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暑假周記400字篇一
我忍著疼痛,一步一步向家走去,腳似乎裝了鉛,只能一步一步地挪動。過了一個轉彎處,爸爸的黑色轎車隨即駛入眼簾。風刮了起來,卷著一陣陣的桂花香,太陽灑出了更加猛烈的光,云正在四處飄蕩。我加快了步伐,想得到一些來自爸爸的安慰。
汽車緩緩向我駛來,我揮了揮手向引起爸爸的注意。車在我身邊停了下來,我伸了伸那只帶傷的胳膊,想得到一些安慰。爸爸把窗子搖了下來,一陣空調的'涼氣撲面而來,爸爸看了看,說:“沒什么。”他的話讓我大吃一驚,嘴中都快可以放下一個紅富士了,眼眶濕潤了,感覺爸爸像一個無情的人。爸爸把窗搖上,駕駛著他那輛黑車,走了……
我呆住了,腦子里一片空白,目視前方。腳移動了幾步。我感覺到風停住了,太陽躲到了云的后面,小鳥落在了樹枝上,樹不再跳舞,一切似乎除了我和爸爸以外都停止了一樣,耳邊只有馬達的轟鳴聲,鼻子里只有汽車的尾氣。
我走到樓邊,轉過頭去,我真的不敢相信我的眼睛,爸爸那張憂愁的臉望著我,眉毛緊鎖,眼睛中帶著焦慮,嘴巴掛著。在這張臉中我看到了它的慈悲與安慰,牽掛都寫在了臉上。我再也不覺得爸爸是一個無情的人。我轉過身,飛快地跑回了家。
落日的余暉染紅窗欞,我注視著那個拐彎處,爸爸那張憂愁的臉在我眼前若隱若現,不久,我的眼眶濕潤了,那張臉自我的淚光中顯得格外清楚,我再也忍不住了,熱淚奪眶而出…
暑假周記400字篇二
兩周的時間,46人同行相伴,走過了甘肅、青海、內蒙古三省,跨越了青藏高寒區、東南季風區和西北干旱區,行程超過3000多公里。期間通過學術報告系統的了解了知識,又通過野外實地考察領略了這個區域豐富多彩的地貌類型,體驗了蒙古族、藏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還有各種形式的聯誼活動增進了友誼。如今,聯合實習圓滿結束,整理完筆記和30頁總結報告的我,腦海中浮現的是收獲、是歡樂、是專業、是碰撞和滿懷的感謝。
為了準備這次實習的選拔考試我重溫了自然地理學的相關知識,而接下來的十四天里,實地的考察、測量無不是對書本知識的驗證,同時,大自然又是復雜多樣的,課本的單一知識在自然中衍生出許多變化和形態。實習中,老師耐心講解了地貌學、土壤學、植物學、水文學、氣象學等綜合地理知識,帶領我們考察了黃河階地、紅水河堆積階地的物質組成、結構特征,測量秦王川盆地古沙丘斜層理傾向,繪制古風向玫瑰圖;挖掘、觀察、測量灰鈣土、山地森林灰褐土、高山灌叢草甸土剖面;考察古冰川遺跡,了解冰斗、刃脊和角峰等特殊冰川地貌的形態特征;翻閱祁連山、穿過河西走廊考察沿途一路的地質地貌、植被類型的垂直變化規律;通過觀察豬野澤湖泊沉積剖面,理解干旱區鹽湖沉積的“牛眼模式”;對比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本康丹霞和張掖彩色裂地的異同;考察青海湖東北岸的古湖堤、近代湖堤;參觀引大入秦工程、紅崖山水庫、海西鎮原子城、武威雷臺、文廟、天堂寺;品嘗白牦牛酸奶、烤全羊、青稞酒、武威“三套車”……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李吉均先生在冰川擦痕石上“讀萬卷書窮通世理,行萬里路明德親民”題詞的意義,體會到資環人求真求實,腳踏實地,勤于思考,刻苦鉆研的精神傳承。
