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一
天空中依然瓢泊著雨絲,一絲又接一絲,連綿不斷,風在淅淅瀝瀝的雨中拂過,即使是多么的溫柔,輕聲的拂過,但路人總是能感受風的力度所帶來的刺骨。
連下了兩天的雨,依舊沒有停止擁抱大地的想法,使得天空黑壓壓一片,白天見不著太陽,晚上的月亮和星星也**了,唯有街邊那微弱的黃暈燈光之外,整個小村莊也便是陷入一片漆黑中了罷。
夜晚的溫度總是比白天的穩定要低很多,氛圍也凄涼了許多。
連著好幾天沒出門的我,認為室外的溫度跟室內差不多,起身撥開窗,輕輕推開窗戶,那一霎那,一股寒氣迎面撲來,那種感覺并不是寒風的刺骨,而是久久悶在家中無法得到的那種清新,一股風恰似打通了全身的血脈,清爽無比。于是,我便偷偷出門去汲取那久違的清新。
走出門,便撐起那透明的傘,往前方走去……
街道上獨我一人在走,空蕩蕩,十分寧靜,靜得空氣中只有雨擊打萬物的清脆滴聲和我那一步又一步清晰的腳步聲。走著走著,我停留在了一盞路燈下邊,抬頭看著雨傘,一滴又一滴的雨先是重重地“啪”一聲落在傘上,再是順著傘邊滑下,最后墜地。
一個夜晚,一場雨,一個人,一盞路燈,簡簡單單的幾樣事物便可構成一幅唯美而又略顯凄涼的畫。
站在雨中的我,靜靜地聽著那冷雨的訴說,心中那混亂而又復雜的情緒尤然而生,每至夜晚,獨留我一個于一個空間,總是會有些莫名的傷感與惆悵,更何況,又加了一場雨,復雜的心情又被冷雨不停沖刷,可是,雨卻像另一種調料加在那種已是混亂不堪的情緒中,更是惆悵了,死寂雨夜尤其殘酷。
靜靜地聽雨,靜靜地站在原地,想著一些有的沒的,在如此靜的場景下,讓自己冷靜冷靜,便能想透一些事物,領悟一些人生道理。
即使寧靜,但我并不孤單,因為有雨、有風等事物在陪著我,況且我還有一個與我形影不離的影子。
街邊愈來愈冷,冰冷的空氣總會讓我感覺稀薄,窒息的感覺,愁緒拋一邊,還是回家吧。
夜下一個人,月下一個人,雨下一個人,也想一個人去領悟,可惜還是琢磨不透這個紛擾的世界。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二
前幾日心情煩悶,望著窗外那傾盆如注的大雨,仿佛一切從頭至尾的沖刷著自己的內心,閑暇之余緩慢地翻起一本書籍,映入眼簾的竟是那篇很熟悉的文章,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文章先從故鄉的冷雨說起,回憶著在下雨的季節一位姑娘撐著一把油紙傘心平氣和的向小巷深處走去。她的腳步是那樣的寂寥而凄清,滴滴答答的雨滴聲敲打著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隨即,作者筆鋒一轉向我們展示了廈門之夜的雨,并以兩位主人翁的形象敘述了一種淡淡的相思之愁。之后再次進一步的描寫江南的雨,進而更深一步的刻畫了女性獨有的溫柔。
雨氣得空蒙而迷幻,輕輕地嗅一下,便可發現一種帶有特別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讓人不覺得感受到清爽的氣息撲面而來。
而身在美國的余光中,再次望著窗外的雨,卻少了些許的清淡多了些迷離的情調,這不禁會讓人的思緒飄落在梧桐相思樹上,并不像驟雨打荷葉那樣,總有一種淡淡的凄涼。可遠在殘等古屋下,這種凄慘的景象就變得越加的濃厚了。
春雨的綿綿;秋雨的瀟瀟;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涼,這也會一個人聯想到人的成長從青絲少年到白發長者,伴隨著無數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此情此景傳遞著無論是對故鄉、還是對人事物的留戀,都伴隨在著冷冷的雨聲,透漏著一絲低迷的回憶。
雨既可以是一個人的心情變好也可以給一個人增添不少憂愁,也流漏著點點滴滴的回憶,這種記憶一直伴隨在凄迷的大地上久久會散去。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三
初覽此文,猶如仙人,身縱云霧間,雖不明其圖,卻也被那跳動的文字所征服,飄飄欲醉。
尤奇,細品之。略有所悟,若有偏鋒,望君見諒。
名為散文,實可為詩。不僅僅可讀更可詠之,有詩的韻律,有詩的起落,更有詩的情調。
余光中先生以其獨特的形式,獨特的體驗,揮寫者濃濃的鄉思,淡淡的鄉愁,撥動了我內心深處一根緊繃的弦。
一個人靜靜的坐著,聽著窗外那淅淅瀝瀝的雨聲,心中該涌起多少回憶與感慨啊。余光中先生抒寫著雨聲的流淌而出,借著淡淡的冷雨而抒情。
通篇遍布雨的身影,但盡管如此,卻不感單調,而是一種莫名的欣喜。
雨,那冷雨。將身處臺灣,不能回大陸團聚的心,濃濃的相思之情娓娓傾訴。竟改變了我對雨的看法。
文中的“蕩胸生層云”“商略黃昏雨”更體現了現代版文人騷客的古韻。
余光中先生,總說自己是江南人,他向往“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杏花春雨。小巷,油傘,也體現了余光中先生的江南情。
