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雨巷教后反思 雨巷教學重難點篇一
我認為,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我盡可能地從這一角度出發,通過誦讀與創設氛圍讓學生進入詩歌境界,發揮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達到預想中的效果。
羅生布拉特曾說:“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性時,那么閱讀的效果就好。”創設閱讀與鑒賞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閱讀的積極情感,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就無內化可言,用圖畫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使此時較為成熟的感受與自己原初的感受構成比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
我在講《雨巷》時一直希望追求一種詩化的語言,總認為沒有很好的語言,就難以把這篇朦朧詩講到極致,但無形中卻掉入了另一個誤區:語言容易脫離學生,使學生無法很好的和課堂融會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語,學生只是一個旁觀者。另外我提出的問題也不夠貼切,有時學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啟發,如:“你們能否用詩化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雨巷”這個環境呢?”
課后有三首丁香的詩歌,我沒有對這三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三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雨巷教后反思 雨巷教學重難點篇二
作為現代名詩,《雨巷》的夢幻一般的意境,難以言傳的主題,舒緩有致的節奏,莫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問題也在這里,怎樣讓學生能夠揣摩出那難以言說的主題,怎樣讓學生把握到那舒緩而有韻津的節奏?這就是上《雨巷》一課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反過來說,倘若教師能把這三個問題給學生講透了,以后的現代詩的賞析都可迎刃而解,但假如這三個問題沒得到解決或解決得不好,就會給后來的詩歌賞析設下障礙。編者把這首詩作為詩歌單元的重點,其用意恐怕也在此。所以,我給《雨巷》的定位是:反復朗誦以體現詩歌的音樂美,營造情景以體現詩歌的意境美,鼓勵創新以體現詩歌主題的多義性。
作為人教版必2的教材,主要是針對高一的學生.而該階段的學生對現代詩歌的接觸是比較少的,他們對于現代詩歌主題意境、節奏多方面的把握,都缺乏技巧和經驗,可以說,在現代詩歌的賞析方面,他們幾乎是一張白紙,而他們對現代詩歌的把握絕大多數都是依靠自己的一種直覺。所以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直覺”開始,慢慢引導并把他們推到鑒賞的“塔尖”,從而對現代詩歌作出精確的判定。
“愛好是學習的動力”。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所有的教法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愛好,使全班每一個人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所以,我設計的教法有三:1、朗誦競爭法。由集體朗讀到分組朗讀,由分組朗讀到個別朗誦,由個別朗誦到優秀朗誦。2、意境創設優秀獎。把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仿造老師的營造意境的方法各設量一個詩節的藝術畫面(mtv),各小組完成后教師給設置得最好的一組的一定的獎勵(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小禮品),3、主題推論法。把確定題的任務分派給學生,指導學生從書刊、雜志、網絡等資源收集《雨巷》主題的相關資料,通過分析討論得出自己的看法,并寫成小論文,教師選擇其中優秀的推薦到刊物上發表。總的說業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上主要設置了三個教學環節:
1、朗讀競賽環節。通過老師的精心指導和學生的自我感受,能正確地處理好停頓、輕、主音、語速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能使學生的朗誦水平達到一定要求。也為下一環節的意境分折打埋伏。
2、意境營造環節。讓學生通過情感創設意境,再通過意境來反映情感,從而為引出主題作鋪墊。
3、主題探尋法。抓住詩歌中的兩個經典意象,讓學生通過各種媒介去收集、歸納、整理資料。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一是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自立、合作、探究的精神。二是培養學生的材料整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以上三個環節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嚴謹有序,有機統一。
《雨巷》這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了學生一定的朗誦能力、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積極參與,課堂氣象,熱烈而有序。但其中也有幾處不很理想,比如在“朗誦”這一環節,還有幾個學生希望上臺表演,但因課堂時間所限,無法讓她們一一展示;又如在“意境——情愿”的分折中,結尾應對二者的一一對應關系作一個高度的歸納,使之成為一條定理或法則,這樣學生就更輕易接受。希望在以后的課中,考慮得更深入、更完面,對學生更有利我愿足點!
雨巷教后反思 雨巷教學重難點篇三
戴望舒的《雨巷》寫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的詩歌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的音樂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被朦朧、寧靜、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師生互動是借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這節課較好地達到我預想中的效果。
我先讓學生在配樂中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在學生朗讀、范讀的基礎上,我展示課件,抓住這首詩的學習重點,讓學生共同探究兩個問題:“《雨巷》的多義性主題,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大家可以根據詩人背景、具體詩句盡情發揮”“《雨巷》主要意象的象征義(包括“我”、“油紙傘”、“雨巷”、“丁香”等)?”
這兩個問題,學生充分討論、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見,然后我叫事先準備好的兩個課外研究小組的學生上講臺將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課件演示,讓學生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對兩組的小老師很感興趣,也很羨慕,紛紛表示以后也想試試這種研究活動,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我講《雨巷》時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學生自主活動,可能有時過于追求課堂活動的活躍性了,對個別學生的把握就會顯得松散。
還有學生代表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并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我也沒有及時補充說明,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雨巷教后反思 雨巷教學重難點篇四
戴望舒的《雨巷》寫于1927年,是一首象征和暗示色彩比較濃烈的抒情詩。全詩意境朦朧,耐人尋味。在2010年中山市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評估中,我選這篇文章授課,獲得領導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備課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彎彎曲曲的江南雨巷圖片及歌曲《雨巷》等素材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意在多媒體創設情境,通過音畫的結合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孤獨感和彷徨感,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
人們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精心設計了一個生動的開頭,引用音樂入境法。音樂最能動人情感,它能把聽者很快帶到特有的意境中。一開課我就播放江濤演唱的《雨巷》,并配以主題圖片,以景配歌,以歌應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初步體會詩歌朦朧、寧靜、凄美的意境。這首歌極富感染力,學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全神貫注地傾聽和觀看,找到了情感的共鳴點。有的同學還情不自禁地跟著輕聲唱了起來。這個良好的開頭,為下一步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之后,我讓學生欣賞了這首詩的配樂朗誦,目的是讓學生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所以,在學生對詩歌有初步印象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大聲自由朗讀,找出詩歌的意象,初步感悟詩歌的意境。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我鼓勵他們大膽思考,勇敢地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表達出來。他們個個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朗誦出來,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表達出來。雖然有些學生說的理由不是很充分,只是一種淺層的直覺的表達,但我還是對他們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們在我贊許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濃濃的學習樂趣。“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樣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文句作出獨立的感悟、評析并交流,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這樣的課堂充滿了生命力。
詩歌教學,除了讓學生感悟意境之外,還應該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方法,學生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也就免去了重復講授之苦。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就能使學生形成閱讀詩歌的能力。所以,在課的最后,在學生體會了詩歌的意境,品味了詩歌的語言之后,我和學生一起探討了詩歌鑒賞的一些方法。課后,學生們紛紛表示,這堂課不僅感悟了詩歌的意境,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學到了詩歌鑒賞的方法,這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巧妙地利用課文這個語言載體,設計出與課文密切相關的讀、品、悟等學習內容,并教給了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詩歌的內容,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潛移默化地提高了鑒賞詩歌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