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英語教育博士論文題目篇一
博士論文作為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工作,存在著較高的難度和較長的寫作周期,并且在創新,寫作規范,實際及理論意義等方面要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所以一篇完整的且符合要求的博士論文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博士論文理論上已經不僅僅是一篇的學術專著,還具有理論創新價值的學術探索成果。因此,一名博士研究生完成一篇博士論文,也就是從學生走向學著的蛻變過程,最終足以成為該研究領域的專家。盡管博士生有著如此高的要求,但是在寫作問題上仍舊存在著一些規律是可以掌握的。比如在格式上,依舊需要開題報告的撰寫,本站將根據多名博士以及博士生導師的經驗,分階段的為大家講解如何準備博士論文開題報告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參考。
首先在文獻檢索和閱讀的同時,就要說明已經進入開題報告的寫作階段了。所謂開題報告的實質就是向導師匯報博士論文準備情況,讓導師根據自己的的研究思路給予評論和提出建議,從能確定研究目標,并且更容易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和導師的溝通中針對文獻和研究方法可獲得更多幫助的目的。在符合導師的研究方向,學術計劃等要求后,博士論文開題報告在這樣的引導下,就可以進行選題,已經相關的文獻綜述,研究的目標,研究的內容,方法,創新,技術路線,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介紹說明。這里就可以發現博士論文開題報告不同于其他畢業論文,在內容和要求上更需要體現研究性質的具體內容,并且還需要注意如下幾點問題:
(1)開題報告不同于論文答辯,主要任務是匯報研究工作的準備情況,包括文獻資料的收集和閱讀情況,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根據以往的經驗,開題報告在寫作過程中多和導師保持溝通對于以后的研究和論文寫作有著極大的幫助,同學們應該加倍注意。
(2)在開題報告中關于研究內容應該寫出要研究的每個方面,要把研究問題,方法,思路框架,以及如何去應對和解決可能會出現的難點等,文字表述要簡練,因為只是初步的構思,不必長篇累牘。如果博士論文開題報告部分就過于復雜是不符合要求的。
博士論文開題報告在內容格式上需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研究內容
創新點
文獻綜述:
在確認選題后,就要開始大量的閱讀國內外同領域內的最新研究文獻,這個過程必須是全面和深刻的,需要完全掌握國內外的最新研究情況,這樣才能更加明確博士論文的寫作方向。文獻綜述就成為整個論文構思與寫作的基礎,撰寫文獻綜述的首要環節是需要對以往成果進行邏輯梳理和系統全面的評價。不能僅僅簡單羅列他人的觀點,需要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歸納和提煉,并且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評價,進而得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最后需要在他人的基礎上探索出待研究的問題,這才能達到了文獻綜述的目的。
參考文獻:
博士論文開題報告在文獻綜述之后是必須要列出作者參考過的主要參考文獻。。這其中有許多環節需要引起博士生的注意。在進行資料搜集時,如出現一些相關不強,對于文章研究作用不大,以及研究成果重復的文獻就不需要編入其中。在引用國外時,只要將自己看過的外文資料參考文獻編入其中,對于自己不懂的語言出版的文獻引用時需要格外注意。另外,在如今網絡資源日元豐富,通過網絡途徑可以輕易的搜索到成千上萬篇文獻,但是在這些文獻中,真正與自己研究相關,并且十分具有參考價的文獻并不一定多,因此不要引用非一流期刊上的論文,以及對博士論文研究工作沒有借鑒意義的文獻也不要勉強引用。
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是整篇博士論文開題報告的核心部分,在這里所體現的研究內容在整篇博士論文研究中能發揮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研究內容必須是針對本文的文獻綜述進行展開,作為文獻綜述中所到的問題的解決方法和過程說明。研究內容可以搭建起整個框架,每一步的研究都是按照此框架逐漸開展的。研究框架的建立一定要貼合實際,并且需要合理安排。為之后的創新點內容做好充足的邏輯前提。
創新點
創新點是博士論文的核心價值所在,在難度上區別于其他畢業論文的體現。創新點就是作者針對他們研究過程中提出未解決的問題,方法和疑問。對于創新點的闡述可以通過填補該領域的研究空白,和完善,發展甚至是突破基本理論,研究方法的創新,解決方案的設計等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創新點的提出必須遵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不得為了強調作者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任意的提升不符合實際的創新點。
最后一點需要提醒廣大博士研究生,博士論文開題報告要先做到符合基本要求,然后再追求水平上的提高;首先要滿足開題報告、以及中期答辯的基本條件,才能進行科研工作的延續性與長久性。
英語教育博士論文題目篇二
(一)選題
1、選題一般應在課程學習基本結束之前開始準備,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
2、選題要考慮到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應是國家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或重要科研項目。
