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初中地理教案詳案初中地理教案星球版篇一
1.使學生在掌握經線的基礎上,了解經度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經度的劃分方法。
約10分鐘。
地球儀,一張直徑30cm的圓紙,一條注出經度的寬3cm的長紙條。
生:經線圈。
生:90°
師:[又縮小一半]這樣呢?
生:45°
師:對,[展示圓面]現在這兩條線中間多少度?
生:180°
師:很好,[指圓紙背面]如果再看這面呢?
生:也是180°
師:對,所以經度一共有360°,為了區別清楚,要找一個0°作起點,經過各國共同商定,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板書]的經線作為0°經線[指地球儀],叫作本初子午線[板書],現在大家都從圖上找一找。
生:[看圖]
師:0°經線確定后[在地球儀上指出并演示]向東10°、20°、30°……越向東度數越增加,到180°;從0°經線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數越增加,也到180°。[板書]向東為東經度(e),向西為西經度(w)。0°和180°是東、西經共有的。[畫板圖]請看這兩幅圖(圖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畫。
生:0°經線向東是東經度,數字遞增;0°經線向西為西經度,數字也是遞增的。
180°經線向東為西經度,數字遞減;180°向西為東經度,數字也是遞減的。
師:對,我們注經度時一定要注明東經度或西經度。地球儀的經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圖多注在圖下。
[出示注好經度的紙條,并圍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張紙條(2cm—3cm寬,40cm長)從0°開始,注上經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處粘在一起,成一紙圈,幫助你加深對經度劃分的了解。
初中地理教案詳案初中地理教案星球版篇二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1、全球海陸分布特點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1、小地球儀
1.5課時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第一時:
導入:
世界上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人是誰?
(原蘇聯的宇航員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頭看到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樣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藍美麗)
提出問題:
板書:一、世界海陸分布特點
1、人類對地球面貌的認識過程
對地球面貌的探索,人類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其中有許多著名的探險家為人類認識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下面就請各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們對人類所作的貢獻。
(學生介紹的過程中用向學生提供古“絲綢之路”路線、鄭和下西洋路線、哥倫布及麥哲倫航行路線等示意圖)
學生分組活動:
(學生互相評價)
(1)組織活動
②指導學生先把地球儀按自轉方向轉動,閉上眼睛,讓地球儀停止轉動后用一個手指隨意按住地球儀的任意部位,然后統計分別陸地和海洋的人數并計算所占的比例。
(出示教材圖2.2“世界海陸面積比較”)
學生活動
得出結論:地球上海洋的面積大于陸地的面積
按照要求參與活動,計算出陸地和海洋的比例
學生回答
71%為海洋,29%為陸地。概括說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板書:2、全球海陸分布比例
(3)問: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時認為它應叫什么?
提問:
同學們,你對地球的名稱有什么看法?
(鼓勵學生)(水球)
(這是由于古人當時并不了解地球的整體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體面積大于陸地面積的結果;人們已經叫了那么長時間的“地球”了,沒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問:
(展示南北半球圖及南北半球海陸分布比例,幫助學生總結海陸分布特點。)
板書:3、世界海陸分布特征
學生活動:
觀察地球儀說明,并總結出海陸分布的特點為: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書: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①世界上有哪幾大洲和哪幾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幾個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亞洲、歐洲、北美洲。)
③東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大洋洲、亞洲、歐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橫穿哪幾個大洲的陸地
(南美洲、大洋洲、亞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亞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歐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緯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極洲、北冰洋)
⑩跨經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什么?
(南極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連的,在世界地形圖中找到這些大洲及其分界線,并把分界線描繪出。重點指導學生讀2.7,找到亞、歐、非三洲的分界線,并描繪說明。
學生活動:
通過兩圖對比,明確其地理意義。
邊查圖邊回答,進一步熟悉鞏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鞏固練習:
1、填圖:在教材圖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2、繪圖:在教材圖2.9中,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出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輪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初中地理教案詳案初中地理教案星球版篇三
掌握我國的地理位置的特點及其優越性,
學會運用世界地圖分析我國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進行熱愛祖國、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重難點是如何理解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討論比較法
教具
世界地圖中國疆域圖
導入新課
在初一我們學習了世界地理,從本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中國地理,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同學們都知道我們中國是文明古國,東方大國。那大家對我們的祖國了解多少呢?我國的疆域范圍?我國的地理位置究竟如何呢?這節課我們就先從我國的疆域來進行了解。
板書:第一節:疆域
疆域主要包括優越的地理位置、海路兼備的大國和行政區劃三個內容,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個內容――優越的地理位置,看看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同學們先花兩分鐘時間大致瀏覽一下課本,在圖1.1上找到中國的版圖,判斷它的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
1、半球位置
生:可以從它所處的半球、維度和海陸位置進行判斷
師: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是?
