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參考范文范本,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優(yōu)秀作文的結構和內容特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夠對大家在寫作時有所啟發(fā)。
科學家與創(chuàng)造力的故事(熱門13篇)篇一
1、當你面臨著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2、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3、宇宙有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fā)生過什么?
4、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5、活著就有希望。
6、時間有沒有盡頭?
7、我注意過,即使是那些聲稱“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經典語錄)而且我們無力改變”的人,在過馬路前都會左右看。
8、科學家和娼妓都是做他們喜歡的事賺錢。
9、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
10、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11、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愛和愛我的親人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在一次新聞發(fā)布會上,一位女記者提出一個刁鉆的問題,但霍金還是以恬靜的微笑這樣回答)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文檔為doc格式。
科學家與創(chuàng)造力的故事(熱門13篇)篇二
一般人初次到青藏高原,感到呼吸困難,心臟病患者則病情加重,初生兒死亡率升高。這是為什么呢?一位名叫帕斯卡(1623—1662)的法國人最早發(fā)現其中的奧秘。原來,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氣變得稀薄,大氣壓減小,一般人不能適應。
帕斯卡從小智力過人,他12歲愛上了數學,16歲參加巴黎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小組(法國科學院前身),17歲提出了數學定理,2o歲設計制造了歷史上第一架機械計算機器。他雖然沒有活到40周歲,但對科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帕斯卡對物理學的貢獻最大。22歲時,他致力于真空與流體靜力學問題的研究,獲得巨大的成就,成為當時轟動巴黎的重大事件。他的實驗證明:真空確實存在,空氣確有重量,大氣壓力是普遍存在的。
帕斯卡還在不同地區(qū)、不同的高度,多次做液體壓強的實驗,證明大氣壓強隨著高度升高而減小。這一發(fā)現在地學研究乃至今天的航空技術中都得到廣泛的應用。帕斯卡還通過上述實驗,發(fā)明了注射器,改進了托里拆利的水銀氣壓計。
帕斯卡寫過一篇論文《液體平衡的論述》,詳細討論了液體壓強的傳遞問題。這篇論文直到他死后才公諸于世,這就是著名的帕斯卡定律。帕斯卡還指出,由于液體的重量,盛有液體的容器的器壁所受到的壓強,僅僅跟液體的深度有關系。為了紀念他,人們把壓強的單位定做“帕斯卡”,簡稱“帕”。
科學家與創(chuàng)造力的故事(熱門13篇)篇三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身為醫(yī)學教授的妻子明白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學家與創(chuàng)造力的故事(熱門13篇)篇四
黃道婆-中國古代科學家.黃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紡織家。又名黃婆,黃母,漢族。松江府烏泥涇鎮(zhèn)(今上海市華涇鎮(zhèn))人。出身貧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為家,勞動、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學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重返故鄉(xiāng),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zhèn),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捍(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她所織的被褥巾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由于烏泥涇和松江一帶人民迅速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廣傳于大江南北”。當時的太倉、上海等縣都加以仿效。棉紡織品五光十色,呈現了空前盛況。黃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
科學家與創(chuàng)造力的故事(熱門13篇)篇五
這個寒假,媽媽與我共讀了《科學家故事100個》,書中科學家們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讓我讀得津津有味。
這本書是著名作家――葉永烈寫的,里面寫了很多科學家的故事,比如說:妙手神醫(yī)―華佗、真金不怕火的―賽爾維特、臨死的挑戰(zhàn)―哥白尼等。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炸不死的人―諾貝爾!有一次,諾貝爾拿了一把吸飽硝化的甘油的泥土進行試驗,結果發(fā)現,這種泥土引爆后,能夠猛烈地爆炸。這一次的爆炸空前猛烈,濃烈的煙霧直沖半空,人們都失聲的喊著:“諾貝爾完了!“誰知這時候,從濃霧里沖出來一個鮮血滿臉的人,一邊跳躍著,一邊高喊著:“我成功了!”后來諾貝爾被人譽為“炸藥工業(yè)之父”。