在西北,既看到了茂密植被,也看到了寸草不生。在生態脆弱、氣候變化敏感的西部,生態環境問題是人類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土地退化、荒漠化嚴重、生物群落退化、氣候異常、水文狀況的惡化、污染環境、毀壞生活設施和建設工程以及由此導致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都向我們敲響了警鐘。甘肅民勤綠洲的萎縮,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楊林和紅柳林的消亡,甘肅阿拉善地區草場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大自然是需要敬畏的,學習地理不是為了征服地球,而是為了更好的了解規律,保護她。
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地理、歷史各類知識“大雜燴”,讓行程中的我們一路都保持著好奇,而香港和內地的文化碰撞產生的奇妙火花讓原本奔波疲累的路途充滿了歡聲笑語。大ray(香港同學)的咩咩之歌、蒙古女人日娜的爽快柔情、河北江西東北南京山東新疆河南廣東的方言碰撞、段子庫樂樂哥的引經據典、老師講解時中英文混合、alice的20歲生日會……十四天很長,腳步丈量的路途、無涯學海的一隅,每天都有新發現;十四天又很短,朝夕相伴的友誼、博聞耐心的師長,怎么舍得說再見?我們彼此約定:都要走很遠的路,去到很多的地方,學習更多的知識,領略更美的壯闊。
最后,感謝風趣博學的王乃昂老師,感謝朝夕相伴,良師益友般的李卓倫老師、王君傑老師,蔡啟恒老師、徐勇老師以及毋兆鵬老師,感謝辛苦風趣、深藏不露的鮑師傅,感謝忙前忙后、關心成員的李若蘭學姐,感謝這次機會讓我們46人聚在一起,在20xx年的夏天留下難忘的回憶:
走三省,跨千里,十余天遍覽河山;
爬雪山,過草地,腳步丈量四千米;
挖剖面,看層理,入地探查億萬年;
看丹霞,察劣地,真假不同形相似;
河階地,湖岸堤,側向傾角湖進退;
上天堂,下九州,自然人文兩不誤;
越祁連,穿大漠,絲路重地訪古今;
兩岸之誼,朝夕相處,攜手同行兩大高原。
時光飛逝,往日成歌,感謝一路有你相伴!
暑假周記400字篇三
這周的第二天,我的小叔叔帶我一起去釣魚。因為我在以往從來沒有釣過魚,所以這對我來說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們先在漁具店里買好了魚竿和魚鉤之類的用具,然后再去池塘邊挖了好多條蚯蚓用作魚餌,因為叔叔說這是最好的魚餌了。當一切都準備就緒以后,我們就開始出發了,最終的目的地是郊外的一條小河。這條河的水看起來很清澈,甚至都能看見有許多的小魚在河里游動。當我們到達河邊以后,我便迫不及待地選擇一塊大石頭并坐在上面,我就這樣坐在樹蔭底下的石頭上面,然后拿著魚竿并將線遠遠地拋進了水中。
在我看來釣魚還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不就是將魚竿放入水中等待魚兒上鉤嗎?不過事情卻遠遠沒我想象的那么簡單,有時候明明感受到了魚竿的晃動,可是將魚竿拉起的時候卻看不到一條魚,這些魚兒可真淘氣呀!
叔叔笑著說我太心急了,如果再等待一會兒的話一定能夠釣到魚的,沒有耐心是釣不出魚的。我聽到以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然后就按照叔叔的話耐心地釣魚,果然沒過多久就釣到了好幾條,這讓我我高興極了。叔叔當即對我豎著大拇指,似乎在說你真棒。
本來我還為此感到洋洋自得,可是后來我發現叔叔水桶里的魚都快釣滿了。可是他連一點炫耀的樣子都沒有,看來我還是得向他好好學習啊!
釣魚可真有趣,下周的時候我還要去釣魚!