生:東西半球劃分界線是西經20°和東經160°,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是赤道。
歸納:從地圖可知,中國的經度范圍大致在東經75°和東經135°之間,緯度位置在赤道以北,即位于東半球,因此,從半球位置看,中國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2、緯度位置
師:請問地球上五帶的劃分界線是?
生:略
歸納:熱帶與溫帶的劃分界線是南北回歸線,溫帶與寒帶的分界線是南北極圈,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地區,南部少數地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但在我國的高山地區也會出現類似寒帶的終年冰雪帶。
3、海陸位置
生:略
歸納:從世界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位于亞洲東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路兼備。而我國西部深入亞歐大陸腹地,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海域廣闊,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
過渡:知道了我國的地理位置,現在同學們來猜個謎語,謎面是:“藍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他在北,東西二分它具東,頭只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陸。”謎底是大一地理事物現象(中國的地理位置)。這個謎面主要是從地理位置方面去描述的,我們剛剛了解中國的地理位置,是不是很容易就猜出來這個謎底是我們中國。
正所謂“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要判斷我國的位置是否優越,我們就將我國和其他國家相比較。
同學們看圖1.2
“中國、俄羅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在世界的位置”與俄羅斯、加拿大、巴高西相比,我國的緯度位置與他們相比有什么不同?說說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歸納:俄羅斯、加拿大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和北寒帶地區,氣候寒冷。巴西大部分位于熱帶地區,終年炎熱。而中國大部分在中緯度,溫帶面積廣,那被跨度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我國北方和南方種植的農作物有明顯差別,北方適宜種植小麥、花生、甜菜,而南方適宜種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蘋果、梨,南方盛產柑橘、香蕉、菠蘿等。
師:與蒙古日本相比,我國的海陸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略
歸納:蒙古深居內陸,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國,降雨量少。日本是四面臨海,是一個島國,氣候濕潤,降水豐沛。而我國疆域遼闊,海陸兼備,東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帶來豐沛的降水,是我國東部氣候濕潤,又有利于海上的對外交往。背靠亞歐大陸,有利于與歐洲、中亞等地區的對外交往與貿易合作。如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現在的“亞歐鐵路大陸橋”都經過我國西部與中亞相通。
那同學們看下我國的地理位置還有哪些方面的優越性呢?
位置的優越性
本課小結:這節課我們共學習了兩方面的內容,首先了解了我國在第球上的位置,其次通過讀圖分析了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及其特點。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東半球
緯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屬于北溫帶,小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西岸
第二課時
1、通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要求學生知道領土包括陸地領土和海洋領土,并要學生掌握我國的陸地面積、我國疆域的四至點、陸上疆界以及陸上鄰國。
2、海洋國土中要求掌握東鄰四海一洋,我國的領海和內海、大陸海岸線、主要的島嶼和群島以及隔海相望的國家等知識。
3、通過對我國陸疆和陸上鄰國、大陸海岸線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等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
重點是我國的領土面積和四至點、瀕臨的海洋、以及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難點是我國疆域的四至點、我國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名稱。
讀圖分析法討論比較法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初一時已經知道我國是一個大國,那我國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于我國國土這一方面的內容,進一步了解我們國家之大。請大家打開教材p3,進入我們今天學習的正題-------海陸兼備的大國。
板書二、海路兼備的大國
師:同學們看課本第三頁內容,找出我國的四至點。
學生:略
歸納:我國領土的四端為:
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3°51′n);
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e)。
下面我將用一首口訣來幫助大家記憶四至點。口訣是“頭上頂著黑龍江,腳踏曾母暗沙島,嘴喝兩江匯合水,帕米爾上擺擺尾。”(說明:曾母暗沙只是一個暗礁)下面請同學們背誦口訣,看誰記得又快又準。(需在地圖上找出這四個點并且把他們標出來)
讀圖1.4和圖1.5四幅圖,說一說引起其變化的原因。
1、冬季由于緯度的跨度大,受緯度的影響,南北氣溫差異大。
2、東西經度跨度近60°,時間相差近4小時。所以當烏蘇里江灑滿早餐金色陽光的時候,帕米爾高原還是漫天星斗的漫漫黑夜。
過渡:我國疆域遼闊,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有漫長的陸上國界線和大陸海岸線。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往下學習。
師:快速閱讀第五頁內容,找出我國的陸上國界和海岸線分別長多少?并通過圖1.3“中國的疆域及鄰國”找出我國的14個陸上鄰國及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
學生:略
師:我國的陸上國界長2.2萬多千米,相鄰的國家共有14個,逆時針數來分別是:朝鮮、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三字經記憶: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和不、緬老越)
我國大陸瀕臨海洋,由北往南依次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韓國、日本、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找到相應國家的位置)