我們要學習諾貝爾對事業(yè)不怕犧牲的精神!我以后再學習當中,也要認認真真的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學家與創(chuàng)造力的故事(熱門13篇)篇六
卡爾賓斯基是蘇聯地質學家。1847年生于俄國烏拉爾霍圖斯克一個礦業(yè)工程師家庭。1866年畢業(yè)于彼得堡礦業(yè)學院。1877—18任該院教授。他在從事地質礦業(yè)高等教授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了地質委員會的工作。1885—19任地質委員會主席。1886年任彼得堡俄國科學院研究員,1889年當選為科學院非常任院士,1896年當選為常任院士。18,第7屆國際地質學大會在俄國舉行時,他當選為大會主席。1899—1936年他任俄國和蘇聯礦物學會會長、主席。1917—1936年他任蘇聯科學院院長,1936年在莫斯科逝世。
卡爾賓斯基在地質科學各個領域都有重大的建樹。他于1870年發(fā)表了“論巖石學中的規(guī)律性”一文,1884年又發(fā)表了“巖石學評論”等等,為俄國巖石學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國際地質界關于地槽地臺單元的學說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之時,卡爾賓斯基已有了自已關于構造地質學、古地理學的卓越見解。他的關于俄羅斯歐洲部分構造及地質發(fā)展史的若干論著有著獨特的意義。根據他的概念,俄羅斯歐洲部分,即后來被稱為俄羅斯地臺的廣大地區(qū),基底是花崗片麻巖,但被斷層切割而成為高低相間的地壘和凹地。他指出,在地臺的南部有兩條北西西走向的構造變動線(后來就被叫做“卡爾賓斯基線”)。他最早注意到了俄羅斯地臺范圍內的巖層變動,并解釋了這些變動產生的原因、機制。他早期的解釋偏向于壓縮論假說,認為是烏拉爾褶皺帶向俄羅斯地臺加壓的結果,后來他又認為是該地臺本身地殼運動引起的。
卡爾賓斯基還通過編制和研究俄羅斯地區(qū)的古地理圖而得出結論認為,該區(qū)通過東西向下降和南北向下沉的交替,發(fā)生了有次序的地殼振蕩,振蕩方向平行于高加索山脈(東西向)和烏拉爾山脈(南北向)。他發(fā)現褶皺走向是與古代海盆的海岸線相平行的。
卡爾賓斯基早年研究古生物學,特別為古生態(tài)學、埋藏學在俄國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他論述了古代生物與地質環(huán)境的關系,把生物演化的不同階段與地層年代結合起來。他也很早就注意到生物遺骸埋藏條件的研究。他在18關于旋齒鯊的著作中,提及對化石骨骼物質成分的分析,指出了其中次生礦物的情況,并論述了關于旋齒鯊埋藏條件的問題。1903年,他研究腕足動物時,指出其貝殼化石在巖石中排列的方向性,并與水動力條件聯系起來考慮。他還研究了不具備隔板的貝殼化石的保存特點及其變形。
卡爾賓斯基廣泛參與國際地質科學交流活動,有著崇高的聲望。1881年第2屆國際地質學大會曾采納了他的建議,在世界一切地質圖上,用紫、藍、綠、黃四種顏色分別代表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這一標準,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科學家與創(chuàng)造力的故事(熱門13篇)篇七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于浪費時間了。”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并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么費那么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里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說:“這是多么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jié)省時間,你怎么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jié)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fā)明家。
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么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科學家與創(chuàng)造力的故事(熱門13篇)篇八
今天,媽媽給我買了《科學家故事100個》這本書,一拿到這本書,我便迫不及待的打開書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愛迪生生于1847年2月11日,死于1931年10月18日,享年84歲8個月零7天。他一生憑靠高度的智慧和驚人的勤奮,創(chuàng)造了20xx多種發(fā)明,也就是平均15天就有一種。正是這些發(fā)明,給當今世界增添了異彩,使我們享受到了它的智慧和福音。
俗話說,夢想是現實之母。每一個成就了偉大事業(yè)的人,都是一個夢想家。而他們所完成的工作,又是與他們的想像力、能力、毅力,與他們對理想的執(zhí)著程度和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密切相關的,愛迪生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用了畢生的時間尋求機遇,把他的每一個想法付諸實踐,他抓住了大部分的機遇。在他身上,直覺和決斷能力得到了極好的發(fā)揮。
愛迪生為了人們能用上價廉物美的好燈泡,廢寢忘食地尋找各種燈絲。他算算他用過的耐熱材料,一、二、三、四、五……竟足足有1600多種。后來,他發(fā)現竹絲燈絲能燃1200多個小時,最后熄滅了。