雖說是離愁,是對中國大陸的向往。但字里行間是雨的跳動,是雨的唯美。改革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悲狀。
“前塵隔海。古屋不在。聽聽那冷雨。”可謂點睛之筆。詩意滿溢,回味無窮。
至此,對那淅淅瀝瀝的雨,有絲淡淡的邂逅。
縱覽全文,筆鋒間勾勒出了鄉思,詞語間搭配出了鄉愁。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四
日子變化得好快,“日新月異”這個詞都趕不上這迅猛的速度,而那些感覺在這頻繁的折騰里,不知不覺地沒有了。
在余光中的筆下,那冷雨是浪漫而懷舊的,雨落在日式樓房的瓦格上,雨落在蹬三輪車的斗笠上,雨落在牽手情侶打著的油布傘上,每一個片段都像是老上海的電影鏡頭,黑白無聲,但已經深遠而悠長。
但我聽不到他的冷雨,我所聽到的雨落在柏油路上,落在我家的防盜網上,或者落在了我穿著的紅色雨衣上,迷住了我的眼,讓要遲到的我忍不住咒罵。
何時與友人一同秉燭夜談,一起說“巴山夜雨漲秋池”時的故事。科技的發達讓整個世界縮小成了一個地球村,你可以和你在愛斯基摩的朋友聊三亞的好風光。通過互聯網這個神奇的第七大陸,距離變得不成問題但新的隔膜不知不覺地加深了。
林覺民的《與妻書》,開頭的“卿卿如晤”這幾個字盡讓與他們相隔一個世紀的我感受到了其中濃濃的情意,這種感情,只有用信紙的質感,鋼筆的筆觸,墨水的濃度才可以承載,跨越空間跨越時間。而便捷的代價便是過濾掉其中的款款深情,用同一的字體像機器人一般呈現文字,而字里行間的情意便在光纜傳輸中不翼而飛。
我們是受益者,不用感受到暑氣的炎熱,不用經受寒風刺骨的嚴寒,我們活得很長很長,很健康很成功,但卻總有點空虛,總有點孤獨,咫尺天涯,盡管我通過我的電腦薄薄的屏幕看到了你,但我摸不到好像你跑到了我正在看的電視劇里。
正值梅雨季節,老是下雨,雨落在我一直過夏天的皮膚上有一點冷,它淅淅瀝瀝的,在我的窗外嫵媚地笑,我豎起耳朵拼命地聽,但總會有尖銳的鳴笛聲和刺耳的剎車聲,他們毀掉了那冷雨制造的靜謐與懷舊。
如果余光中再聽到那冷雨,或許只能寫出錢鐘書的《一個偏見》。我在我那明亮的燈光下看書,讀到“落花人獨立”,可能無論何時,這冷雨落花都會給人一點慰藉,盡管窗外車水馬龍。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五
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超多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之后他跳躍聯想,寫道:······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立刻,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向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心那種深深的鄉愁以及愛國情懷。
本文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述,字里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代詩人汗顏。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我讀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么美。
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能夠幫忙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就應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六
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超多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之后他跳躍聯想,寫道:······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立刻,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向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心那種深深的鄉愁以及愛國情懷。
本文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述,字里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代詩人汗顏。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我讀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么美。
