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篇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讓四年級學生在原有學習古詩知識的基礎上,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通過充分的自學預習,通過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學習初步理解古詩內容,通過朗讀和交流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設置上先讓學生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把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占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交流。同時注意了對個別學生方言的糾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西師版二年級下冊)]
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篇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采用了“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系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在傳統教學手段的運行之下,本課教學目標需三教時達成,但本課希望憑借設計科學的教案和課件,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調動學生朗讀、想象、領悟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預計用兩課時就可以達成教學目標。
教案經過數次修改,課堂教學順利達成預設目標,其間不乏可取之處,如: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找出了能體現兩人依依惜別的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生交流讀的感受后,進行引讀:兩個“一會兒”看似隨便,不禮貌,其中恰恰蘊含著深深的惜別之情。學生能結合生活實際經驗進行體會,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沒有停留在表面。課堂上我抓住生成,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拓展想象,運用課件進行演繹,使得他們的感悟更深刻。
課件中有李白送別情景的動畫場面。這一課件的設計符合媒體組合教學多感官配合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做到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這一課件的設計同時也體現了現代教育媒體的延伸功能,向學生提供了當時當地無法看到的現象與過程,加深了學生對“依依惜別”之情的感悟。這樣,既展示了媒體組合教學的優化功能,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提高了學生參與意識,調節了課堂氣氛;還加深了學生感悟,突出了教學重點。這樣設計切合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升華理解,通過背誦把“依依惜別”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并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同時體現了師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還貫徹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有利于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課件配合下的多形式朗讀朗讀在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動畫形象更是調動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為學生課后語文實踐活動的高質量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課后,我最感遺憾的是自己的講課和學生的閱讀感悟時間相當。盡管評價激勵手段的運用激發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變熱鬧了,但是個別學習能力水平相對較弱的學生沒有足夠進行深入思考的時間。怎樣在今后的課堂上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得到有效訓練,是我今后要著重探索的問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西師版二年級下冊)]
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篇三
一直沒有在博客上寫過教學反思,這是我的一個遺憾,也許還是自己太懶的緣故吧,但是我知道,只有反思,才能有所收獲,也才能成為進步的一種源泉和力量。研討了一個月的四年級文本《古詩兩首》終于由于克欣老師打響了第一炮。于老師的課從容而淡定,讓我看到了一個老教師的魅力與風采。總認為公開課是演出來的,但從于老師身上我看到一種叫做自然的東西,聽了很多課,但沒有一節像于老師的課那么舒服。
從準備到講課不到一天的時間,雖說有研討的積淀,但畢竟從沒想過我也會講四年級的教材。沒有教材沒有教參就這樣等待著第二天上課的到來。尚校長的一句話,讓我從輕松的備戰中蘇醒。“沒寫教案你明天怎么上課啊?五點之前把教案給我看看!”當時三點整。而我卻一點準備都沒有。在網上搜了電子課本和教參看了看,又結合了很多資料,硬著頭皮開始寫教案。
五點我準時走進校長室,只是教案還沒有完成。經過了尚校長的一番點撥,有了些許的教學思路。一晚上又把尚校長的想法和我的個人想法整理了一下,制作了課件,由于時間倉促,心里著實沒譜。
言歸正傳,具體說說我這堂課的優點與不足之處。
優點真沒大有,唯一能算做優點的應該就是教態還算自然。同事們都問:“你怎么一點也不緊張呢?如果是我,早飯都吃不下了!”緊張到真沒有,我覺得就象我平時講課一樣,也沒什么不同,真的很喜歡在講臺上的感覺,站在講臺上講課可以說是我一天之中最快樂的時刻。
