多少,盛多少,“吃光盤中餐,今天不剩飯”;提倡自帶飯盒,剩菜剩飯要打包,環保又節約,低碳又健康。
在外就餐時,我們倡議點菜要適度適量,吃飽為好。實在吃不了,記得打包兜著走,減少奢侈浪費,不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或許有的人說:“我吃飯花自己的錢,想要多少就要多少,吃不完也是我用錢買的。”是的,我們是花自己的錢,可我們浪費的卻是社會的資源。我們要對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負責,所以我們要行動起來,做節約的大使,作浪費的殺手。
一粒米,不算多,一粒一粒積滿籮。我們的節約,僅在觀念一瞬間,節約的是糧食,拯救的卻是他人的生命;我們節約一小步,卻文明一大步。
有一種節約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有一種習慣叫光盤!讓我們一起:不剩飯,不浪費,吃多少,要多少,吃不了,兜著走!加入光盤族,一起對“浪費”say no!
讓節約引領風尚,共同為建設文明、和諧、環保的社會環境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光盤行動的申論篇二
大家好!
有這樣一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告訴我們要珍惜每一粒米,珍惜每一點糧食。可我以前十分浪費,以為被我浪費的那區區幾粒米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在上個星期的一天,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都是錯的。
星期四的下午,奶奶做好晚飯后,把我從同學家喊回去吃飯。由于我想快點到朋友的家里玩,便手忙腳亂地趕緊往嘴里扒了飯。我一邊吃一邊心不在焉地想著朋友家的游戲機,根本沒吃多少,碗里的飯還被我剩下了許多。
看著奶奶和電視上的小瘦人,我的心情凝重起來,頓時,我感到十分后悔。我想起了以前的種.種往事:我經常埋怨奶奶總是為一點兒米粒而說我,還嘲笑她總是那么的迂腐。而現在,我終于明白了奶奶的良苦用心。我重新拿起筷子,挑起了碗里剩下的米飯,含在嘴里慢慢地嚼著。此時此刻,我突然發現今天的米飯比平日的好吃了許多,便把飯吃得一干二凈。奶奶看了,欣慰地笑了。
這件事以后,我再也沒有浪費每一點糧食了。同學們,請你們珍惜糧食吧!因為每一粒糧食里都包含著廣大農民們的辛勤汗水啊!
光盤行動的申論篇三
秋風颯爽,送給我們一個豐收的季節;
稻海茫茫,讓我們享受一種豐收的喜悅。沐浴在這金黃色的陽光下,讓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背的那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
食適可,勿過則。”前輩們留下的名言警句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要,珍惜每一粒糧食,不要浪費。
在這個地球上,每天還有8億多人在挨餓,5億兒童食品不足,智力體力得不到充分發育,每年餓死的人至少有2000萬!
看到這組數據,我們怎么能夠浪費糧食,倘若我們把這些節省下來的糧食送給那些正在挨餓的人,他們一定會看作是無價之寶,倍加珍惜的。
作為一名在校生,我想我們就從身邊做起吧!珍惜口邊糧食,減少人為浪費。以節約為榮,以浪費為恥。用我們的實際行動,踐行我們新生代的風采吧!
光盤行動的申論篇四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餐廳用餐光盤行動》。
所謂光盤,就是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盤中的最后一棵菜,餐畢盤光,珍惜糧食,拒絕浪費!
可是在我們學校的食堂,我們卻經常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現象。我們看到很多同學把吃了一半,有的甚至只吃過一點的飯菜,然后就倒進剩菜剩飯槽里。同學們你們不要忘記,全球平均每年有1千萬人因饑餓喪生,每6秒就有1名兒童因饑餓而死亡。中國每年浪費糧食約500億公斤,約占總產量的十分之一,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啊!如果我們人人都反對浪費,不忘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那么我們可以救活多少饑餓的人口啊!