3、所選課題在理論上應居于學科前沿,在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成果,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4、導師及指導小組有能力指導所選的課題。
(二)開題查新
為了加強學位論文選題的'科學性和前沿性,要求博士生開題前應結合選題進行查新。開題報告應附有“查新報告”。
(三)開題報告
1、博士生開題工作須在第三學期進行。
2、開題報告須填寫《西北民族大學博士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和論文工作實施計劃》。
3、博士生在選題、調研、查新和充分了解本學科研究前沿動態的基礎上寫出開題報告,由導師邀請有關學科、專業的專家(博導)組成審議小組(一般不少于5人,其中校外專家不少于2人),審議小組組長原則上由校外專家擔任。經參加人員認真討論并作出決議。決議采取無記名投票的方式,經全體成員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得通過。由導師寫出綜合意見并簽名,并報所在院(部)和研究生處備查。
4、開題報告主要內容:
(1)課題來源(國家、教育部、國家民委、省、自選等)和選題依據;本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動態;課題進行的途徑、手段和最終目標。
(2)調研中有否發現有價值的新現象、新規律、新觀點、新假設等,進行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3)課題研究擬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完成論文的實驗條件等。
(4)研究過程中預計可能遇到的困難或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法和措施。
5、開題報告通過后,方可進入論文工作階段。未通過者,可在1-2個月內按專家意見修改或重新選題,再經審議小組通過后方可開題。
6、開題報告通過后,原則上不再隨意改題。如確有特殊原因需改題者,須由研究生寫出書面報告,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后報研究生備案,并應及時補作開題報告。
文檔為doc格式
英語教育博士論文題目篇三
論文題目:有機半導體界面穩定性及光電耦合對界面浸潤性的調控
一、選題背景
如今,隨著通訊技術的空前發展,人們步入了信息時代,而有機半導體器件以其性能優良、成本低廉、取材廣泛、體積輕巧等顯著特點^正在成為信息時代中越來越受矚目的焦點,因此,有機半導體材料及其在信息領域的應用也成為近年來迅速發展的研究方向。隨著科技、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日新月異,新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不斷出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視野,也引發了相關有機半導體器件的研究熱潮,目前備受廣泛關注的有機半導體器件包括:有機薄膜晶體管(organicthin,filmtransistors,otfts)有機電致發光器件(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s,oleds)有機太陽能電池和有機存儲取絕益寺。
研究有機半導體最早是在1954年,日本科學家赤松、井口等人發現摻a的芳香族碳水化合物的薄膜中能產生電流,/cm,于是首次提出了有機半導體這一概念,從此開辟了有機半導體材料及其器件的研究領域。但是由于材料的遷移率最初很低,使其實用化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最近十年人們重新開始關注它這一新的研究熱點,最初是用存機小分子作為功能層的場效應器件和電致發光器件,并取得了令人激動的結果,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同時也激發了工業界的興趣,因此投入大量資金。在此研究中,從有機小分子到聚合物材料,不斷發現或合成新的有機半導體材料,在功能和應用方面展現了更多結果和更多可能性:工作電壓變的更低,遷移率變的更高,制作方式更加靈活簡單,發光器件和激光器件具有更高效率。隨著新的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合成,多種多樣的器件構建和制備方式也不斷出現目前,有機半導體材料的遷移率和開/關電壓比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幾乎接近可以選擇性應用的程度。對有機半導體薄膜器件的研究世界上比較出色的實驗室有:貝爾實驗室(belllaboratories,luncenttechnologies);researchcenter(在有機半導體薄膜的生長機制和器件新工藝方面較為出色);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光電子學組(s領導的小組在有機半導體器件性能研究和新工藝方面有很多出色的工作);美國賓州大學電子工程系薄膜器件中心(ii領導的該組在器件性能提高方面較為出色,有機半導體器件中場效應遷移率最高的數值就是由他們報道的。