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能夠幫忙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就應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七
雨是感性的。絲絲潤物卻并不無聲。聽聽,雨落在樹葉上的沙沙聲,青草池塘的處處蛙鳴。而我們身處城市之中,這些天籟之音,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用心。
雨是傳遞信息的使者,是上天派她給大地帶來問候。滋潤土地,散發出陣陣清新的泥土芬芳。
聽聽,詩人筆下的雨的形態。“好雨知時節”是春雨如油最好的詮釋。“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在秦觀筆下雨又被帶上了絲絲的愁。“清明時節雨紛紛”對已故親人的祭奠,雨又帶上了一層傷感的色彩。
下雨也許是睡覺的好時候,但我認為這是浪費。站在陽臺上,窗外的景色,不外乎是那些隱天蔽日的樓房。唯獨雨能夠輕巧地穿過樓間的縫隙墜落下來。霎時間粉身碎骨,遁入土中,只留下一個印跡。
在屋中觀雨是不過癮的,走入自然中,任紛飛細雨打在臉上、肩上、發梢上。樹上、天空已看不到鳥兒的蹤跡。路上的車漸漸少了起來。行人的腳步加快了。天地一片寂靜,唯有“嘀嗒”雨聲。
長廊觀雨又別是一番享受。聽,那雨滴打在石階上的聲音,打在檐上的聲音,打在草叢中的聲音。如果此時在加上池塘蛙鳴。簡直就是一曲超自然的交響樂。洗滌人的靈魂,凈化人的心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雨洗落城市的喧囂,洗去游子一身的歸塵。
聽聽,那冷冷細雨打入心中,映入眼中。
聽聽那冷雨讀后感聽聽那冷雨讀后感篇八
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
早上醒來,覺得絲絲寒意,絲毫沒有冬逝的痕跡。天外陰沉沉的,不覺得讓人心悸一番。百無聊賴,習慣性的翻看手機里備份的自覺溫馨的短信。冷笑了聲,依舊如往常。不再是那般沉寂,不再是那般欣然。向窗外望去,似乎能感覺到那冰冷的雨滴稀疏的灑落,不覺得讓人打一寒戰。好像那未接觸的雨滴正慢慢的滲進我的骨子里。思索片刻,居然想起了高中時喜歡的那篇散文《聽聽那冷雨》。
也許是過于喜歡文學,我喜歡的那些散文詩集總是規定的放在我書櫥的下角抽屜,以便再回味時伸手即得。喜歡的散文集也很容易找到了。拿到那課本,抖落掉封面上的塵土,用紙拂拭掉那些散漫的記憶。鉆進被窩,誠心的拜讀。
躺在床上,也去聆聽雨打地面的聲音,可是卻覓不到。也許是心理原因吧,總覺得屋子里也潮潮的,讓人不能有絲毫的溫暖。或許這便是秋雨與冬雨的區別吧。不去管它,還是捧本散文集,聆聽雨的聲音吧!
展開散文集,我默默地問自己。這雨會不會喚起我悲傷地記憶?而這潮濕的記憶,是否是驚蟄過后的春寒加劇呢?也許是雨季吧!淋淋漓漓,淅淅瀝瀝。如寒潮般侵蝕了我的記憶。也許是余光中先生喜歡那種曲折感吧,或許是在臺灣,依然是拐十次角都轉不出去的小巷子。我不喜歡那種感覺,倒不如江南小鎮,雨巷青房貼切。擎一把傘,走在那一抹青色的世界里,即使一個人,也不顯得孤獨單調。即便是自己,那種寂寞感在心里早已蕩然無存。我不相信,杏花,春雨,江南,這些曾經女子喜歡的歸宿會牽魂夢繞般纏住了我的心。即便是夜里,也會潮濕了我的記憶。冬雨,也不見如此。
從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中,我第一次感覺,雨是可以見,可以聽,甚至可以嗅的。或許在外人看來,很幼稚,很朦朧,卻給了我大自然親切的心聲。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讀到此,我的心不免有些小激動。也許在余光中眼里雨是最富有感性的女性。雨后的雨氣空蒙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也會發出草和樹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和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多么優美的句子啊!卻為我一次次失了身。突然間模糊了自己的夢,不在簡單,不在純潔如雪。但在她觸動了我敏感的神經。
讀完一遍,舍不得把這書這么快就放回去。說實話,是不舍得把這些優美的文字忽忽忘記,重新擱置在自己的腦中。不知道突然的想起一些事,沉默一番,我還是把那課本擱置起來。穿好衣服,站在窗前,那么安靜,聚精會神,只為尋得一陣雨聲。
聽聽那冷雨,聽出了一番沉寂和驀然。卻聽不出一番苦惱和眷戀。
這個沒有陽光的白天,陰森森露出那張恐怖的臉。在那潮濕的地方,我仿佛迷失了自己。說實話,我輸不起自己,輸不起自己那顆安逸的心。
索性還是出去吧,觸觸那冰冷,嗅嗅那潮濕,聽聽那冷雨。就這樣,也覺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