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高中童年讀后感篇一
感想與感受:童年,是每個人自己都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一段短暫而又美好時光。對于我來說,童年是我最珍貴的收藏,然而大師高爾基的童年呢,真可謂“窒息的天地,苦難的童年”,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據我了解,(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的第一部。它向我們藝術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斗歷程。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讀完了這本書,我的感受頗深。首先,與高爾基的童年相比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幸福的!在家里,父母寵愛著,關心著,保護著。在學校,有老師的教導和同學們的陪伴,真正可以說是無憂無慮。而高爾基呢?與我們恰恰相反。有人說:“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本褪沁@樣的環境造就了高爾基,成就了高爾基。在如此邪惡和污穢的社會中,他那顆光明和博愛的心沒有動搖,沒有被污染,反而變得越加開闊、光明。也許,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吧!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堅強勇敢、正直自信。
步入初中的我回憶起童年是多么美好的時光啊,讀了高爾基的(童年)后,才知道什么是童年,什么是幸福童年,什么叫做珍惜童年。也許你正在為媽媽沒有帶你去買你想要的東西而抱怨著,可如果你想象一下高爾基的童年,那么你將會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去主動幫助媽媽工作!這本書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
高爾基雖然小時候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但是竟然還能成為一位如此杰出的人,真是了不起!他發表過的文章數也數不清。高爾基從來不放棄可貴的光陰,他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克里母.薩姆金的一生),但直到他臨終都沒有完成。這部小說作品再現了俄國社會生活,反映了各個階級和社會集團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變化。高爾基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在哥爾克病逝。讀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那種腐壞,當時人民生活的痛苦。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社會是多么美好!我認為,如果我們在這樣的好環境中浪費時間實在是天大的錯誤。記得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珍惜時間是成功的秘訣”。我們現在有如此好的環境,是多么難得呀!所以我們不是更應該去努力嗎?這本書告訴我們,要把握未來!
每個人的心充斥著暴力,麻木不仁,他們放縱自己,麻醉自己,去努力忘掉窮困,病痛的折磨,那種灰暗的日子,真的很難熬過,大家記得書中那句話嗎?漫漫日月,憂傷是它的節日,火災是它在狂歡,在一無所有的面孔上,傷痕也成了點綴——我想這就是對(童年)中生活的最好詮釋!
高中童年讀后感篇二