然而,在有機半導體器件中,以有機半導體薄膜為主體的有機功能層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加工工藝上,有機半導體薄腹具有一些特點,是無機薄膜所不具備的。無機薄膜通常采用化學氣相沉積、溶膠-凝膠、濺射和電化學等方法制備,而有機薄膜除了上述制備方法外,還有真空蒸鍍法、旋涂、嘖墨打印、有機蒸汽噴印、有機氣相沉積、絲網印刷等方法。現有的制備有機薄膜的.工藝較多,不同方法制備的薄膜質量不同,直接影響著器件的效率,制備方法的選擇也會影響產品的制備成本。一般為保證產品的質量,根據不同材料的性質選擇不同的制備方法。目前,有機半導體薄膜被應用到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并且已成為研究的熱點。未來有機太陽能電池應用中將面臨的三大挑戰是:轉換效率的提高,大規模生產以及穩定性。對于轉換效率問題,這顯而易見并早已吸引大家的廣泛關注,然而有機半導體的物理與化學穩定性卻從另一個方面也影響著轉換效率,甚至直接構成其工業應用的制約問題。穩定性和均勻性是利用噴墨打印技術制備有機薄膜遇到的主要問題之一,必然與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工作穩定性和使用壽命相關,有必要對有機半導體膜的均勻性和穩定性的影響因素以及成膜機制做基礎研究,將有助于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工作穩定性和使用壽命。表面浸潤性,同時從物理和化學兩方面,是一種既可以反映有機膜界面物理變化又能關聯表面能(成分)變化的方法,是值得探索成為一種有效方法來研究有機膜的穩定性與均勻性問題。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通過對有機半導體薄膜特性和應用的了解,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材料性能卓越,具有獨特的優勢,己經在很多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對于有機半導體器件的研究,從興起到現在雖然時間較短,但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它的諸多優點使它在未來的平板顯示領域內,以及太陽能電池領域具備了無限的發展潛能。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擁有輕薄、便攜甚至可折疊顯示屏的電子產品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成為現實。
有機太陽能膜相對于比較成熟的桂材料太陽能器件的一個主要挑戰性是其穩定性問題,然而有機膜較低的轉換效率當前已經備受關注,其穩定性問題卻沒有得到相匹配的重視。本論文在有機半導體膜的界面中獨到地引入光浸潤性(opto-wetting)概念,采用一種全新方法,即通過有機膜界面的物理化學特性與光相互作用下對其浸潤性的影響,從而評估有機膜界面均勻性、穩定性,并探討其界面能、浸潤性及光電親合的物理機制,此外,由于有機半導體薄膜的表面浸潤性在防腐、防靜電涂層、導電性織物及生物方面的潛在應用,使得對有機半導體薄膜的浸潤性的研究也成為熱點,尤其是通過某些方法對其浸潤性進行調控,得到所期望的結果。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有機半導體(organicsemiconductor)是具有半導體性質的有機材料,即導電能力介于有機導體和有機絕緣體之間,具有熱激活電導率,且電導率在規定范圍內。有機半導體可分為有機物、聚合物和給體-受體絡合物三類。有機物類包括芳烴、染料、金屬有機化合物,如紫精、若丹明b、酞菁、孔雀石綠等。聚合物類包括主鏈為飽和類聚合物和共輛型聚合物,如聚苯、聚乙稀昨挫、聚乙炔、聚苯硫醚等。對于有機半導體而言,一般來說,n型半導體具有高的電子親和勢,即容易得到電子,電子能在一定范圍內傳導,也稱為電子受體(acceptor),而p型半導體則具有低的離子化勢能,即較容易失去電子,留下空穴,空穴能在該材料中傳導,也叫做電子給體(donor)。有機半導體在許多方面不同于無機,包括光學,電子,化學和結構特性。為了設計和模擬有機半導體,需要吸光質或光致發光這些光學性質的特點[15],可以透過紫外-可見光的分光光度計和光致發光譜分光光度計來描述這一類物質的光學特性。半導體膜的表面形貌和形態,可以用原子力顯微鏡(afm)和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來研究,游離能這樣的電子特性,可以用紫外光電子能譜學(ups)來探測。
與無機半導體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1)柔性,可大面積制備,可應用于軟屏幕。(2)制備簡便,無需高真空、高溫等制備條件。(3)分子結構多樣易變,可便于材料的合成和設計。(4)光電一體,制備的器件可以導電、透明、發光。(5)可做成分子器件,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中,可做成單個有機分子或單元器件,甚至更小,可達到納米的量級。由于這些優點,使得由有機材料制備的薄膜也有了應用的優勢,如在集成電路、顯示元件等,尤其被應用到太陽能電池活性層中,使得與晶娃太陽能電池相比,有機半導體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如下優點(1)原料來源的渠道廣泛,化學可變性大;(2)改變和提高材料光譜吸收能力、提高載流子的傳送能力和擴展光譜吸收范圍的途徑有多種;(3)加工容易,可大面積成膜,可采用旋轉法等多種方法成膜;(4)易于進行物理改性,如轄照處理或高能離子注入摻雜,以提高載流子的傳導能力,減小電阻損耗,提高短路電流;(5)電池制作形式多樣;(6)價格較低,合成工藝比較簡單,因而成本低廉。然而,它也存在著一些缺點:器件的壽命、穩定性等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提高;應用領域也有待于進一步擴大。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論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有機物被溶解到有機溶劑的過程中涉及到的幾種有機溶劑進行了研究。分別研究了甲苯、氯仿和鄰二氯苯對pcbm溶解性的影響,確立pcbm與有機溶劑的依賴關系,以便我們在以后的實驗中將要采用哪種試劑。
(2)對含有p3ht和pcbm兩種高分子有機物的液滴在ito固體基底上蒸發沉積空間均勻性及對溶液濃度依賴性、空間限域性進行研究。由于釆用噴涂、旋涂等方法制備有機半導體薄膜的過程中,核心的過程是把有機半導體溶液微液滴連續、高速附著在固體基底上,并蒸發成膜。研究不同有機半導體溶液濃度的小液滴在固體基底上緩慢蒸發所沉積的圖案與沉積物空間分布的影響,基于經典的“咖啡圈”效應(coffee-ring),蒸發液滴液-氣界面空間曲率與蒸發速率鍋合造成的蒸發不均勻,從而使得有機半導體分子鏈在三相接觸線(gas-liquid-solid)出嚴重釘扎現象,造成了有機半導體沉積層的嚴重不均勻性,成為威脅薄膜空間均一性的最重要因素。建立沉積圖案與濃度和體積大小之間的依賴關系,重點還關注溶液濃度影響對后期蒸發動力學過程調控,即液滴整體形貌的失穩現象。
