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案一等獎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實錄篇一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這首詩描寫了了清晨寺后禪院的清幽脫俗的美好景致,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語文教案-詩詞五首《題破山寺后禪院》等。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一首比較深刻的政治抒情詩,詩人把朝廷的腐,敗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結合到一起來寫,表白了自己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氣。
《別云間》是詩人在故鄉被清兵追捕時所作的一首悲壯慷慨的絕命詩。全詩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對破國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決心,表現了詩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熾熱的愛國熱忱。
《水調歌頭》這首詞通過中秋醉酒賞月,以奇特的想象抒發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悶和對弟弟子由的懷念之情,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陰》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過對閨中環境和重陽佳節把酒賞菊的孤獨寂寞之感的描寫,表達了對丈夫無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題破山寺后禪院》以由外入內的游寺的路線貫穿全詩。首聯從“入古寺”“見高林”寫起,點明游寺的時間,烘托幽深的氣氛,頷聯寫踏竹徑,到進禪房,抓住山寺獨特的景物,描繪了山寺幽深寂靜的景色;頸聯點明全詩主旨,種種景物的描寫,都是圍繞“潭影空人心”層層鋪墊;尾聯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烘托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個幽靜、高遠的境界。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全詩敘事、寫景、抒情融合為一。首聯:直言獲罪被貶原因。“朝奏”與“夕貶”相呼應,表明意外獲罪之迷。“路八千”由貶謫之遠,說明獲罪之重。頷聯:表明自己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顧惜衰朽殘年的勇氣,言詞之中充滿著對因忠而得禍的怨憤之情。頸聯: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國事,情悲且壯,進一步抒發非罪遠謫的不平。尾聯:對遠道而來的侄孫韓湘交代后事,情調凄楚、心緒沉痛,蘊含著詩人難以言喻的憤激情懷。
《別云間》全詩緣事抒情。敘事上,由遠及近,漸次推進;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層加深。首聯:寫自己抗清的經歷和現在的遭遇。頷聯:作者將個人的遭遇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表達了對清軍入侵中原的強烈義憤和對國家前途的深切憂慮。頸聯:表明詩人就義之前的思鄉之情。尾聯:表達詩人堅定的抗清斗志和對抗清事業的必勝信念。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按問“天”一一問“月”一一問“人生”的思路,層層遞進。
詞前小序,敘述作詞的原因,領起全篇。上片:寫詞人歡飲時的想像,刻畫了一個空靈澄澈的境界,表達了詞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寫“無眠”時對人生哲理的探求,表達了作者的豁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詩詞五首《題破山寺后禪院》等》。
《醉花陰》這首詞上片開頭寫節日的無聊與閑愁,一個“愁”字奠定全詞基調。后二句寫佳節重陽的夜晚。一句“涼初透”,給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寫獨自對酒賞菊以及內心的愁緒。開頭二句似乎寫得閑雅灑脫,良辰美景自得其樂,但因酒前花下少了一個人,于是有了下面的凄涼意境。“莫道”是突兀而來,三個句子三個層次,不消魂承上逆轉,引出下句“西風”,使重陽佳節帶上蕭索的凄涼;最后推出“人比黃花瘦”的警句來,是重陽“愁”的歸結。“瘦”是全詞詞眼,主題所在。全詞以“愁”字起,以“瘦”字止,寄相思之情,抒離別之苦。
《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來到這座古老的寺廟,初升的太陽映照著高聳的樹林。竹叢中彎曲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禪房周圍的花草更加顯得蔥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鳥自由地歡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讓人心地空靈。萬物的聲響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爾傳來鐘磐的余音。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諫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剛呈送到皇宮,傍晚就傳來獲罪的消息而被貶潮州。既然決心為圣明的君主興利除弊,又怎么能夠顧惜自己的衰朽殘年。巍巍秦嶺云海茫茫,身家何處是歸宿?皚皚白雪擁堵藍關,馬兒都裹步不前。賢任孫從遠方來,念你孝心一片,就勞你到那瘴癘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別云間》
抗清斗爭已經整整三年了,今日不幸落入敵人的手中。想起河山淪陷,雙眼熱淚不斷,天地遼闊,可何處能訴說心中的悲憤!毀家紓難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只放心不下鐵蹄下的父老鄉親。待到魂魄歸來故土的那一天,重舉抗清的大旗與敵人決一死戰。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何時出現的呢?端起酒杯仰問上蒼。(又)不知天上的宮殿樓臺,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駕風前去,又怕瓊樓玉宇的極高處,(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況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賞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間(痛快)呢!月亮轉過朱閣,低照著美麗的窗戶,照著不眠的詩人。不應有什么怨恨,(但它)為什么總是趕在(我)離別親人的時候露著圓臉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歡離合,月亮總有陰晴圓缺,此事自古難以圓滿。只求親人平安,千萬里之外共賞此美月吧。