熄滅了嗎?不,愛迪生的精神將永遠照耀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像愛迪生那樣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達目的不罷休、不怕困難的精神。他們雖然經歷了上百次的失敗,但是他們仍然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繼續(xù)……因為,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換來的。
讀了這本書,讓我深有感觸,我應該向那些廢寢忘食的科學家們學習。
科學家與創(chuàng)造力的故事(熱門13篇)篇九
一般人初次到青藏高原,感到呼吸困難,心臟病患者則病情加重,初生兒死亡率升高。這是為什么呢?一位名叫帕斯卡(1623—1662)的法國人最早發(fā)現其中的奧秘。原來,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氣變得稀薄,大氣壓減小,一般人不能適應。
帕斯卡從小智力過人,他12歲愛上了數學,16歲參加巴黎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小組(法國科學院前身),17歲提出了數學定理,2o歲設計制造了歷史上第一架機械計算機器。他雖然沒有活到40周歲,但對科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帕斯卡對物理學的貢獻最大。22歲時,他致力于真空與流體靜力學問題的研究,獲得巨大的成就,成為當時轟動巴黎的重大事件。他的實驗證明:真空確實存在,空氣確有重量,大氣壓力是普遍存在的。
帕斯卡還在不同地區(qū)、不同的高度,多次做液體壓強的實驗,證明大氣壓強隨著高度升高而減小。這一發(fā)現在地學研究乃至今天的航空技術中都得到廣泛的應用。帕斯卡還通過上述實驗,發(fā)明了注射器,改進了托里拆利的水銀氣壓計。
帕斯卡寫過一篇論文《液體平衡的論述》,詳細討論了液體壓強的傳遞問題。這篇論文直到他死后才公諸于世,這就是著名的帕斯卡定律。帕斯卡還指出,由于液體的重量,盛有液體的容器的器壁所受到的壓強,僅僅跟液體的深度有關系。為了紀念他,人們把壓強的單位定做“帕斯卡”,簡稱“帕”。
返回目錄。
科學家與創(chuàng)造力的故事(熱門13篇)篇十
金剛石作為一種稀有的貴重物品,自古以來就是財富的重要象征。
在大自然中,金剛石以極少的礦藏量深埋在地底下。偏偏是這種少得出奇的金剛石具有世界萬物中獨一無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種礦石。金剛石的這一特性,使它具有廣泛的社會用途:有人將它鑲嵌在金光閃閃的戒指、耳環(huán)等首飾中,以象征堅貞不渝的感情;有人把它制成鋒利無比的金剛鉆,用來切割鋼鐵、玻璃等等。
但是,儲量如此稀缺的金剛石,遠遠滿足不了社會對它的巨大需求。渴望擁有金剛石的人往往會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剛石能成為超多存在的物品,那該多好!
1893年,法國科學院宣布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法國化學家莫瓦桑尷地研制出了人造金剛石!
片刻間,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訊傳遍全法國,傳遍全世界。人們轟動了,法國轟動了,世界轟動了!莫瓦桑一下成為新聞媒介的焦點,成為人們心目中巨額財富的生產者,在法國,甚至有人稱他為“世界富翁”。
早在發(fā)明人造金剛石之前,莫瓦桑已經是法國一位頗負盛名的化學家了。1886年,莫瓦桑首先制取了單質氟。6年后。他又發(fā)明了高溫電爐。但是,莫瓦桑并沒有被鮮花和榮譽絆住前進的步伐,在科學的道路上,他仍舊一如既往地孜孜進取。
有一次,莫瓦桑準備進行一項化學實驗,需要用一種鑲有金剛石的特殊器具。這種器具十分昂貴,因此實驗室里的助手們倍加愛護。
助手突然驚叫起來:“啊門好像被撬過了!莫非有小偷光顧”
莫瓦桑仔細一看,可不是,門鎖很明顯被人撬開過。進實驗室前,誰也沒有留意到。這么說,小偷看上那昂貴的金剛石了。
這樁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個念頭:“天然金剛石如此稀少而昂貴,如果能人工制造金剛石,該有多好!”
可這談何容易!作為化學家,莫瓦桑心里最清楚:“點石成金”這但是是完美的神話。要想制造金剛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剛石的主要萬分并了解它是怎樣構成的。
翻閱了許多資料這后,莫瓦桑了解到,金剛石的主要萬分是碳。至于它是如何構成的,在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剛石是在高溫高壓下構成的。
緊之后莫瓦桑想到,要人工制造金剛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選什么材料才適宜呢還從未有人作過這方面的嘗試,看來,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
有一回,有機化學家和礦物學家查理?弗里德爾在法國科學院作了一個關于隕石研究的報告,莫瓦桑也參加了。
在報告中,查理?弗里德爾說:“隕石實際上是大鐵塊,它里面內含極先是的金剛石晶體。”
想到那里,莫瓦桑頭腦中出現了制取人造金剛石的設想。他對助手們說:“金剛石的主要萬分是碳。隕石里內含向量金剛石,而隕石的主要萬分是鐵。我們的實驗計劃是:把程序倒過去,把鐵熔化,加進碳,使碳處在的高溫高壓狀態(tài)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剛石。”
歷史上第一次人工制取金剛石的實驗開始了。沒有先例,沒有經驗,更沒有別人的指點,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樣。第一次失敗了,認真總結經驗,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第二次再來……經過無數次的反復探索,莫瓦桑的實驗室里最后爆發(fā)出一陣激動的歡呼聲,大家緊緊地擁抱在一齊:成功了!