(3)對由it0/p3ht:pcbm組成的混合膜在uv光照下,非平衡載流子產生與復合過程中對其界面浸潤性進行研究。不同光照時間下共混膜的表面物理形貌變化與化學變化,能夠直接通過水滴在膜界面上的接觸角來直觀表征。討論載流子壽命與水滴蒸發過程中水分子擴散的特征時間定量對比,確立p3ht/pcbm界面上載流子壽命時間與水分子擴散特征時間,通過接觸角變化,闡明載流子濃度、共混膜厚度與水分子擴散間的競爭機制。
(4)為實現上述對界面浸潤性調控,構建了ito/zno/p3ht有機-無機復合界面結構,研究界面的浸潤性在光電轉換過程中的變化。首先通過水熱法制備均勾的zno納米線陣列,接著旋涂法構建了ito/zno/p3ht復合薄膜結構。對其進行不同時間的uv光照,利用接觸角測試方法來研究薄膜表面浸潤性是否改變,通過afm和xps從物理和化學方面分析浸潤性改變的原因。
五、本文的進度安排
第1-2周收集資料,確定題目,完成開題報告
第3-5周完成論文初稿
第6-8周對論文初稿進行修改
第9周定稿,準備論文答辯
第10周論文答辯
英語教育博士論文題目篇四
坡耕地利用的特色農業可拓研究——以陜北地區坡耕地為例
二、問題的提出
我國現有的18億畝耕地中,坡耕地占3.6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0%。由于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土地的復種指數高,土地得不到休養,加上傳統粗放的耕作方式,坡耕地不僅產量低而且水土流失嚴重。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僅破壞耕地資源,而且威脅到國家生態與糧食安全。從新中國成立到上個世紀末,全國坡耕地因水土流失而毀壞掉的耕地5000多萬畝,平均每年100萬畝。
水土流失導致土地貧瘠,當地群眾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開墾坡地,造成地表植被更大程度的破壞。坡耕地在造成山丘水土流失的同時,也導致了群眾生活更加貧困。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淤積了江、湖、河、水庫,直接威脅防洪安全,加劇了水土污染,造成對水資源的破壞。耕地中的化肥和農藥也隨著水土流失帶進河流和水庫,造成水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三、研究目的及意義
1.研究目的
在坡耕地治理基礎上的特色產業的發展涉及社會、經濟、產業、資源與環境等眾多因素,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經濟復雜系統,單一學科的專門化研究很難取得突破性的深入進展,需要借助各門類的學科知識系統研究。本文在坡耕地綜合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特色產業的指導思想下,以國內外系統學、產業經濟學相關理論為依據,在坡耕地治理和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陜北地區坡耕地的實際情況,在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視角下,找出適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和農業技術水平的特色產業。實現坡耕地的有效合理利用,提高農業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和三農問題的順利解決提供了客觀意義上的支持。
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可拓學”是以蔡文教授為首的我國學者創立的新學科,它用形式化的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開拓創新的規律與方法,并用于處理矛盾問題。論文利用可拓理論中的基元理論和可拓集理論對區域特色產業系統進行整體描述,研究各種影響因素基元的可拓性和變換方法以及與特色產業業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得到區域特色產業發展的基元模型。通過研究建立區域產業發展的可拓決策基本理論和方法體系。
2)現實意義
我國現有的18億畝耕地中,坡耕地占3.6億畝,占耕地總量的20%。坡耕地的合理利用,系統規劃和科學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對坡耕地利用的研究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1有助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由于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土地的復種指數高,土地得不到休養,坡耕地不僅水土流失嚴重而且產量低,經濟效益低,農民一年的辛勤勞動,卻無法真正意義上的改善他們的生活。同時由于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特色產業規模化程度低,加上傳統粗放的耕作方式影響下,坡耕地的利用水平非常低下,基本上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環境下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阻礙因素之一,這種情況下,合理進行坡耕地的利用規劃,優化產業結構,充分利用區域特色資源和比較優勢,形成特色產業并進行合理布局和科學管理,本質上有利于提高坡耕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2有助于坡耕地所在區域的生態環境的改善
多數地區的生態問題與坡耕地的大量存在密切相關,坡耕地合理利用是大面積生態建設的基礎。只有通過對坡耕地的改造,增加穩產高產基本農田的數量,轉變農民傳統的生產經營觀念,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為生態重建奠定良好的基礎。