《醉花陰》
漫長的白天難以挨過,銅香爐里的香料逐漸燃盡。重陽佳節又到了,碧紗櫥中夜半時,玉枕冰涼透骨。傍晚在東籬下飲酒賞菊,淡淡的菊香沁人心脾。仍無法排解心中的愁苦,西風吹卷竹簾,賞花人比菊花還顯得單薄清瘦。
《題破山寺后禪院》
這首五律是詩人仕途失意后,游歷虞山破山寺時寫的一首山水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這兩句用語精當,意境幽邃,成為歷代讀者贊賞的名句。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悅”,用如動詞,使……歡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馨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動顯靜,以鐘馨音響輕輕回蕩,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
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繪出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語言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案一等獎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實錄篇二
1、作者簡介
常建(708-765?),唐代詩人,詩以寫山水田園為主,選語精妙,境界超遠。其詩意境清迥,語言洗煉自然,藝術上有獨特造詣。現存詩57首,題材較窄,絕大部分是描寫田園風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題破山寺后禪院》、《吊王將軍墓》,尤其前首“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聯,廣為古今傳誦。他還有一些優秀的邊塞詩。
2、解題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題破山寺后禪院》是唐朝詩人常建的一首題壁詩。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3、結合書下注釋翻譯《題破山寺后禪院》
1、這首山水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
2、古人評詩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那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3、末聯表面上是進一步寫禪院的幽靜,實際上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4、“萬籟此俱寂”與“但余鐘磬音”是否矛盾,為什么?
《題破山寺后禪院》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你讀后有怎樣的感受?試著將其改寫成一段寫景散文。
1、詩中以靜寫動,給人余音繞梁之感的詩句是:
2、詩中充滿哲理的詩句是:
3、詩中通過描寫景物反襯詩人精神寧靜愉悅的詩句:
4、詩中能夠表現作者有擺脫塵世煩惱,向往無憂無慮自由生活的詩句是: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案一等獎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實錄篇三
1.熟讀和背誦這首詩。
2.理解景物描寫與情感表達的關系。
3.正確理解詩人希望脫離塵世、追求清凈隱逸的思想感情。
籟lài 磬qìng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此詩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感受,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景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本詩題詠佛寺禪院,卻抒發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欣賞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悔的情懷。
開頭兩句,寫詩人清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顯露對佛宇的禮贊之情。
三四句,寫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現后院花叢樹林深處的唱經禪房。這樣幽靜美好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景,而在與能夠喚起身經其景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
五六句,寫他舉目眺望寺后的青山綠水。只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雜念頓時滌除。此時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佛門怡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山光”兩句,造語警拔,寓意深長,旨在發人深思。詩人著力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
七八句,寫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間所有其它聲音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
這是律詩,但筆調似古體,格律變通:首聯流水對,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
這首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首詩表現了常建詩歌的特點: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景,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1.詩中哪些句子描寫破山寺后禪院的幽深景象?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2,詩中哪些句子描寫山和水?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3.“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兩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點?
突出古寺肅靜、幽深、脫俗、純凈的特點。
4.“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
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佛地的喜愛之情和希望脫離塵世、追求清凈隱逸的思想。
5.《題破山寺后禪院》具有盛唐山水詩的什么情調?