另外我的還有兩大內海、三大海峽、三大半島。
兩大內海:渤海和瓊州海峽
三大海峽:渤海海峽、臺灣海峽、瓊州海峽
初中地理教案詳案初中地理教案星球版篇四
知識目標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3、了解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
能力目標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目標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特征
導入:在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將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題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動一2題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動一3題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或看課本p4圖7。3亞洲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主要山脈及山峰(喜瑪拉雅山及主峰等)
b組:主要高原(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組:主要半島(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等)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動4、5題
板書設計:
第七章亞洲
第一節“日出之地”――亞細亞洲
一、位置
緯度位置: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所跨的緯度約90度,經度約164度。
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瀕地中海。位于歐洲西側、非洲東北側、大洋洲北側、北美洲西南側。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亞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詳案初中地理教案星球版篇五
1.亞洲的地勢特點、主要的地形單元.
2.亞洲的河流走向。
亞洲地勢特點,地形單元。
一、 導入新課
播放《亞洲雄風》的mp3或動畫,引出課題:
第二節:自然環境
二、新課講解:
(一)、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板書)
1、亞洲地形區的分布:
出示ppt,學生先看書,找出書中提到的地形單元,再看地圖找出相應的地形單元。
學生上講臺,指出要求的地理單元:(按地勢分為三組)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
東西伯利亞山地、中西伯利亞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西西伯利亞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
問:我們是按什么順序找的?
總結:亞洲的地形復雜多樣
2、亞洲的地形特點:
出示ppt,問:
說說亞洲主要地形區的位置并依據高度表,說說它們的大致海拔?
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瑪峰,看看它們的海拔有多高?
總結:地勢起伏大
點擊“亞洲剖面圖”
總結: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地勢是中部高,東西部低
最后總結亞洲地勢特點:
地勢起伏大
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復雜多樣
3亞洲的主要河流:
學生看書,找出書中提到的河流:
學生上講臺找出河流:分為四組
黃河、長江、湄公河
恒河、印度河
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
塔里木河、阿姆河、錫爾河
在找的過程中,總結:
總結:
(1).流向
流向太平洋的有:長江、黃河、湄公河
流向印度洋的有:恒河、印度河。
流向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
最終不流入海洋的有:錫爾河、阿姆河、塔里木河
(2)。看看它們的流向有何不同?
向南、向北、向東、向西
(3)亞洲河流分布有何特點?這種分布與地形分布之間的關系如何?
亞洲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因為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使大多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較低的平原、丘陵地區流。
(4).亞洲河流還有哪些特點?
亞洲地域遼闊,中部高、四周低,使許多河流源遠而流長。
活動:p9頁
1.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亞山脈,分別指出它們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對一致、空間上連續”的原則,將北美洲按照地形劃分成西部、中部 和東部三個區域,說出這三個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
西部主要是山地,中部是平原,
東部是山地、高原。
(3).讀圖,指出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的變化特點。
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是西部高,中部低,東部較高。總體上呈現出東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綜上所述歸納北美洲地形特點是
地形多樣,地勢東西部高、中部低
活動:p9
2、以密西西比河為例,解釋北美洲的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1).在圖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頭標出它們的流向。
(2)分析這些河流的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因為北美洲東西部為地勢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勢較低的平原,南部地勢更低的平原,這使許多河流發源于東西部向中部流,匯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終向南流入海洋。
初中地理教案詳案初中地理教案星球版篇六
1、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2、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3、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一、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提問】
1、請同學們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讀某縣土地利用圖,根據圖例說出這個縣有哪些土地利用類型?
