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感悟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弘揚科學家精神思政大課觀后感悟篇一
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時期,科技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形成了科學救國、科學報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等鮮明的精神品格,鑄就了“兩彈一星”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載人深潛精神、探月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獨特的精神氣質,融進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成為全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20__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大力弘揚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核心內涵的科學家精神,要求“力爭1年內轉變作風改進學風的各項治理措施得到全面實施,3年內取得作風學風實質性改觀”。今年是作風學風能否取得實質性改觀的關鍵之年,但不應是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終點,應認真總結落實經驗,持之以恒弘揚科學家精神,鑄牢科技創新的精神根基。
應該看到,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制度建設和改革成果更加成熟定型。黨中央出臺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__-2035年)》等相關文件及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都對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作出規定。堅持“四抓”定位,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部門職能,深入推進科研領域“放管服”改革。“破四唯”“立新標”并舉,扎實推進科技評價制度改革。完善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和科學技術獎勵制度,對作出重要科技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建立常態化的學術不端查處、通報機制,筑牢學術道德底線。保障學術自由,保護科技工作者合法權益,營造追求真理、勇攀高峰、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學術氛圍。
應該看到,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政策要求和保障措施得到系統落實。相關部門和機構建立健全工作機制,通過多種方式落實《意見》要求。科技部在系列規劃及政策制定中落實相關要求,組織編輯出版“科學家精神叢書”,加大了學術不端查處通報力度;教育部出臺或修訂相關政策,推進科學家精神進教材、進校園,深化科技評價制度改革,堅決杜絕片面搶挖人才和教師;中科院建設一批弘揚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組建科學家精神宣講團,組織系列報告會,出版《百位著名科學家入黨志愿書》等圖書;中國科協構建科技工作者之家,發出系列倡議,組織系列論壇、報告會及主題展覽,出版《弘揚科學家精神——走近100位科技工作者》等圖書。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更加重視科學家精神宣傳報道;20__年11月,國務院新聞辦就“弘揚科學家精神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舉行科學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20__年9月,中宣部就“科技報國創新為民”舉行科創領域黨員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20__年,“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入港、仰望星空話天宮、大國建造主題展成功舉辦。新聞宣傳力度顯著加強,為加強作風學風和學術生態建設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
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我國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更加需要我們弘揚以愛國和創新為底色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進一步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意見》落實預期將完成階段性任務,但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加強作風學風建設是一項久久為功的事業,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結構性問題。
首先,各部門和機構積極落實《意見》要求,但行政化推進宣傳工作的色彩比較濃厚,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本部門特色資源挖掘不夠,開放共享工作力度需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分工合作機制仍存在提升空間;其次,主流媒體顯著加強科學家精神的傳播,但對于占有較大流量、在普通受眾特別是年輕人當中比較流行的新媒體平臺覆蓋程度還不夠,針對性內容建設和多渠道展示形式仍有待創新;再次,科研誠信與倫理制度建設明顯加強,但實施細則與配套政策相對滯后,與旗幟鮮明地表彰先進典型相比,對典型學術不端事件和存在較大爭議的一些灰色地帶的處理不夠嚴厲、明確和及時;最后,部分機構基層的微生態仍然沒有得到顯著改善,學術民主的氛圍不夠濃郁,傳統評審評價機制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