3有助于改變農民的生產觀念
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對于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觀念的改善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當地社會經濟和生產生活習慣都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農四村經濟發展所具有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克服農民發展經濟的盲目性和短期行為。
四、研究現狀
1、坡耕地利用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坡耕地的研究在當前階段,國外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國內坡耕地利用研究進展我國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的研究同樣起步較早,并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實際上,我國在坡耕地的保護和開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大量的專家學者投身于這一事業中來,為我國坡耕地的改良和完善提供了相對完善的理論支持。
我國坡耕地的開發利用領域的研究,主要涵蓋如下幾個方面:
1)坡耕地利用與治理的技術措施研究坡耕地的利用和開發技術始終是對坡耕地開發利用相關研究的核心和重點。
2)坡耕地利用模式研究坡耕地利用模式的探究,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3)區域坡耕地利用研究林昌虎在研究過程中,重點收集和整理了貴州山區坡耕地的基本開發情況,提出了在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坡耕地的開發必須重視林糧間作、坡地改梯田、坡耕地免耕技術的應用。
2、特色農業的研究現狀
(1)國外關于特色農業的研究上世紀五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特色農業的重要性,開始逐漸探索關于此領域的發展問題。
(2)國內特色農業研究進展我國學者對特色產業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結合自身的區域優勢,采取新的農業發展模式,不斷地采取新的農業發展形式,提供具有發展力的產品,進而促進特色農產品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發展。
我國關于該方面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特色農業基本概念和內涵。
伍建平、谷樹忠對特色農業的涵義進行了闡述:農戶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收入,結合區域發展特點形成具有規范農業形式,具備典型的區域性,并且在市場中能夠有較強的生命力,形成的一種農業形式。
2)、區域特色農業形成與發展的理論基礎。
劉志民等通過對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的認真總結,認為當前我國特色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多種理論的應用上保證特色農業取得預期經濟收益的重要保證條件,同時,在不同的特色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還必須有針對性的理論作為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我國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取得相應的經濟收益。
3)、區域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研究。
4)、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對策研究。
針對特色農業的發展從五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第一是在發展目標的確定上要結合當地情況,實事求是地結合市場確定;第二是在特色農業的發展上政府要提供大力支持;第三是將產業鏈進行充分延長,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第四是通過科學的手段對過程進行管理,保證農業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第五是農戶是特色農業的主要參與者,要提高農民工作的積極性。
5)、區域特色農業評價研究。
程炯分別從整體與局部,宏觀與微觀角度進行分析了農業生產模式,提出了進行規劃和分析閩東南農業的章程。
五、研究內容與思路
主要研究內容