在我記憶的深處,最美好的記憶莫過于童年的時光了。那時的記憶即美好又純潔。每次回想起童年時的無知所犯下的錯誤,幼稚所引起的笑話,都會情不自禁的微微一笑。可是,世界真的只是美好的嗎?不,自從我讀了高爾基的《童年》后,我才意識到:世界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每個人的遭遇是千差萬別的。
我驚異于高爾基的勇氣:他這樣詳細甚至于帶著一種自嘲幽默的口吻回憶他黑暗骯臟以至于令人絕望的童年。
那個年幼時就喪父,寄宿在外公家里的小男孩阿列克謝從小就生長在人類一切的罪惡之中:暴力、辱罵、報復還有各種各樣不堪入耳的骯臟事情。這里仿佛是一個連陽光都避之不及的黑暗角落,罪惡泛濫成災,蔓延成一條散發著惡臭的河水。三歲的純潔的未經任何罪惡污染的小男孩阿列克謝,天使一樣的阿列克謝,似乎犯了什么不可饒恕的罪過而觸犯了上帝,使上帝一怒之下無情地將他扔進了這骯臟的臭水里,讓他在充斥著荒誕與野蠻的境況下生長,頗有些自生自滅的味道。
于是,三歲的小男孩阿列克謝便蹣跚著開始了在黑暗生活中的尋找。能夠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自生自滅的阿列克謝身邊出現了一位慈祥的守護神,多年生活在這樣黑暗的角落里,所幸沒有使她的心靈變得一樣黑暗。她所終生敬仰的上帝使她至死都懷有一顆純潔的心靈。外祖母出現在阿列克謝充滿苦痛的生命中,帶來一朵黑暗中燦爛的陽光,照亮了小阿列克謝的生活。每當暴力和罪惡侵入,試圖腐蝕他純潔的心靈時,外祖母總會適時地出現,用上帝和一切光明美好的事物將黑暗的陰影驅趕。外祖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外孫的心靈,希望他能在惡劣的生活境況下茁壯、健康地成長。當看到她就算受到莫大地痛苦時仍然誠心地贊美上帝和圣母時;當看到她在火災中臨危不亂、鎮靜地指揮滅火時;當看到她逆來順受地接受老伴的毒打時;當看到她捧著外孫掙來的幾個錢幣而落淚時,我徹徹底底地被感動了,我知道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愛除了母愛還有外祖母的愛。
這是我在阿列克謝黑暗的生活中尋找到的第一朵溫暖燦爛的陽光。
事實上我在驚異與高爾基的同時也驚異于我自己,因為這樣一本催人淚下的名著我居然沒有理所當然地淚流成河。是吧是吧,我越來越沒心沒肺。但是在讀到“好事情”一章時,心里真是很感動呢。我想“好事情”應該是一位辛勤敬業的科學家,由于種種原因,生活變得窮途潦倒,只得住在阿列克謝家的簡陋的小屋里。他每日醉心于自己的科學研究,無暇理會他人的閑言碎語。阿列克謝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和“好事情”成為了朋友。品德高尚的“好事情”向阿列克謝灌輸著純潔的思想,教導他要成為一個對祖國熱愛,將來為祖國所用的人。然而這位優秀而孤獨的科學家在世俗人們的眼中被冠以各式各樣丑惡的名號,最終不得不在卡西林的驅逐下獨自離開了阿列克謝的家,阿列克謝也為此而感到傷心不已?!昂檬虑椤迸c外祖母都凈化了阿列克謝的心靈,不同的是外祖母的凈化是建立在虛無的信仰之上,“好事情”則是用先進的思想和知識對其進行教育。阿列克謝在他們悉心的關懷下,內心對這骯臟的社會抱以極大的希望和感恩。
我找到的第二朵陽光充滿智慧和希望。
對于“好事情”,我感到的是可悲。作家在這里通過對這一形象的塑造,想要向讀者展示十九世紀沙皇統治下人民的愚昧無知,并對此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斑@是驚醒我們的書”,的確如此。
但是,這本書更多地帶給我的,是感動,感動過后,是深深的震撼。震撼于在如此骯臟的社會中,還有這么善良的人們。他們用他們的善良來感化身邊的人,感動身邊的世界,盡管被打被罵,他們從無怨言。這是一種靈魂的高尚,他們是上帝的天使,他們是平凡的偉大。
善良,展現的是一個民族的品性,一個民族的高度!讓我們一起記住這位偉大的人吧!一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習的楷模?高爾基!