第一,建立部門和機構統籌協調、分工合作的推進機制,結合部門機構特色,挖掘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資源,將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系統融入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第二,加強主流媒體與新媒體合作,發揮主流媒體內容制作科學性、專業性、權威性與新媒體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等優勢,拓寬傳播渠道,提升傳播質量與效果;第三,統籌抓好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加強作風學風建設工作,明確底線責任及突破底線后的處罰辦法,堅持正面教育引導和負面規范約束并重,加強科學共同體自律與社會倫理、道德及法制他律;第四,加強科學共同體基層創新文化建設,營造學術民主、開放包容的“微生態”。堅持以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評價導向,引導科研人員堅守初心使命,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通過“揭榜掛帥”“賽馬”等新機制,為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更多機會。
弘揚科學家精神思政大課觀后感悟篇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人才不斷攀登科技高峰,國家才能走向發展高峰。要深耕科技人才成長沃土,營造敬才重才尚才愛才的濃厚氛圍,大力培養、引進、用好科技人才,讓科學技術造福人民、引領發展。
精心培育,鍛造愛國奉獻精神。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愛國奉獻精神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中不斷傳承發揚。培育、引進科技人才,最重要的是賦予他們“精神屬性”。要在科技人才中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他們向科技要問題、要方法、要答案的品質,引導他們堅定科技報國、科技為民志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學技術成果用到提升社會發展水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實踐中來。要做到精準識才、精準選才、精準育才,在各行業各領域發掘培養頂尖人才,提升科學素養和攻堅能力,練就“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無私奉獻,切實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搭建舞臺,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現科技創新,需要科技人才的智力支撐,也需要搭建起人才施展本領的舞臺。要建立完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和使用體系,給科技人才描畫一個德才表現的“全景像”,制定一張精準使用的“說明書”,切實把科技人才的創造活力“量”出來,把潛能挖掘出來,貼上“實用”標簽,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當其時。要結合地方科技發展水平,為科技人才隊伍提供科研攻關的技術保障,不斷深化科研院所同地方政府、企業的“產學研創”合作模式,鼓勵科研院所在地方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實踐基地,推動地方建立科技人才“智庫”,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決策咨詢和科技指導。要結合實際建設科研基地和產業園,優化科技人才工作環境,為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政策支持,推動科技人才把“金點子”轉變為實實在在科研成果,實現更多從“0”到“1”、從弱到強的突破,為科技自立自強打下堅實基礎,讓人民享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豐厚成果。
優化服務,涵養尚賢愛才風氣。“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崇尚科技、發展科技要從尊重科技人才開始。以誠相待、以禮相待、以心相待,科技工作者們自然會全心全意為國家為人民殫精竭慮付出。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在這“大變局”中把握機遇更進一步,創新創造是關鍵。要引導廣大科技人才們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精神,把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融入奮斗歷程,讓科技之花綻放在祖國每一片土地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創新創造的磅礴偉力。
弘揚科學家精神思政大課觀后感悟篇三
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化先驅們為我國引進了“賽先生”,從此開始了我國的科學進程。時至今日,科學依然在我國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科教興國成為了我國既定的國策。然而盡管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國不斷取得突破,卻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科研學術浮躁、“偽科學”盛行、公民科學素養低下都成了我國科學進程的絆腳石,因而弘揚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就尤為重要。
弘揚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養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一個國家的發達進步必須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推動力,而科學精神便是指引科學技術走向正軌的指路明燈。只有弘揚科學精神才能在全社會樹立人人懂科學、愛科學的良好氛圍,才能進一步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促進國家方方面面的發展。因此,要貫徹落實溫家寶總理在科協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的指示,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全面提升科學素養。