本文針對在坡耕地綜合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特色產業的問題,在國內外相關理論綜述和坡耕地治理和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趨勢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陜北地區坡耕地的實際情況,從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視角,找出適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自然資源與氣候條件和農業技術水平的特色產業。實現有效的坡耕地利用,提高農業生產力和生產效率,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基于這一目的,本文圍繞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問題展開研究,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這是論文的緒論部分。主要介紹本文選題的背景,提出所要解決的問題,說明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就論文所涉及的坡耕地治理、特色農業發展等方面的文獻,進行國內外研究綜述;并在此基礎上,闡述本文的研究內容、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這是論文的研究基礎部分。主要對坡耕地特色農業的涵義與特征,組成要素,要素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坡耕地特色農業的發展目標進行分析。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六章):這是論文研究的主體部分。第三章在第二章分析結論的基礎上,構建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不相容問題的物元模型,建立特色農業發展的可拓決策模型和特色種植結構優化的多目標規劃模型;第四章以陜北地區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第五章將坡耕地特色農業經濟效益與生態重建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構建特色農業發展的動態仿真模型,并以陜北地區米脂縣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第六章分析特色農業相關利益主體的`行為,構建動態博弈模型,探討政府、農戶等相關利益主體的決策行為;提出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四部分(第七章):這是論文研究的結論部分。歸納總結論文各章的研究成果和主要結論,并給出后續研究展望。
研究思路與方法
本文在對與論文研究相關的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分析以及對相關理論進行綜述的基礎上,采用理論與實證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統計與預測相結合等方法進行研究。
首先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對坡耕地特色農業的內涵進行分析,研究坡耕地特色農業系統的組成要素及要素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得到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目標。
其次,通過基元理論分析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中的不相容問題,運用共軛分析和拓展分析方法對各種影響基元的拓展性和變換進行分析,并用關聯函數確定特色農業發展的和諧度;建立了特色農業種植結構優化的多目標規劃模型,確定特色農業最有種植結構;在此基礎上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分析坡耕地特色農業與生態環境,宏觀政策、糧食安全、人口因素及經濟發展的系統動態因果反饋關系,構建特色農業的動態仿真模型,通過實證分析,尋找坡耕地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優模式。
另外,利用動態博弈的方法對坡耕地特色農業中相關利益主體的決策行為進行研究,最后提出坡耕地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對特色農業的進一步細分,有利于其更好的把握目標市場。
六、論文提綱
目錄
1緒論
1.1問題的提出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義
1.3研究現狀
1.3.1坡耕地利用研究現狀
1.3.2特色農業的研究現狀
1.4研究內容與思路
1.4.1主要研究內容
1.4.2研究思路與方法
2坡耕地特色農業的涵義及理論基礎
2.1坡耕地特色農業的涵義
2.1.1特色農業
2.1.2坡耕地
2.1.3坡耕地特色農業
2.2坡耕地特色農業的系統分析
2.2.1坡耕地特色農業的要素
2.2.2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分析
2.2.3坡耕地特色農業的目標分析
本章小結
3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的可拓分析
3.1可拓方法概述
3.2坡耕地特色農業的可拓分析
3.2.1不相容問題的確定
3.2.2坡耕地系統的共軛分析
3.2.3坡耕地系統的相關分析
3.2.4坡耕地系統的蘊含分析
3.3坡耕地特色農業種植結構優化模型
3.3.1模型的建立
3.3.2模型的求解
本章小結
4陜北地區坡耕地特色農業實證分析
4.1陜北坡耕地特色農業的可拓分析
4.1.1陜北地區坡耕地特色農業現狀
4.1.2陜北坡耕地特色農業優勢分析
4.1.3陜北坡耕地特色農業劣勢分析
4.1.4陜北坡耕地特色農業主要產業分析
4.1.5陜北地區坡耕地特色農業可拓分析
4.1.6陜北坡耕地特色農業可拓決策模型的構建
4.1.7榆林市特色產品種植的可拓決策
4.2橫山縣坡耕地種植結構的實證分析
本章小結
5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系統動力學模型
5.1坡耕地特色農業sd模型
5.1.1sd模型因果關系分析
5.1.2sd模型的構建
5.1.3模型檢驗
5.2米脂縣坡耕地特色農業動態仿真
5.2.1米脂縣基本情況
5.2.2米脂縣坡耕地特色農業sd模型
5.2.3米脂縣坡耕地特色農業動態仿真
本章小結
6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的博弈分析
6.1坡耕地特色農業利益相關者及行為分析