高中童年讀后感篇三
《童年》是高爾基寫的一部自傳體的小說,故事是由主人公阿廖沙的父親去世,隨母親到外公家開始,阿廖沙到人間謀生為結尾,中間記敘在外公家發生的各種各樣的事,每個人物的形象都在這些事中鮮明地展現出來:慈愛的外婆,苛刻的外公……字里行間讓讀者感到懷念。使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光陰匆匆飛逝,如同流水一般從指縫間流走,剩下的,是指尖涼涼的`美妙的感覺和記憶里的那些點點滴滴。一眨眼,我已經十三歲。在這個充滿歡笑和淚水的青澀歲月里,趁著陽光大把地灑下,我回首過去,回首我那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第一頁,一個高大慈愛的背影旁邊倚著一個瘦小的背影,兩個背影在夕陽之下牽著手散步。小時候的我特別喜歡和牽著手在黃昏散步。外婆的手暖暖的,一把就握住我小小的手掌。這時,我的內心也是溫暖的。
翻開第二頁,我低著頭,媽媽嚴厲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旁邊是撒一地的飯菜,我的眼中似乎還有晶瑩的淚水。小時候的我有些淘氣??偸遣唤浺獾貙|西打翻、弄臟。這自然也少不批評。于是,委屈的眼淚流進嘴里,咸咸的,我的內心也是咸咸的。
第三頁,一張紅紅的獎狀。小時候的我喜歡畫畫。這張紅紅的獎狀,是我得到的第一張獎狀。媽媽用白紙和鮮艷的蠟筆為我制作一張這樣小小的獎狀,這是媽媽給我的嘉獎。得到它,我的內心甜甜的。
第四頁,一架高大的黑色鋼琴。小時候,在天津,我喜歡上鋼琴。黑色的外殼高大而華麗,白色黑色的琴鍵相稱著,手指輕輕按下去,還會發出動聽的聲音。于是,媽媽也為我買一架鋼琴。剛開始我還能認真練習曲子,可是到后來,越發覺得鋼琴譜枯燥乏味,那些黑乎乎的蝌蚪文字讓我眼花繚亂。媽媽開始訓斥,老師不滿地搖頭。每次彈琴,心理不再是激動快樂,苦惱和委屈取而代之。窗外的藍天白云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我的視線,但是卻只能悶在房間里彈著著悶悶的鋼琴曲。
每個人的童年都充滿各種各樣的味道,與阿廖沙相比,我的童年明顯地甜蜜許多。
童年的滋味像是各種各樣的鵝卵石,鋪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同時也收進我的記憶深處?!锻辍愤@本好書,也只有細細品味、好好珍惜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品味出其中獨特的韻味。
高中童年讀后感篇四
但是,在我們用心回味的時候,有一個伙伴正在努力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回想到兒時糟糕的生活,他是誰?他就是高爾基,高爾基是著名的蘇聯作家,他所寫的《童年》名揚海內外,這是一本用真實生活為原創的自傳體小說,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知道:
這本書講述了小孩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段時期的生活狀態,他在幼年時期就失去的父親,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高爾基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搬運工、守夜人、面包工等。他從小飽受痛苦的煎熬,受盡外祖父與兩個舅舅的折磨,幸好還有慈祥善良,聰明能干的外祖母,把他教育成一個正直勇敢,充滿愛心的孩子。還有淳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獻身于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在高爾基的童年中,我還知道得當時俄國腐朽的社會制度,黑暗現實和自私、愚昧的小市民氣息。
與高爾基有著同樣經歷的人有很多,在我們的身邊就會有一個,先不說他們那些不普遍的,就說說生活在貧困山區的兒童,他們家境貧窮,好的還有好心人資助讀書,不好的從小就要擔起整個家,供弟弟妹妹讀書,每天起早貪黑,跋山涉水去學習、去工作,回到家還要做飯,自理。說實話,只要我們每個人捐獻一份愛心,即使不多,也可以幫助很多困難的人。
當我提到這些事的時候,我想很多同齡人都會說,如果我生活在當時那些惡劣的環境時,我也一定會自立自強,尋求到生存的方法。但是,又有誰會了解到當中的艱辛、悲苦呢?當我讀完高爾基的童年時,相比之下,我才發現原來我就是那只在蜜罐中長大的蜜蜂,從小就不用對生活擔憂,長輩會給你采蜜,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的吃完這些我自以為已經吃厭了的父母的呵護。
與貧困山區的伙伴相比,我們又是那么的幸福,我們現在有這么好的教育,又有父母、長輩在身后作我們的精神支柱,給我們前進的動力。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就一定能在眾人面前脫穎而出。最后,我還想說一句,童年已經過去了,我們可以回味,但我們不要老是想著以前,應該要放眼未來,向著目標,往更遠的地方前進,創造出更加美好的前途。
高中童年讀后感篇五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大多數人一直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可我們也必須承認,丑惡也是一種真實,而且它們從未絕跡過。讀完高爾基的《童年》,我對此有更深的體會。里面有許多個極其丑陋的鏡頭我是完全無法想象出來的。
在我們這些90年后的孩子中,我們都有一個美好快樂的童年,可高爾基卻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小小年紀的高爾基離開父母身邊,在他外祖父家目睹舅舅們為家產爭吵斗毆,愚弄弱者,毒打兒童的令人作嘔的丑事。我雖然知道,那個時候的社會是黑暗的,低層社會的生活就是這么無奈,可我無法想象一個小孩子在這種社會下是怎樣生活的。
在我印象中,有這么一個鏡頭,一直在我腦海里徘徊,想忘卻忘不。小高爾基的舅舅們為家產,殘忍的用十字架壓死他們家的一個工人。這個工人無聲無息的死掉,人們也很快忘掉他,似乎從來沒有他這么一個人,也從來沒發生過這么一件事。我無法理解,這就是人們對待生命的態度!我不敢相信,他們那顆肉做的心真的已經變成石頭般堅硬!
