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過萬重山漫想教學設計篇一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全正確的一項是( d )
a.聳峙(zhì) 光束(sù) 竹篙(gāo) 千仞(rèn)
b.怯弱(qiè) 嘮叨(dāo) 疾風(jī) 眺望(tiào)
c.詞藻(zǎo) 啃噬(shì) 混飩(hún) 翎毛(líng)
d.燧木(suì) 脊梁(jǐ) 追溯(sù ) 蜀(shǔ)
2.有兩個錯別字的一組是( a )
a.噓唏 斑爛 廖廖可數 萬刃之顛 b.歐歌 鐐銬 聳恃 摧山拆地
c.隧木取火 絢麗 走頭無路 眼花緣亂 d.叱咤 綴學 嬌健多姿 凝神暇思
3 . 下列各組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
a . 連綿起伏 聳峙云霄 暗然失色 華麗詞藻
b . 驚心動魄 毫不含糊 劈頭蓋頂 不可端睨
c . 不盈不溢 燧火取火 篳路藍縷 憑舷眺望
d . 江水滔滔 推山坼地 步履維艱 三峽無恙
3.選詞境空 ( d )
(1)我憑欄眺望,江水( ),一瀉千里,向東流去。
(2)我的思路被( )的爆破聲打斷。
過萬重山漫想教學設計篇二
我在小時候就讀過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峽的文字,對三峽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歲了,才有機會第一次穿過三峽。
船出了夔門,忽然落進另一個天地。空間變得狹小了,江流變得狂暴了。那夾江兩岸連綿起伏的高山,有的聳峙云霄;有的橫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撲來,似已躲閃不及;有的像天女騰空飛起,仿佛轉瞬即逝。太陽隱去,只偶然透過青蒙蒙的薄霧,從高山的缺口伸出幾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發光的手臂,給江峽涂上神奇的色彩。我們的船開向哪里?是回到往古還是駛向未來?是墮入地府還是飛上仙界?我不知道。
面對這奇景,語言中的一切華麗詞藻都黯然失色,積存在我記憶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臨陣脫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來,無影無蹤了。至于我的這支慣于嘮叨的筆,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畫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變成了啞子。頭腦里一無所有。就在這原始狀態的空白中,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
——第一個穿過三峽的是誰?
第一個,是的,總有第一個吧。沒有第一個,就不會有后來的無數個,包括我在內。于是,我的思緒,如同被疾風牽引著,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
既然有第一個,那么,他穿過三峽是在什么時候呢?三峽是大禹開鑿的,那是古代神話,不是事實。考諸文獻,《禹貢》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記載,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數學者認為成于戰國時期。巴郡和蜀郡也是戰國財的秦開始設置的。似乎可以說,打開四川和內地的通路(包括北邊翻越秦嶺的蜀道和東邊的三峽),大約不晚于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個人穿過三峽自然還要早一些。
那個時候,穿過三峽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記得我年輕的時候,見過南宋北派山水畫家夏圭畫的一個手卷《巴船下峽圖》,畫的雖是木船,卻大得很,船艙是兩層樓,篙工舵師有十幾個。那長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撲,船舷攲側,生死在毫發間的情景,至今想來還感到驚心動魄。夏圭畫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兩千年左右的周秦時代,那時的船自然要簡陋得多,也許只有原始的獨木船了。用獨木船穿過三峽,簡直難以想象,可是那第一個人就是毫不含糊地這么做的。
再想下去。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絕然不是第一個。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許多個,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險,沒有走完三峽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險的都為探明三峽的航道盡了力,但也給后來者增加了精神負擔。折回的要說:“我試過了,是通不過的。”遇險的自己不會說,別人卻要說:“還想冒險,不要命了嗎?”也還會有一些旁觀的、嘲笑的、反對的嘁嘁嚓嚓地發議論,甚至上前拉一把。然而,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微微一笑,還是登上了獨木船。
那時候,人們對自然的認識還是極有限的。他站立在獨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時候會想些什么呢?前面的路有多長?這峽道會不會有幾千幾萬里,會不會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獄?他不知道,也沒有想。前面的路有多險?那高崖會不會劈頭蓋頂崩落下來?那礁石會不會狼牙一樣遍布江底?那江水會不會中途變成直下千仞的飛瀑?他不知道;也沒有想。前面的路上會遇到些什么?會不會遇到百丈的蛟、九頭的蛇?會不會遇到雙睛似電、頭顱如山的妖魔鬼怪?他不知道,也沒有想。他自己會不會中途遇險?如果遇險,他會像一個水泡那樣頃刻消散,還是會給人們留下永遠的記憶?他不知道,也沒有想。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擴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篙一點,獨木船開動了……
我憑舷眺望,望著茫茫的江水。據科學家說,在洪荒時代,四川盆地本來是個內陸海。海水東注,撞擊、啃噬著東邊的大山,年深日久,終于“鑿開”一條通道,就是“三峽”。這江水是在什么時候鑿開三峽的呢?它的源頭為什么總是無窮無盡,它的流動為什么總是無止無休,它的去處為什么總是不盈不溢呢?當它以摧山坼地之力鑿開三峽洋洋東去之時,可曾想到后來竟變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騎么?我的思想向著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也許還要高遠。人類的歷史,對于我本來如同遠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飛鳥,此時忽如棲落在手指上,簡直可以數一數它的翎毛。
能使用工具的人類的出現,據說距今已有兩三百萬年。不要小看第一個使用石器的人,第一個燧木取火的人,第一個彎弓射箭的人,第一個跨上馬背的人,他們越過了人類兒童時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峽”——不,他們的步履更為艱難,他們的業績更為偉大。人類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鐘都在向著難以數計的未知的領域進軍,都有難以數計的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開拓道路。于是,歷史昂然向前。