弘揚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就是要弘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的實質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這也是科學技術與生俱來的秉性,它要求人們在對待任何事情的時候必須從實際出發,摒棄浮躁,以務實的態度探索未知的世界,去揭示事情的本質以獲求真理。而我國目前學術界及科研領域剽竊、抄襲他人研究成果,夸大研究成果以騙取國家經費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素有“象牙塔”稱號的高校校園里,也出現了師生共同炮制泡沫論文、虛假獎項等學術浮躁現象。這些具有欺騙性質的行為反映出科學工作者浮躁、不踏實的工作作風,明顯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無法在學術上進行創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著力弘揚實事求是的精神,腳踏實地地專注于科學與學術研究,創造新的科學成果。
弘揚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養就是要弘揚理性探索的科學精神。由“加碘鹽可抵抗日本地震引發的輻射”這樣一條假新聞引發的全國搶鹽潮以及下崗工人張悟本的“綠豆養生說”引發全民喝綠豆湯這些“鬧劇”,無不顯示出我國國民科學素養之低下。究其原因,是我國國民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理性探索的科學精神。面對社會上的傳聞和所謂“專家”的論斷,公眾不是進行理性的思考而是盲目的跟風,媒體輿論也不進行科學的查證就進行吹捧炒作,造成了虛假消息滿天飛,偽科學和封建迷信思想蔓延的嚴重局面。因此,應當引導全體國民形成一種理性探索的科學精神,面對一切問題都頭腦冷靜地進行分析,運用科學知識去破除偽科學和封建迷信思想,從而提升全民的科學素養。
弘揚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養的目的在于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學科學、愛科學、尊重科學、運用科學的良好氛圍,以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進行科研和學術,以理性探索的精神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唯有此,才能進一步提升我國國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素養,才能朝著建設世界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才能使中華民族在未來的競爭中占領先機。
弘揚科學家精神思政大課觀后感悟篇四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逐夢”征程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勇攀科學高峰,始終心向祖國、志在夢想,縱然前進的道路上充滿泥濘與曲折,他們都無懼無畏,在意志上“鑄鐵造鋼”,在奮進的道路上“步履不停”,為科技事業的進步,為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升和民族發展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科學家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一,具有深厚的精神蘊含和崇高的思想品質,我們要讀懂“科學家精神”背后的“三種密碼”,在新的趕考路上繼承和發揚以奉獻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
讀懂科學家“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精神密碼。
一個人一生的時間是有限的,但精神的力量卻是無窮的,他們奮斗的身影是歷史永遠的記憶,他們堅定的聲音激勵著更多人在奮斗的道路上矢志前進。“我們中國人也能研制出原子彈”,堅定的口號、有力的呼喚震撼人心,匯聚起攻堅克難的激流浩蕩。在艱苦的條件下,錢學森、鄧稼先等科學家們憑借頑強的精神和意志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喝的是咸水、吃的是窩窩頭,卻沒能磨滅他們越挫越勇的意志力。回望中國科學技術史,李四光、錢學森、屠呦呦等科學家勇攀科技高峰,在探索與實踐的道路上不遺余力,為我們立下了鮮明而有力的標桿。作為黨員干部,我們要勇于扎根基層一線,傳承“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吃苦意志,面對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矛盾時敢于迎難而上、挺身而出,在耕耘中豐沃土壤,在播種中收獲希望,在磨礪中強壯枝干,成為能堪大任的干事者。
為攻克技術難關,在技術成果上有突破,他們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團結的步伐”,他們身上所彰顯出的精神名曰“眾志成城”。為了民族的利益、國家的科技實力的強大,科學家們早穿棉襖午穿紗地干,從不抱怨、精誠團結,無論面對再艱難的境遇,他們也沒有人說要放棄,而是朝著目標越干越起勁,更加發奮努力,立足實際、把握規律,在一代代科學家的堅持與努力下終于迎來了碩果累累,中國的科研成果令世界為之矚目。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團結才能夠凝聚起無往不勝的強大力量。黨員干部要以大格局、大胸懷守初心、擔使命,從全局出發、在目標上著力,凝聚起萬眾一心干事業的豪情和智慧,在崗位上求實進取、不懈奮進,面對“急難險重”的任務能夠團結協作、攻克難關,用共同的努力拼搏為事業發展奠基立業,爭取更大的時代榮光。
讀懂科學家“無私奉獻、心懷家國”的精神密碼。
難以忘記,電影中那一幕幕振奮人心的畫面;無法忘懷,歷史書上那一張張堅毅的面孔,他們將愛國的情懷投注在事業中,凝聚成“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強大力量,這種精神意志令我們的心潮久久無法平息。老一輩科學家們在我們心中種下了精神的“火種”,凝聚起奮斗的力量。愛國是深遠而持久的力量,老一輩科學家將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無私地奉獻給了偉大的事業,“兩彈元勛”鄧稼先,面對彼時蘇聯的技術封鎖,從零開始、不懈求索,在不懈努力下突破了“技術難關”,這種精神與意志深深地撼動著我們。科學家的奉獻精神打動人心、更催人奮進。作為黨員干部,我們是為國家發展建設而開拓進取的“先鋒”,是為民服務的“孺子牛”,要把民生事業扛在肩上,把人民幸福作為奮斗目標,學習科學家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奉獻青春、英勇奮斗的“無我境界”,將“小我”融入建設事業和為民服務之中去。
心中有豪情萬丈,腦中有思潮紛涌。我們要以科學家們為精神標桿,凝聚“心”力量、轉為“行”動能,感悟科學家身上的“精神密碼”,將這種催人奮進的力量化作事業上的精神激勵和奮斗動力,朝著奮斗目標不懈前行,在新征程上創造出更大的輝煌與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