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底層社會是黑暗的,可高爾基并沒有被這黑暗侵蝕,他仍保持善良的品性,并且從未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于這點,我對高爾基感到由衷的敬佩。在《童年》里有這么一段話:“在這塊廣闊而又肥沃的土地上,丑陋,卑鄙和健康,善良一同生長著,而后者點燃我們的希望,因為幸福離我們不再遙不可及!”讀完整本書,我最不能忘記的就是這段話。雖然身處黑暗,卻不曾被黑暗所吞噬。在高爾基家的工人死時,無一人為此感到傷心,只有他為此感到難過;在他看到他外祖父毆打外祖母時,他會冒著被外祖父毒打的危險前去幫助外祖母;在他周圍的人都被黑暗籠罩時,他敢于沖破黑暗,走向光明。我敬佩他那善良純潔的心,他那敢于與黑暗斗爭的勇敢,他那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
《童年》教會我許多人生哲理。無論你生活在怎樣污濁的環境,始終要保持一顆善良正直的心,也不要放棄對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在我們當今社會中,也有丑惡的現實,它們是那么沉重,那么令人窒息和作嘔,可我們要想將它們從我們的生活中清除掉,就必須解它們。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勇于面對黑暗現實的決心和勇氣。
《童年》講述一個我們從未有過的童年,我們從高爾基的《童年》中,又在人生路上邁一大步!
高中童年讀后感篇六
童年如畫,記錄著精彩的瞬間;童年如歌,跳動著歡快的音符;童年如海,翻動著我們快樂的回憶。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著美好的童年,有著幸福的過往。可是,不久前我讀了《童年》這一本書。它讓我產生了一個愿望,那就是我要長大。
《童年》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它真實描繪了俄國社會生活,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甚至令人窒息的生活,表現了一代新人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崇高理想。書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種種遭遇,使我極為難過。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丑惡。外祖父的自私殘暴,舅舅們的唯利是圖,使他的童年那么不幸,甚至可以說悲慘。
回憶起我的童年,多么的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我在爸爸媽媽的懷里撒嬌,在爺爺奶奶的疼愛下長大??晌疫€不滿足,肆意發脾氣。而阿廖沙呢?他很小就失去了爸爸,媽媽又把他丟在了外祖父家。除了外祖母沒有人關心他疼他,想到這里,我忽然為我的任性而感到羞愧。想想那時,我是多么的幼稚無知??!
是啊,我從小就對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心里只想著依賴父母,讓父母為我遮風擋雨,卻忘了自己也要學會長大。是《童年》喚醒了我,教會了我,它讓我知道,要像阿廖沙一樣,堅強勇敢地面對人生中的苦難,這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因為我們總要學會長大。
作為新一代的少年,我要努力學習,做一個自立自強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我不會再懼怕苦難,再懼怕失敗,因為這些與阿廖沙的悲慘命運比起來,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與他相比,我擁有的太多了,也幸福多了。我還有什么理由,不堅強呢?回首往事,我要改變那個任性的我;珍惜現在,我要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展望未來,我會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夢想!因為我已長大。
每個人的童年只有一次,我會把童年的點點滴滴,當成一份最美好的回憶,用我的力量,譜寫我人生最美的篇章!