暑假周記400字篇四
我國醫藥學源遠流長、內容浩博。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治療、診斷疾病并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我不是中藥專業的,但是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對藥有深刻認識與理解還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醫藥不分家”嘛。所以,在師兄的幫助下,我到濟南市某醫院中藥調劑室認藥。
可以說,有了人類就有了中草藥,在藥食同源的原始社會,便有了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據《淮南子·修務訓》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它反映了原始社會勞動人民發現藥物和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中藥主要來源于天然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由于中藥以植物藥居多,故有“諸藥以草為本”的說法。五代韓保昇說:“藥有玉石草木蟲獸,而直言本草者,草類藥居多也。”因此,自古相沿將中藥稱為本草。
由于我只學過《中藥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都沒有學過,對藥的區分就比較困難,尤其是以根莖和葉入藥的草藥,大多集中在傘形科植物。雖然前年我也在藥房打過一個月的工,但是一個星期下來,有很多藥只是混了個眼熟,看著很熟悉,卻是怎么也叫不上名字。初認藥,只知道它們的功效性味歸經等,對藥材的性狀和特點卻是一竅不通,除了常用藥和特點明顯的藥,其余的實在是難解難分。幸虧師兄不嫌棄笨的有點過頭的我,逐一耐心的講解,我這才慢慢的進入狀態,認真努力的尋找特異處并且記住它們。
認藥也是個慢功夫,急不得橫不得,就算你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堆藥放那,你還得干瞪眼,熟悉不等于認識,也不等于呼之即出。藥房工作的老師們對藥的熟悉程度不亞于對自己十指的熟悉程度,可以算的上是如數家珍,這一切都得益于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朝夕相處。因此,一個星期的學習只能算是熱身吧,相信隨著學習的深入和認識的加深,記憶的速度也會加快,希望能在開學前把你們都收入囊中。
醫生面對的是病人,要為病人的生命健康負責。因此,學醫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馬虎不得。我非常不習慣在別人的注視下做完一件事情,在這個時候我覺得我內心的壓力是極大的。但是當你為病人打藥的時候,會有很多病人在調劑臺外面看著,而且還會時不時的問一些問題,這時就會有一種壓力齊天和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覺,每當打完一副藥就長舒一口氣,仿佛如遇大赦似的,師兄說習慣就好。我應該還是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階段,心態還是不平的,還是需要時間去慢慢改變。
病人,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有些事,無理可講,有些心情,可以理解;作為醫者,一個特殊的服務群體,在醫患矛盾鬧得沸沸揚揚的今天,只能盡自己努力做到最好。我們不被允許犯錯,可是,每個人不都是在錯誤中成長的嗎?昨天看了一篇文章,在醫療事故中,病人可能是直接的受害人,但是主治醫生的負面情緒或者自責會在其醫療生涯中伴隨其很長時間,甚至可能是一生,影響其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在美國,mitss網站就是由一次醫療事故的受害者創建的旨在幫助面臨不良事件的醫生走出心理陰影,恢復正常工作狀態。希望社會能理智的處理這些事情,也希望mitss的理念能在中國廣泛傳播。
收拾一下心情,好好準備下周的學習,學醫路上,我在慢慢成長!
暑假周記400字篇五
早聽說良渚博物館很不錯,這次暑假,我終于有機會去參觀了。
來到目的地,遠遠望去,一塊巨大的石頭躺臥大門口,上面寫著5個大字“良渚博物館”。矗立在中間的就是造型別致的博物館內院。淡黃色的古墻仿佛在靜靜的傾說著自己的歷史。我十分興奮,這座建筑物似乎有著一種巨大的魔力,吸引著我。
第展廳陳列著大量的玉雕。嘿,那兒有玉墜、玉璧、玉宗、玉三叉等等,個個都巧奪天工。最讓我一提的是花籃。各種各樣的花被雕得十分精致,似乎是花在花籃里炫耀自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還有最美的就數綠玫瑰了,一團團碧綠的翠石簇擁在一起,耀眼、艷麗多姿,而且高雅。
第1展廳讓我穿越了時空隧道’看見了許多古代用的工具,如刀、槍、棍、皿、缶、陶我想:古代的科技與現代的科技相差太遠了,也體現了古代人的辛勞。
我最喜歡第2展廳,因為那里復古和再現了以前的生活,展廳了五年前古國的燦爛與輝煌。農夫在暴日下犁水播種,而且托老帶小、漁夫在風雨中撒網、木匠師傅在忙碌地蓋房,婦女們在織紡、搗米,牧童放牛、高歌……
我感覺到,不管怎么樣,良渚的文化就是人類的發展,歷史的潛移默化有著不可磨滅的一筆,對于現代人來說,了解歷史,深知古代,無疑是對我們現代人今后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幫助。
今天我參觀了良渚文明的發源地,真是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