我們要以“光盤”為榮,以“剩宴”為恥。在學校食堂,我們倡議按量取食,吃多少,盛多少,“吃光盤中餐,今天不剩飯”。并且要提醒身邊的同學,積極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
或許有的同學會說說:“我吃飯花自己的錢,想要多少就要多少,吃不完也是我用錢買的。”是的,我們是花自己的錢,可我們浪費的卻是社會的資源。我們要對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負責。所以我們要行動起來,做節約的大使,作浪費的殺手。
讓節約引領風尚,共同為建設文明、和諧、環保的社會環境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光盤行動的申論篇五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珍惜糧食光盤行動》。
秋風在我們身邊蕩漾,今天我們又迎來了新一周的學習和生活。讓輕松愉快的學習伴隨我們成材,讓甜蜜的生活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
建國66年來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質應有盡有。有的同學甚至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們還有必要從一粒米上節約嗎?的確,節約一粒米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但它卻反映了一個人的道德素質。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請各位同學想一想,在餐桌上你是否將飯菜吃一部分就倒掉?你是否將吃了幾口雪白的饅頭、包子扔在地上?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是否感到可惜,感到心疼?我們從小就知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同學們,你們是否想到世界上還有許多吃不上飯的人們在苦苦掙扎,你們知道嗎,在發展中國家,每5個人中就有1個長期營養不良,有20%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糧食無保障。饑荒已成為地球人的第1號殺手,每年平均奪去一千萬人的生命。因此節約糧食值得我們同學們深思。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周恩來總理一貫反對鋪張浪費。他吃米飯時,一粒米也不肯浪費,偶爾灑到桌子上一粒米也一定要撿起來放到嘴里。我們應該向周總理學習。
同學們,珍惜糧食就是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果實。節約是美德,節約是品質,節約是責任。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在校園蔚然成風,光盤行動,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為建設文明和諧校園作出應有貢獻。
光盤行動的申論篇六
當今社會,餐桌上浪費的食物數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費”令人震驚,我們身邊的浪費無處不在。據調查,中國每年只有13億人在餐桌上浪費2000億元的食物,傾倒的食物相當于每年2億多人的口糧。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總量相當于約500億公斤糧食,接近中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與此同時,饑餓仍然是人類的頭號殺手,平均每年有1000萬人死于饑餓,每六秒鐘就有一名兒童死于饑餓。
1.珍惜食物,點適量的食物,消除剩菜,減少浪費。
2.不要攀比,以節約為榮,以浪費為恥。
3.想吃多少吃多少,不要扔剩菜。
4.提醒身邊的同事朋友積極停止浪費食物。
5.做一個節約宣傳者,向親朋好友宣傳食品節約。
6.積極參與文明餐桌行動,營造節儉用餐的良好氛圍。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加入“光盤行動”吧!讓我們小班融入“cd族”大家庭!杜絕浪費,對“舌尖上的浪費”說“不”!跟著我做光盤操作。
光盤行動的申論篇七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愛惜糧食,節約糧食》
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三大糧食作物是什么嗎?它們就是小麥、水稻和玉米。本周是我國“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宣傳周。“民以食為天”,今天,就讓我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談談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問題。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早已遠離食不果腹的年代,吃飽飯、吃好飯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還有誰會在意糧食的由來,還有誰會在意隨手丟棄的糧食?然而,現實情況令人堪憂:一方面,全世界人口與日俱增,糧食供應日益緊張。更何況,全世界還有許多地方和我國的一些偏遠貧困地區一樣,人民生活水平極其低下,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那兒的孩子們連米飯都吃不上啊,更不用說吃肉了!另一方面,浪費糧食的行為屢見不鮮。就以我們學校為例,教室的垃圾桶里,有時會有同學們吃剩的面包、糕點,在生活中,不少同學也不懂得愛惜糧食,他們把餅干、面包、稀飯隨便亂扔,在家里挑吃撿穿……據有關部門估計,全國每年浪費的糧食,足夠五千萬人吃一年,多么驚人的數據啊!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既贊美了勞動人民的偉大,也表達了勞動人民的辛勞。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卻不能丟棄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因為,一粒粒糧食從播種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糧,至少要經過20道工序,這中間包含了農民多少辛勤的勞動呀!可以說,每一粒糧食都浸透了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
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農作物的品種正在日益減少。古代先農們種植過多達數千種的農作物,而現在只有大約150種被廣泛種植,成為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其中,玉米、小麥、水稻約占60%,而大多數的其它農作物品種已處于滅絕的邊緣。面對如此嚴峻的糧食問題,有許許多多像“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爺爺一樣的科研人員,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開發糧食新品種,增加糧食產量,為全球的糧食問題出謀劃策,而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新生一代,除了向袁隆平爺爺他們學習之外,更主要的是從現在做起,拿出實際行動來愛惜糧食,繼承和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