悠閑適意的情調。
6.找出《題破山寺后禪院》的韻腳。
林、深、心、音。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預習《無題》。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案一等獎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實錄篇四
齊背《無題》,檢查背誦情況。
常建,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開元十五年進士。天寶中,官盱眙尉。后隱居。常建一生沉淪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場通聲氣,交游中無達官貴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齡外也無知名之士。他是唐代田園詩人。其作品往往通過對田園景色的描繪,表現對大自然秀麗風光的熱愛和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歌頌隱逸生活,抒發閑情逸致,有時流露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藝術風格上樸素真切,清新自然,詩情畫意,渾然一體。《題破山寺后禪院》是常建的代表作。
1、聽范讀。仿讀。
2、學生自由讀。
3、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要求:注意把握朗讀時的節奏、韻律、聲調和重音。在讀時用心揣摩詩的內容和情感。
1、結合注釋,試譯詩歌。
2、交流難點,理順詩意。
參考:
早晨,當我漫步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叢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侶們唱經禮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樹林中。山光的明凈使鳥兒歡悅,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萬物靜寂,只有鐘磬的聲音在空中回蕩。
1、《題破山寺后禪院》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徑、禪房、花木、山光、潭影。
2、這些景物有何特點?
明確:幽雅、寧靜、安閑,即使有鳥兒的歡鳴、鐘磬的聲響,也只是以動襯靜,更增添了一份肅穆與淡然之氣。
3、這些景物給讀者以怎樣的感受?
明確:心中雜念、浮躁消失殆盡,不禁沉醉于這樣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4、《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是歷來為人所稱誦的佳句,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明確:寫出通向后禪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又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向往和執著追求。
5、“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兩句中的“悅”、“空”該如何理解?
明確:“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兩句中的“悅”與“空”都是使動用法,應理解為“使……歡悅”“使……消除”。
6、尾聯“萬籟此俱寂,惟余鐘磬音”,貌似有矛盾,因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聲響都消寂無聲了,又何來的鐘磬之音呢?
明確:鐘磬之音反襯得寂靜的禪院更為空寂,它使得這肅穆的世界更為莊嚴。
詩人欣賞這禪院與世隔絕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禮贊了佛門超凡脫俗的神秘境界。
從詩中衍生了兩個成語:
① 萬籟俱寂:籟:孔穴中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萬籟: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音。寂:靜。形容周圍環境非常寂靜,一點兒聲響都沒有。俱:都;全。
② 曲徑通幽;曲:彎曲;徑:小路;幽:指深遠僻靜之處。彎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靜的地方。
1、背誦并默寫詩歌。
2、復習學過的前三首詩。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案一等獎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實錄篇五
1、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背誦此詩。
理解詩的意境。
此詩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徑”,竹林叢中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這兩句用語精當,意境幽邃,成為歷史讀者贊賞的名句。“竹徑通幽處”,我們可發揮想象和聯想,去描述詩意的書作“曲徑通幽處”。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是詩人表達了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水。以上四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靜,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祥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俱”,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和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小結: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的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背誦這首詩。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案一等獎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實錄篇六
1、知識: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能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德育: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一)查上首詩的默寫。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見注釋206頁⑥)
(三)齊讀本詩二遍。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徑”,竹林叢中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這兩句用語精當,意境幽邃,成為歷史讀者贊賞的名句。“竹徑通幽處”,有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和聯想,去描述詩意的書作“曲徑通幽處”。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是詩人表達了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水。
以上四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靜,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祥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俱”,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和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小結: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的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誦這首詩。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案一等獎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實錄篇七
1、理解詩句含義,領悟詩的意境。
2、理解詩歌的內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誦讀法
一課時
唐朝是詩的盛世,一個一個詩人因詩而名垂青史,讓后人銘記。常建就是這樣一位,盡管后人無從考證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詩文一直為后人所傳誦。
出示目標,解讀目標。
1、結合注釋了解作者及背景 :
常建,唐代詩人。
2、鑒賞詩歌
①、既寫出自然之景,又寫出心靈之境的詩句: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寫景的過程又是悟性的過程的`詩句: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③.寫出了禪院幽靜的環境,以及這幽景給人生的啟示的句子:'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④.末聯表面上是進一步寫禪院的幽靜,實際上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末聯表面上是進一步寫禪院的幽靜,實際上是以聲靜來襯寫自己的心靜,抒發自己萬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那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詩眼”分別是“悅”“空”。“悅”是說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鳥的性情歡悅。“空”是說潭水清澈,臨潭顧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悅”“空”兩字表現了環境的幽靜,寫出了人的心情與山光水色相應。
1.背誦課文。
2.理解內容。
拓展:吳均《與朱元思書》陶冶心靈意境相同的詩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