6.1.1坡耕地特色農業利益相關者分析
6.1.2坡耕地特色農業主要利益相關者行為分析
6.2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的博弈分析
6.2.1發展特色農業的三方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分析
6.2.2農戶群體發展特色農業行為分析
6.3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研究
6.3.1構建長效支農投入機制
6.3.2構建特色農業技術創新支撐體系
6.3.3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
本章小結
7結論與展望
7.1主要研究結論
7.2主要創新點
7.3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的論文和參加的科研項目
英語教育博士論文題目篇五
構思與撰寫博士論文開題報告是博士生基本技能訓練的重要環節,博士論文開題報告撰寫。博士論文開題報告撰寫訓練對于博士生的成長至少具有兩方面重要意義。第一,開題報告撰寫是博士論文寫作的先導和基礎性工作。科學的選題、合理的研究內容安排、正確的技術路線設計以及對創新點的適當預期,能為整個論文寫作提供邏輯連貫的思路和操作可行的工作方案,從而使博士論文的寫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在上述各個環節都有疏漏,或在某一環節出現失誤,就會使論文的寫作一波三折,甚至會出現前功盡棄,推倒重來的情況。第二,從博士論文開題報告的構成要件、主要內容、工作程序和撰寫規范等方面看,它同許多基金項目的申請報告有相同或相似之處。因此,開題報告作為博士生學術生涯的開源性工作,除直接影響博士論文的水平和質量外,它還能為博士生長遠的發展提供能力的積淀,這種能力積淀和富集是他們成為學術帶頭人或科技帥才所必備的素質。本文就文科博士論文開題報告撰寫中的幾個重要環節應注意的問題提出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討。
一、關于文獻綜述的撰寫
在題目選定的情況下,文獻綜述就是整個論文構思與寫作的基礎,因為,只有全面、深刻閱讀、理解了國內外同行最新研究進展,才能明確自己工作的起點;只有清晰地梳理出以往發展的歷史脈絡和主要路徑,才有可能把握學科發展的未來趨勢和走向;只有敏銳地發掘出學術界共同面臨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才能正確選擇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切入點。因此,做好文獻綜述就等于凝煉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
撰寫文獻綜述的首要環節是對已往成果進行線條清晰的梳理和系統全面的評價。在文獻綜述撰寫中,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一是只簡單羅列它人觀點,未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分類、歸納和提煉。這樣就難以理清已有成果之間的前后繼承或橫向關聯關系,也不易區分哪些問題是主要問題,哪些問題是次要問題,從而難以從整體上把握學科前沿領域的發展趨勢。二是雖然對已有成果進行了歸納或梳理,但未做系統、深入的分析、評價。對已有成果進行分析、評價,找到矛盾和癥結所在,進而凝煉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是文獻綜述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如果文獻綜述的撰寫是述而未作,那么,充其量只是陳述了它人的觀點,不能達到通過分析、評說而捕捉到創新機遇的目的。三是雖然對已有成果進行了分析、評價,但是對問題的提煉不夠精確。對它人成果進行評價并不是最終目的,只有在評說它人的基礎上挖掘出待研究的問題,才達到了文獻綜述的目的。
在對以往研究不足的分析和闡述中,有時會出現對前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過分夸大的錯誤。有的博士生為了突出說明自身研究的重要性,對以往研究的缺欠或不足進行了人為的放大。實際上,這種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放大,不僅不能夠提升自身研究的價值,反而有可能造成小題大做甚至是重復研究的結果。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在于:第一,文獻搜集的不夠充分,有些重要文獻沒有全部掌握,尤其是對最新研究進展的了解不夠深入;第二,對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解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將次要問題或非主流問題作為主要問題或主流問題加以認識。還有的博士生將自己一時的未明之理、未解之惑作為問題提出。其實,任何科學問題都一定是學術界共同面臨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些是由于個人認識原因而遇到的問題不能作為博士論文的應選之題。第三,對學科前沿進展缺少應有的駕馭能力,難于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
筆者認為,對于已有成果進行認真的歸納和梳理是進行敘述和評價的前提。文獻的梳理和評價可按以下三種方式或其組合進行。一是首先按照時序的先后,將以往研究分成幾個發展階段,再對每個階段的進展和主要成就進行陳述和評價。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較好地反映已往不同研究之間的前后繼承關系,梳理出清晰的歷史脈絡。二是以流派或觀點為主線,先追溯各種觀點和流派的歷史發展,再進一步分析不同流派、不同觀點的成就與不足,以及它們之間的批判與借鑒關系。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從橫向的比較中發現問題和不足,開題報告《博士論文開題報告撰寫》。三是將歷史的考察與橫向的比較有機結合,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既能反映歷史的沿革,又能揭示橫向的關聯和互動。
