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史記個人讀后感篇一
近年來,我一直在宣傳一種觀點,中國搞市場經濟在技術上對資本主義的經驗有借鑒,但作為制度道路的選擇不能簡單理解為是學西方的,更不能認為是西化。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是從古代傳統商品貨幣關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古代傳統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思想并不首先產生于西方,卻是在東方古國——中國。這兩天我又一次認真研讀《史記·貨殖列傳》,對上述觀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兩千多年前,西漢思想家、史學家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明確批判了“重農耕輕商賈”、“重本抑末”的落后經濟思想,主張“農工商虞”并重,提倡發展商品生產,鼓勵商品交換。單“貨殖”(而不是“物殖”)二字就再清楚不過地體現了他的這個思想。史太公說:我們國家資源雄厚,物產豐盛,這是人們的生活源泉。“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他說:人們利用市場規律低進高出,以求盈利謀生,各自努力經營本業,發展社會經濟。他還引用《周書》的話,說明為繁榮經濟就要鼓勵分業經營。說:“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吃的、穿的、用的——老璽注)絕,虞不出則財匱少。”他總結介紹了越王勾踐用范蠡等人的計策,憑借物價、稅收等經濟杠桿調節社會經濟,取得了極大成功的經驗。史太公還精辟論述了經濟與政治、與道德、與民風的關系。說:“倉廩實而佑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說明“禮生于有而廢于無”。
他還說,富人也好,窮人也好,他們營商出于私利,但就是因為有了這個過程,使社會經濟發展了,這應當看作是貢獻。不是常說“發展是硬道理嘛!”所以,他主張政府對商品經濟的態度應當是:“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就是說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其次是因勢利導。再其次是加以教育。再其次是用法律和規章制度使其規范化。最壞的做法是與民爭利。
此外,《貨殖列傳》通過總結經濟事業發達地區和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在發展經濟方面的業績與經驗,論述了大量關于商品經濟和市場運行法則的理論與實踐。其中包括諸如開發利用資源,提倡產業分工,以及商品經營、商業營銷方式與策略等有極高理論價值的思想和寶貴的實踐經驗。
還需要說明一點,這些思想比西方世界最早期的經濟啟蒙思想家們的理論還要早一千多年。二戰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借助市場經濟體制獲得迅速發展,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是,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局限性,又使他們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可克服的前進障礙與困難。新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從三十多年前起實行改革開放,摒棄了計劃經濟模式,走上市場經濟軌道,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盡管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制度體系還不很完善,但已經成功地運用市場經濟機制使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成功的典范。現在,資本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在實行市場經濟制度體系建設上,都面臨著許多同樣的矛盾和問題,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我們一定要認清形勢,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建設,尤其是新的市場經濟制度、法規和市場運行秩序的建設。為人類和平發展事業做出中國人應有的貢獻。
史記個人讀后感篇二
書是人們擴大知識面的一種東西。在我的一生中,我最愛讀的一本書是《史記》。《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本紀專體通史。全書共130篇,包括12本紀,8書,10表,30世家,70列傳五個部分,一共52萬字,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年間長達3000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全面而深刻地反應了我國古代的社會面貌。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字子長,20歲時出外遠游,游遍名山大川,考察古跡,采集傳說,為后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備,并終于征和二年(前91年)完成了全書的編寫工作。
在《史記》的所有故事中,我最喜歡讀《高祖本紀》。下面是《高祖本紀》的一個故事:
高祖到東恒去,途中路過柏人縣,趙相貫高等人暗設埋伏,想要殺害高祖,高祖本來也想在柏人留宿,可是轉念一想,“柏人”字音與“迫人”相同,就沒有住在那里。代王劉仲棄國逃亡,到洛陽投案自首,高祖廢掉他的王位,改封為合陽侯。
《史記》是司馬遷用生命完成的,值得我們讀一讀。
史記個人讀后感篇三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史記》。這里記載了皇帝到漢武帝這三千余年間多的歷史。我想看看我們國家的歷史是怎樣的,于是就翻開了這本書。
帝王篇里《堯舜禪讓》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故事,我給你講講吧!五帝中的帝嚳有兩個兒子,摯和放勛。帝嚳死后,吧皇位傳給了摯,摯在主政期間沒有什么所為。摯死后,放勛繼承了皇位,這就是堯帝。堯帝雖然出身富貴,但是他不像別的富家子弟那樣有很多毛病,他把國家理治的很好。堯帝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沒有傳給兒子丹朱,而是傳給了舜。
堯不是不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丹朱實在不成材。堯帝為了陶冶他的性情,發明了一種智力游戲——圍棋,傳授給他,希望他能修身養性。但丹朱還是原來的丹朱,沒有變,圍棋卻流傳了下來。話說回來,這個舜到底是什么人呢?舜的年少經歷既復雜又悲慘。但他一直為人好,非常孝順。大臣們推薦堯的兒子丹朱為皇上,堯帝說:“丹朱雖是我的兒子,但是他性格惡劣,我不會給他機會的。
其他的,不管什么樣的人,只要是有品的才能,都可以推薦!”大臣們推薦舜,但是堯帝還有點猶豫,就親自驗證了一下。經過重重考驗,舜的做法讓堯贊不絕口。封為部落首領,就是舜帝。舜從此代替堯帝。舜大膽的任用賢才治理國家,整個民族變的興旺發達,后來,舜仿效堯帝,沒有把皇位給自己的兒子商鈞,讓給了具有美德的禹。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了皇位,建立了夏朝,禪讓制度從此消亡了。
《史記》中還有許多著名的故事,大家一定要去看看,多了解一下中國的歷史!