行程是艱險的。歷史在前進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敗。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談者,有酣睡。者,有搖頭者,有嘆氣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們不是歷史的脊梁,他們像蛛絲一般無力,絆不住歷史的腳步。
(以下楷體部分在新教材中已刪節)
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聲打斷。前面是葛洲壩工地。只見那來來往往的卡車在高高下下的新辟的道路上跑著;各式各樣的挖土機、起重機,搖著雪亮的大鏟,伸著長長的鵝脖子,騰跳著,吼叫著。十幾里內一派熱火朝天。
在新長征中,在我們的祖先蓽路藍縷、以啟出林,慘淡經營了千萬年的這塊廣闊的土地上,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總之在人民生活的一切領域里,此時此刻正有多少“葛洲壩”在興建,有多少新的“三峽”待穿過啊!而且更有千萬未來的“三峽”在前頭,那“三峽”,也許高得頂住月亮,長得環繞地球。于是,我看見無量數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挺立起來。他們抖掉昨天的惡夢,矚望明日的晨光;她們被一個鋼鐵的意志——黨的意志團結在一起,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正在向著當今和未來的無量數新的“三峽”進軍。
他們會勝利地穿過去,達到目的地嗎?答案,我想用不著說了。
千百年后,假如三峽無恙,也還會有人從此穿過。從干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一樣。在那時的人看來,完成我們今天從事的業績,會跟玩積木一樣輕而易舉了。但是,他們不會嘲笑我們,他們會崇敬我們的精神。至于我這篇平凡的文字,那時是早已泯滅的了。然而,如果他們從考古的廢墟上發現了它,我敢斷定,他們會說:“這個人,沒有說謊。”
我憑舷眺望,江水滔滔,一瀉千里,向東流去。天漸漸開闊,地漸漸平曠,忽然飄來幾只沙鷗,雪片一樣白,閃電一樣快,在船頭畫了個圈兒,不見了。
船已經穿過三峽,我感到了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悅。
過萬重山漫想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理清作者思路,領會文章主旨。
2、能力目標:學會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尋找關鍵語句。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欣賞本文縱橫古今的氣韻之美。學習文中謳歌的知難而進的首創精神。
教學重難點:1、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
2、結合課文,體會關鍵語句的意思。
教學方法:點撥式教學
學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三峽是名聞遐邇的旅游勝地。那里山勢險峻,江流湍急,礁灘接踵,峰插云天。美麗壯觀的景色總能讓人神采飛揚,神思飛越,這或許也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三峽的原因。古今中外,眾多的文人墨客都曾為三峽的美景所折服,留下許多動人的篇章。李白就曾用一首《朝辭白帝城》表達自己遇赦東歸是的欣喜歡快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位年過五旬的老者面對三峽奇景,又有怎樣的感受。(板書課題)
文章不用“三峽”而取“萬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峽山勢險峻,萬山重重的特點。“漫想”是隨意、不受約束的暢想。
二、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
1 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語句,并畫線。
2生自讀第1、2自然段,概括出作者所描寫的景物的特點。
明確: 景物特點:雄、險、奇。
(清代詩人何明禮有一首詩寫得至為貼切:“夔門通一線,怪石插流橫。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
2面對這些雄奇的景色,作者的有什么樣的反映?
(“頭腦里一無所有”——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
明確:觸景生情,即景生思。這些神奇的景物猶如投進作者心中的石塊,“一石激起千層浪”,使作者的思緒潮水般噴涌而出,聯想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是誰?”(設問句)
3接下來,作者的思緒“如同被疾風牽引著,無邊無際的延展開去。”文章的哪幾個部分是圍繞“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展開的?分別提到了哪些內容?
明確:5—9自然段。
(1)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的時間(比春秋戰國還要早一些)
(2)使用的工具。(獨木船:陋)
(3)他遇到的一些什么樣的外界輿論壓力?(見課文,壓力大)
(4)第一個穿過山峽的人是怎樣想的呢?(只是想走出去,去擴大生活的世界。意志堅定)
4想到這里,作者的思緒是否停滯不前了?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不是。“我的思想向著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飛到了兩三百萬年前。
“人類的歷史。。。翎毛”。這里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形象生動。“人類的歷史”,說明了思路過渡的方向。
作者聯想到兩三百萬年前的許許多多的“第一個”。第一個使用石器的人;第一個燧木取火的人;第一個彎弓射箭的人;第一個跨上馬背的人。作者通過相似聯想而展開思維,因為所有歷史上的第一個都具有和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相似的特點:他們都面臨前人未開發的未知領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擁有前人未有的勇氣和信念。這樣,作者的思路從一個具體的人擴散,上升到一個層面,一個涵蓋了歷史發展的哲理,歌頌了這種不畏艱難的首創精神。
5寫到這里,文章似乎應該結束了,作者卻并未停筆,而是任思緒繼續延展到千百年后。今天是對過去的超越,而未來必然是對今天的超越,因此,未來的人必將“崇敬我們的精神”。至此,作者完成了他豐富的聯想。
6齊讀最后一部分。思考:文章的結尾有什么特點?
明確:用景物描寫及作者的心理活動結束。
作用:(1)首尾呼應,對照鮮明。由壯麗雄奇之景而引發聯想,用恬靜淡雅之景而出境。 (2)自由飛翔的沙鷗襯托了作者喜悅的心情。
7最后一段中的喜悅意指什么?
明確:(1)是穿過三峽,游覽美景的喜悅。 (2)是思接千載的喜悅。
8點出作者漫想的線索。
明確:現在-過去-遠古-未來-現在
小結:全文結構緊密,思路清晰。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放開視野,在現實與想象中自由馳騁,縱貫古今,氣勢非凡,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