二、關于參考文獻的引用
一般的博士論文開題報告在文獻綜述之后要列示出主要參考文獻。有的博士生認為,參考文獻的編排只是全部研究的輔助環節,因此,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其中有許多技術環節需要引起博士生的注意。在參考文獻的編排中常見的錯誤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為了顯示資料搜集的系統和全面,將盡可能多的參考文獻編入其中,以多取勝。這種作法的直接后果是將一些貌似相關、實則無用的研究成果編入參考文獻之中,或將一些相同內容,甚至是重復研究的成果也誤當重要文獻列入。二是為了證明對國外研究進展的全面把握,將自己從來沒有看過的外文資料也編入參考文獻,甚至將那些以自己不懂的語言出版的文獻也列入其中。三是為了表征研究基礎的雄厚,將自己(或導師)與博士論文研究相關性不大的成果也列入參考文獻。有的博士生導師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盡可能多地列入參考文獻。實際上,這樣做既不能抬高導師的學術聲譽,也無助于學生論文質量的提升。不能以與作者的遠近生疏決定文獻的選取。
在網絡資源日益豐富的今天,通過網絡可以輕易地搜索到成千上萬篇文獻。然而,在這些文獻中,與自己的研究相關且真正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獻少而又少。為此,筆者建議,參考文獻的引用和編排要遵循“三不要”的工作原則。
1.沒有認真閱讀過的文獻不要引用。有的學生查閱到一些從標題上看與自己的研究十分切近的專著或論文,就望文生義,不加認真閱讀就直接列入參考文獻。這樣做容易把一些題目看似新穎,實際內容并無參考價值的專著或論文列入參考文獻,從而沖淡了重要文獻的作用。一般來說,完成一篇博士論文要參考100~200部(篇)專著或論文,即使在看過的文獻中也有重要文獻和非重要文獻之分,列入參考文獻的都是一些重要文獻。如果將那些不重要或重復性研究的成果過多地列入參考文獻,往往會給論文評閱人或其它讀者造成論文研究起點不高的印象。
2.非一流期刊上的論文不要引用或慎重引用。目前學術期刊種類繁多、良莠不齊。博士論文的研究都有較高的學術起點,那些非一流期刊上的文章重復研究成果多,原創性研究成果少,一些文章的題目看似新穎,其實內容空洞,根本不具參考價值,這樣的文獻盡量不要引用。
3.雖然讀過,但對博士論文研究工作沒有借鑒意義的名人之作不要勉強引用。近年來,社會上流行一種習慣,在發表論文或出版著述時總要將一些名人之作列入參考文獻,而不管是否參考了這些著述。這樣做可能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研究的學術價值。實際上,博士論文的真正價值在于作者自身的創新性工作,根本沒有借它人之力來抬高自己的必要。
三、關于研究內容的安排
研究內容是整個開題報告的核心,它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研究內容在整個博士論文研究中發揮承先啟后的作用。首先,研究內容是對文獻綜述的進一步展開,它實際上是文獻綜述所提問題的求解程序。其次,研究內容搭建起整個研究的基本框架,下一步研究就是按此框架循序漸進地工作。研究內容安排的合理,就會使整個研究少走彎路,順利達到預期結果。第三,研究內容的確定又是設計技術路線和選擇研究方法的依據。第四,研究內容確定之后,往往就預示著在哪些環節能取得突破,因此,它又是闡述預期創新點的邏輯前提。
在博士論文研究內容取舍和框架的搭建過程中,經常出現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一是搭建“平、空、虛、泛”的研究框架。有的博士生開題之初就立意高遠,他們或者是要奠定某研究(或某學科)的理論基礎,或要提供某問題的全面解決方案,也有的要構建某研究領域的方法體系。必須承認,能達到上述目標的博士論文還是較為少見的。由于目標定得過高,在研究內容安排上就力求“全面”、“系統”,這樣就使研究本身涉及的領域過寬,超出自身的駕馭能力。這種框架往往使研究思路過于發散,不能通過思維聚焦而產生創新。
二是頻頻使用生澀、怪誕的詞匯。有的博士生在開題報告的各級標題中使用各種時髦的詞匯和令人費解的語句,使閱讀者難以理解其真實內涵。這種錯誤有兩種表現形式,第一,自己“創造”了一些“新概念”,但這些概念同論文的內容和整個邏輯體系又難以兼容;第二,將其它學科或日常語言中的一些新鮮詞匯生搬硬套地移植過來。
三是過早地做出判斷或給定結論。研究框架一般僅是大致劃定一個研究范圍,表示研究展開的邏輯,此時,還難以有結論性觀點或成熟的推斷。如果在開題報告階段就輕易地得出結論,那么,后續的研究就可能受到先前判斷的局限,或者圍繞著如何使先設定的結論自圓其說來進行,這恰恰違背了科學推理的基本原則。“任何結論都產生于調查研究的末尾”,這句名言對博士論文寫作同樣適用。
針對上述狀況,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博士論文不能沒有理論研究,有些博士論文本身就是純理論研究,然而,并非是所有的博士論文都要構建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或建立一個方法體系。做出具有原創意義的理論成就固然意義重大,但多數博士論文的理論研究屬于對傳統理論的現代發展(完善),或國外最新理論成果的中國化應用研究。這里,我們并非是不鼓勵或不提倡博士論文進行原創性理論研究,而是倡導一種先嘗試在某一點或一方面取得突破,然后再向理論體系構建的方向努力,因此,最初的框架最好不要搭得太大。
2.靠玩弄新鮮名詞、濫造時髦概念的研究風格不值得提倡。近年來,在人文社會科學的某些研究領域,時髦的名詞層出不窮,但真正能被提煉成科學概念,從而嵌入科學理論的邏輯體系中的名詞卻較為少見。一些新鮮詞匯在不同的語境中的語義差異甚大,從一種使用環境到另一種使用環境、從一個學科向另一學科移植,都要對其內涵和外延做進一步的闡明和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