【總結】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讀圖】“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圖”、“世界地形圖”、世界自然帶圖”
【提問】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2、為什么面積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溫帶平原及大河流經過的地區?
3、目前哪幾個自然帶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分布在哪兩個自然帶內?
耕地:主要分布在溫帶平原和大河流經地區
林地:主要分布在溫帶森林和熱帶雨林地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溫帶草原和熱帶草原地區
溫帶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長。大河流經地區,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在大河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同樣土質肥沃,上層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農業發展。
三、土地資源的利用保護
原因:
b、水土流失,沙漠擴大。近年來,各國正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土地資源。
初中地理教案詳案初中地理教案星球版篇七
對一個省區的介紹,其自然環境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是介紹其他各方面的基礎。本區首先介紹了海南省自然環境。從教材左上角的一幅小圖介紹海南省在我國的位置,結合地圖,可看出其地理位置特征,隨后介紹了其范圍和海南島面積。教材通過"海南島地形圖"結合文字描述介紹了海南島的地形特征和水系特征。地形和水系特征是相輔相成的,中高周低的 地形特點使海南島水系呈放射狀流人南海。海南省地處熱帶,屬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受海洋影響,具備一定的海洋性氣候特征。總的來說是以冬季暖熱,夏季高溫多雨為主要特征。這種氣候特征決定了海南省農業以熱帶作物為主,加之風景秀麗,使其成為我國熱帶風光旅游勝地。從這一角度看,海南氣候特征是本節難點。海南省獨特的。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和"豐 富的旅游資源"是本節的重點。濃郁的民族風情,是與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相關聯的,也是海南旅游資源的一部分。
方案①:
方案②:
用多媒體播放海南的藍天碧海、沙灘椰林、紅樹林、珊瑚礁等熱帶風光及具有海南特色的黎村苗寨、篝火歡歌等民族風情的錄像片。引人對海南省新課的講授。
1.用多媒體投影儀展示"中國 政區"圖(或出示"中國政區"掛圖x請一個學生指出海南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2.結合地圖說出海南島的地理位置。(海南島是我國第二大島,位于 祖國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部和南部瀕臨南海,是我國最年輕省份,也是省級經濟特區。
3.展示"海南島地形"掛圖,進行以下練習:
(1)找出五指山、萬泉河、黎母嶺、昌化江、南渡江。
(2)海南島地形有何特點?水系有何特征 ?
(3)這種地形特點同水系特點有何關系?(海南島中高周低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海 南島水系呈放射狀流人南海。
3.結合 "中國政區"圖,請學生描述一下海南所處緯度區域、當地的氣候特點。(海南島屬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深受海洋影響,高溫多雨為其主要氣候特征。全年無冬,最冷月 的平均溫度為16~24℃。
方案①:
(1)為什么海南省農業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
( 2)海南省有哪些主要熱帶作物?
(3)海南省有哪些熱帶水果?
(4)為什么海南漁業資源豐富?你知道有哪些水產品嗎?
(5)完成教材 p.67活動題1,了解海南豐富的鹽業資源。
方案②:
2.用多媒體展示天然橡膠、椰子、胡 椒、咖啡、腰果、劍麻、檳榔、菠蘿蜜、芒果等熱帶作物畫面 。
3.出 示椰子、胡椒、腰果、擯榔、菠蘿蜜等實物。(教師可去超市預先購買)
1.用多媒體播放海南的藍天碧海、沙灘椰林等熱帶迷人風光,及黎村苗寨,黃火歡歌的民族風情片段。老師可補充講述:在現代旅游業中,有所謂"三s"指的是太陽、海洋和沙灘這三種最受人 們歡迎的旅游資源,而此三者都與海 濱有關。中國海濱旅游最大的潛力在海南,這里一年四季都適宜海水浴。
2.討論:海南有哪些豐富的旅游資源?(對照教材"海南島地形"圖)
3、指導學生完成教材p66活動題3和p67活動題2。
一、自然環境特征
1.地理位置
2.范圍面積
3.地形特點
4.水系特征
5.氣候特點
二、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
三、豐富的旅游資源
1.秀麗的熱帶風光
2.濃郁的民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