史記個人讀后感篇四
人皆知,《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貫穿古今,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逾五十萬字,寫滿了百味人生。
堅忍不拔,舍小家為大家,是司馬遷的言傳身教。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時間跨越三千多年,耗費了司馬遷一生的心血精力,執著的意志,在向往中堅持,身處獄中也不忘使命,以血淚譜出史家絕唱無韻離騷。
扁鵲治病,家喻戶曉,然而良醫醫人醫病難以醫愚。名醫扁鵲連續四次拜見蔡恒公,勸他早點請醫生治病,但因為蔡恒公不聽他的勸告,認為他是在騙人,最終蔡恒公病死了.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史記?扁鵲列傳》中說,有如下六種患病的情況不能醫治:
一,傲慢不講道理
二,看重錢財而不重視身體健康
三,衣食不能調解適度
四,陰陽錯亂,五臟功能不健全。
五,身體羸弱不能服藥者
六,迷信巫術而不相信醫術者
以上六種情形,具備一種就很難治療了。有病要趕快醫治,如果掉以輕心,違疾忌醫,小病就會拖成大病,再治就來不及了.扁鵲何過?唯有醫高!所謂的“大醫治未病,中醫治將病,下醫治已病。”
田忌賽馬,巧用計謀,合理利用資源。齊國將軍田忌按照孫臏的方法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注,用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比了三場比賽,田忌一場敗而兩場勝.于是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他請教兵法后,就請他當作軍師.從田忌賽馬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馬是不會比變的,但出賽的順序是可以調換的。方法順序變了比賽的結果也就發生了變化。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和做事一樣,在看似不變中,包含著“可變”條件,設法改變條件,就會改變條件,就會改變做事和結果,從而提高學習成績和做事效率。
勾踐臥薪嘗膽,吃得苦中苦,“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清代的顏邁送給蒲松齡的一副對聯,借項羽勾踐頌揚蒲松齡堅忍不拔的意志。俯首稱臣豈心甘,臥薪嘗膽二十年.亡吳興越終圓夢,名列春秋霸主間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銀縷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據說越王在勵精圖治臥薪嘗膽的時候,求賢若渴,特意建了一座“招賢樓”。努力付出終會有收獲。
數不勝數,不勝枚舉。史書中的人物個個活靈活現,形象鮮明,我們要善于從史書中總結經驗,為現實服務。品讀《史記》,為之當下。
史記個人讀后感篇五
漫步司馬遷《史記》的歷史長廊,我不禁駐足《項羽本紀》,留戀項羽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邁,欣賞他“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執著。司馬遷為我們展現了如此具有濃郁悲劇色彩的英雄人物——項羽。這樣就使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多姿、具有王者風范、灑脫而有血有肉的硬漢形象。
項羽從一個“不學”小兒,到一個普通的軍人、成為反秦盟軍中高級將領乃至領導者,他意氣風發,勇不可拒;他蠻橫崇武,任性自我,他一步一步滑向自己和別人編織的圈套,走向死亡。
悲劇的發生,似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造成項羽的悲劇的原因很多,單從自身來講,他的性格造就了他一生坎坷乃至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
勇武,“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遂拔劍斬守頭”,“籍所殺者數十百人”,一出場就先聲奪人,好一個下馬威!巨鹿之戰中項羽勇猛無敵,使旁觀諸侯的“莫敢縱兵”、“無不從惴恐”。一生中最激昂最快哉的東城快戰,項羽沖鋒陷陣、所向無敵,叫人瞠目結舌。
與勇武緊密相連的是粗豪。這在他年輕時的學習中就反映出來:他學文習字、學劍學兵法,均有始無終、淺嘗輒止、每每半途而廢,這也成為他后來事業失敗的主觀因素;在日常言語中也有充分表現:觀看始皇出巡,他說:“彼可取而代也。”心里怎樣想,嘴里怎樣說,全無顧忌。這與劉邦形成鮮明對比。而劉邦見始皇出巡時的威風,慨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婉轉含蓄,含而不露。