從此,人造金剛石誕生了,并日益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它那堅不可摧的威力。
科學家與創(chuàng)造力的故事(熱門13篇)篇十一
《科學家故事100個》這本書里有刻苦努力的魯班、有醫(yī)學高超的華佗、還有自學成才的數學家華羅庚。他們知難而進,好學謙遜,都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讓我對每位科學家的成長之路有了更深的了解。
其中令我感處最深的要數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外國報刊這樣評他:“華羅庚教授的研究著作范圍之廣,正沖世界名列前茅的數學家之一”。但這么偉大的一個數學家,卻自小家境貧寒。僅靠父親的小雜貨店維持生計。華羅庚從初中畢業(yè)后,由于交不起學費失學了,只得在小雜貨店里幫助父親料理店務。但在他的柜子上常常一邊放著賬冊、算盤,一邊卻放著各類數學書籍。他遇到不解問題隨時請教這些不會說話的老師——書籍,堅持自學。華羅庚差不多每天花十個小時鉆研數學。有時睡到半夜他忽然想到一個解決數學難題的方法,便立即點亮小油燈,把它寫下來。
想想華羅庚,再比比自己,我的內心十分慚愧。我也喜歡數學,但沒有勤奮、認真地學習它、鉆研它。學習只是一知半解,碰到一些困難就妥協了。有一次,老師布置了一道難題,回家近解題步驟有些麻煩,想都不想就去問媽媽,媽媽批評我不動腦筋,我心不在焉的點點頭。今天我明白了,這是一種依賴的行為,是沒有勤奮、自我刻苦努力的表現。
科學家們?yōu)槲覀兏冻龅奶嗵嗔耍覀兘裉焖玫降乃鶎W到的,都是他們用時間打磨,用心血換來的。我要以他們?yōu)榘駱樱Φ膶W習向他們致敬!
科學家與創(chuàng)造力的故事(熱門13篇)篇十二
牛頓是世界聞名的科學家。牛頓小時候很喜歡動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給他一只狗和一只貓,牛頓收到禮物非常高興,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的新朋友,為了便于狗和貓出入房間,牛頓在門邊挖了兩個洞,一個大一個小,有人問他,你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兩個洞呢,牛頓回答說:“狗從貓洞里能過去嗎?”
牛頓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個月爸爸就去世了。兩歲時,媽媽又改嫁到鄰村。牛頓只好與外婆相依為命。他從不亂花錢,唯一的愛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藝,把零用錢聚起來,買了鋸子、釘錘等一類工具,一放學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頓學習時精神很專注。有一次煮雞蛋,心里想著數學公式,竟誤把手表當作雞蛋丟進了鍋里。還有一次,從早晨起就計算一個問題,中飯都忘了吃。當他感到肚子餓時,已暮色蒼茫。他步出書房,一陣清風,感到異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飯嗎?怎么走到庭院中來了!于是他立即回頭,又走進了書房。當他看到桌上攤開的算稿時,又把吃飯的事忘得一干二凈,立即又伏案緊張地計算起來。
返回目錄。
居里夫人是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瑪麗從小學習就非常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出一種頑強的進取精神。從上小學開始,她每門功課都考第一。15歲時,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yōu)異成績從中學畢業(yè)。她的父親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饑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yè)心,也深深地熏陶著小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后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但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她去讀大學。19歲那年,她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各門功課,為將來的學業(yè)作準備。這樣,直到24歲時,她終于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不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后,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0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返回目錄。
科學家與創(chuàng)造力的故事(熱門13篇)篇十三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于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后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后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哥哥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huán)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藥,然后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里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里。
這時,天空濃云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fā)現,每次閃電過后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么回事?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開學后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并向老師請教。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fā)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于發(fā)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返回目錄。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國費城郊區(qū),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在一塊寬闊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興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風箏。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一聲雷響,雨點就傾瀉下來了。
只見老者大聲喊道:“威廉,站到那邊的草房里去,拉緊風箏線。”這時,閃電一道亮過一道,雷鳴一聲高過一聲。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順著兒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見那拉緊的麻繩,本來是光溜溜的,突然怒發(fā)沖冠,那些細纖維一根一根都直豎起來了。他高興地喊道:“天電引來了!”他一邊囑咐兒子小心,一邊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繩上的那把銅鑰匙。突然他象被誰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渾身發(fā)麻。他顧不得疼痛,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將帶來的萊頓瓶接在銅鑰匙上。這萊頓瓶里果然有了電,而且還放出了電火花,原來天電和地電是一個樣子!他和兒子如獲至寶似地將萊頓瓶抱回了家。
這捕獲天電的人就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獨立宣言》的發(fā)起人之一,是美國第一任駐外大使。
風箏實驗之后,富蘭克林寫了一篇《論閃電和電氣的相同》的論文,闡述了雷電的本質,還提出了制造避雷針的設想,使建筑物免遭雷擊。富蘭克林發(fā)明的避雷針,一下子風靡一時,傳到英國、法國、德國、傳遍歐洲和美洲。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