高中童年讀后感篇七
“明天,我會想出一個辦法把他給弄回來的,畢竟,明天又是一個全新的一天啊!”思嘉最后的這句話久久縈繞在我的耳邊。是的,歲月會如流水般靜靜帶走一切,或失意,或榮耀。陳床夢醒,那光年之外的一米陽光依舊會柔柔地灑在你我的臉龐,喚醒你我疲憊的靈魂。我們都是有責任的人,不能任失意與痛苦肆意在我們的傷口上撒鹽。
我喜歡女主角思嘉,她的自信、勇敢、堅強以及她所擁有的奧哈拉家族特有的那種永不服輸的精神是我最喜歡也是我最佩服的地方,縱使前方有千軍萬馬,她依然會驕傲地把下巴高高翹起,迎接挑戰。她是生活的強者,遇到戰亂,明知塔拉農場可能已經淪陷,卻還是堅持要回到家,回到曾經屬于她的樂園。而歸家后的一切卻令她心碎,面對母親的逝世,父親的精神恍惚和一無所有的農場,她毅然用19歲的肩膀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她夜以繼日地勞作,累得精疲力竭,只為一家人的溫飽。我們很難去想象:一個曾經高高在上宛若小公主般的柔弱女子霎時間就要以她柔弱的肩膀去撐起一個家庭、一個農場的一片藍天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和毅力啊!我們不禁喟嘆:人生無常,世事無常!教育家李霽野曾道:“人生的確是無常的,不過人生的可愛處也多半就在這無常之間。 ”也是,無論多么美麗的風景,看得久了,也會視覺疲勞,只有時時變化更新,人生才會有新的際遇,新的挑戰。一輪回環,一季變幻,只要心微笑向暖,一切便會安然無恙。
我欣賞思嘉,她那顆小小的腦袋里,總會有無窮無盡的方法。面對破敗的塔拉農場,她親自將其重新組織起來,動員所有人去種棉花,她自己更是沒日沒夜地干活,當牢獄中的瑞德再次拉著她的手時,那雙原本細膩柔滑的雙手已經長滿了老繭,儼然變成了一雙仆人的手。戰爭過后,北方人看上她的農場,她為了保全農場,保全她愛的人,嫁給了弗蘭克,并一步步地掌管了弗蘭克的木材廠,在思嘉的經營下,木材廠的生意更是蒸蒸日上。我們不得不向思嘉致敬,敬她的才智,更敬她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我佩服思嘉,因為她有一份“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坦然。即使在守寡期限之內,她依然敢在亞特蘭大的舞會上穿著黑紗接受巴特勒的邀請,與他共舞,有著一種向傳統挑戰的勇氣;南北戰爭結束后,她在木材廠干著男人的事業,多少人向她投來質疑與諷刺的目光,她都坦然接受了,因為她知道,唯一讓他們閉嘴的方法就是經營好這個木材廠,最后,她的確成功了,她讓這個木材廠的生意越做越火,對她假以不懈的人便都悄悄閉嘴了。大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過,一切的真理,都得經歷這樣三個階段,才會為世人接受:第一階段,覺得可笑而不加理會;第二階段,視為邪說而強烈抗拒;第三階段,未加思索便欣然接受。所以,一旦你接受了別人的信念,就如神經系統被下了一道緊箍咒,你的現在和未來,都會受到它的影響。一個人如果想主宰自己的人生,就必須好好掌握自己的信念。按照通俗的說法,就是在自己的想法和別人的意見之間,有一個堅定的判斷。否則,我們就很可能會失去自我。
誠然,思嘉的婚姻在很多人看來是失敗的。第一次,為了賭氣,嫁給查爾斯。第二次,為了農場嫁給了弗蘭克。第三次,為了金錢,嫁給了瑞德。在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她深愛的人,深愛她的人,她都不了解。直到最后,她才終于明白,她這樣說:“我愛的是一個我自己想象的東西,那個東西向媚蘭一樣死了,我縫制了一套美麗的衣服,并深深的愛上了他,后來艾希禮騎著馬跑來,他顯得那么漂亮,那么與眾不同,我便把那套衣服給他穿上,也不管是否合適,我不想看清楚他究竟怎么樣,原來我一直深愛著的只是那套衣服而已。”
她在瑞德要離開的那一刻,恍然大悟,他曾經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認真的,盡管有時說得那么輕松,她明白這些,是因為她感覺到了他身上那種堅強不屈、毫不妥協的品質……所有這些品質她都從艾希禮身上尋找過,但是從沒找到。雖然瑞德最后離開了她,但對她而言,最可貴的是她認清了自己的心,明白了誰才是她最重要的人,這就足夠了。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且思嘉是如此堅強,她在瑞德離開后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打起了精神去生活,去爭取她最愛的人回到自己身邊。