有勇無謀的項羽在戰場上叱咤風云,所向披靡,可在政治斗爭中卻一籌莫展。鴻門宴里,項羽恨不能第二天便“擊破沛公軍”,氣概不可一世,但當項伯說以“不義”,劉邦又親自來謙恭道歉,他便已把怒氣拋在一邊,不假思索地說出曹無傷,使之成為他粗豪性格的犧牲品。范增數次舉起玉催他下決心,項羽均默然不應。而當樊噲既有奉承又有不平的一席話說完后,他又“未有以應”,甚至當劉邦脫身而去,他仍未意識到這場斗爭的嚴重性,并接受了張良所獻玉璧。從大怒到受璧,判若兩人。由于他勇而無謀,粗放直率,居功自傲,喜歡奉承,未“不義”的虛名束縛了手腳,因此優柔寡斷,中了劉邦、張良緩兵之計,失去了消滅對手的良機。
項羽既是戰場上奔突馳騁、所向無敵的勇士,又是政治斗爭中的失敗者,可愛而又可悲,英雄而又充滿悲劇性。
只有用“哀其不幸,悲其驍勇”來總結英雄相遇的一生,假如能少些粗獷與固執,多些像韓信一樣的智慧和劉邦之流的圓滑,也許會有一個更加完美的歷史英雄——項羽,但是,悲劇終將是把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悲劇便只是悲劇。
史記個人讀后感篇六
這個暑假我讀了司馬遷的《史記:荊軻傳》,司馬遷筆下有很多失敗的英雄,項羽和荊軻是我兩個印象最深的。
荊軻是衛國人,他是一個有著遠大理想的人,這個人有一個愛好就是“讀書擊劍”和結交賢者。在荊軻的母國衛國被秦國兼并形勢下,荊軻“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衛元君對荊軻的才學不以為然,后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兩人共同謀劃如何對付秦國。面對太子丹“刺秦”的計劃,荊軻先是沉默繼而是推辭,在太子丹的懇請之下最后才應允。
荊軻向太子丹要求。荊軻先是猶豫,然后是推辭,在太子丹的懇請之下最后才應允。
荊軻提出刺殺秦王,首先要接近秦王才行,荊軻提出要接近秦王需要向秦王表示燕國要歸順秦國,就需要燕國的地圖。然后還要樊於期的人頭。只要有這兩個信物就可以得到秦王的信任,然后接近秦王。
樊於期因為在和李牧的戰爭中失敗,得罪了王而逃到燕國避難,太子丹不忍心傷害他。于是荊軻與樊於期見面,表達了他的意思后,樊於期自殺,主動獻出了自己的頭顱。
接著太子丹又未荊軻選定了一名勇士,名叫秦舞陽,跟著荊軻一起面見秦王。
秦王知道消息后非常高興,荊軻和秦舞陽一起進入秦宮時,秦舞陽看見秦國士兵嚇得不敢抬頭。荊軻見到秦王后,拿出樊於期的人頭,取得了秦王的信任,然后荊軻又拿出地圖,秦王正開心的看著,突然荊軻拿出匕首刺向秦王。秦王大驚,然后迅速閃開了,荊軻就拿著匕首在后面追,直到后來有人告訴秦王,拔出寶劍,結果,荊軻就被殺了。荊軻死后秦王又猶豫了很久。跟隨荊軻而來的秦舞陽也迅速被殺。
讀完這個故事,我感受到了荊軻的英雄氣概,荊軻為了太子丹的知遇之恩,義無反顧走上了殺秦王的路,雖然荊軻沒有成功,但是他的故事卻廣為傳播。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為荊軻的勇敢感到敬佩。相比之下,在生活中我做事情有時候就沒有那么勇敢,很多時候常常因為害怕而放棄。荊軻的經歷是時代的悲劇,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還是值得回味,反思。我們應該好好工作認真學習,國家強大以后,才不會受到威脅。
史記個人讀后感篇七
看完了王立群先生的新作《王立群讀史記之項羽》,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項羽的影子投射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為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但是他身上具有的素質斷定了項羽這一生成就不了統一中國的帝業,辛苦打下的天下只能拱手讓給劉邦。姑且不論項羽霸業未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但是讀完此書后,覺得項羽乃至楚漢爭霸對現代企業管理有如下啟示:
“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古語在項羽和劉邦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前者是失敗的淋漓盡致,后者是成功的淋漓盡致。君不見,劉邦身邊人才濟濟,文有張良、陳平、蕭何等,武有韓信、樊噲、彭越等,也正是這些文臣武將充分彌補了劉邦個人能力的不足,形成了很好的互補型團隊,最終成就了帝業。而反觀項羽,絕對是當時的單打冠軍,名副其實的霸王,但身邊真正派得上用場的得力助手又有幾人。我們能記住的好像只有“亞父”范增和“堂叔”項伯,前者說實話也不是什么高水平的謀士,后者更是“吃里扒外”,不下三次救助了深陷危機的“親家”劉邦。