不足之處倒是很多。雖然老師們還沒有為我進行評課,我自己已經找到了我這堂課很多不足之處。首先,整堂課和學校倡導的對話課堂理念還相距甚遠。孩子們的積極性還沒有被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十分明顯。可以感覺的到,在課堂上,始終還是我在主導課堂。無論從提問還是到環環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牽著學生走。課堂氣氛比較壓抑,孩子們沒有充分表達意見的空間和機會,很多孩子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出來。
其次,課堂節奏把握的不夠好。也許是因為準備的過于倉促,很多環節在上課的時候還是被遺漏了。因此整堂課四十分鐘給人感覺還是課容量太小,知識點及能力的訓練沒有充分涉及。由于于老師的課沒有講完,我總在趕時間,怕自己也完不成教學任務,本來定的講一課時的古詩,卻被壓縮成了三十分鐘完成。其實完全可以要么抽出時間把第一課時的生字進行處理,要么用簡短的十分鐘處理第二首古詩。但是備課不充分的我還是嘗到了自己釀的苦頭。
再次,板書設計的基本功還不扎實。
其實,每一次講課都是一次提高,只要有所反思,哪怕一次發現一處不足進行改正,假以時日,也一定會有不小的進步。在這樣的團隊中,我倍感榮幸,因為有那么多老教師為我指點,有那么多領導在關注新教師的成長,相信我們一定會快速成長的。這次的研討課,也讓我吸取了一定的教訓,真正上好一堂課真的要從備好一堂課開始,好課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來的,看來還真得應該樹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厭倦”的治學態度啊!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西師版二年級下冊)]
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篇四
近日,我參加了市現場優質課西片競賽活動,“幸運”的抽到了古詩。盡管之前研讀了幾遍該教材以備“中獎”,但頂真起來一時慌了神,手忙腳亂的忙活了一個小時,就匆匆地進了課堂。
四十分鐘的時間一滑而過,課一結束整個人頓時輕松了許多,坐下來不由地就反思起剛才的那一堂課來。我自己感覺自己整堂課如“蜻蜓點水”般,引導學生對詩的意境體會得很膚淺,這是主要的問題,具體說來有這幾方面不足:
首先在知詩人一環節向學生介紹詩人時還不夠到位。講大詩人李白寫的詩想象力豐富,可以通過具體的詩句來引導學生了解詩人作品的這一特點。具體表現在學生學過的《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以及《贈汪倫》中的第二句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然我在課堂中只是很直白的提了一下,對李白的“故人”孟浩然介紹的也不夠詳細,簡簡單單一兩句話了事。其實學生對文本的相關信息了解的越多,就越容易走進文本。
其次學生對古詩意境的體會應建立在熟知古詩內容的基礎上。在了解詩意時,我請學生結合注釋,想想每句詩寫了什么,并劃出不解的字詞,這樣安排應屬合理。但隨后我卻未交流解決學生不理解的字詞而直接差不多是由我說出全詩的大意。或許是因為當時心急,滿腦子只想著自己的教學設想“接下來該干什么,完成什么教學內容”,至于學生“學情”根本就沒意識到,說來還是專業水平不足導致的。總習慣讓學生跟著老師走,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何不先交流交流孩子們不理解的字詞,再結合詩文的注釋讓孩子們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大意,教師再適時的加以引導就可以了。
由于學生對古詩的詩意了解是教師硬灌的,所以在入詩境中當我發問“為什么詩人說孤帆遠影碧空盡,難道是因為當時江上只有一條船嗎?”課堂一下子冷了場,過了好一會兒一兩個學生才站起來回答,可答案都不靠邊。孩子們說什么當時江上有霧,只看得見一條船,又說當時江上只有一條船。孩子們這么一答,可把我嚇懵了。支支吾吾,慌里慌張,最后沒法,我給出了答案。梯子沒擺正,怎可往上攀!不妨語境還原,讓孩子們來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分別的場景。在古代交通極為不便的情況下,好朋友離別之際彼此會說些什么,神情、揮手告別的動作等方面讓學生去大膽想象,即興表演。這樣一來,勢必會極大的激發起學生的思考熱情,通過表演、感悟,再現當時詩人可能的離別場景。教師再結合文中插圖作拱手抱拳狀順勢點撥:一直十分欣賞的好友孟兄即將遠行,心中真是萬分不舍。此時詩人眼中只有好友,只有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哪還會顧及其它的船只。你看,縱然好友乘坐的船只消失在天邊,詩人還久久地佇立在江邊,不愿離去。如此一來,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詩境,領悟到詩歌所要表達的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
上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最想說的就是以上這些。盡管文筆拙嫩得很,可能有些思想意識還比較狹窄,但我只是把它當成是對自己教學的一次反省,不為別的。實實在在的行事,認認真真的工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西師版二年級下冊)]
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篇五
師:讀一讀課題。
生讀。
生:誰送誰?
師:真聰明,我把這個問題記下來(板書)。誰接著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師:好的,也記下你的問題。
板書:
在哪送
生:在什么時候送?
師:也不錯,也記下。
板書:
何時送
生:怎么送?
師:太好了。這是個最棒的問題。板書。
生:送到哪?
生:為什么送?
師:同學們真不簡單,圍繞一個詞提了這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這首詩里,同學們讀讀詩,把答案找出來。把答案找出來了,這首詩也就讀明白了。邊讀邊想邊看注釋,看誰讀得快。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片斷(西師版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