用徐悲鴻的一句話來形容思嘉,我覺得是再貼切不過了:“人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能夠自拔,才不算懦弱!”強者的形象便如她般,不放棄,不后退。她是女性中的佼佼者,是光和熱的天使,是溫暖與希望的傳播者。
堅強,是堅強者的通行證,脆弱,是脆弱者的墓志銘。也想向她一般的自信、勇敢、堅強,人生本就如花開花落般短暫,又何必重跡屏氣?不妨勇敢一些,攜陽光與我們同行,做新世紀的“亂世佳人”!
高中童年讀后感篇八
主人公阿廖沙的幼時生活是在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典型俄羅斯小市民家庭里度過的—— 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但在這些苦難黑暗的背后,還有阿廖沙外祖母這個光明美好的存在。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丑惡現象屈膝的人,成就了一代偉人。
這部小說的寫作手法使我震驚,太完美了!不但使用了多視角的描寫方法,并且語言活潑,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反映了俄國最低階級人民的貧苦生活。
認真品味過內容后,阿廖沙的悲苦生活使我痛心。但在這之后,我去發現了主人公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品質——在苦難中追尋光明!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成就了他日后的偉大貢獻。
在那么一個充滿了黑暗與苦難的家庭中,每天面對的不是長輩的慈愛,而是勾心斗角、毒打、嘲諷;每天看著那些邪惡的,丑陋不堪的人物在上演一出出可笑的話劇;每天看著黑暗被人們高捧于手中,光明被舍棄在角落 ······我相信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覺得痛苦不堪。阿廖沙是這樣,他的外婆,亦是如此!但他們并沒有就此兒一蹶不振,而是用心的力量,去找尋光明,找尋幸福!
這使我想到曾經的一件事情。
記得在我五年級時,姥爺住進了醫院——突發腦溢血。媽媽在知道這件事后馬上就帶著我去了醫院。我仍能清楚地記得,媽媽的臉色煞白,大滴大滴的汗付在額頭上,有點嚇人。那時的我并不知道這有多嚴重,仍然笑嘻嘻地和媽媽開玩笑。等到了醫院時,我才知道后果的嚴重——有可能偏癱,也就是半身不遂!我被嚇到了,是的,老人的身體一向不錯,從未出過這么大的毛病。我感到十分無望。因為姥爺如果恢復的不好的話,就會是永久性的偏癱!我感覺我們所有人都掉進了一個黑暗的大洞之中,它想要吞噬,吞噬一切光明與美好。
在這緊要的時刻,還是媽媽最先從恐懼中脫離,鼓勵我們,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細心照料姥爺,找回走失的光明。在一段時日后,姥爺恢復得很好,大家熱熱鬧鬧地把姥爺接了回家。
我相信,每個生命都會經歷黑暗。但結果,卻取決于你是否被黑暗打到,是否在黑暗中追求光明。這也正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在人生中總會有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只要你執著地追尋光明,不放棄希望,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
阿廖沙做了,他成為了一位永遠被人們所銘記的偉人。
親愛的朋友,你呢?
高中讀后感 | 讀一本好書讀后感 | 好書推薦
高中讀后感 | 讀一本好書讀后感 | 好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