項羽是霸業的創造者,同樣也是霸業的摧毀者。由于自身能力超強,所以在項羽的眼中和心中幾乎看不見能人,幾乎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項羽的“不容逆耳”、“剛愎自用”、“心胸狹隘”、“所封不當”早就婦孺皆知。這里只想特別指出他性格上的一個致命弱點:易發怒。縱觀《史記》,有關項羽的記載用得最多的兩個詞就是“怒”和“大怒”。整個《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一生中只有一次笑,那就是烏江自刎前的仰天大笑。實際上,項羽身上的弱點同樣在很多企業的創業者和最高管理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體現。無論如何,即使昨日如何偉大,如何成功,都應當戒驕戒躁,永遠不要成為企業繼續創造輝煌的絆腳石。
對照項羽和劉邦,項羽是一個缺乏戰略大局觀的人,而劉邦在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則步步為營,很好地實現了起初的戰略布局。滎陽會戰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這場耗時28個月的楚漢爭霸中最長的一場戰役中,項羽的疲于奔命就是“只重戰術、沒有戰略”和“注重一城一池,沒有大局觀念”的鮮明體現,雖然滎陽大戰從表面上看是以項羽的勝利而告終,但是真正的勝利者卻是劉邦,除了雙方“中分鴻溝、楚河漢界”,韓信還控制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廣大區域,形成從北面、東面包圍項羽的態勢,為最終的十面埋伏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石。
論個人天賦,項羽應當強于劉邦。但為什么二流的劉邦最終戰勝了一流的項羽,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劉邦的“三善”:善聽、善用、善賞罰。翻譯成現代漢語,劉邦是一個從諫如流、善于傾聽;能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崗位;獎賞分明的優秀領導人。而反觀項羽,這三個要素沒有一項能得“及格分”。因此,最終的勝負可想而知了。這點同樣適用于現代企業和企業家,重視競爭者研究,無論是系統的“對標”、“競爭者分析”還是“競爭者情報收集”永遠都應當是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因為,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史記個人讀后感篇八
自年初陸陸續續的讀《史記》,先是聽了呂世浩老師的《秦始皇》《史記》課程,有了一點點基礎和興趣,然后從最喜歡、也相對易讀的列傳開始讀,第三步是從頭開始讀。
為什么最終回到了重頭開始讀的路上來?因為在閱讀過程中發現,想要搞清楚列傳里那些人物的行為動機、心理,得明白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狀況,只得從頭開始了解,文化是如何傳承、演變的。
在跳過目前無法挑戰的表后,來到了《禮書》。作為現代人,我對于“禮”是有些嗤之以鼻的,認為是“封建時代的流毒”。本著隨便讀讀的心態瀏覽。讀到太史公認為禮從何而起時,便肅然起敬。
禮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先王惡其亂,故制禮儀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窮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也。讀后感·稻粱五味,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茝(chai),所以養鼻也;鐘鼓管弦,所以養耳也;刻鏤文章,所以養目也;疏房床笫幾席,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
譯文:禮制因人而產生。人們生來就有欲望,有欲望卻得不到滿足就不可能沒有怨恨,怨恨毫無限度時就會引發爭斗,有爭斗就產生禍亂。古代圣王討厭這種換亂的局面,所以制定禮儀道義來滋養人的欲望,滿足人的需求,使欲望不會因為物質不足而受到限制,物質也不會因為欲望的增長而顯得匱乏,兩者相互協調而能長久,這就是禮制產生的原因。因此禮儀就是一種調養之法。稻米、高粱、五味食品,是用來調養口舌之欲的;香料、鮮花、芳草,是用來調養嗅覺之欲的;鐘鼓、管弦演奏的音樂,是用來調養聽覺之欲的;精雕細刻的花紋,是用來調養視覺之欲的;寬敞的房間和床榻、幾案、坐席,是用來調養身體之欲的;所以禮儀就是一種調養之法。
這和我之前對“禮”的模糊印象是多么不同啊!將“禮節”直接混淆為“禮”,以點代面,認為“繁瑣、形式化的禮儀”就是古人倡導的“禮”,果真是因為讀書少的緣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